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多省市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什么信号?
国民经略
3天前
2023年共计录取选调生337人,其中有2名留学生,分别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入职市直单位。...有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考公热”现象。
作者 |
耳东几 剑书
“天塌了,一上系统就看到留学生不得报考。”
2024年,从全国各地传来一个重要信号,
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了。
在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发生罕见变化,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名单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东,2025年度定向选调、常规选调范围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向留学生关上一扇门。
在帝都,《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显示,定向选调同样将留学生拒之门外。“优培计划”仍然可以报名,但也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
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的区别是,前者是公务员编制,后者则属于企事业单位。
以前都是国外本科歧视国内本科,现在居然反过来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类似变化还出现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显然不是偶然。
海归的光环逐渐褪去,曾经的就业优势不再。
尽管留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
,但这条路显然也变得拥挤。
不少海外名校的毕业生,甚至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与县城编制。
斯坦福大学博士报考安徽下辖18线乡镇基层公务员,哈佛大学硕士考上杭州余杭区教育局等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当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留学生在体制内的路,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难走?
海外名校毕业生,曾经是被争夺的“香饽饽”。
所谓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每年从高等院校选调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
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的群体。
往年,这里面也有留学生的一份机会。比如,有留学机构统计,2024年广东省选调中就招录54名留学生,其中香港院校人数占比留学生总人数59.3%。英国院校人数占比14.8%。录取者中,不乏英国名校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毕业的留学生。
广州近两年选调也招录了部分留学生。2023年共计录取选调生337人,其中有2名留学生,分别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入职市直单位。2024年共计录取280人,其中有10名留学生,其中除港澳高校外,还有曼彻斯特大学、悉尼大学等,入职单位除市直、区直单位外,也有乡镇与街道办。
然而,也是从最近这两年开始,不少省市的选调大门开始对留学生收窄了,甚至直接关闭。
河北省,2023年度的选调对象范围里还包括QS排名约为前50名的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只是要求“本科需要在选调范围内的国内高校就读”。2024年,选调范围调整为国内重点院校与河北省属骨干本科院校。
河南省同样,2023年还向QS排名前100名高校毕业生开放,2024年定向选调则只招录国内部分高校毕业生。近日河南发布《关于2025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职位包括“普通类选调生1092人,法检专项选调生106人”,则可以面向境外高校,但也
明确要求“须为硕士以上毕业生,且本科阶段在国内高校就读”
。
山西省则是“循序渐进”,2022年定向选调首次面向海外院校招录,入选高校名单有94所,2023年海外院校缩减到64所,2024年则不再招录海外院校学生。
如今,随着北京、广东、山东在选调工作中对留学生做出明确限制甚至“拒绝”,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跟进,做出类似的调整。
这对不少留学生来说,可能是“当头一棒”。因为在留学群体中,考公考编也是一个重要的出路。
一份由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猎聘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海外留学生毕业规划首选中,“考公务员”占了17.73%,排在第三。有
74.4%
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考公热”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毕业后首选“找全职工作”的海外留学生中,也有84.21%的人打算回国就业,比例相当高。在这些人中,又有45.23%求职最想去国/央企,排名第一。
可见,海外留学生对体制内的向往,也同样强烈。
这可能会让他们面对最新的变化,心态变得更加矛盾。
为什么多省市的选调,会
对留学生做出限制
甚至直接拒之门外?难道哈佛剑桥,都比不上国内“双一流”大学了吗?答案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要知道,比起公务员考试,选调生的选拔有不同的标准,具有更高的政治标准。比如,前述提到的河南省《关于2025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
选调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县乡
培养锻炼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对选调生的报考资格,也明确要求必须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条件:
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
报考学历学习期间担任过班级(含班级)以上学生干部且连续1年以上
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奖励
大学期间具有参军入伍经历
其他省市的报考资格条件也有类似的要求。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等标准,被放在最前头。应该说,在选调这件事上,国家的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了。
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务员考试的职位报考要求,就没有类似的限制,可以同样向海外高校毕业生开放。
对大多数省市来说,海外高校毕业生依然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体制内。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近年来出现的“水硕”争议。海外高校有的硕士学制为一年制,与国内两到三年的学制形成较大差异。部分本科就读于双非高校的毕业生,通过中介申请到排名靠前的海外硕士,引发对海归硕士质量的担忧。
事实上,部分国央企、私企也不再像以往一样青睐留学生。
尤其是针对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部分
