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观海新闻 2024-12-27 09:55 山东 “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青岛力推污水处理“跨越式”升级,将污水处理厂打造成开放、共享的新

青岛“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观海新闻 202

3周前

到2018年前后,伴随着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青岛新建了第一座水质净化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要求提升到地表水V类标准。...水质净化厂的特别之处在于,污水处理品质的不断跃升,已经突破了国内污水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一级A,而是“跨界”到地表水标准。
 青岛“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青岛力推污水处理“跨越式”升级,将污水处理厂打造成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

12月26日,在与李村河污水处理厂遥遥相望的李村河北岸,一个隐藏在地下的污水处理项目正式建成通水,经过处理后的尾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作为再生水得到了100%的资源化再利用。让不少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一新建污水处理项目颠覆了传统“污水处理厂”之名,而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从“污水处理厂”到“水质净化厂”,难道仅仅是改了个名字?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了岛城多座污水处理厂,探寻更名背后的“深意”与一座城市的生态路径选择之道。

体现理念之变:

突出“净水+利用”双重功能

冬日暖阳下,循着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的水质净化线路来到出水口,只见汩汩清流源源不断地流进李村河汇入胶州湾,因为洁净度更高,出厂水与河水汇流时甚至形成明显分界。

“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水质净化厂在处理末端增加了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池、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将污水中难以降解的一些污染物进一步降解去除,出水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李村河北岸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旭介绍,在水质净化厂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在先进处理工艺加持下,污水处理效果无限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

水质净化是污水处理厂的基本功能,水质净化厂的特别之处在于,污水处理品质的不断跃升,已经突破了国内污水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一级A,而是“跨界”到地表水标准。“从处理工艺到标准的提升,如今的污水处理已接近给水的概念,用净化一词比污水处理更为合适。”青岛水务集团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平道出了污水处理厂改名的背后深意。

污水处理厂改名,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不是第一家。1993年青岛第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出厂水质为二级标准,最初就是简单的有机物和部分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尾水直接排河排海。到2018年前后,伴随着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青岛新建了第一座水质净化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要求提升到地表水V类标准。

从二级到一级A再到地表水V类、准Ⅳ类,30多年间,青岛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不断提升,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不懈追求。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到今年底,青岛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实现出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提升,“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圆满收官。

“改名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之变,人们更加认识到水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且可再生的资源。”青岛水务集团海湾中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潇雨表示,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这一概念已经不能满足青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内涵和功能定位,污水处理厂改叫水质净化厂,顺应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合二为一的发展趋势,突出“净水+利用”的双重功能。

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这也是青岛对污水厂提标改造、开发利用再生水的重要生态价值所在。2018年青岛实施了李村河下游生态补水及调蓄工程,如今每天有30多万吨再生水进入河道回补,破解季节性河流无稳定水源难题,极大地改善了李村河的生态环境,水质也由原来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处理规模达到每天5万吨,产生的高品质再生水将通过再生水管网实现生态补水、公园绿化、污水源热等多用途利用,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仅今年上半年,青岛水务集团再生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占污水处理总量的60.54%。

破解“邻避”效应:

地下建污水处理厂,地上建公园

没有污水的臭味,没有设备的轰鸣,漫步在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只见绿意丛生、鸟语花香,如果不是厂区门口“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几个大字的提醒,很难想象这座花园式办公区域底下隐藏了一座污水处理厂。

作为青岛市区第一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地下深达18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在环境布局上,地下区域为生产车间,还设置了多个高效除臭降噪、防烟排风设施,地面以上为立体式景观绿化和办公区域。

地下建污水厂,地上建公园。在青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不少项目采取这一生态建设模式,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今年9月份完成竣工验收的即墨区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升级改造项目改称即墨北部水质净化厂,是即墨区首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上配建开放式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9月份完成竣工验收的即墨北部水质净化厂,地上配建开放式公园。

新建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占地面积约2.19公顷,所有生产设备都位于地下箱体内,地上部分计划建设休闲运动公园,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而在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工程中,也将部分地上设施改建地下,腾出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将建设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开放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生共享。

这些花园式、公园式污水处理厂做到了环境友好,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认知。“一般来说,污水处理厂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做到环境友好。”杨平表示,传统污水处理厂作为工业化设施,专注于污水处理,不太注重周边老百姓的感受,如今的水质净化厂不仅从名字概念上,而且在厂区设计、布局和建筑形式上都充分考虑大众感受,通过建设地下半地下箱体、增设除臭防噪设施、地面绿化等方式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打造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与周边环境无感融合、亲近共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污水处理厂”全新升级

●升级为水质净化厂

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水质净化厂在处理末端增加了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池、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将污水中难以降解的一些污染物进一步降解去除,出水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

●污水处理品质不断跃升

水质净化厂的特别之处在于,污水处理品质的不断跃升,已经突破了国内污水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一级A,而是“跨界”到地表水标准

●“净水+利用”双重功能

顺应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合二为一的发展趋势,仅今年上半年,青岛水务集团再生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占污水处理总量的60.54%

●采取生态建设模式

在青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新建过程中,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

