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川渝的排队王,不再只是火锅了?

虎嗅APP

1天前

瞄准川渝市场,开出71家直营店,更不同寻常的是,在川渝,这个品牌几乎已是继火锅之后的又一成都美食名片,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口口相传着——“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一条麻辣烤鱼盘活了全北京的黄牛?
烤匠麻辣烤鱼北京合生汇首店,开业3个月以来,每天门庭若市、黄牛成群,排队量从开业的1000多桌不断突破到2000多桌,过于火爆的排队现象甚至引发了央视的观察与报道。

一个等号席位最高炒至200元,还因此登上全国热搜,最新二手交易平台显示,近期黄牛卖号价格稳定在50元左右。为了缓解首店的压力,北京第二家门店即将在西直门开店。

萧条的餐饮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种级别的品牌店火爆现象。排队3小时买一杯网红奶茶和咖啡的故事,早已停留在三四年前的大众记忆中了。

这并不意味着餐饮消费彻底复苏了。过去几年,无数餐饮品牌在黎明前的黑夜倒下。如今,一盘简简单单、并不特别的麻辣烤鱼,却呈现出大众美食的潜质。

小众美食靠口碑,大众美食靠国民习惯。曾经川渝地区的小众烤鱼,如何穿越经济周期,走向全国,成为继火锅之后的第二大美食单品。

逆势翻红?
沉寂已久的餐饮业,烤鱼却在逆势翻红。
今年9月开业以来,川渝烤鱼品牌——烤匠在北京仅开出一家门店,却引发“现象级”火爆,几乎成为奇观。排大队、代取号、不打折,从早上10点到深夜12点,队伍从不停歇。
如果只是地域性的单店火爆,这并不值得稀奇和探讨,因为各地餐饮网红店排队比比皆是。
但烤匠北京首店排队现象不是个例,在川渝,烤匠门店就已经做到每天、每店数十年如一日地排队,当奇观不是孤例,背后的原因便值得探讨。
其实,这场火爆现象源于其在川渝稳扎稳打带来的影响力。在过去十年间,即使身处疫情,这个品牌在川渝市场也一直在正向增长。
烤匠近3年可比营收同比增长趋势
瞄准川渝市场,开出71家直营店,更不同寻常的是,在川渝,这个品牌几乎已是继火锅之后的又一成都美食名片,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口口相传着——“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成都全城美食热门榜第一