企业明确表示:
不纳入招聘范围。
比如,中国华能下属多个分公司仍招收留学生,只是不再考虑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其在2025年校园招聘要求中明确写上:“2024年入学的港澳地区、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纳入2025年招聘范围。”或是“2024年入学的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除外。”
曾经被调侃为“点击就送”的比亚迪,也传出把以香港高校一年制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应聘者的简历“泡池子”的说法。所谓的“泡池子”,就是简历照单全收,相关测评与面试也照常进行,但几乎不给offer,并且还会限制本科学历,引来众多港硕发帖“求捞”。
有人说,十几年前去留学,回国动辄“年薪百万”“轻松当高管”,但是现在留学则是“港硕一年给自己加了个案底”“吃尽时代黑利”。
对这类海归留学生而言,形势确实在变得越来越艰难,曾经的就业优势消失了。
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海外留学的性价比变得越来越低,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背后,是时代大趋势的影响。
一是学历贬值。
国内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素质人才数量越来越多,国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2025年预计将要达到1222万。
海归
留学生
数量也越来越多,早已不再是“稀缺物种”。
据教育部数据,1978-2019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90.44万人已经完成学业,423.17万人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2021年,回国人数首次破百万,达到了一个高峰。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海归”身份含金量急剧下降。
二是留学
越来越贵。
以美国为例,据CollegeBoard官方发布的《2023-2024年美国高等教育学费报告》,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需的学费及其他费用,都在蹭蹭蹭地上涨。即使是公立学校,每年总费用也在2万美金以上。
顶级学校则更加昂贵。
比如,斯坦福大学2024-2025学年学费将增加5.5%,食宿费增加7%。本科生费用为87225美元(人民币约62.8万元),其中包括65127美元的学费,21315美元的标准食宿费以及783美元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此外,研究生学费将上涨4%,部分专业项目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布朗大学亦表示2024-2025学年本科生学费将上涨4.5%,达到68612美元(人民币约49.4万元),大部分硕士和博士项目也将上调4.5%。
三是留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却在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近年来海外留学人才实际年薪不断下降,降幅相当明显,且与期望的平均年薪的差距逐渐拉大。
这样的落差,让无数海归留学生“意难平”。
不过,留学生的出路依然广阔,如果有真才实学,并不需要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如,很多城市都有招才引智的人才计划,就对留学生格外青睐。
从全国范围来看,最“宠”留学生的城市,应该是上海。
就拿选调来说,上海目前依然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可报考上海选调。高校范围参考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课直接办理落户的高校名单。
这个范围有多大?其实就是
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
。具体由相关主管部门参照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进行认定,以落户申报系统内名单为准。
事实上,上海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在国内也是“独一档”。
据新闻报道,近5年来,上海累计引进留学人员已超过13.5万人。目前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超过30万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多达6000余家,一些海归人才成长为院士、科学家、知名企业家等。
猎聘数据显示,海外留学人才的意向城市集中于北上广深,总占比59.8%,其中上海占28.4%,差不多相当于北京、深圳、广州之和。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当留学大军的回归成为常态,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归”也需要一份平常心,是金子总会发光,找到自己发光法热的应许之地。
▼
第5个一线城市,呼之欲出
批复!谁升级,谁降格了
中国最富的城市,又升级了
中国机场第一城,易主了
动真格,总部外迁拉开大幕
2023年共计录取选调生337人,其中有2名留学生,分别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入职市直单位。...有74.4%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考公热”现象。
作者 |
耳东几 剑书
“天塌了,一上系统就看到留学生不得报考。”
2024年,从全国各地传来一个重要信号,
多省市的公务员选调,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了。
在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2025年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的高校范围发生罕见变化,往年可报考的“国(境)外知名高校”名单全部消失了,包括哈佛、剑桥、牛津等60所全球名校。
在考公大省山东,2025年度定向选调、常规选调范围也都取消了海外高校,向留学生关上一扇门。
在帝都,《北京市2025年度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招聘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公告》显示,定向选调同样将留学生拒之门外。“优培计划”仍然可以报名,但也要求海外名校研究生
本科毕业于国内43所双一流高校或25所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
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的区别是,前者是公务员编制,后者则属于企事业单位。
以前都是国外本科歧视国内本科,现在居然反过来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类似变化还出现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显然不是偶然。
海归的光环逐渐褪去,曾经的就业优势不再。
尽管留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国家和各省市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
,但这条路显然也变得拥挤。
不少海外名校的毕业生,甚至将目光投向了乡村与县城编制。
斯坦福大学博士报考安徽下辖18线乡镇基层公务员,哈佛大学硕士考上杭州余杭区教育局等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当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留学生在体制内的路,会不会变得越来越难走?
