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大关键词

笔记侠

2周前

我可以定2000万,但我希望打下回款200万的样板数10个,我要把10个样板业务指标下到关键责任人头上,你就负责给我打样板,哪怕最后只做1000万不重要,重要的是样板启动。


内容来源:老师投稿
责编| 潇潇   排版 | 沐言
第8755篇深度好文:5259字 | 13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面对当前环境,企业纷纷启动内部变革。
革重点是做什么呢?
我们需要有人引领,需要有人给出答案。
所谓的变革,就是环境变了,规则变了。过去我们擅长的事情,现在不怎么管用了。
过去和现在习惯做的事情,都在跟着变。
但怎么调,往哪里调,调到什么程度,谁来调,过去的承诺怎么办,未来的风险怎么控制?
我们或许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有可能抓住接下来发展的关键。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聊聊2025年企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一、未来的变革重点:聚焦标准

1.企业管理,需要标准

指挥家在指挥的时候,面前都会放一个乐谱。我们经常说,做人要靠谱,心里要有谱。这个“谱”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代表什么呢?

谱等于标准。

经历长期沉淀,行业和企业都形成了一系列标准。但面对当下和未来,这些标准已经不适用了。

过去我们不怎么考虑未来,很少关注未来的标准如何去设计,因此,造成了大量企业和管理者偏短期,这带来了今天的困境。

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天的困境是我们过去不够重视发展所欠的债。

今天我们一边要还过去的债,一边还要面对未来的挑战。

当下企业发展要从关键标准抓起。企业中有四个“发展”:组织发展、人才发展、学习发展,而这三个发展都指向业务发展。

什么是业务发展?从战略到业务逻辑。

什么是业务逻辑?创造价值的要素以及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面对变革,从业务发展到人才发展就变成一条关键线,从战略到业务逻辑,到关键岗位,再到关键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未来变革的重点。

围绕这条主线,我们的人不行,就要培养人;组织匹配不上,就需要组织变革,从而形成指向未来的四大标准:业务标准、组织标准、人才标准和培养标准。

2.脑力劳动者会引领变革

标准由谁来构建?更多还是依靠组织内部。

当下,更多的管理者要从过去的执行者逐步转型为设计者,设计未来的战略、组织、绩效、激励等等,目的是增长组织能力。

什么是高效组织?高效的组织能够提升人效。提升人效一方面要靠技术,一方面要靠人的意愿和能力。通常人效等于总效益除以总人数,但人数是公司所有人还是少数人?

事实上,组织中只有少数人会对人效负责。

组织里有两类人:一类叫脑力劳动者,一类叫体力劳动者。

前者是按照别人出具的标准付出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计时或计件报酬的岗位。后者是发挥大脑的思想思考、创意创新、规划设计,去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从而为组织创造增量价值的岗位。

创始人、老大、董事长、总经理,都是天选脑力劳动者。但身边的副总、总监、部门经理们,销售岗、营销岗、设计规划、质量控制、财务人事等专业岗位,他们都是脑力劳动者吗?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大量脑力劳动者硬生生把自己干成了体力劳动者。

面对未来的变革,我们不能只靠一个大脑在思考,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思考和设计。但怎么能调动这些人参与设计和规划呢?

引领组织变革的,一定是脑力劳动者。

他们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正是企业组织变革的能力。要去设计、规划,就得有设计思路、设计语言、设计工具和设计标准,而且这些标准都要来自于一个结构,没有结构就无法诊断。

现在管理中充斥着大量陈述性的表达,而缺乏程序性的逻辑;

充斥着大量语文式的表达,却缺乏数学式的计算;

充斥大量碎片化的思考,缺乏结构化的系统。

3.管理者需要掌握企业增长结构

内部的组织效率怎么提升?我们如何设计?

