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用AI做车企,也用车企做AI

36氪

2周前

不仅是增程系统,被行业所效仿的四屏交互、车载冰箱,这些构成理想汽车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点,几乎都源自对技术的先验性洞察和思考。...理想汽车CEO李想还频繁交流了陆奇、王兴等顶级创业者和超级外脑,获取对AI的技术判断。
车企决胜在AI,理想汽车“不务正业”的阳谋。

2022年12月,ChatGPT搜索全球上线,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历史分水领。这款聊天机器人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
但少有人知道,3个月前的2022年9月,一家中国的新造车公司CEO,已经在公司做出战略级的预判:人工智能是未来车企之间的核心较量。这家公司是理想汽车,以出色的产品定义能力著称,增长迅速,效率奇高,但2022年9月,这家公司毕竟开始卖车不到2年,月销量只有1.1万辆。
此后的2023年1月,理想汽车发布全员信,明确表示企业愿景是,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近期,在12月25日-27日连续的三天理想AI Talk中,理想汽车正式发布了AI大模型产品”理想同学”,并再次宣告了理想汽车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愿景。
理想同学是对标OpenAI旗下Chatgpt的AI大模型应用。实际体验中,理想同学 App具备实时解答能力,也具备识物功能。同时,这款应用还支持语音交互能力,在回答用户问题时,会提供语音解说,且支持自然语音对话。
这些能力显然已经可以对标市场主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对于一家车企而言,无疑是“黑马”之作。
但并不突然,据理想汽车数据显示,每年投入上百亿元研发,有近50%用于投入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2023年开始,理想汽车已经真正将人工智能战略融入在公司的具体执行中,开始真金白银的投入。
今天的车企,无一不在高涨的AI浪潮下,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版图的核心一环。
但如果往回看,2023年初的理想汽车,刚实现年营收450亿元,年销量超13万辆,这几乎是大众汽车一周的销量。
这家“初生牛犊”的造车公司,为何敢将战略远景投向年耗资动辄百亿级的人工智能?

答案的源头或许是,理想汽车掌舵人李想的技术执念。

李想的AI执念,产品公司的技术底色
对产品体验的追求,是理想汽车的底色,但绝不是一切。
实际上,仔细揆度理想汽车CEO李想的历次创业,都能看出,这位对外以“超级产品经理”著称的连续创业者,每次切入不同赛道时,最先洞察的都是技术生产力的变迁。
也就是在他产品经理的外在符号下,是浓厚的技术执念和嗅觉。
例如,2015年创立理想汽车时,李想最先看到的是并不是家庭SUV的产品形态,而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的超车机会,以及相应的制造和产业链日趋成熟。实际上,今天小米汽车一夜崛起,背后也正是过去数年,新造车浪潮对产业链的淬炼。
而在智能电动产业技术成熟之上,李想第二步洞悉的仍然不是产品,还是技术。
例如,今天的大电池混动车遍地开花,几乎是所有车企发力新能源车的必选技术方案。
但少有人知道,这项技术的第一代产品是理想ONE,而这款车所采用的增程方案几乎由李想一手设计了技术构型。
最开始研发团队只打算在理想ONE上用一个高功率的小电池,提供50公里续航,李想坚持要用大电池,要保证市区能够完全使用纯电,“做到180公里,就能保证在几乎所有城市做到99%的纯电动行驶。”
甚至理想ONE在增程器选型上也出现过一次反复,研发的角度认为,要用热效率高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李想坚持用了涡轮增压。
“自然吸气虽然热效率很高,但是转速太高,NVH特别差,转速由于经常需要拉高,油耗反而更高。”李想说,而涡轮合适的地方是,它的转速在一个健康功率区间里,“大部分人老爱追求单点的东西,我更在意系统的东西。”
不仅是增程系统,被行业所效仿的四屏交互、车载冰箱,这些构成理想汽车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点,几乎都源自对技术的先验性洞察和思考。
沿着这个脉络,看理想汽车对人工智能的全力押注,或许已经清晰。
2015年,理想汽车创立之初,理想就提出希望15年之后的理想汽车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完整的体系化能力。
2023年初,ChatGPT的横空出世,是一个超级AI产品的诞生。那个春节,理想汽车高层紧急开了战略会,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就是AI。理想汽车CEO李想还频繁交流了陆奇、王兴等顶级创业者和超级外脑,获取对AI的技术判断。
在此后的战略会议中,李想更是坚定表示,他的终极梦想,就是创造一个超级智能的硅基家人。
如果说智能汽车是100米的产业巨浪,人工智能显然是1000米。很显然,李想在造车赛道的快速突进中,始终瞄向那个更大的技术远景。
如今,李想为了保持对AI的专业技术输入,几乎依然保持着一线管理者的状态,每周参加4-5次AI会议、看论文,以及听取每个的团队落地实践进展。
如果看向智能汽车的终局,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是车企们必然的战略选择,但理想汽车能够早早捕捉并且将其深刻融入,正是源自掌舵人李想的技术执念,以及对人工智能这个“千米巨浪”产业机会的敏锐判断。
当然,罗马不能一日建成。技术是理想汽车的底色,务实和效率同样是。
人工智能的大赛道已经宽敞,但技术岔路仍然密布,Agent的具体形态仍然不够清晰,人工智能所依赖的硬件产业链,也远没有像汽车这么成熟。换言之,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爆发期,仍需等待。