海外名校毕业生,曾经是被争夺的“香饽饽”。
所谓选调生,是各省党委组织部门每年从高等院校选调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
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的群体。
往年,这里面也有留学生的一份机会。比如,有留学机构统计,2024年广东省选调中就招录54名留学生,其中香港院校人数占比留学生总人数59.3%。英国院校人数占比14.8%。录取者中,不乏英国名校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毕业的留学生。
广州近两年选调也招录了部分留学生。2023年共计录取选调生337人,其中有2名留学生,分别来自香港科技大学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入职市直单位。2024年共计录取280人,其中有10名留学生,其中除港澳高校外,还有曼彻斯特大学、悉尼大学等,入职单位除市直、区直单位外,也有乡镇与街道办。
然而,也是从最近这两年开始,不少省市的选调大门开始对留学生收窄了,甚至直接关闭。
河北省,2023年度的选调对象范围里还包括QS排名约为前50名的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只是要求“本科需要在选调范围内的国内高校就读”。2024年,选调范围调整为国内重点院校与河北省属骨干本科院校。
河南省同样,2023年还向QS排名前100名高校毕业生开放,2024年定向选调则只招录国内部分高校毕业生。近日河南发布《关于2025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职位包括“普通类选调生1092人,法检专项选调生106人”,则可以面向境外高校,但也
明确要求“须为硕士以上毕业生,且本科阶段在国内高校就读”
。
山西省则是“循序渐进”,2022年定向选调首次面向海外院校招录,入选高校名单有94所,2023年海外院校缩减到64所,2024年则不再招录海外院校学生。
如今,随着北京、广东、山东在选调工作中对留学生做出明确限制甚至“拒绝”,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省市跟进,做出类似的调整。
这对不少留学生来说,可能是“当头一棒”。因为在留学群体中,考公考编也是一个重要的出路。
一份由中国世界青年峰会和猎聘发布调查报告显示,海外留学生毕业规划首选中,“考公务员”占了17.73%,排在第三。有
74.4%
的留学生认为海归群体中存在着“考公热”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毕业后首选“找全职工作”的海外留学生中,也有84.21%的人打算回国就业,比例相当高。在这些人中,又有45.23%求职最想去国/央企,排名第一。
可见,海外留学生对体制内的向往,也同样强烈。
这可能会让他们面对最新的变化,心态变得更加矛盾。
为什么多省市的选调,会
对留学生做出限制
甚至直接拒之门外?难道哈佛剑桥,都比不上国内“双一流”大学了吗?答案显然不是这么简单。
要知道,比起公务员考试,选调生的选拔有不同的标准,具有更高的政治标准。比如,前述提到的河南省《关于2025年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
选调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县乡
培养锻炼
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
对选调生的报考资格,也明确要求必须符合以下至少一项条件:
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
报考学历学习期间担任过班级(含班级)以上学生干部且连续1年以上
获得校级(含校级)以上奖励
大学期间具有参军入伍经历
其他省市的报考资格条件也有类似的要求。政治素质过硬、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等标准,被放在最前头。应该说,在选调这件事上,国家的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了。
相比之下,大部分公务员考试的职位报考要求,就没有类似的限制,可以同样向海外高校毕业生开放。
对大多数省市来说,海外高校毕业生依然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体制内。
此外,值得关注的还有近年来出现的“水硕”争议。海外高校有的硕士学制为一年制,与国内两到三年的学制形成较大差异。部分本科就读于双非高校的毕业生,通过中介申请到排名靠前的海外硕士,引发对海归硕士质量的担忧。
事实上,部分国央企、私企也不再像以往一样青睐留学生。
尤其是针对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部分
企业明确表示:
不纳入招聘范围。
比如,中国华能下属多个分公司仍招收留学生,只是不再考虑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其在2025年校园招聘要求中明确写上:“2024年入学的港澳地区、英国、澳洲、新加坡等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原则上不纳入2025年招聘范围。”或是“2024年入学的国(境)外一年制硕士研究生除外。”