要知道,在过去几年经历过疫情的重创洗礼,餐饮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期,在数据面前,更显触目惊心。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前11个月,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数量就达到了495,457家,这一数字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总量,行业内部巨大动荡自此开始。
到了2023年,餐饮企业的倒闭潮依旧没有减缓,全年餐饮企业注吊销数量超过126.5万家,是2022年全年注吊销量的两倍多。
如同秋风扫落叶,来到2024年,餐饮业依然持续下沉。天眼查的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国内注销和吊销的餐饮企业数量高达105.6万家,几乎等同于去年全年的餐饮企业倒闭总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餐饮品牌、老字号、国际餐饮品牌也未能幸免于难。
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仅在2023年,就至少有30个餐饮品牌宣布倒闭或调整,这一现象并在2024年延续。
比如,在烘焙赛道,被称为“烘焙第一股”的克莉丝汀,其门店总数从2013年的1052家萎缩至目前的240余家,而新中式烘焙的两大头部品牌虎头局与墨茉点心局,也相继陷入困境,前者申请破产清算,后者公司注销。
在茶饮赛道也有品牌相继消失,一点点、快乐柠檬、伏小桃等品牌不断闭店收缩。火锅赛道同样惨淡,贤合庄、上上谦等品牌关店加速,全国门店数大幅减少。
危机中常常蕴藏生机。从小众冷门品牌到大众美食,烤鱼就是在餐饮业沉寂的危机中博得了逆流而上的生机。
最早,烤鱼仅仅是川菜馆中的一道菜品,并非像火锅这样的独立品类,也多在街边小店或者夫妻店中出现,所以生长得松散和粗放。
但也正是这份不起眼的低调,让它在川渝这片肥沃的土壤完成了十年的蜕变,最终在近两年呈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烤鱼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396.6亿元,同比增长12.6%。这一增长势头预示着,烤鱼行业正步入稳定增长期,预计到2029年,烤鱼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31.3亿元。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从冷门到火热,烤鱼的逆势翻红,离不开烤匠的催化效应。
百度指数显示,今年以来,“烤鱼”资讯指数在9月底到10月初出现环比大幅攀升,峰值出现在10月7日,而这一增长曲线基本与“烤匠”资讯指数的增长曲线基本保持一致。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在烤鱼赛道,这家有着十年生命力,并且穿越了餐饮生命周期的品牌,不只是川渝美食新名片,甚至可以称之为整个烤鱼品类的代名词。
放弃网红打法
穿越周期,烤匠带动烤鱼品类逆势翻红的原因并不复杂。十年的沉淀,烤匠摸索出了一套自己做烤鱼的“心得打法”。
回溯近几年餐饮品牌打开市场的方式,网红流量打法一度是行业信奉的金科玉律。
为了追求流量,一些餐厅沦为网红打卡点,产品、服务、运营却备受忽视。而在营销上的过度投入,反过来又导致产品定价层层拔高、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吸引了一波眼球后,网红品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速生速死”,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模仿成本低,市场上会涌现大量的同质化竞争,而在消费者端性价比失衡,受众在新鲜感褪去后纷纷散去,网红餐饮生命周期便加速缩短。
不走流量产品的网红路线,是烤匠在2013年诞生之初就放弃的打法。
并不是因为十年前的餐饮品牌不具备网红流量的思维方式,而是因为从2013年开始,由于烤鱼做工并不复杂,商业模式极其容易复制,烤鱼品类很快就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品牌连锁经营模式迅速形成。
在当时繁荣激烈的市场中,思考如何差异化竞争,成了烤匠先诞生、再存活的使命。
据了解,为了做好产品,烤匠整个产品团队走访了川渝烤鱼大大小小的发源地。不论是街边店、路边小馆,还是夫妻档,他们最终发现,顾客餐桌上点得最多的,仍然是麻辣烤鱼。
产品团队经过讨论决定,应该重塑经典。本身,烤鱼品类源自川渝、麻辣口味又是烤鱼最受欢迎的经典口味,烤匠拥有天然的基因与优势,把地道正宗的麻辣烤鱼做出来,做成烤匠的招牌和差异化。
数据来源:沙利文研究
麻辣烤鱼自此成为烤匠的产品战略。此后所有的产品构建,都围绕着麻辣烤鱼,同时放弃了对流量产品的追逐。
比如选择的烤鱼伴侣是手工黑豆花,豆花要选东北黑豆而不是黄豆,只因为黄豆吐水较多、与麻辣烤鱼搭配会稀释后者的“干香”,但“东北黑豆皮是黑的,心是绿的,营养价值高且出浆率低,做成的豆花紧致Q弹”,与麻辣烤鱼搭配相得益彰。
而除了黑豆花,围绕麻辣烤鱼构建的还有自创的解辣饮品——青柠气泡,还有甜品——醪糟冰汤圆、川渝特色雪糕——花椒冰淇淋等。
除了围绕麻辣烤鱼打造系列产品,烤匠还取消了古早街边一直沿用的方形烤鱼盘,独创了圆形烤鱼盘。但这一设计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烤匠推出圆形烤鱼盘,只是因为方形烤鱼盘无法让手工黑豆花均匀受热,保持口感的稳定。所以最终不得不在器具上做改变。
为了更换烤鱼盘,找工厂做设计,到批量化生产,最终耗时接近一年的时间,所有门店才更换上最新的器具。出人意料的是,圆形烤鱼盘推出后,却引来业内群起效仿。
除了在产品维度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获客上,烤匠也没有选择浅尝辄止的流量获客思路,而是把重心放在本地,深耕川渝市场,把自己打造成继火锅之后的川渝美食新名片。
如何衡量是否成为川渝美食名片?
首先,本地人要爱吃。重塑经典麻辣烤鱼,口味上要先得到川渝本地食客的认可与喜爱。
其次,本地人要推荐给外地朋友去吃,本地人形成的口碑推荐让品牌更具备韧性和生命力。
最后,外地游客到川渝必打卡,如今,“不吃火锅、就吃烤匠”已经成为外地人到成都学会的第一句四川话。
张惠妹被成都粉丝安利烤匠上了热搜
扎实的产品力和市场策略,十年间,烤匠在川渝累积了500多万会员粉丝,“这500万粉丝,不是社交媒体上关注的粉丝量,而是一个个真实到店消费过的顾客。”
不走捷径的路最好走,这批忠实的顾客,是市场对于烤匠放弃网红打法的回馈。