而在此过程中,理想汽车的人工智能愿景,可能前置于理想汽车,也同时需要深深镶嵌在理想汽车。

用AI做车企

一家车企做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无疑是学会用人工智能做车企。这在理想汽车已经实践。
理想汽车围绕人工智能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就是各条业务线的负责人,他们将围绕人工智能,重新思考自身业务的运营逻辑和方式,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工业、智能商业。
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对外展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在整车企业运营中的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梯队水平。最具标志性的,显然就是智能驾驶和理想同学。
去年12月,“理想同学”背后的大模型Mind GPT发布上车,提供车载智能助手功能,同时积累了大量汽车行业数据,了解车辆使用的场景。
在智驾领域,理想汽车被认为是后进生。相比于行业动辄在2019年前后投入自研,理想汽车确实受限于资源,投入有些滞后。
但是在进入2023年的智能驾驶开城之战中,理想汽车首先通过压强式投入,抢到了“全国都能开”的智能驾驶第一梯队名额,又通过果断切入“端到端”,跻身智能驾驶行业前列。
要知道全球范围内,推出该技术的成规模的车企,并不超过3家,其中一家是特斯拉。
理想的端到端方式采用了双系统架构,即“端到端+VLM”,是真正意义上One Model结构的端到端。其率先将视觉语言模型VLM部署到车端芯片上的双系统方案,已在10月实现全量用户推送。采用端到端技术,是汽车行业开始真正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做自动驾驶的标志。
及至11月28日,理想汽车“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随OTA6.5版本正式全量推送给AD Max用户,理想汽车正式成为首批首家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的车企。从体验来看,“车位到车位”可实现轻松应对狭窄小区道路、环岛、掉头和复杂施工场景。
据理想汽车披露,此后的“高速端到端”将于12月底伴随OTA推送至AD Max用户,继续成为特斯拉之后,全球唯二家将端到端技术应用到高速(及环路)NOA场景的车企。至此,理想端到端+VLM智驾实现了“全场景端到端”能力。
沿着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将继续快速迭代,据悉,“行业首创AI推理可视化”将于12月底伴随OTA推送首创的“AI推理可视化”功能。该功能首次将智能驾驶模型的思考推理过程以视觉形式展现,并且展示One Model端到端模型输出轨迹路线能力;让驾驶员提前理解AI的思考和执行过程,更安心使用智能驾驶。
人工智能对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加持作用,显而易见。而智能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在产品力上,对理想汽车形成正向回馈。据理想汽车数据,目前搭载端到端智驾的MAX版高配车型选装率已经从上半年的20%左右,陡增至如今的50%以上。这给理想汽车带来的,显然是更高的收入和毛利。
除了用户可感知的智能驾驶,人工智能也已经深入理想汽车的商业和工业等运营毛细血管。
例如,在销售和服务等商业场景,理想通过大模型技术与商业领域数据和知识的深度结合,构建了一批具备零售、营销、客服、金融反欺诈、财经分析等能力的AI助手。
在零售场景,能通过对金牌零售专家在沟通技巧等能力维度上的学习,赋能更多零售伙伴;其次,也赋能了客户服务团队,AI模型学习了车辆使用中的各类知识,通过智能多轮问答能力有效解决了大量用户进线问题,释放了呼叫中心的坐席压力等。
在制造等工业场景,理想汽车通过全栈自研的智能制造系统、视觉算法、设备、质量预测模型等,驱动提高制造效率,快速迭代生产技术,达成更高产品质量。其中“连山质量预警平台”全面的数据分析,能实现从研发到生产质量的实时控制和预警。
理想的目标是通过AI赋能汽车工业从研发,试验,生产,售后的全面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横向上从研发端到交付端的数据闭环,纵向上从多层供应链到整车厂的数据协同。
造车的竞争近乎于无限游戏,正如李想所说,“最开始大家看到新势力、特斯拉,跟传统汽车的竞争。后来华为进来了。后来小米又进来了。大家又发现这个竞争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世界的精彩和丰富之处。”