每家公司都要从战略出发,战略就是选择做什么,选择不做什么。

选择完之后就会和有缘人一起工作,无论同事、客户、供应商还是合作伙伴。这些核心团队的长期沉淀与留存,就能逐步形成技术体系。

核心技术决定了未来的运营能力和效率,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

客户为什么不满意?效率低,质量差、不安全,老客户就会跑,新客户进不来。

老客户不满意,沉没成本就会提高,钱花了、时间投入了没效果。沉没成本会影响定价,定价会影响到销量,销量影响产量,产量影响产能,产能影响到固定资产或固定人力的摊销,从而吃掉利润。

左一半关注战略解码,右一半关注绩效改进的衔接,左右两端会形成组织设计。

我们要形成这样的系统思考。系统就是帮助我们看到全貌而不是局部,看到整体而不是部分,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某个事物本身,从而帮助我们看到模式和趋势。

每个管理者都要善于对团队或组织进行诊断,需要通过这样的结构去形成诊断能力。

在组织转型当中,很多老板都会有切肤之痛,如果不能做到系统转型,有些事没跟上,一耗就会耗几年,而这几年可能恰恰是发展的窗口期。

从2025年开始,未来三年你的组织能够匹配你的战略吗?

二、企业组织的本质是关系

1.找到龙头部门

组织的本质就是关系。两个人出去拜访一个客户,都要说清楚关系。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是我配合你,还是你配合我?是你主导,还是我主导?是我评价你,还是你评价我?

如果关系说不清楚,客户也会很糊涂。

现在企业很多时候也说不清楚关系,比如销售听生产的,还是生产听销售的?

一旦这个关系说不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很复杂。最后希望老大去做裁判,但老大的裁决就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吗?组织不能完全靠老大一个人在驱动,我们需要有一个核心团队。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龙头部门。

除了老大之外,哪个部门能够带领整个组织走向下一个三年、五年?

这就是龙头部门,龙头部门就是责权利为一体的部门,它要扛最大的责任,也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同时也能参与利益分配。

一旦龙头部门确定之后,其他部门都要以龙头部门的产出为目的,以龙头部门为方向,各自的价值创造都要产出在龙头部门的数据上。

如果产出不了,龙头部门有权质疑:其他部门你到底在做什么,你不以我的产出为目的。可是,有多少企业没有龙头的概念,都在以自我为目的,以任务为目的。

很多公司都在写2025年度经营计划。我想问大家:按照你们写的计划,能确保2025年目标一定实现吗?有多少人敢于拍着胸脯承诺?事实上更多人还是任务导向。

很多事情做来做去,都是苦劳和疲劳。但苦劳和疲劳,对于组织来说都是徒劳。

所以我们要找出龙头部门,什么是龙头?瓶颈即龙头。

面对未来3-5年的发展,你的公司是产能不足、销售不力,还是运营不够高效,产品没有竞争力?理论上哪个是瓶颈,哪个就是龙头。因此销售、运营、技术都可能是龙头。

但很多公司即使发展了十几年,还一直强调“销售是龙头”,销售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老客户。老客户还在不断投诉,导致销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老客户的投诉上。

我想问,销售能决定老客户的满意度吗?真正决定老客户满意度的恰恰是交付、是研发。

2.不同发展阶段,需匹配不同业务打法

龙头部门需要根据不同业务发展的战略阶段来行事。

什么叫业务战略阶段?按照新增市场大小和客户的成熟度,把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不同阶段,战略、客户、价值主张、策略都要发生变化。

萌芽期的企业,原则上应该是开发部门做龙头,开发业务原型。

我们要定义业务和产品的区别,如果别人问我们是做什么产品的?

我们很容易说猪、鸡或者蛋,但这都是产品的概念。

业务和产品的区别是什么?业务等于产品加人。产品是载体,我们要根据人的需求发挥出产品的功能,从而形成盈利模式、效率模式等等。

所以我们要去打造业务原型,这个业务从研发端再到消费端,中间会走哪些业务流,这些业务流会牵扯到哪些人,这些人需要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怎么保障价值标准化,怎么保证价值链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好处?而且这个好处是稳定的,可持续的,这个就叫业务原型的设计。

很多成熟公司在打新业务的时候总是打不出去,为什么?我们总是拿着成熟的概念去做新业务。这时候,在确定萌芽期业务目标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偏差。

比如老板说,2025年我们这项新业务,如果好好干的话,今年2000万没问题,于是就制定了2000万的业绩指标。

但如果业务原型打不出来,2000万能不能实现?