超越火锅的秘密

烤匠成为继川渝火锅之后的第二张美食名片,并非只是口号,背后是火锅行业有着自身更为结构性的问题。
火锅一度是川渝的代名词,行业在经历了多年迅猛、繁荣的增长之后,诞生了无数品牌,也出现了不少家喻户晓的全国性连锁品牌,行业竞争从菜品比拼、口味比拼,再到场景比拼,每条细分赛道都卷为了红海。
近年来,行业疲态开始显露,品牌的加盟速度在减慢,新崛起的品牌在减少。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5日,火锅行业门店总数达到503525家,近一年新开店209989家,近一年净增长60054家。然而,这也意味着近一年内,火锅行业闭店超过14万家。门店新增数不到闭店数的一半。
品牌增长放缓,市场进入了下坡阶段,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是火锅行业发展的桎梏。据艾媒咨询的《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显示,火锅产业虽然往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但菜品同质化、锅底同质化问题突出。
这种同质化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也表现在场景和锅底上。例如,川渝火锅的传统锅底和涮锅菜品肉品基本相同,导致品牌间的差异性不大。
行业性压力之下,品牌间的内卷还卷到了客单价上。一些商家为了拉拢顾客,不得不补贴金额做低价活动。
比如在重庆,各大火锅店9.9块的券满天飞,商家陷入做活动有人气但没利润,不做活动就没人气的恶性循环。而在成都,部分火锅店甚至将锅底、甜品、素菜杀到了“免费时代”。
相比火锅,烤鱼行业就要健康得多,而烤匠超越火锅的秘密,在于对品牌的坚守。
即使经历了疫情的萧条期,烤匠也没有陷入价格战的泥淖,但为了不参与低价竞争,烤匠坚守住的底线是坚持打造“差异化价值”。
比如深挖顾客需求这点上,烤匠试图打造过很多消费场景,每一个场景背后,都试着洞察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以生日场景为例,最初烤匠梳理完顾客的需求后,落点在“不社死 有惊喜”上。所以第一阶段,烤匠决定为顾客送生日礼物——生日大礼包,但创新的门槛很高,被模仿的门槛很低,很快,这一创新就被模仿。
为了给顾客带来更好的生日体验,烤匠对生日场景不断迭代升级,梳理顾客进店之后整个生日体验的流程。
所以,第二阶段的生日体验以店内体验为核心,从进店前的预订,到生日餐桌布置,再到点餐环节推出生日套餐,最后切蛋糕、拍照、送上生日大礼包,烤匠进行了全流程的迭代更新。最后,这一场景成功出圈,在社媒上引起关注。
对任何一家餐饮品牌来说,费心打造差异化场景是必经之路,只是今天很少有品牌能做好,尤其是一道地域性美食。
对烤匠或者说烤鱼而言,差异化场景的核心其实是为了产品战略。这与市场规律息息相关,周期性出现的场景,往往是习惯产生的地方,习惯产生了,才有成为大众美食的基础。
而烤匠能超越火锅的另一秘密也不复杂——不盲目扩张。但这正是火锅行业里很多品牌无法坚持的底线。
有一些知名火锅品牌,在坚持了几十年的直营模式后,最终也放开了加盟,向规模化进军,但对品牌、门店的管理也难以把握。
但烤匠诞生十余年,仍坚守直营,放弃将门店数量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标尺,保持自己的节奏,尽力做到,开一家店,火一家店。
把一道烤鱼,当成一个产品去研究,把一家门店,当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去对待。在各行各业追求流量、速度的当下,烤匠坚守的是工匠精神。
一家曾在互联网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美国计算机服务公司——网景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曾提出“产品市场匹配”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大意是说,不为产品找到一个市场,而是先找到一个好的市场,然后用产品去匹配。当市场与产品匹配时,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
烤匠的出圈,烤鱼的翻红,正验证了这一观点。