巨头万觉轮番入场,跨国车企也竞相转身,车市正进入绵长且激烈的竞争阶段。用AI做车企的核心要义,是提升产品力和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车企的纵向竞争力。而在此之上,才有基于车企做AI的底座。

用车企做AI

当一家车企囤起万张云端算力计算芯片时,其在计算资源上的投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主流的AI大模型公司。
数据不会无端巧合,万卡算力背后是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的资金投入,而资本投入由战略刚性所决定。
也就是说,车企对算力的投入呈指数级增长,乃至与AI公司比肩时,其内核属性已经在快速靠向人工智能公司。
从智能驾驶的技术范式变化,到车载大模型产品的快速应用,乃至最终生产出自动驾驶汽车。汽车企业都注定会成为人工智能企业。
同样站在AI产业的视角看,具身智能在数年之内,最可预见的形态,正是无人驾驶汽车。
因为汽车产业进化数百年,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乃至产品标准,都已经高度成熟,它需要的只是一个超级大脑。
而做好智能汽车,既是车企决胜未来的核心要务,也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最早试炼场。
特斯拉坐拥每年数百亿的净利润资源,选择自动驾驶、AI大模型和人型机器人三线布局。
理想汽车,正在年销50万辆的冲高阶段,资源稳健,但仍需要按节奏投入。因此,其选择了人工智能中,更为清晰的形态进行押注,这就是自动驾驶汽车和AI大脑。
这两项成熟之后,理想汽车必然会考虑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形态,或许是机器人。
实际上,这在理想汽车的技术部署中已有清晰路径。
从2020年初,理想汽车已经着手构建技术平台化,包括智能驾驶平台AD和智能座舱平台SS。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能力演进,理想汽车认为它的产品形态会有三个阶段的迭代。总结来说是—“增强我的能力、成为我的助手、是我的硅基家人”。
显然,理想汽车的人工智能阶段,正从“增强我的能力”进入“成为我的助手”。
以近期理想汽车上线的理想同学为例,其背后是理想的认知大模型MindGPT,这几乎是行业首批自研车载大模型。模型迭代速度高效,从2023年12月至今,大模型已经迭代30多次。
据介绍,即将上线的Mind GPT-3o是一个多模态端到端大模型,响应速度进入百毫秒级别,能够理解不同的模态,在一个模型内完成从感知到认知再到表达的完整的能力。
同时,理想还在推动理想同学的任务能力、成长能力和陪伴能力的不断进化,理想同学的大脑升级为最新一代Mind GPT-3o之后,记忆、规划、工具、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助手“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而何时进入从“成为我的助手”到“是我的硅基家人”。
李想在近期的AI Talk中也给出了答案,其表示,理想汽车做机器人在概率上肯定是100%,但节奏不是现在。
“如果我们连L4级跟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因为车是个无接触机器人,而且道路是标准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参与者都是标准化的,而且每个人都受交通规则的训练,我觉得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机器人了,如果车没法实现,其实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非常有限的。”
李想的决策显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眼下人工智能浪潮汹涌,但落地形态并不明确,以人型机器人为例,能精细抓握和控制的机器手,都未有成熟的产业链,从车企贸然切入,势必直面风险。
而站在智能汽车这个拥有稳健现金流的业务基石上,构建大脑,同时等待产业迷雾进一步清晰,才是真正向人工智能下一步的进发时机。
就像李想所说,今天还是OpenAl定义的AGI(通用人工智能)第一个阶段:聊天机器人。接下来,将进入第二个阶段是推理者。
到第三个阶段Agent(智能体)的时候,才是真正的“iPhone 4时刻”。
“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了,它能独立地、持续地、连续地完成任务,而不需要靠密集的提示词”。
就汽车行业而言,L4级的自动驾驶汽车,无疑就是这个Agent。而这样的时刻,对于理想这样,视人工智能为核心战略的车企,已经越来越近。

不仅是增程系统,被行业所效仿的四屏交互、车载冰箱,这些构成理想汽车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点,几乎都源自对技术的先验性洞察和思考。...理想汽车CEO李想还频繁交流了陆奇、王兴等顶级创业者和超级外脑,获取对AI的技术判断。
车企决胜在AI,理想汽车“不务正业”的阳谋。

