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餐饮,辉煌不再

联商网

6天前

2015年,台湾王品餐饮集团在大陆30多个城市发展了4个自营品牌,门店总数达到116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逆转,许多台湾餐饮品牌被迫关门歇业,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台式餐厅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台湾夜市_许弋诺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邹通

在国内餐饮尚未全面崛起、台剧风靡一时的年代,大众对台式美食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痴迷,台湾餐饮品牌无疑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与宠爱。在那段时期,众多台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迅速晋升为“顶流网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忠实粉丝,门店前常常排起长龙;有的则在香港成功上市,被誉为“火锅品牌第一股”,在小火锅领域独领风骚;更有品牌不断突破地域限制,将分店开遍全国各地,让台式品牌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年来,台湾餐饮品牌在大陆市场的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曾经风光无限的台式餐厅,如今面临着种种困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影响力。

要探究台湾餐厅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我们或许需要回溯其发展历程,深入剖析背后的因素。

台湾餐饮的辉煌过往

在1990至2000年间,台湾偶像剧风靡亚洲,特别是在大陆地区,剧中的特色餐厅激发了大陆粉丝的浓厚兴趣。这一热潮促使许多台湾创业者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选择在一线城市开设门店,其中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两个品牌是克莉丝汀和呷哺呷哺。

1993年,台湾商人罗田安在上海创立了克莉丝汀,利用中央烘焙工厂和西式烘焙冷链技术,推出了近2000种甜品,如面包、蛋糕和月饼等,迅速在大陆市场站稳脚跟。

1998年,原本从事珠宝行业的何光启发现了大陆餐饮市场的繁荣,将台湾“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模式引入大陆,开启了呷哺呷哺的辉煌历程。

进入2000年后,更多台湾餐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陆市场。2002年,一茶一坐将中国茶与台湾饮食文化结合,在上海的新天地开设了首家门店。2004年,鼎泰丰在北京使馆区开设了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首家门店,尽管人均消费高昂,但仍然火爆异常。

2005年,吴伯超创立的快乐柠檬将台湾奶茶模式引入大陆,主打柠檬茶饮和手工制作,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此后,一点点、CoCo等众多台湾茶饮品牌也相继进军大陆市场,以丰富的DIY玩法和独特的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2007年,85°C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其烘焙、甜品和咖啡的混搭销售模式在大陆市场独树一帜。2010年,正豪大大鸡排在上海开设了大陆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凭借超大的鸡排迅速走红。

自2010年后,越来越多的台湾餐饮品牌涌入大陆市场,呈现燎原之势。根据2012年台湾连锁店年鉴,本土品牌在557家连锁餐饮企业中占比高达89.5%,其中81%的品牌已进入大陆市场。

2014年,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并拓展了多个子品牌,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2015年,台湾王品餐饮集团在大陆30多个城市发展了4个自营品牌,门店总数达到116家。同年,台湾餐饮品牌通过密集开店的方式攻占大陆各个一线城市,仅上海就有近200个台湾餐饮品牌。

2016年,台湾茶饮品牌CoCo都可采取区域授权模式在大陆扩张,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台湾餐饮在大陆的崛起和遍地开花,不仅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也为大陆餐饮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台湾将餐饮环境设计、精致摆盘与用餐氛围等台式精致化餐饮理念引入大陆市场,令众多创业者眼前一亮。例如,台湾的凤梨酥店会将产品精美地包装成礼盒,内部排列得井井有条,令人赏心悦目。

(2)众多成功的台湾连锁餐饮企业被大陆餐饮企业广泛借鉴与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大陆餐饮的连锁化进程。诸如鼎泰丰、一茶一坐等品牌,在品牌定位、菜品标准化、员工培训等方面均建立了成熟完善的体系。鼎泰丰更是以小笼包闻名遐迩,其对小笼包的大小、馅料分量、汤汁口感等均有严格的标准化要求,确保顾客在不同门店都能品尝到口味一致的美食。