曾经被调侃为“点击就送”的比亚迪,也传出把以香港高校一年制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应聘者的简历“泡池子”的说法。所谓的“泡池子”,就是简历照单全收,相关测评与面试也照常进行,但几乎不给offer,并且还会限制本科学历,引来众多港硕发帖“求捞”。
有人说,十几年前去留学,回国动辄“年薪百万”“轻松当高管”,但是现在留学则是“港硕一年给自己加了个案底”“吃尽时代黑利”。
对这类海归留学生而言,形势确实在变得越来越艰难,曾经的就业优势消失了。
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来说,海外留学的性价比变得越来越低,面临空前激烈的竞争。
背后,是时代大趋势的影响。
一是学历贬值。
国内高等院校扩招以来,高素质人才数量越来越多,国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2025年预计将要达到1222万。
海归
留学生
数量也越来越多,早已不再是“稀缺物种”。
据教育部数据,1978-2019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其中490.44万人已经完成学业,423.17万人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
2021年,回国人数首次破百万,达到了一个高峰。面对僧多粥少的就业环境,“海归”身份含金量急剧下降。
二是留学
越来越贵。
以美国为例,据CollegeBoard官方发布的《2023-2024年美国高等教育学费报告》,无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所需的学费及其他费用,都在蹭蹭蹭地上涨。即使是公立学校,每年总费用也在2万美金以上。
顶级学校则更加昂贵。
比如,斯坦福大学2024-2025学年学费将增加5.5%,食宿费增加7%。本科生费用为87225美元(人民币约62.8万元),其中包括65127美元的学费,21315美元的标准食宿费以及783美元的强制性医疗保险费。此外,研究生学费将上涨4%,部分专业项目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布朗大学亦表示2024-2025学年本科生学费将上涨4.5%,达到68612美元(人民币约49.4万元),大部分硕士和博士项目也将上调4.5%。
三是留学生毕业后的收入,却在逐年下降。
数据显示,近年来海外留学人才实际年薪不断下降,降幅相当明显,且与期望的平均年薪的差距逐渐拉大。
这样的落差,让无数海归留学生“意难平”。
不过,留学生的出路依然广阔,如果有真才实学,并不需要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如,很多城市都有招才引智的人才计划,就对留学生格外青睐。
从全国范围来看,最“宠”留学生的城市,应该是上海。
就拿选调来说,上海目前依然旗帜鲜明地表示,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可报考上海选调。高校范围参考上海市留学回国人员课直接办理落户的高校名单。
这个范围有多大?其实就是
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
。具体由相关主管部门参照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世界大学排名、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进行认定,以落户申报系统内名单为准。
事实上,上海对留学人员的吸引力,在国内也是“独一档”。
据新闻报道,近5年来,上海累计引进留学人员已超过13.5万人。目前来沪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超过30万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多达6000余家,一些海归人才成长为院士、科学家、知名企业家等。
猎聘数据显示,海外留学人才的意向城市集中于北上广深,总占比59.8%,其中上海占28.4%,差不多相当于北京、深圳、广州之和。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当留学大军的回归成为常态,竞争越来越激烈,“海归”也需要一份平常心,是金子总会发光,找到自己发光法热的应许之地。
▼
第5个一线城市,呼之欲出
批复!谁升级,谁降格了
中国最富的城市,又升级了
中国机场第一城,易主了
动真格,总部外迁拉开大幕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多省市选调开始“拒绝”留学生,什么信号?
国民经略
3天前
外资、外贸、留学生,三大数据异动,释放了什么信号?
无冕财经
6天前
商汤拒绝“身材走样”
智车科技
3周前
75亿,深圳福田杀出一个智驾明星IPO
IPO在线
1天前
跳槽去国资的投资人们
投资家
1天前
景林内部信曝光 服务性消费领域值得关注
东方财富网
13小时前
钱是有灵性的,最喜欢这3种人
国学文摘
1秒前
2024的得与失,2025年的进与退
乎西商业评论
2天前
2024年致投资者的信(年终投资总结)
中金在线
1天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