2022年12月,ChatGPT搜索全球上线,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历史分水领。这款聊天机器人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时代。
但少有人知道,3个月前的2022年9月,一家中国的新造车公司CEO,已经在公司做出战略级的预判:人工智能是未来车企之间的核心较量。这家公司是理想汽车,以出色的产品定义能力著称,增长迅速,效率奇高,但2022年9月,这家公司毕竟开始卖车不到2年,月销量只有1.1万辆。
此后的2023年1月,理想汽车发布全员信,明确表示企业愿景是,将在2030年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近期,在12月25日-27日连续的三天理想AI Talk中,理想汽车正式发布了AI大模型产品”理想同学”,并再次宣告了理想汽车将成为人工智能企业的愿景。
理想同学是对标OpenAI旗下Chatgpt的AI大模型应用。实际体验中,理想同学 App具备实时解答能力,也具备识物功能。同时,这款应用还支持语音交互能力,在回答用户问题时,会提供语音解说,且支持自然语音对话。
这些能力显然已经可以对标市场主流的人工智能应用。对于一家车企而言,无疑是“黑马”之作。
但并不突然,据理想汽车数据显示,每年投入上百亿元研发,有近50%用于投入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2023年开始,理想汽车已经真正将人工智能战略融入在公司的具体执行中,开始真金白银的投入。
今天的车企,无一不在高涨的AI浪潮下,将人工智能视为战略版图的核心一环。
但如果往回看,2023年初的理想汽车,刚实现年营收450亿元,年销量超13万辆,这几乎是大众汽车一周的销量。
这家“初生牛犊”的造车公司,为何敢将战略远景投向年耗资动辄百亿级的人工智能?

答案的源头或许是,理想汽车掌舵人李想的技术执念。

李想的AI执念,产品公司的技术底色
对产品体验的追求,是理想汽车的底色,但绝不是一切。
实际上,仔细揆度理想汽车CEO李想的历次创业,都能看出,这位对外以“超级产品经理”著称的连续创业者,每次切入不同赛道时,最先洞察的都是技术生产力的变迁。
也就是在他产品经理的外在符号下,是浓厚的技术执念和嗅觉。
例如,2015年创立理想汽车时,李想最先看到的是并不是家庭SUV的产品形态,而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中国汽车产业的超车机会,以及相应的制造和产业链日趋成熟。实际上,今天小米汽车一夜崛起,背后也正是过去数年,新造车浪潮对产业链的淬炼。
而在智能电动产业技术成熟之上,李想第二步洞悉的仍然不是产品,还是技术。
例如,今天的大电池混动车遍地开花,几乎是所有车企发力新能源车的必选技术方案。
但少有人知道,这项技术的第一代产品是理想ONE,而这款车所采用的增程方案几乎由李想一手设计了技术构型。
最开始研发团队只打算在理想ONE上用一个高功率的小电池,提供50公里续航,李想坚持要用大电池,要保证市区能够完全使用纯电,“做到180公里,就能保证在几乎所有城市做到99%的纯电动行驶。”
甚至理想ONE在增程器选型上也出现过一次反复,研发的角度认为,要用热效率高的自然吸气发动机,李想坚持用了涡轮增压。
“自然吸气虽然热效率很高,但是转速太高,NVH特别差,转速由于经常需要拉高,油耗反而更高。”李想说,而涡轮合适的地方是,它的转速在一个健康功率区间里,“大部分人老爱追求单点的东西,我更在意系统的东西。”
不仅是增程系统,被行业所效仿的四屏交互、车载冰箱,这些构成理想汽车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点,几乎都源自对技术的先验性洞察和思考。
沿着这个脉络,看理想汽车对人工智能的全力押注,或许已经清晰。
2015年,理想汽车创立之初,理想就提出希望15年之后的理想汽车可以在人工智能领域构建完整的体系化能力。
2023年初,ChatGPT的横空出世,是一个超级AI产品的诞生。那个春节,理想汽车高层紧急开了战略会,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就是AI。理想汽车CEO李想还频繁交流了陆奇、王兴等顶级创业者和超级外脑,获取对AI的技术判断。
在此后的战略会议中,李想更是坚定表示,他的终极梦想,就是创造一个超级智能的硅基家人。
如果说智能汽车是100米的产业巨浪,人工智能显然是1000米。很显然,李想在造车赛道的快速突进中,始终瞄向那个更大的技术远景。
如今,李想为了保持对AI的专业技术输入,几乎依然保持着一线管理者的状态,每周参加4-5次AI会议、看论文,以及听取每个的团队落地实践进展。
如果看向智能汽车的终局,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几乎是车企们必然的战略选择,但理想汽车能够早早捕捉并且将其深刻融入,正是源自掌舵人李想的技术执念,以及对人工智能这个“千米巨浪”产业机会的敏锐判断。
当然,罗马不能一日建成。技术是理想汽车的底色,务实和效率同样是。
人工智能的大赛道已经宽敞,但技术岔路仍然密布,Agent的具体形态仍然不够清晰,人工智能所依赖的硬件产业链,也远没有像汽车这么成熟。换言之,人工智能的产业落地爆发期,仍需等待。

