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进入“跨年”交易,“红利”资产悄然回归。相关指数自11月逐级走高后,截至12月27日收盘的近一个月内累计涨幅超过6%,近乎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的两倍。
券商中国记者从公募机构的最新研究中获悉,红利资产在年底回归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多重促进因素。一是监管引导激励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水平、优化分红方式,上市公司分红意愿、频次在持续提升。二是海内外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市场风险偏好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位,红利资产因其相对确定性的优势而愈发受到青睐。新一轮红利风格的投资时代仍然未完待续,红利资产仍是底仓选择。
基金公司特别提及,一季度往往是红利资产不错的配置窗口期,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为了获得稳定的现金来源,年初的时候往往会配置一定的高股息资产,等待5月—7月的“分红季”。从过往历史看,红利资产有着明显的“日历效应”,但这种策略并“不挑行情”。从近10年情况来看,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有8年跑赢沪深300及上证指数。
年底累计涨幅是沪深300的两倍
根据永赢基金观察,年底市场对红利资产的关注度有所提升,12月以来煤炭、公用事业、钢铁、银行等红利板块涨幅居前。从全年情况来看,红利指数(000015)在今年前5个月上涨了16.33%。但从6月开始受海内外宏观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部分资源类红利股受到拖累,另外叠加部分资金止盈离场、板块高低切等影响,红利指数连续回调。
到了今年9月,红利资产随着“9·24”行情启动再次回归,但和其他高弹性标的相比其“涨劲”不明显,10月之后再次进入震荡区间,直到11月之后才逐步回归。截至12月27日收盘,红利指数自11月25日以来累计涨幅超过6%,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仅有3.15%。截至12月27日,年内以来的红利主题基金累计规模超过了300亿元。其中,于12月24日成立的嘉实红利精选混合基金,是年内成立规模最大的红利主题基金,募集规模近30亿元。
谈及红利资产再次回归,富国基金表示和政策鼓励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出台重要政策,引导激励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水平、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比如在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中国结算宣布2025年1月1日起,对沪、深市场A股分红派息手续费实施减半优惠,使红利投资的“氛围”渐渐浓郁起来。
此外,年底以来上市公司分红行为也呈现出诸多积极变化。永赢基金分析到,在政策引导下,上市公司分红意愿、频次持续提升,近期多家行业龙头首次发布中报分红、三季报分红,甚至春节前特别分红预案等,进一步增强股东回报,也提升了市场对红利资产的关注度。
华夏基金表示,近年来,海内外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尤其是宏观经济的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使得市场的风险偏好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位。在这种背景下,红利资产因其相对确定性的优势而愈发受到青睐。从量化指标来看,当前红利拥挤度已经从历史高点回落到中枢水平,配置价值迎来优化。面对基本面仍在磨底的现实情况,情绪的来回拉扯再加上资金博弈的复杂,红利资产在当前阶段的配置优势再度显现。
行情“日历效应”显著
红利是商业公司将盈余回馈给股东的一种方式,通常以现金或股票形式支付。相对应地,红利策略就是指以“高股息率”为核心指标的选股策略,主要投向盈利能力较为稳定、现金流充沛、股价低波动、具备长期高分红基础的公司。
不仅是2024年,拉长时间看红利资产还存在着明显的“日历效应”。根据永赢基金分析,一季度往往也是红利资产不错的配置窗口期。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为了获得稳定的现金来源,年初的时候往往会配置一定的高股息资产,等待5月—7月的“分红季”。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A股现金分红总额和股息率均趋势性走高。虽然2024年因尚未结束,股息率有待变动,但分红总额已超过2023年,并创下历史新高。
富国基金复盘近10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和沪深300及上证指数的表现发现,近10年中,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有8年跑赢沪深300及上证指数。在近3年的震荡市中,红利能涨,在2016年、2018年的弱行情中抗跌,甚至在2014年、2015年和2021的牛市行情里的表现也能跑赢大盘。因此可以说,红利并不是一个“挑行情”的投资策略。
(图片来源:富国基金;截至2024年12月9日)