(3)台湾餐饮的成功案例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激发了大陆民众的创业热情。以珍珠奶茶店为例,在台湾珍珠奶茶风靡之后,大陆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的珍珠奶茶创业项目,不仅带动了小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更为餐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台湾餐饮开始节节败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逆转,许多台湾餐饮品牌被迫关门歇业,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台式餐厅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今年年初,创立于2016年、备受大学生喜爱的厝内小眷村开始大规模关店。从昔日的500家门店缩减至如今不足50家,令人扼腕叹息。

除了厝内小眷村外,众多台式奶茶巨头也步入了下滑轨道。2015至2016年间走红的初代网红奶茶品牌一点点,近三年内关闭了千家门店;CoCo都可去年也关闭了550家门店,加盟费更是从150万元大幅降至30万元起。

自去年起,85度C也显现出疲态。先是全面退出武汉市场,关闭所有门店;接着,大陆的营收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9月,85度C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占比已从最高峰的72%降至42%。

就连明星代言的网红奶茶也难以幸免,如周杰伦带火的machimachi奶茶,巅峰时期拥有23家门店,如今在大陆的运营门店仅剩3家。

今年8月,以小笼包闻名、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餐厅之一的鼎泰丰,在各门店发布通知称,因公司20年营业期满,将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陆续关闭在北京、天津、青岛、西安等地的14家门店。

仅仅四个月后,曾因“鸡排比脸大”而走红的正豪大大鸡排也未能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12月6日,正豪大大鸡排在公众号上宣布,上海新世界城店将于2024年12月26日停止营业,并计划于12月31日全面关闭大陆地区门店,仅保留中国台湾、香港及海外市场的门店正常运营。

如果将时间轴拉长,许多台式餐饮品牌的境遇同样不容乐观。2021年至2023年,呷哺呷哺总计亏损超过8亿元,关闭427家门店,今年上半年又关闭了64家;摩斯汉堡(台资运营)也从巅峰时期的几十家到几百家门店,濒临全面退出大陆市场。

曾经辉煌一时、餐饮风向标的

台式餐饮为何节节败退?

一个个耳熟能详、曾经叱诧市场、光芒四射的台湾餐饮品牌,如今集体撤出内陆市场,开始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令人惋惜不已。这时,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曾经辉煌一时、被视为餐饮风向标的台式餐饮,会开始节节败退,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其实,台湾餐饮品牌面临如此困境,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大陆本土餐饮品牌崛起,抢占了市场,夺走了不少台式品牌的位置和粉丝。

曾经,台式奶茶以其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以一点点奶茶的波霸奶茶和丰富的免费小料为标志,引领了茶饮市场的1.0时代。这一创新不仅让一点点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大量忠实顾客,还促使其门店规模迅速扩张,巅峰时期更是达到了3000多家。

然而,随着一点点奶茶的成功,众多跟随者开始模仿其模式,并结合国人对健康茶饮的需求,开启了茶饮市场的2.0时代。在这个新阶段,喜茶、奈雪等新中式茶饮品牌异军突起,凭借强大的营销和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超越了包括CoCo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1年,一点点的新品推出频率相对较低,每年仅为1-3次。而同期,奈雪、喜茶等品牌已实现以周为单位的新品推出速度,这种快速迭代的产品策略无疑为它们赢得了更多市场关注和消费者喜爱。

与此同时,大陆奶茶品牌在经营模式、供应链建设、用户运营等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沉淀和打磨。这些品牌不仅注重产品的口感和品质,还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营销、精准的用户画像构建以及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逐渐将台式奶茶品牌甩在了身后。

因此,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台式奶茶品牌原有的粉丝群体逐渐被新兴的大陆奶茶品牌所抢夺和分食。客流量的减少导致许多优势区域的台式奶茶门店被迫停业倒闭,而这些位置则被后起的内陆奶茶新势力所占据,开启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别一方面在管理层面上,组织力缺失和对市场的迟钝感知,导致许多台湾餐饮品牌难以紧跟消费市场,始终处于落后水平。