而在此过程中,理想汽车的人工智能愿景,可能前置于理想汽车,也同时需要深深镶嵌在理想汽车。

用AI做车企

一家车企做人工智能的必要前提,无疑是学会用人工智能做车企。这在理想汽车已经实践。
理想汽车围绕人工智能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核心成员,就是各条业务线的负责人,他们将围绕人工智能,重新思考自身业务的运营逻辑和方式,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空间、智能工业、智能商业。
目前,理想汽车已经对外展示了一系列人工智能在整车企业运营中的成果。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梯队水平。最具标志性的,显然就是智能驾驶和理想同学。
去年12月,“理想同学”背后的大模型Mind GPT发布上车,提供车载智能助手功能,同时积累了大量汽车行业数据,了解车辆使用的场景。
在智驾领域,理想汽车被认为是后进生。相比于行业动辄在2019年前后投入自研,理想汽车确实受限于资源,投入有些滞后。
但是在进入2023年的智能驾驶开城之战中,理想汽车首先通过压强式投入,抢到了“全国都能开”的智能驾驶第一梯队名额,又通过果断切入“端到端”,跻身智能驾驶行业前列。
要知道全球范围内,推出该技术的成规模的车企,并不超过3家,其中一家是特斯拉。
理想的端到端方式采用了双系统架构,即“端到端+VLM”,是真正意义上One Model结构的端到端。其率先将视觉语言模型VLM部署到车端芯片上的双系统方案,已在10月实现全量用户推送。采用端到端技术,是汽车行业开始真正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做自动驾驶的标志。
及至11月28日,理想汽车“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随OTA6.5版本正式全量推送给AD Max用户,理想汽车正式成为首批首家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的车企。从体验来看,“车位到车位”可实现轻松应对狭窄小区道路、环岛、掉头和复杂施工场景。
据理想汽车披露,此后的“高速端到端”将于12月底伴随OTA推送至AD Max用户,继续成为特斯拉之后,全球唯二家将端到端技术应用到高速(及环路)NOA场景的车企。至此,理想端到端+VLM智驾实现了“全场景端到端”能力。
沿着人工智能的技术路径,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将继续快速迭代,据悉,“行业首创AI推理可视化”将于12月底伴随OTA推送首创的“AI推理可视化”功能。该功能首次将智能驾驶模型的思考推理过程以视觉形式展现,并且展示One Model端到端模型输出轨迹路线能力;让驾驶员提前理解AI的思考和执行过程,更安心使用智能驾驶。
人工智能对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加持作用,显而易见。而智能能力的快速提升,也在产品力上,对理想汽车形成正向回馈。据理想汽车数据,目前搭载端到端智驾的MAX版高配车型选装率已经从上半年的20%左右,陡增至如今的50%以上。这给理想汽车带来的,显然是更高的收入和毛利。
除了用户可感知的智能驾驶,人工智能也已经深入理想汽车的商业和工业等运营毛细血管。
例如,在销售和服务等商业场景,理想通过大模型技术与商业领域数据和知识的深度结合,构建了一批具备零售、营销、客服、金融反欺诈、财经分析等能力的AI助手。
在零售场景,能通过对金牌零售专家在沟通技巧等能力维度上的学习,赋能更多零售伙伴;其次,也赋能了客户服务团队,AI模型学习了车辆使用中的各类知识,通过智能多轮问答能力有效解决了大量用户进线问题,释放了呼叫中心的坐席压力等。
在制造等工业场景,理想汽车通过全栈自研的智能制造系统、视觉算法、设备、质量预测模型等,驱动提高制造效率,快速迭代生产技术,达成更高产品质量。其中“连山质量预警平台”全面的数据分析,能实现从研发到生产质量的实时控制和预警。
理想的目标是通过AI赋能汽车工业从研发,试验,生产,售后的全面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横向上从研发端到交付端的数据闭环,纵向上从多层供应链到整车厂的数据协同。
造车的竞争近乎于无限游戏,正如李想所说,“最开始大家看到新势力、特斯拉,跟传统汽车的竞争。后来华为进来了。后来小米又进来了。大家又发现这个竞争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世界的精彩和丰富之处。”