华夏基金特别说到,自2016年起,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开通,海外资本在我国境内市场的影响力有所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美债长端利率与红利低波资产的超额收益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而这种关联在近几年愈发紧密。一是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债收益率的提升无疑对高估值板块施以压力,而对于低估值的红利低波资产则影响甚微;二是高悬的海外市场利率对于长久期资产并不友好,新兴市场尤甚,短久期资产在确定性方面则占据明显优势,其中红利资产的短期现金流最为确定,从“反脆弱”的框架下脱颖而出。
“当前节点,红利资产基本面逻辑仍然未发生变化,经历调整后,红利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在逐步恢复。在鼓励分红的背景下,股息率有望进一步回升,在震荡市中反而是省心好选择。”永赢基金称。
后续布局不局限于高股息资产
基于上述分析,基金公司还对2025年的红利资产配置策略给出建议。
富国城镇发展基金经理蒲世林认为,高股息板块过去两年有很好的收益表现。向后看能否持续跑出好收益,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从相对收益角度看,是没有很明确答案的,因为如果是牛市,就很难跑出较高的相对收益;如果从绝对收益角度看,在大类资产配置的视角下,低利率环境下的高股息公司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监胡迪表示,拉长周期看,红利资产能否跑赢大盘指数,先决条件是“股息率是否大于长端无风险收益率”。当前,国内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之下的降息周期,股息率大于长端无风险收益率的红利资产行情或将持续。胡迪以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举例说到,该指数编制加入了“股息率加权”的特色。根据数据,截至2024年12月18日,尽管该指数近一年的收益率达24.90%,随着指数成分股的定期调整,截至11月30日该指数的股息率,仍保持着7.66%的较高水平。
永赢基金表示,核心高股息资产由于成长性有限,估值弹性不高,短期内股价上涨估值吸引力降低。但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公司盈利能力以及稳定性的关注仍在持续,预计后续投资者对红利方向的关注不仅局限于高股息资产,盈利稳定/趋于稳定以及股息率有望抬升的资产或将受到更多关注,主要有以下几类资产: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改善(盈利能力提升);行业发展阶段由成长期趋于成熟期(分红意愿提升);公司自身经营改善或分红意愿提升(关注国企改革)。
“中长期看高股息公司依然存在占优逻辑,策略角度利率长期低位,红利资产仍是底仓选择,且作为市场长期占优风格,在资金的高关注度及合力下值得反复寻找机会。当资产配置直面低利率时代对于投资性价比的要求,当监管引导与市场偏好及公司治理优化趋势共振,新一轮红利风格的投资时代仍然未完待续。”华夏基金称。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市场进入“跨年”交易,“红利”资产悄然回归。相关指数自11月逐级走高后,截至12月27日收盘的近一个月内累计涨幅超过6%,近乎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的两倍。
券商中国记者从公募机构的最新研究中获悉,红利资产在年底回归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多重促进因素。一是监管引导激励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水平、优化分红方式,上市公司分红意愿、频次在持续提升。二是海内外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市场风险偏好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位,红利资产因其相对确定性的优势而愈发受到青睐。新一轮红利风格的投资时代仍然未完待续,红利资产仍是底仓选择。
基金公司特别提及,一季度往往是红利资产不错的配置窗口期,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为了获得稳定的现金来源,年初的时候往往会配置一定的高股息资产,等待5月—7月的“分红季”。从过往历史看,红利资产有着明显的“日历效应”,但这种策略并“不挑行情”。从近10年情况来看,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有8年跑赢沪深300及上证指数。
年底累计涨幅是沪深300的两倍
根据永赢基金观察,年底市场对红利资产的关注度有所提升,12月以来煤炭、公用事业、钢铁、银行等红利板块涨幅居前。从全年情况来看,红利指数(000015)在今年前5个月上涨了16.33%。但从6月开始受海内外宏观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部分资源类红利股受到拖累,另外叠加部分资金止盈离场、板块高低切等影响,红利指数连续回调。
到了今年9月,红利资产随着“9·24”行情启动再次回归,但和其他高弹性标的相比其“涨劲”不明显,10月之后再次进入震荡区间,直到11月之后才逐步回归。截至12月27日收盘,红利指数自11月25日以来累计涨幅超过6%,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仅有3.15%。截至12月27日,年内以来的红利主题基金累计规模超过了300亿元。其中,于12月24日成立的嘉实红利精选混合基金,是年内成立规模最大的红利主题基金,募集规模近30亿元。