15年前,台式餐饮品牌凭借其前沿的管理水平、精致的用餐体验以及高标准化的连锁模式,在大陆市场上取得了显著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大量聘请高学历、高认知的台湾背景管理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为台式餐饮品牌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台湾餐饮品牌在发展水平上始终优于大陆本土品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台湾餐饮企业依然沉浸在先行者的优越感中,过于依赖台湾背景的管理人才,或向台湾背景的企业开放加盟权限。这种做法导致他们在经营上难以搭建符合大陆市场特点的人才团队,更难以根据一线市场的消费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以鼎泰丰为例,其大陆地区的运营方为台湾独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多为台湾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大陆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由于管理层严重依赖台湾背景人才,台湾餐饮品牌往往难以快速适应大陆市场的变化,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与此同时,大陆本土的餐饮创始人不仅身处一线市场,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还普遍具备高认知、高学历的背景。他们不仅掌握企业决策的决定权,还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经营策略。这使得大陆本土餐饮企业在管理水平上逐渐超越了过于依赖台湾背景的台湾餐饮品牌。

因此,对于台湾餐饮品牌来说,过于依赖台湾背景的管理人才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他们需要打破这一束缚,积极引进和培养大陆本土人才,搭建符合大陆市场特点的人才团队。同时,他们还需要加强与大陆市场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并抢占市场先机。只有这样,台湾餐饮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持续发展。

最后,从消费角度来看,产品老旧和菜单固化,导致台湾餐饮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如果将管理能力的欠缺映射到品牌前端的经营层面,众多台湾品牌确实面临着失去原有市场地位、被客群逐渐抛弃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产品模式的老旧和新品推出缓慢,使得它们难以持续吸引已经“口味多变”的年轻消费者。

例如,桃园眷村十年前凭借台湾小吃和眷村文化赢得了市场的关注,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增加了不少品类,但仔细审视每年的上新频次,可以发现其菜单更新的节奏并不快。特别是在2023年,桃园眷村仅推出了一款米酒作为新品。同样,鼎泰丰开店数十年,其招牌菜品始终是小笼包、蛋炒饭和牛肉面,几乎没有变化。其他菜品的更新速度也极为缓慢,2024年仅上新了四道菜,且多为市场上常见的凉菜。

这种产品老化和菜单固化的现象,加之服务模式的一成不变,自然导致这些品牌原有的核心优势逐渐减弱,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客群也逐渐转向了其他更具创新和吸引力的品牌。

小结

台湾餐饮在恰当的时机进军了潜力巨大的大陆市场,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精致的装修环境以及独特的台式美食口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大陆餐饮市场。然而,随着国内餐饮品牌的迅速崛起和市场的急剧变化,那些仍沉浸在过往辉煌中的台湾餐饮品牌开始感受到竞争的巨大压力。它们对优质铺位和核心客户群的需求,正不断被新晋对手所蚕食,导致品牌影响力逐年下滑,最终不得不面对败走大陆市场的现实。

然而,台湾餐饮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许多台式餐饮企业并未放弃,而是开始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部分品牌选择聚焦于某个区域市场进行深耕细作。例如,翠华餐厅逐渐将发展的重心从华东地区转移至粤港澳大湾区,以期在这一更具活力的市场中寻得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部分台式餐饮企业则开始减缓扩张步伐,选择进行内部整顿与调整,以图未来的再次发展。有些台式餐饮企业曾对外坦言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因此选择暂时收缩战线,进行内部调整,以期在未来以更强的姿态回归市场。

这些举措表明,台湾餐饮品牌并未被市场的挑战所击垮,而是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台湾餐饮品牌将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挑战,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登录 | 注册

台湾餐饮为何纷纷败北于大陆?

家乐福如何在台湾市场进行创新迭代?

从鼎泰丰看台湾餐饮为何走向了衰落?

鼎泰丰连关14家店,这家台湾餐饮也留不住年轻人的胃?