有可能,老板亲自干,或者老客户给面子,通过原有资源变现也能够搞定2000万,但这是你想要的吗?

2026年能做一个亿吗?以后每年都能以50%的速度往上涨吗?如果原型做不出来,这个目标就没意义。

在萌芽期定指标,我建议不要去轻易定结果指标,而要去定什么?定样板数。

我可以定2000万,但我希望打下回款200万的样板数10个,我要把10个样板业务指标下到关键责任人头上,你就负责给我打样板,哪怕最后只做1000万不重要,重要的是样板启动。

到了起步期,我们更关注销售驱动,到了发展期强调的是运营驱动,运营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的本质就是可承诺,可承诺的核心是交付端。

整个交付端面对新老客户的合作,能否做到可承诺?可承诺的背后就是可评价、可赔偿,这些责权利都要下到用户端。

对于不同的阶段,我们要找到不同的价值点,不同的融合部门,目的是什么?

培养领导端、管理端到业务端的高手。

三、如果2025年,只做一件事,

你会做什么?

1.高手做事,目的性都很强

高手和普通选手的区别是什么?三个字——目的性。

面对未来我们有清晰目的的引领,能够学习并且应用最佳实践,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形成精准应对的行为,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能力。很多人是不具备目的性的,因此组织需要为员工注入更多目的性。

如果没有目的性,很多员工就容易成为“氛围员工”,缺少他们吃饭没氛围,喝酒没氛围,拍照开会没氛围。

从增长角度出发,能不能把这些氛围变成高价值员工,这里贯穿的都是目的性。

不管大环境怎么样,环境再好,也有公司做得差。环境再差,也有公司做得好,所以大方向我们该规划规划。

但眼前怎么度过2-5年,怎么能把成本控制住,把效率提升上来,利润再增长一个点、两个点,对于企业家来说更重要。

企业业绩就是一个水缸,一边要进水,一边要漏水,现在我们面临的症状是新客户越来越难,老客户的流失率越来越高,从而造成缸里的水分始终是稳定的。

在组织里重点围绕新客户这件事情,我们要做好落地,做好部署,并且让整个组织目标能够实现。我们要确定下来:整个公司只做一件事情,公司的业绩就能增长多少。

现在决策当中大量的决策模式,都叫“既要也要,还要更要”,这是典型的撒胡椒面。

我们要转化成一种表达方式,叫“宁可也要”,最后要找到我的聚焦点,说清楚我的目的,并且建立起标准,坚定不移地去干一个点,把持续性干起来。

2.管理是手段,赋能业务才是目的

业务增长的统一路径到底是什么?

组织中有三段:从决策者到管理者叫“领导设计”,从管理者到员工叫“管理设计”,从员工到客户叫“业务设计”。

业务是目的,管理和领导都是手段,都要赋能业务。

来看看“业务设计”段,假如今年企业要获客50个,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种是我要宣传、拜访、做方案、登记;

另一种是收集信息、有效接触、获得认可、建立档案。

前一种是手段,后一种是目的,目前很多企业大量员工的行为偏手段,包括工作日志、月度计划等等。

没有后一种的设计,我们就无法数据化,很容易碎片化。正因为找到了数据,才能找到关键行为。

如果公司有100个业务人员,有多少人能够有效接触新客户?多少人能够凭一己之力获得客户认可?如果100个员工里有80个员工,都干不成这两件事,这是战略性问题,还是战术性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问题。

公司的刀尖不够尖,这跟董事长、中后台有没有关系?可现实当中有多少人在考虑这个事情?