谈及红利资产再次回归,富国基金表示和政策鼓励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监管层持续出台重要政策,引导激励上市公司提升分红水平、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比如在12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同时中国结算宣布2025年1月1日起,对沪、深市场A股分红派息手续费实施减半优惠,使红利投资的“氛围”渐渐浓郁起来。
此外,年底以来上市公司分红行为也呈现出诸多积极变化。永赢基金分析到,在政策引导下,上市公司分红意愿、频次持续提升,近期多家行业龙头首次发布中报分红、三季报分红,甚至春节前特别分红预案等,进一步增强股东回报,也提升了市场对红利资产的关注度。
华夏基金表示,近年来,海内外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尤其是宏观经济的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使得市场的风险偏好难以长期维持在高位。在这种背景下,红利资产因其相对确定性的优势而愈发受到青睐。从量化指标来看,当前红利拥挤度已经从历史高点回落到中枢水平,配置价值迎来优化。面对基本面仍在磨底的现实情况,情绪的来回拉扯再加上资金博弈的复杂,红利资产在当前阶段的配置优势再度显现。
行情“日历效应”显著
红利是商业公司将盈余回馈给股东的一种方式,通常以现金或股票形式支付。相对应地,红利策略就是指以“高股息率”为核心指标的选股策略,主要投向盈利能力较为稳定、现金流充沛、股价低波动、具备长期高分红基础的公司。
不仅是2024年,拉长时间看红利资产还存在着明显的“日历效应”。根据永赢基金分析,一季度往往也是红利资产不错的配置窗口期。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为了获得稳定的现金来源,年初的时候往往会配置一定的高股息资产,等待5月—7月的“分红季”。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A股现金分红总额和股息率均趋势性走高。虽然2024年因尚未结束,股息率有待变动,但分红总额已超过2023年,并创下历史新高。
富国基金复盘近10年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和沪深300及上证指数的表现发现,近10年中,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有8年跑赢沪深300及上证指数。在近3年的震荡市中,红利能涨,在2016年、2018年的弱行情中抗跌,甚至在2014年、2015年和2021的牛市行情里的表现也能跑赢大盘。因此可以说,红利并不是一个“挑行情”的投资策略。
(图片来源:富国基金;截至2024年12月9日)
华夏基金特别说到,自2016年起,随着沪港通和深港通的相继开通,海外资本在我国境内市场的影响力有所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美债长端利率与红利低波资产的超额收益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而这种关联在近几年愈发紧密。一是作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债收益率的提升无疑对高估值板块施以压力,而对于低估值的红利低波资产则影响甚微;二是高悬的海外市场利率对于长久期资产并不友好,新兴市场尤甚,短久期资产在确定性方面则占据明显优势,其中红利资产的短期现金流最为确定,从“反脆弱”的框架下脱颖而出。
“当前节点,红利资产基本面逻辑仍然未发生变化,经历调整后,红利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在逐步恢复。在鼓励分红的背景下,股息率有望进一步回升,在震荡市中反而是省心好选择。”永赢基金称。
后续布局不局限于高股息资产
基于上述分析,基金公司还对2025年的红利资产配置策略给出建议。
富国城镇发展基金经理蒲世林认为,高股息板块过去两年有很好的收益表现。向后看能否持续跑出好收益,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从相对收益角度看,是没有很明确答案的,因为如果是牛市,就很难跑出较高的相对收益;如果从绝对收益角度看,在大类资产配置的视角下,低利率环境下的高股息公司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监胡迪表示,拉长周期看,红利资产能否跑赢大盘指数,先决条件是“股息率是否大于长端无风险收益率”。当前,国内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之下的降息周期,股息率大于长端无风险收益率的红利资产行情或将持续。胡迪以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举例说到,该指数编制加入了“股息率加权”的特色。根据数据,截至2024年12月18日,尽管该指数近一年的收益率达24.90%,随着指数成分股的定期调整,截至11月30日该指数的股息率,仍保持着7.66%的较高水平。
永赢基金表示,核心高股息资产由于成长性有限,估值弹性不高,短期内股价上涨估值吸引力降低。但当前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公司盈利能力以及稳定性的关注仍在持续,预计后续投资者对红利方向的关注不仅局限于高股息资产,盈利稳定/趋于稳定以及股息率有望抬升的资产或将受到更多关注,主要有以下几类资产:行业竞争格局趋于改善(盈利能力提升);行业发展阶段由成长期趋于成熟期(分红意愿提升);公司自身经营改善或分红意愿提升(关注国企改革)。
“中长期看高股息公司依然存在占优逻辑,策略角度利率长期低位,红利资产仍是底仓选择,且作为市场长期占优风格,在资金的高关注度及合力下值得反复寻找机会。当资产配置直面低利率时代对于投资性价比的要求,当监管引导与市场偏好及公司治理优化趋势共振,新一轮红利风格的投资时代仍然未完待续。”华夏基金称。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