发现没,我们越来越少见到台湾餐饮品牌了

这些年,台湾全联变身零售巨头的6个关键

新茶饮11月开店1111家,寒风吹向酸奶、柠檬茶

回到顶部

2015年,台湾王品餐饮集团在大陆30多个城市发展了4个自营品牌,门店总数达到116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逆转,许多台湾餐饮品牌被迫关门歇业,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台式餐厅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台湾夜市_许弋诺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邹通

在国内餐饮尚未全面崛起、台剧风靡一时的年代,大众对台式美食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痴迷,台湾餐饮品牌无疑享受到了时代的红利与宠爱。在那段时期,众多台式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的迅速晋升为“顶流网红”,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忠实粉丝,门店前常常排起长龙;有的则在香港成功上市,被誉为“火锅品牌第一股”,在小火锅领域独领风骚;更有品牌不断突破地域限制,将分店开遍全国各地,让台式品牌的身影遍布大江南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年来,台湾餐饮品牌在大陆市场的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曾经风光无限的台式餐厅,如今面临着种种困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影响力。

要探究台湾餐厅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我们或许需要回溯其发展历程,深入剖析背后的因素。

台湾餐饮的辉煌过往

在1990至2000年间,台湾偶像剧风靡亚洲,特别是在大陆地区,剧中的特色餐厅激发了大陆粉丝的浓厚兴趣。这一热潮促使许多台湾创业者看到了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选择在一线城市开设门店,其中最早进入大陆市场的两个品牌是克莉丝汀和呷哺呷哺。

1993年,台湾商人罗田安在上海创立了克莉丝汀,利用中央烘焙工厂和西式烘焙冷链技术,推出了近2000种甜品,如面包、蛋糕和月饼等,迅速在大陆市场站稳脚跟。

1998年,原本从事珠宝行业的何光启发现了大陆餐饮市场的繁荣,将台湾“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模式引入大陆,开启了呷哺呷哺的辉煌历程。

进入2000年后,更多台湾餐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大陆市场。2002年,一茶一坐将中国茶与台湾饮食文化结合,在上海的新天地开设了首家门店。2004年,鼎泰丰在北京使馆区开设了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首家门店,尽管人均消费高昂,但仍然火爆异常。

2005年,吴伯超创立的快乐柠檬将台湾奶茶模式引入大陆,主打柠檬茶饮和手工制作,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心。此后,一点点、CoCo等众多台湾茶饮品牌也相继进军大陆市场,以丰富的DIY玩法和独特的口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

2007年,85°C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其烘焙、甜品和咖啡的混搭销售模式在大陆市场独树一帜。2010年,正豪大大鸡排在上海开设了大陆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凭借超大的鸡排迅速走红。

自2010年后,越来越多的台湾餐饮品牌涌入大陆市场,呈现燎原之势。根据2012年台湾连锁店年鉴,本土品牌在557家连锁餐饮企业中占比高达89.5%,其中81%的品牌已进入大陆市场。

2014年,呷哺呷哺在港交所上市,成为“火锅第一股”,并拓展了多个子品牌,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2015年,台湾王品餐饮集团在大陆30多个城市发展了4个自营品牌,门店总数达到116家。同年,台湾餐饮品牌通过密集开店的方式攻占大陆各个一线城市,仅上海就有近200个台湾餐饮品牌。

2016年,台湾茶饮品牌CoCo都可采取区域授权模式在大陆扩张,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台湾餐饮在大陆的崛起和遍地开花,不仅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也为大陆餐饮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台湾将餐饮环境设计、精致摆盘与用餐氛围等台式精致化餐饮理念引入大陆市场,令众多创业者眼前一亮。例如,台湾的凤梨酥店会将产品精美地包装成礼盒,内部排列得井井有条,令人赏心悦目。

(2)众多成功的台湾连锁餐饮企业被大陆餐饮企业广泛借鉴与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大陆餐饮的连锁化进程。诸如鼎泰丰、一茶一坐等品牌,在品牌定位、菜品标准化、员工培训等方面均建立了成熟完善的体系。鼎泰丰更是以小笼包闻名遐迩,其对小笼包的大小、馅料分量、汤汁口感等均有严格的标准化要求,确保顾客在不同门店都能品尝到口味一致的美食。

(3)台湾餐饮的成功案例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激发了大陆民众的创业热情。以珍珠奶茶店为例,在台湾珍珠奶茶风靡之后,大陆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的珍珠奶茶创业项目,不仅带动了小微型企业的蓬勃发展,更为餐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台湾餐饮开始节节败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发生了逆转,许多台湾餐饮品牌被迫关门歇业,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台式餐厅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今年年初,创立于2016年、备受大学生喜爱的厝内小眷村开始大规模关店。从昔日的500家门店缩减至如今不足50家,令人扼腕叹息。