正因为我们找到了这个数据,才能去做目标的重新定义。但现在很多目标分解都是加法,加法就是把责任甩给别人,但是路径并没有配置到位。

回头再来看“管理设计”段,管理就是要找到龙头部门,后端部门则要支撑龙头部门。龙头部门要用数学逻辑去拆解业务逻辑,而不是用语文的表达写关键任务。

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关键任务往往是不可评估的,其他部门都要配套龙头部门去定义自己的结果、过程、行为和任务。

在“领导设计”段,决策者要对客户、价值、组织、机制进行定义,去设计未来三年企业的主要利润从哪来,明星业务是什么,价值主张主打满意度还是性价比,组织关系到底是走1.0模式还是2.0模式?未来的分配机制到底是增量奖金,提成制,还是合伙制?

所以,我们对战略共识、过程驱动、职能设计、任务分解要有一个全过程的设计。

未来组织的增长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业务增长。提升内部业务效率,该赚的钱要赚到。

第二,组织增长。中后台怎样以业务端为龙头去协同起来。

第三,生态增长。外部的钱、外部的人,外部的客户怎么能进得来,还是取决于前面两个阶段的增长。

结语

最后,面向即将到来的2025年,我想分享三个关键词:

第一, 聚焦。接下来,我们要找到企业在战略端聚焦的核心;

第二, 目的性。不光企业战略要有目的、组织要有目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有目的,而这最终将表现为,每一个员工都有目的地去接触客户、服务客户。

第三, 标准。把高手的最佳实践总结提炼形成SOP和案例,从而形成企业内部复制人和复制事的标准,推动组织持续增长。

好文阅读推荐
  • 海尔40年:进化是土壤,也是唯一出路!

  • 笔记侠柯洲2024年度演讲:一切出路,都在思路里!

  • 少开该死的无效会议

  • 低空经济,下一个万亿新赛道

分享、点赞、在看,3连

我可以定2000万,但我希望打下回款200万的样板数10个,我要把10个样板业务指标下到关键责任人头上,你就负责给我打样板,哪怕最后只做1000万不重要,重要的是样板启动。


内容来源:老师投稿
责编| 潇潇   排版 | 沐言
第8755篇深度好文:5259字 | 13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面对当前环境,企业纷纷启动内部变革。
革重点是做什么呢?
我们需要有人引领,需要有人给出答案。
所谓的变革,就是环境变了,规则变了。过去我们擅长的事情,现在不怎么管用了。
过去和现在习惯做的事情,都在跟着变。
但怎么调,往哪里调,调到什么程度,谁来调,过去的承诺怎么办,未来的风险怎么控制?
我们或许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有可能抓住接下来发展的关键。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聊聊2025年企业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一、未来的变革重点:聚焦标准

1.企业管理,需要标准

指挥家在指挥的时候,面前都会放一个乐谱。我们经常说,做人要靠谱,心里要有谱。这个“谱”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代表什么呢?

谱等于标准。

经历长期沉淀,行业和企业都形成了一系列标准。但面对当下和未来,这些标准已经不适用了。

过去我们不怎么考虑未来,很少关注未来的标准如何去设计,因此,造成了大量企业和管理者偏短期,这带来了今天的困境。

从某种角度来说,今天的困境是我们过去不够重视发展所欠的债。

今天我们一边要还过去的债,一边还要面对未来的挑战。

当下企业发展要从关键标准抓起。企业中有四个“发展”:组织发展、人才发展、学习发展,而这三个发展都指向业务发展。

什么是业务发展?从战略到业务逻辑。

什么是业务逻辑?创造价值的要素以及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面对变革,从业务发展到人才发展就变成一条关键线,从战略到业务逻辑,到关键岗位,再到关键人才的培养,就成为未来变革的重点。

围绕这条主线,我们的人不行,就要培养人;组织匹配不上,就需要组织变革,从而形成指向未来的四大标准:业务标准、组织标准、人才标准和培养标准。

2.脑力劳动者会引领变革

标准由谁来构建?更多还是依靠组织内部。

当下,更多的管理者要从过去的执行者逐步转型为设计者,设计未来的战略、组织、绩效、激励等等,目的是增长组织能力。

什么是高效组织?高效的组织能够提升人效。提升人效一方面要靠技术,一方面要靠人的意愿和能力。通常人效等于总效益除以总人数,但人数是公司所有人还是少数人?