巨头万觉轮番入场,跨国车企也竞相转身,车市正进入绵长且激烈的竞争阶段。用AI做车企的核心要义,是提升产品力和运营效率,进一步提升车企的纵向竞争力。而在此之上,才有基于车企做AI的底座。

用车企做AI

当一家车企囤起万张云端算力计算芯片时,其在计算资源上的投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主流的AI大模型公司。
数据不会无端巧合,万卡算力背后是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的资金投入,而资本投入由战略刚性所决定。
也就是说,车企对算力的投入呈指数级增长,乃至与AI公司比肩时,其内核属性已经在快速靠向人工智能公司。
从智能驾驶的技术范式变化,到车载大模型产品的快速应用,乃至最终生产出自动驾驶汽车。汽车企业都注定会成为人工智能企业。
同样站在AI产业的视角看,具身智能在数年之内,最可预见的形态,正是无人驾驶汽车。
因为汽车产业进化数百年,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乃至产品标准,都已经高度成熟,它需要的只是一个超级大脑。
而做好智能汽车,既是车企决胜未来的核心要务,也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最早试炼场。
特斯拉坐拥每年数百亿的净利润资源,选择自动驾驶、AI大模型和人型机器人三线布局。
理想汽车,正在年销50万辆的冲高阶段,资源稳健,但仍需要按节奏投入。因此,其选择了人工智能中,更为清晰的形态进行押注,这就是自动驾驶汽车和AI大脑。
这两项成熟之后,理想汽车必然会考虑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形态,或许是机器人。
实际上,这在理想汽车的技术部署中已有清晰路径。
从2020年初,理想汽车已经着手构建技术平台化,包括智能驾驶平台AD和智能座舱平台SS。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能力演进,理想汽车认为它的产品形态会有三个阶段的迭代。总结来说是—“增强我的能力、成为我的助手、是我的硅基家人”。
显然,理想汽车的人工智能阶段,正从“增强我的能力”进入“成为我的助手”。
以近期理想汽车上线的理想同学为例,其背后是理想的认知大模型MindGPT,这几乎是行业首批自研车载大模型。模型迭代速度高效,从2023年12月至今,大模型已经迭代30多次。
据介绍,即将上线的Mind GPT-3o是一个多模态端到端大模型,响应速度进入百毫秒级别,能够理解不同的模态,在一个模型内完成从感知到认知再到表达的完整的能力。
同时,理想还在推动理想同学的任务能力、成长能力和陪伴能力的不断进化,理想同学的大脑升级为最新一代Mind GPT-3o之后,记忆、规划、工具、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也就是说,”助手“的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而何时进入从“成为我的助手”到“是我的硅基家人”。
李想在近期的AI Talk中也给出了答案,其表示,理想汽车做机器人在概率上肯定是100%,但节奏不是现在。
“如果我们连L4级跟自动驾驶的汽车都解决不了,怎么去解决更复杂的?因为车是个无接触机器人,而且道路是标准化的,包括道路上的提示和参与者都是标准化的,而且每个人都受交通规则的训练,我觉得这已经是最简单的机器人了,如果车没法实现,其实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还是非常有限的。”
李想的决策显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眼下人工智能浪潮汹涌,但落地形态并不明确,以人型机器人为例,能精细抓握和控制的机器手,都未有成熟的产业链,从车企贸然切入,势必直面风险。
而站在智能汽车这个拥有稳健现金流的业务基石上,构建大脑,同时等待产业迷雾进一步清晰,才是真正向人工智能下一步的进发时机。
就像李想所说,今天还是OpenAl定义的AGI(通用人工智能)第一个阶段:聊天机器人。接下来,将进入第二个阶段是推理者。
到第三个阶段Agent(智能体)的时候,才是真正的“iPhone 4时刻”。
“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了,它能独立地、持续地、连续地完成任务,而不需要靠密集的提示词”。
就汽车行业而言,L4级的自动驾驶汽车,无疑就是这个Agent。而这样的时刻,对于理想这样,视人工智能为核心战略的车企,已经越来越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