除了厝内小眷村外,众多台式奶茶巨头也步入了下滑轨道。2015至2016年间走红的初代网红奶茶品牌一点点,近三年内关闭了千家门店;CoCo都可去年也关闭了550家门店,加盟费更是从150万元大幅降至30万元起。

自去年起,85度C也显现出疲态。先是全面退出武汉市场,关闭所有门店;接着,大陆的营收持续下滑。截至2024年9月,85度C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营收占比已从最高峰的72%降至42%。

就连明星代言的网红奶茶也难以幸免,如周杰伦带火的machimachi奶茶,巅峰时期拥有23家门店,如今在大陆的运营门店仅剩3家。

今年8月,以小笼包闻名、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十大餐厅之一的鼎泰丰,在各门店发布通知称,因公司20年营业期满,将于2024年10月31日前陆续关闭在北京、天津、青岛、西安等地的14家门店。

仅仅四个月后,曾因“鸡排比脸大”而走红的正豪大大鸡排也未能逃脱被市场淘汰的命运。12月6日,正豪大大鸡排在公众号上宣布,上海新世界城店将于2024年12月26日停止营业,并计划于12月31日全面关闭大陆地区门店,仅保留中国台湾、香港及海外市场的门店正常运营。

如果将时间轴拉长,许多台式餐饮品牌的境遇同样不容乐观。2021年至2023年,呷哺呷哺总计亏损超过8亿元,关闭427家门店,今年上半年又关闭了64家;摩斯汉堡(台资运营)也从巅峰时期的几十家到几百家门店,濒临全面退出大陆市场。

曾经辉煌一时、餐饮风向标的

台式餐饮为何节节败退?

一个个耳熟能详、曾经叱诧市场、光芒四射的台湾餐饮品牌,如今集体撤出内陆市场,开始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令人惋惜不已。这时,我们不禁好奇,为什么曾经辉煌一时、被视为餐饮风向标的台式餐饮,会开始节节败退,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其实,台湾餐饮品牌面临如此困境,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从竞争的角度来看,大陆本土餐饮品牌崛起,抢占了市场,夺走了不少台式品牌的位置和粉丝。

曾经,台式奶茶以其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以一点点奶茶的波霸奶茶和丰富的免费小料为标志,引领了茶饮市场的1.0时代。这一创新不仅让一点点在全国范围内积累了大量忠实顾客,还促使其门店规模迅速扩张,巅峰时期更是达到了3000多家。

然而,随着一点点奶茶的成功,众多跟随者开始模仿其模式,并结合国人对健康茶饮的需求,开启了茶饮市场的2.0时代。在这个新阶段,喜茶、奈雪等新中式茶饮品牌异军突起,凭借强大的营销和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超越了包括CoCo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据统计,从2018年至2021年,一点点的新品推出频率相对较低,每年仅为1-3次。而同期,奈雪、喜茶等品牌已实现以周为单位的新品推出速度,这种快速迭代的产品策略无疑为它们赢得了更多市场关注和消费者喜爱。

与此同时,大陆奶茶品牌在经营模式、供应链建设、用户运营等方面也进行了长期的沉淀和打磨。这些品牌不仅注重产品的口感和品质,还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营销、精准的用户画像构建以及个性化的服务体验,逐渐将台式奶茶品牌甩在了身后。

因此,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台式奶茶品牌原有的粉丝群体逐渐被新兴的大陆奶茶品牌所抢夺和分食。客流量的减少导致许多优势区域的台式奶茶门店被迫停业倒闭,而这些位置则被后起的内陆奶茶新势力所占据,开启了新一轮的市场竞争。