到2018年前后,伴随着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青岛新建了第一座水质净化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要求提升到地表水V类标准。...水质净化厂的特别之处在于,污水处理品质的不断跃升,已经突破了国内污水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一级A,而是“跨界”到地表水标准。
 青岛“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污水处理厂”更名“水质净化厂”的深意

青岛力推污水处理“跨越式”升级,将污水处理厂打造成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

12月26日,在与李村河污水处理厂遥遥相望的李村河北岸,一个隐藏在地下的污水处理项目正式建成通水,经过处理后的尾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作为再生水得到了100%的资源化再利用。让不少人颇感意外的是,这一新建污水处理项目颠覆了传统“污水处理厂”之名,而拥有一个全新的名字——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从“污水处理厂”到“水质净化厂”,难道仅仅是改了个名字?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了岛城多座污水处理厂,探寻更名背后的“深意”与一座城市的生态路径选择之道。

体现理念之变:

突出“净水+利用”双重功能

冬日暖阳下,循着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的水质净化线路来到出水口,只见汩汩清流源源不断地流进李村河汇入胶州湾,因为洁净度更高,出厂水与河水汇流时甚至形成明显分界。

“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水质净化厂在处理末端增加了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池、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将污水中难以降解的一些污染物进一步降解去除,出水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李村河北岸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旭介绍,在水质净化厂整个污水处理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在先进处理工艺加持下,污水处理效果无限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

水质净化是污水处理厂的基本功能,水质净化厂的特别之处在于,污水处理品质的不断跃升,已经突破了国内污水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一级A,而是“跨界”到地表水标准。“从处理工艺到标准的提升,如今的污水处理已接近给水的概念,用净化一词比污水处理更为合适。”青岛水务集团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平道出了污水处理厂改名的背后深意。

污水处理厂改名,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不是第一家。1993年青岛第一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出厂水质为二级标准,最初就是简单的有机物和部分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尾水直接排河排海。到2018年前后,伴随着污水处理厂新一轮提标改造,青岛新建了第一座水质净化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要求提升到地表水V类标准。

从二级到一级A再到地表水V类、准Ⅳ类,30多年间,青岛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不断提升,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不懈追求。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到今年底,青岛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1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实现出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提升,“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圆满收官。

“改名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理念之变,人们更加认识到水是一种可以循环使用且可再生的资源。”青岛水务集团海湾中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潇雨表示,随着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这一概念已经不能满足青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内涵和功能定位,污水处理厂改叫水质净化厂,顺应了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合二为一的发展趋势,突出“净水+利用”的双重功能。

通过再生水循环利用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这也是青岛对污水厂提标改造、开发利用再生水的重要生态价值所在。2018年青岛实施了李村河下游生态补水及调蓄工程,如今每天有30多万吨再生水进入河道回补,破解季节性河流无稳定水源难题,极大地改善了李村河的生态环境,水质也由原来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处理规模达到每天5万吨,产生的高品质再生水将通过再生水管网实现生态补水、公园绿化、污水源热等多用途利用,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仅今年上半年,青岛水务集团再生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占污水处理总量的60.54%。

破解“邻避”效应:

地下建污水处理厂,地上建公园

没有污水的臭味,没有设备的轰鸣,漫步在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只见绿意丛生、鸟语花香,如果不是厂区门口“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几个大字的提醒,很难想象这座花园式办公区域底下隐藏了一座污水处理厂。

作为青岛市区第一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地下深达18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在环境布局上,地下区域为生产车间,还设置了多个高效除臭降噪、防烟排风设施,地面以上为立体式景观绿化和办公区域。

地下建污水厂,地上建公园。在青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不少项目采取这一生态建设模式,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今年9月份完成竣工验收的即墨区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及升级改造项目改称即墨北部水质净化厂,是即墨区首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地上配建开放式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9月份完成竣工验收的即墨北部水质净化厂,地上配建开放式公园。

新建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占地面积约2.19公顷,所有生产设备都位于地下箱体内,地上部分计划建设休闲运动公园,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营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而在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工程中,也将部分地上设施改建地下,腾出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将建设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开放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生共享。

这些花园式、公园式污水处理厂做到了环境友好,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认知。“一般来说,污水处理厂存在很强的‘邻避’效应,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做到环境友好。”杨平表示,传统污水处理厂作为工业化设施,专注于污水处理,不太注重周边老百姓的感受,如今的水质净化厂不仅从名字概念上,而且在厂区设计、布局和建筑形式上都充分考虑大众感受,通过建设地下半地下箱体、增设除臭防噪设施、地面绿化等方式减轻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打造开放、共享的新型城市空间,与周边环境无感融合、亲近共生。(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污水处理厂”全新升级

●升级为水质净化厂

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水质净化厂在处理末端增加了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池、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将污水中难以降解的一些污染物进一步降解去除,出水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

●污水处理品质不断跃升

水质净化厂的特别之处在于,污水处理品质的不断跃升,已经突破了国内污水处理标准的最高等级一级A,而是“跨界”到地表水标准

●“净水+利用”双重功能

顺应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合二为一的发展趋势,仅今年上半年,青岛水务集团再生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占污水处理总量的60.54%

●采取生态建设模式

在青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新建过程中,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