事实上,组织中只有少数人会对人效负责。

组织里有两类人:一类叫脑力劳动者,一类叫体力劳动者。

前者是按照别人出具的标准付出时间和精力,从而获得计时或计件报酬的岗位。后者是发挥大脑的思想思考、创意创新、规划设计,去整合各种内外部资源,从而为组织创造增量价值的岗位。

创始人、老大、董事长、总经理,都是天选脑力劳动者。但身边的副总、总监、部门经理们,销售岗、营销岗、设计规划、质量控制、财务人事等专业岗位,他们都是脑力劳动者吗?

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大量脑力劳动者硬生生把自己干成了体力劳动者。

面对未来的变革,我们不能只靠一个大脑在思考,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思考和设计。但怎么能调动这些人参与设计和规划呢?

引领组织变革的,一定是脑力劳动者。

他们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正是企业组织变革的能力。要去设计、规划,就得有设计思路、设计语言、设计工具和设计标准,而且这些标准都要来自于一个结构,没有结构就无法诊断。

现在管理中充斥着大量陈述性的表达,而缺乏程序性的逻辑;

充斥着大量语文式的表达,却缺乏数学式的计算;

充斥大量碎片化的思考,缺乏结构化的系统。

3.管理者需要掌握企业增长结构

内部的组织效率怎么提升?我们如何设计?

每家公司都要从战略出发,战略就是选择做什么,选择不做什么。

选择完之后就会和有缘人一起工作,无论同事、客户、供应商还是合作伙伴。这些核心团队的长期沉淀与留存,就能逐步形成技术体系。

核心技术决定了未来的运营能力和效率,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

客户为什么不满意?效率低,质量差、不安全,老客户就会跑,新客户进不来。

老客户不满意,沉没成本就会提高,钱花了、时间投入了没效果。沉没成本会影响定价,定价会影响到销量,销量影响产量,产量影响产能,产能影响到固定资产或固定人力的摊销,从而吃掉利润。

左一半关注战略解码,右一半关注绩效改进的衔接,左右两端会形成组织设计。

我们要形成这样的系统思考。系统就是帮助我们看到全貌而不是局部,看到整体而不是部分,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仅仅是某个事物本身,从而帮助我们看到模式和趋势。

每个管理者都要善于对团队或组织进行诊断,需要通过这样的结构去形成诊断能力。

在组织转型当中,很多老板都会有切肤之痛,如果不能做到系统转型,有些事没跟上,一耗就会耗几年,而这几年可能恰恰是发展的窗口期。

从2025年开始,未来三年你的组织能够匹配你的战略吗?

二、企业组织的本质是关系

1.找到龙头部门

组织的本质就是关系。两个人出去拜访一个客户,都要说清楚关系。是你听我的,还是我听你的?是我配合你,还是你配合我?是你主导,还是我主导?是我评价你,还是你评价我?

如果关系说不清楚,客户也会很糊涂。

现在企业很多时候也说不清楚关系,比如销售听生产的,还是生产听销售的?

一旦这个关系说不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很复杂。最后希望老大去做裁判,但老大的裁决就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吗?组织不能完全靠老大一个人在驱动,我们需要有一个核心团队。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龙头部门。

除了老大之外,哪个部门能够带领整个组织走向下一个三年、五年?

