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法”凌厉,在赔本赚吆喝的储能行业,楚能的竞速时刻

智车科技

5天前

储能行业内针对于电芯这一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以及对安全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技术,存在至少五年以上沉淀才得以规模化应用的共识。

【摘要】成立不足一年,建成三大生产基地,楚能背靠恒信集团与政策红利开启了迅速崛起之路。

然而,中标“五大六小”案例不足、尚未跻身储能前十榜单,楚能大订单下的业内认可度与含金量值得深思。

公司在库存积压之下仍加速扩产,背后靠山恒信又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市场与资金的双重挤压之下,楚能打出了“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的口号。

赔本的买卖在消化库存、维持产线开动与抢占市场份额之后又能维持多久;新玩家涌入,老玩家扩产的储能市场中,楚能又能否站稳脚跟?

以下是正文:

01

迅速崛起的含金量如何

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于湖北武汉成立,同年11月武汉基地开工,次年5月孝感生产基地开工,公司首款“楚能一号”锂电池在武汉发布,8月宜昌锂电池产业园正式开工。

不到一年的时间,楚能就布局好了在湖北的三大生产基地——武汉,孝感,宜昌,截至目前,楚能的三大基地已经全部投产,有效产能超过110GWh。

楚能飞速崛起的背后是恒信汽车集团的强势加码。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乘用车经销商集团,其老板代德明可谓是个隐形富豪。

不论是代德明公司主营业务大几百亿的营收,还是手握四百余家公司的资产,都能让楚能从成立之初就免去了初创企业的资金担忧。

资本背后,当地也对这一冉冉升起的新星万分呵护。

楚能在宜昌的生产基地从项目启动到协议敲定仅用了6个月,而完成土地与房屋征迁仅用时48天,政策的高度配合无疑加速了楚能的崛起之路。

与此同时,楚能的人员配置也很高级。

清华大学博士后王万胜、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钟世昌、武汉大学博士叶建等业界大牛纷纷慕名前来,公司研究院研发人员近九百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54%。

进入2024年,楚能新能源可谓大单频频。

今年4月,公司中标新华水电4GWh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项目,并与金风零碳签订1GWh储能电芯采购协议;8月,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14.54GWh储能电池集采项目中,楚能揽获4.01GWh,成为此次集采“最大中标”。

今年9月,楚能在美国RE+展会与Bison Energy签订1.5GWh电力储能系统供货协议;10月,楚能在澳洲能源展会与YN Energy、Star Energy Technologies签订总计1.6GWh海外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楚能新能源2024年已斩获超30GWh储能订单。

值得关注的是,储能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还是来自“五大六小”电力巨头的招标,但是楚能中标的消息频率较为一般。

与此同时,与业内几乎同时起步的科华数能等公司相比,楚能并未高频出现在国内储能榜单前十名的行列之中,应该说尚未跻身行业的第一梯队。

由此,公司的业内认可度究竟如何,非五大六小的大额订单含金量如何,值得深思。

02

失速狂飙之下的缺口难题

激进的扩展之路下,楚能的出货量仍不足产能的30%,大量闲置的产能与库存成为公司甩不掉的烦恼。

然而,根据楚能的规划,公司2025年的目标总产能为350GWh,总投资近1400亿元,有效产能已达到100GWh,全面对标一线大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

高库存之下却仍要扩产,这一打法十分激进。

要知道,连行业内巨头的宁德时代,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也仅有65.3%,比2022年同期的81.2%下滑了15.9个百分点。

那么楚能又如何在扩产之下弥补供需的缺口呢?

与此同时,储能行业内针对于电芯这一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以及对安全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技术,存在至少五年以上沉淀才得以规模化应用的共识。

而楚能成立仅三年,首款280Ah锂电池量产至今仅一年多,314Ah电芯也是被行业裹挟着于2023年中上马,尚未累积如头部厂商足够的实证经验便投入市场洪流。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背靠的恒信集团营收接连下滑,所处的经销行业也因价格战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高库存积压与资金支撑不足的双重夹击下,楚能如何开拓一条新路?

03

不一般的“卷法”

23年8月3日,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宣布:今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价格同比降约40%,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

这一发言在整个储能行业都引起了一小波地震,要知道,0.5元/Wh的不含税价格对很多电池生产厂商来说是亏本的。

而同年6月,央国企集采开标7.4GWh储能电池,多报价0.6元/Wh以上,唯一一家低于0.6元/Wh的鹏辉能源也要达到0.59元/Wh。

据知情人士透露,楚能电芯含税价为0.52元/Wh,储能一体柜1.21元/Wh以上的批发价,远低于其他品牌电芯0.6元/Wh以上的价格。

楚能这一举动无疑是为了消化库存、维持产线开动与抢占市场份额的动作,毕竟对于新锐玩家而言,降价或许是唯一的营销路径。

这一“自杀价”或许能让楚能收获一时的风光,毕竟在储能电芯行业,一分钱的价差乘以亿级以上千瓦时的容量规模,最终也会放大至百万级别的鸿沟。

然而,赔本的买卖一旦开始就难以找到回头路了。

要知道,厂商的BOM成本是刚性的,若未能有效掌握上游资源,成本能力控制不够强,那么亏本的买卖必定走向终局。

从储能行业的全局来看,当前,尽管国内外储能市场装机量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产能的增长幅度更大,由此供需缺口无法避免。