别一方面在管理层面上,组织力缺失和对市场的迟钝感知,导致许多台湾餐饮品牌难以紧跟消费市场,始终处于落后水平。

15年前,台式餐饮品牌凭借其前沿的管理水平、精致的用餐体验以及高标准化的连锁模式,在大陆市场上取得了显著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大量聘请高学历、高认知的台湾背景管理人才。这些专业人才为台式餐饮品牌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台湾餐饮品牌在发展水平上始终优于大陆本土品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台湾餐饮企业依然沉浸在先行者的优越感中,过于依赖台湾背景的管理人才,或向台湾背景的企业开放加盟权限。这种做法导致他们在经营上难以搭建符合大陆市场特点的人才团队,更难以根据一线市场的消费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以鼎泰丰为例,其大陆地区的运营方为台湾独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多为台湾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大陆市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由于管理层严重依赖台湾背景人才,台湾餐饮品牌往往难以快速适应大陆市场的变化,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与此同时,大陆本土的餐饮创始人不仅身处一线市场,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还普遍具备高认知、高学历的背景。他们不仅掌握企业决策的决定权,还能够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经营策略。这使得大陆本土餐饮企业在管理水平上逐渐超越了过于依赖台湾背景的台湾餐饮品牌。

因此,对于台湾餐饮品牌来说,过于依赖台湾背景的管理人才已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他们需要打破这一束缚,积极引进和培养大陆本土人才,搭建符合大陆市场特点的人才团队。同时,他们还需要加强与大陆市场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并抢占市场先机。只有这样,台湾餐饮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持续发展。

最后,从消费角度来看,产品老旧和菜单固化,导致台湾餐饮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如果将管理能力的欠缺映射到品牌前端的经营层面,众多台湾品牌确实面临着失去原有市场地位、被客群逐渐抛弃的困境。这主要体现在产品模式的老旧和新品推出缓慢,使得它们难以持续吸引已经“口味多变”的年轻消费者。

例如,桃园眷村十年前凭借台湾小吃和眷村文化赢得了市场的关注,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增加了不少品类,但仔细审视每年的上新频次,可以发现其菜单更新的节奏并不快。特别是在2023年,桃园眷村仅推出了一款米酒作为新品。同样,鼎泰丰开店数十年,其招牌菜品始终是小笼包、蛋炒饭和牛肉面,几乎没有变化。其他菜品的更新速度也极为缓慢,2024年仅上新了四道菜,且多为市场上常见的凉菜。

这种产品老化和菜单固化的现象,加之服务模式的一成不变,自然导致这些品牌原有的核心优势逐渐减弱,难以与竞争对手抗衡。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客群也逐渐转向了其他更具创新和吸引力的品牌。

小结

台湾餐饮在恰当的时机进军了潜力巨大的大陆市场,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精致的装修环境以及独特的台式美食口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导着大陆餐饮市场。然而,随着国内餐饮品牌的迅速崛起和市场的急剧变化,那些仍沉浸在过往辉煌中的台湾餐饮品牌开始感受到竞争的巨大压力。它们对优质铺位和核心客户群的需求,正不断被新晋对手所蚕食,导致品牌影响力逐年下滑,最终不得不面对败走大陆市场的现实。

然而,台湾餐饮的故事并未就此终结,许多台式餐饮企业并未放弃,而是开始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一方面,部分品牌选择聚焦于某个区域市场进行深耕细作。例如,翠华餐厅逐渐将发展的重心从华东地区转移至粤港澳大湾区,以期在这一更具活力的市场中寻得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部分台式餐饮企业则开始减缓扩张步伐,选择进行内部整顿与调整,以图未来的再次发展。有些台式餐饮企业曾对外坦言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因此选择暂时收缩战线,进行内部调整,以期在未来以更强的姿态回归市场。

这些举措表明,台湾餐饮品牌并未被市场的挑战所击垮,而是在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未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台湾餐饮品牌将需要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挑战,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登录 | 注册

台湾餐饮为何纷纷败北于大陆?

家乐福如何在台湾市场进行创新迭代?

从鼎泰丰看台湾餐饮为何走向了衰落?

鼎泰丰连关14家店,这家台湾餐饮也留不住年轻人的胃?

发现没,我们越来越少见到台湾餐饮品牌了

这些年,台湾全联变身零售巨头的6个关键

新茶饮11月开店1111家,寒风吹向酸奶、柠檬茶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