这就是龙头部门,龙头部门就是责权利为一体的部门,它要扛最大的责任,也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同时也能参与利益分配。

一旦龙头部门确定之后,其他部门都要以龙头部门的产出为目的,以龙头部门为方向,各自的价值创造都要产出在龙头部门的数据上。

如果产出不了,龙头部门有权质疑:其他部门你到底在做什么,你不以我的产出为目的。可是,有多少企业没有龙头的概念,都在以自我为目的,以任务为目的。

很多公司都在写2025年度经营计划。我想问大家:按照你们写的计划,能确保2025年目标一定实现吗?有多少人敢于拍着胸脯承诺?事实上更多人还是任务导向。

很多事情做来做去,都是苦劳和疲劳。但苦劳和疲劳,对于组织来说都是徒劳。

所以我们要找出龙头部门,什么是龙头?瓶颈即龙头。

面对未来3-5年的发展,你的公司是产能不足、销售不力,还是运营不够高效,产品没有竞争力?理论上哪个是瓶颈,哪个就是龙头。因此销售、运营、技术都可能是龙头。

但很多公司即使发展了十几年,还一直强调“销售是龙头”,销售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老客户。老客户还在不断投诉,导致销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老客户的投诉上。

我想问,销售能决定老客户的满意度吗?真正决定老客户满意度的恰恰是交付、是研发。

2.不同发展阶段,需匹配不同业务打法

龙头部门需要根据不同业务发展的战略阶段来行事。

什么叫业务战略阶段?按照新增市场大小和客户的成熟度,把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不同阶段,战略、客户、价值主张、策略都要发生变化。

萌芽期的企业,原则上应该是开发部门做龙头,开发业务原型。

我们要定义业务和产品的区别,如果别人问我们是做什么产品的?

我们很容易说猪、鸡或者蛋,但这都是产品的概念。

业务和产品的区别是什么?业务等于产品加人。产品是载体,我们要根据人的需求发挥出产品的功能,从而形成盈利模式、效率模式等等。

所以我们要去打造业务原型,这个业务从研发端再到消费端,中间会走哪些业务流,这些业务流会牵扯到哪些人,这些人需要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怎么保障价值标准化,怎么保证价值链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好处?而且这个好处是稳定的,可持续的,这个就叫业务原型的设计。

很多成熟公司在打新业务的时候总是打不出去,为什么?我们总是拿着成熟的概念去做新业务。这时候,在确定萌芽期业务目标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偏差。

比如老板说,2025年我们这项新业务,如果好好干的话,今年2000万没问题,于是就制定了2000万的业绩指标。

但如果业务原型打不出来,2000万能不能实现?

有可能,老板亲自干,或者老客户给面子,通过原有资源变现也能够搞定2000万,但这是你想要的吗?

2026年能做一个亿吗?以后每年都能以50%的速度往上涨吗?如果原型做不出来,这个目标就没意义。

在萌芽期定指标,我建议不要去轻易定结果指标,而要去定什么?定样板数。

我可以定2000万,但我希望打下回款200万的样板数10个,我要把10个样板业务指标下到关键责任人头上,你就负责给我打样板,哪怕最后只做1000万不重要,重要的是样板启动。

到了起步期,我们更关注销售驱动,到了发展期强调的是运营驱动,运营的本质就是服务,服务的本质就是可承诺,可承诺的核心是交付端。

整个交付端面对新老客户的合作,能否做到可承诺?可承诺的背后就是可评价、可赔偿,这些责权利都要下到用户端。

对于不同的阶段,我们要找到不同的价值点,不同的融合部门,目的是什么?

培养领导端、管理端到业务端的高手。

三、如果2025年,只做一件事,

你会做什么?