随着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储能电芯行业扩产潮蔓延,储能系统招投标价格已经出现了“跌跌不休”的态势。

增收不增利也成为业内企业的普遍现实。

当前,储能行业平均毛利不足20%,而为了经营下去,亿纬锂能等企业只得表明在利润上将部分让利下游,进一步割爱。

降本成为关键,而技术难以实现的降本,只得从人员上开刀。

动力电池企业中,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企业都曾被曝出对员工优化调整的消息,部分企业裁员力度之大,甚至让人员规模缩减至半数。

低价竞争让储能集成商处于蒙眼狂飙的红海之战的生死边缘,劣币驱逐良币也成为行业的普遍担忧。

由此,下游客户不仅要价格,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中国华电就曾在一份标书中明确竞标的储能集成商应选用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或同等水平其他品牌的储能电池。

与此同时,在大储领域为保障产品质量,仅有部分白名单企业才能拥有走上牌桌的机会,部分中小企业只能在工商业储能等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寻找机会。

而众企业为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对于大电芯容量的追求极为激进。

在300Ah+电芯替代280Ah登上主流地位才刚实现不久的储能行业,已经出现包括宁德、天合在内的一大批倡导500Ah+大容量电芯的头部企业。

虚火上涌,产业只会留下一个又一个后遗症,而储能企业的生存问题却难以化解。

面对着连年亏损与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的现实,新兴企业势必走的艰难。

04

尾声

未来三年或许进入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低价内卷的寒气正席卷至行业内的每一个人。

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不断涌入,老玩家们的产能不断扩张,市场洗牌的进一步展开。

值得相信的是,综合能力才是立足储能行业的关键,未来能留在市场中的储能厂商,必定是具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能力、专业集成能力、电力交易能力、协同控制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的企业。

而凭借着大资本入局的企业,或许可以靠价格战撬开市场的一个口子,但暗流汹涌之下,这一招能够一劳永逸么?

原文标题 : “卷法”凌厉,在赔本赚吆喝的储能行业,楚能的竞速时刻

储能行业内针对于电芯这一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以及对安全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技术,存在至少五年以上沉淀才得以规模化应用的共识。

【摘要】成立不足一年,建成三大生产基地,楚能背靠恒信集团与政策红利开启了迅速崛起之路。

然而,中标“五大六小”案例不足、尚未跻身储能前十榜单,楚能大订单下的业内认可度与含金量值得深思。

公司在库存积压之下仍加速扩产,背后靠山恒信又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市场与资金的双重挤压之下,楚能打出了“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的口号。

赔本的买卖在消化库存、维持产线开动与抢占市场份额之后又能维持多久;新玩家涌入,老玩家扩产的储能市场中,楚能又能否站稳脚跟?

以下是正文:

01

迅速崛起的含金量如何

2021年8月,楚能新能源于湖北武汉成立,同年11月武汉基地开工,次年5月孝感生产基地开工,公司首款“楚能一号”锂电池在武汉发布,8月宜昌锂电池产业园正式开工。

不到一年的时间,楚能就布局好了在湖北的三大生产基地——武汉,孝感,宜昌,截至目前,楚能的三大基地已经全部投产,有效产能超过110GWh。

楚能飞速崛起的背后是恒信汽车集团的强势加码。

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乘用车经销商集团,其老板代德明可谓是个隐形富豪。

不论是代德明公司主营业务大几百亿的营收,还是手握四百余家公司的资产,都能让楚能从成立之初就免去了初创企业的资金担忧。

资本背后,当地也对这一冉冉升起的新星万分呵护。

楚能在宜昌的生产基地从项目启动到协议敲定仅用了6个月,而完成土地与房屋征迁仅用时48天,政策的高度配合无疑加速了楚能的崛起之路。

与此同时,楚能的人员配置也很高级。

清华大学博士后王万胜、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钟世昌、武汉大学博士叶建等业界大牛纷纷慕名前来,公司研究院研发人员近九百人,其中硕士、博士占比超过54%。

进入2024年,楚能新能源可谓大单频频。

今年4月,公司中标新华水电4GWh磷酸铁锂电化学储能系统项目,并与金风零碳签订1GWh储能电芯采购协议;8月,在中国电气装备集团14.54GWh储能电池集采项目中,楚能揽获4.01GWh,成为此次集采“最大中标”。

今年9月,楚能在美国RE+展会与Bison Energy签订1.5GWh电力储能系统供货协议;10月,楚能在澳洲能源展会与YN Energy、Star Energy Technologies签订总计1.6GWh海外订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楚能新能源2024年已斩获超30GWh储能订单。

值得关注的是,储能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还是来自“五大六小”电力巨头的招标,但是楚能中标的消息频率较为一般。

