中国科大利用毫米波雷达实现非接触心脏活动监测

MEMS

3天前

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彦团队首次发现并利用心脏机械活动谐波中的“拍频效应”,成功克服了远场条件下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大数量级干扰,在无须任何模型训练的情况下,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非接触心脏监测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与长期监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心脏监测技术多为接触式测量,例如,传统的心电图设备需要在体表贴附多个电极,可穿戴设备则常基于光电容积描记法。由于舒适性不足、对使用环境敏感等,这些方法难以实现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可能错过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最佳时间。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由于呼吸幅度(厘米级)远大于心跳幅度(亚毫米级),呼吸谐波在心跳频段产生显著的频谱泄漏,导致信干噪比严重下降,限制了心脏活动监测的精度。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分析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物理现象,成功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观察到呼吸谐波比心跳谐波衰减更快,尤其在高频段,呼吸干扰的影响显著减弱;二是发现心跳谐波中存在“拍频效应”,即高阶心跳谐波叠加会产生与心跳周期一致的拍频特征,其频率等于相邻谐波频率之差。

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在纳入6222名参与者的大规模医院场景和包括21个夜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他们取得了26.1毫秒和34.1毫秒的中位误差,充分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医学应用价值。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061-9

延伸阅读:《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5版》
《即时诊断应用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2版》
《汽车雷达技术及市场-2023版》

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彦团队首次发现并利用心脏机械活动谐波中的“拍频效应”,成功克服了远场条件下由呼吸运动引起的大数量级干扰,在无须任何模型训练的情况下,利用毫米波雷达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非接触人体心脏活动监测。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非接触心脏监测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与长期监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对疾病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然而,现有心脏监测技术多为接触式测量,例如,传统的心电图设备需要在体表贴附多个电极,可穿戴设备则常基于光电容积描记法。由于舒适性不足、对使用环境敏感等,这些方法难以实现长期连续的心脏活动监测,可能错过心血管疾病诊治的最佳时间。

近年来,毫米波雷达技术被用于心脏活动监测,展现出非接触、便捷和高精度的优点,但面临“呼吸谱泄漏”这一重大挑战。由于呼吸幅度(厘米级)远大于心跳幅度(亚毫米级),呼吸谐波在心跳频段产生显著的频谱泄漏,导致信干噪比严重下降,限制了心脏活动监测的精度。

此次,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分析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物理现象,成功破解这一难题。一是观察到呼吸谐波比心跳谐波衰减更快,尤其在高频段,呼吸干扰的影响显著减弱;二是发现心跳谐波中存在“拍频效应”,即高阶心跳谐波叠加会产生与心跳周期一致的拍频特征,其频率等于相邻谐波频率之差。

基于这两个现象,研究团队将心跳特征提取频段从基频转移到高阶谐波频段,从而有效消除了呼吸谐波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在纳入6222名参与者的大规模医院场景和包括21个夜晚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他们取得了26.1毫秒和34.1毫秒的中位误差,充分验证了相关技术的医学应用价值。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061-9

延伸阅读:《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5版》
《即时诊断应用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及市场-2022版》
《汽车雷达技术及市场-2023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