1.高手做事,目的性都很强

高手和普通选手的区别是什么?三个字——目的性。

面对未来我们有清晰目的的引领,能够学习并且应用最佳实践,经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形成精准应对的行为,并且能够持续改进的能力。很多人是不具备目的性的,因此组织需要为员工注入更多目的性。

如果没有目的性,很多员工就容易成为“氛围员工”,缺少他们吃饭没氛围,喝酒没氛围,拍照开会没氛围。

从增长角度出发,能不能把这些氛围变成高价值员工,这里贯穿的都是目的性。

不管大环境怎么样,环境再好,也有公司做得差。环境再差,也有公司做得好,所以大方向我们该规划规划。

但眼前怎么度过2-5年,怎么能把成本控制住,把效率提升上来,利润再增长一个点、两个点,对于企业家来说更重要。

企业业绩就是一个水缸,一边要进水,一边要漏水,现在我们面临的症状是新客户越来越难,老客户的流失率越来越高,从而造成缸里的水分始终是稳定的。

在组织里重点围绕新客户这件事情,我们要做好落地,做好部署,并且让整个组织目标能够实现。我们要确定下来:整个公司只做一件事情,公司的业绩就能增长多少。

现在决策当中大量的决策模式,都叫“既要也要,还要更要”,这是典型的撒胡椒面。

我们要转化成一种表达方式,叫“宁可也要”,最后要找到我的聚焦点,说清楚我的目的,并且建立起标准,坚定不移地去干一个点,把持续性干起来。

2.管理是手段,赋能业务才是目的

业务增长的统一路径到底是什么?

组织中有三段:从决策者到管理者叫“领导设计”,从管理者到员工叫“管理设计”,从员工到客户叫“业务设计”。

业务是目的,管理和领导都是手段,都要赋能业务。

来看看“业务设计”段,假如今年企业要获客50个,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种是我要宣传、拜访、做方案、登记;

另一种是收集信息、有效接触、获得认可、建立档案。

前一种是手段,后一种是目的,目前很多企业大量员工的行为偏手段,包括工作日志、月度计划等等。

没有后一种的设计,我们就无法数据化,很容易碎片化。正因为找到了数据,才能找到关键行为。

如果公司有100个业务人员,有多少人能够有效接触新客户?多少人能够凭一己之力获得客户认可?如果100个员工里有80个员工,都干不成这两件事,这是战略性问题,还是战术性问题?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问题。

公司的刀尖不够尖,这跟董事长、中后台有没有关系?可现实当中有多少人在考虑这个事情?

正因为我们找到了这个数据,才能去做目标的重新定义。但现在很多目标分解都是加法,加法就是把责任甩给别人,但是路径并没有配置到位。

回头再来看“管理设计”段,管理就是要找到龙头部门,后端部门则要支撑龙头部门。龙头部门要用数学逻辑去拆解业务逻辑,而不是用语文的表达写关键任务。

通过头脑风暴碰撞出来的关键任务往往是不可评估的,其他部门都要配套龙头部门去定义自己的结果、过程、行为和任务。

在“领导设计”段,决策者要对客户、价值、组织、机制进行定义,去设计未来三年企业的主要利润从哪来,明星业务是什么,价值主张主打满意度还是性价比,组织关系到底是走1.0模式还是2.0模式?未来的分配机制到底是增量奖金,提成制,还是合伙制?

所以,我们对战略共识、过程驱动、职能设计、任务分解要有一个全过程的设计。

未来组织的增长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业务增长。提升内部业务效率,该赚的钱要赚到。

第二,组织增长。中后台怎样以业务端为龙头去协同起来。

第三,生态增长。外部的钱、外部的人,外部的客户怎么能进得来,还是取决于前面两个阶段的增长。

结语

最后,面向即将到来的2025年,我想分享三个关键词:

第一, 聚焦。接下来,我们要找到企业在战略端聚焦的核心;

第二, 目的性。不光企业战略要有目的、组织要有目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有目的,而这最终将表现为,每一个员工都有目的地去接触客户、服务客户。

第三, 标准。把高手的最佳实践总结提炼形成SOP和案例,从而形成企业内部复制人和复制事的标准,推动组织持续增长。

好文阅读推荐
  • 海尔40年:进化是土壤,也是唯一出路!

  • 笔记侠柯洲2024年度演讲:一切出路,都在思路里!

  • 少开该死的无效会议

  • 低空经济,下一个万亿新赛道

分享、点赞、在看,3连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