与此同时,与业内几乎同时起步的科华数能等公司相比,楚能并未高频出现在国内储能榜单前十名的行列之中,应该说尚未跻身行业的第一梯队。

由此,公司的业内认可度究竟如何,非五大六小的大额订单含金量如何,值得深思。

02

失速狂飙之下的缺口难题

激进的扩展之路下,楚能的出货量仍不足产能的30%,大量闲置的产能与库存成为公司甩不掉的烦恼。

然而,根据楚能的规划,公司2025年的目标总产能为350GWh,总投资近1400亿元,有效产能已达到100GWh,全面对标一线大厂如宁德时代、比亚迪。

高库存之下却仍要扩产,这一打法十分激进。

要知道,连行业内巨头的宁德时代,24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也仅有65.3%,比2022年同期的81.2%下滑了15.9个百分点。

那么楚能又如何在扩产之下弥补供需的缺口呢?

与此同时,储能行业内针对于电芯这一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以及对安全性和一致性要求极高的技术,存在至少五年以上沉淀才得以规模化应用的共识。

而楚能成立仅三年,首款280Ah锂电池量产至今仅一年多,314Ah电芯也是被行业裹挟着于2023年中上马,尚未累积如头部厂商足够的实证经验便投入市场洪流。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背靠的恒信集团营收接连下滑,所处的经销行业也因价格战而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高库存积压与资金支撑不足的双重夹击下,楚能如何开拓一条新路?

03

不一般的“卷法”

23年8月3日,楚能新能源董事长代德明宣布:今年底,楚能新能源280Ah储能锂电池将以不超过0.5元/Wh的价格(不含税)销售,价格同比降约40%,储能锂电池市场正式进入0.5元/Wh时代。

这一发言在整个储能行业都引起了一小波地震,要知道,0.5元/Wh的不含税价格对很多电池生产厂商来说是亏本的。

而同年6月,央国企集采开标7.4GWh储能电池,多报价0.6元/Wh以上,唯一一家低于0.6元/Wh的鹏辉能源也要达到0.59元/Wh。

据知情人士透露,楚能电芯含税价为0.52元/Wh,储能一体柜1.21元/Wh以上的批发价,远低于其他品牌电芯0.6元/Wh以上的价格。

楚能这一举动无疑是为了消化库存、维持产线开动与抢占市场份额的动作,毕竟对于新锐玩家而言,降价或许是唯一的营销路径。

这一“自杀价”或许能让楚能收获一时的风光,毕竟在储能电芯行业,一分钱的价差乘以亿级以上千瓦时的容量规模,最终也会放大至百万级别的鸿沟。

然而,赔本的买卖一旦开始就难以找到回头路了。

要知道,厂商的BOM成本是刚性的,若未能有效掌握上游资源,成本能力控制不够强,那么亏本的买卖必定走向终局。

从储能行业的全局来看,当前,尽管国内外储能市场装机量都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是产能的增长幅度更大,由此供需缺口无法避免。

随着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储能电芯行业扩产潮蔓延,储能系统招投标价格已经出现了“跌跌不休”的态势。

增收不增利也成为业内企业的普遍现实。

当前,储能行业平均毛利不足20%,而为了经营下去,亿纬锂能等企业只得表明在利润上将部分让利下游,进一步割爱。

降本成为关键,而技术难以实现的降本,只得从人员上开刀。

动力电池企业中,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亿纬锂能等企业都曾被曝出对员工优化调整的消息,部分企业裁员力度之大,甚至让人员规模缩减至半数。

低价竞争让储能集成商处于蒙眼狂飙的红海之战的生死边缘,劣币驱逐良币也成为行业的普遍担忧。

由此,下游客户不仅要价格,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中国华电就曾在一份标书中明确竞标的储能集成商应选用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或同等水平其他品牌的储能电池。

与此同时,在大储领域为保障产品质量,仅有部分白名单企业才能拥有走上牌桌的机会,部分中小企业只能在工商业储能等集中度较低的领域寻找机会。

而众企业为在市场上占得先机,对于大电芯容量的追求极为激进。

在300Ah+电芯替代280Ah登上主流地位才刚实现不久的储能行业,已经出现包括宁德、天合在内的一大批倡导500Ah+大容量电芯的头部企业。

虚火上涌,产业只会留下一个又一个后遗症,而储能企业的生存问题却难以化解。

面对着连年亏损与市场份额进一步压缩的现实,新兴企业势必走的艰难。

04

尾声

未来三年或许进入储能行业的生死卡位赛,低价内卷的寒气正席卷至行业内的每一个人。

四面八方的新玩家不断涌入,老玩家们的产能不断扩张,市场洗牌的进一步展开。

值得相信的是,综合能力才是立足储能行业的关键,未来能留在市场中的储能厂商,必定是具备核心部件研发制造能力、专业集成能力、电力交易能力、协同控制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的企业。

而凭借着大资本入局的企业,或许可以靠价格战撬开市场的一个口子,但暗流汹涌之下,这一招能够一劳永逸么?

原文标题 : “卷法”凌厉,在赔本赚吆喝的储能行业,楚能的竞速时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