特别策划

瞄准川渝市场,开出71家直营店,更不同寻常的是,在川渝,这个品牌几乎已是继火锅之后的又一成都美食名片,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口口相传着——“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一条麻辣烤鱼盘活了全北京的黄牛?
烤匠麻辣烤鱼北京合生汇首店,开业3个月以来,每天门庭若市、黄牛成群,排队量从开业的1000多桌不断突破到2000多桌,过于火爆的排队现象甚至引发了央视的观察与报道。

一个等号席位最高炒至200元,还因此登上全国热搜,最新二手交易平台显示,近期黄牛卖号价格稳定在50元左右。为了缓解首店的压力,北京第二家门店即将在西直门开店。

萧条的餐饮业,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这种级别的品牌店火爆现象。排队3小时买一杯网红奶茶和咖啡的故事,早已停留在三四年前的大众记忆中了。

这并不意味着餐饮消费彻底复苏了。过去几年,无数餐饮品牌在黎明前的黑夜倒下。如今,一盘简简单单、并不特别的麻辣烤鱼,却呈现出大众美食的潜质。

小众美食靠口碑,大众美食靠国民习惯。曾经川渝地区的小众烤鱼,如何穿越经济周期,走向全国,成为继火锅之后的第二大美食单品。

逆势翻红?
沉寂已久的餐饮业,烤鱼却在逆势翻红。
今年9月开业以来,川渝烤鱼品牌——烤匠在北京仅开出一家门店,却引发“现象级”火爆,几乎成为奇观。排大队、代取号、不打折,从早上10点到深夜12点,队伍从不停歇。
如果只是地域性的单店火爆,这并不值得稀奇和探讨,因为各地餐饮网红店排队比比皆是。
但烤匠北京首店排队现象不是个例,在川渝,烤匠门店就已经做到每天、每店数十年如一日地排队,当奇观不是孤例,背后的原因便值得探讨。
其实,这场火爆现象源于其在川渝稳扎稳打带来的影响力。在过去十年间,即使身处疫情,这个品牌在川渝市场也一直在正向增长。
烤匠近3年可比营收同比增长趋势
瞄准川渝市场,开出71家直营店,更不同寻常的是,在川渝,这个品牌几乎已是继火锅之后的又一成都美食名片,本地人和外地游客口口相传着——“不吃火锅,就吃烤匠”。

成都全城美食热门榜第一

要知道,在过去几年经历过疫情的重创洗礼,餐饮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萧条期,在数据面前,更显触目惊心。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前11个月,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数量就达到了495,457家,这一数字超过了2020年全年的总量,行业内部巨大动荡自此开始。
到了2023年,餐饮企业的倒闭潮依旧没有减缓,全年餐饮企业注吊销数量超过126.5万家,是2022年全年注吊销量的两倍多。
如同秋风扫落叶,来到2024年,餐饮业依然持续下沉。天眼查的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国内注销和吊销的餐饮企业数量高达105.6万家,几乎等同于去年全年的餐饮企业倒闭总数。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餐饮品牌、老字号、国际餐饮品牌也未能幸免于难。
据联商网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仅在2023年,就至少有30个餐饮品牌宣布倒闭或调整,这一现象并在2024年延续。
比如,在烘焙赛道,被称为“烘焙第一股”的克莉丝汀,其门店总数从2013年的1052家萎缩至目前的240余家,而新中式烘焙的两大头部品牌虎头局与墨茉点心局,也相继陷入困境,前者申请破产清算,后者公司注销。
在茶饮赛道也有品牌相继消失,一点点、快乐柠檬、伏小桃等品牌不断闭店收缩。火锅赛道同样惨淡,贤合庄、上上谦等品牌关店加速,全国门店数大幅减少。
危机中常常蕴藏生机。从小众冷门品牌到大众美食,烤鱼就是在餐饮业沉寂的危机中博得了逆流而上的生机。
最早,烤鱼仅仅是川菜馆中的一道菜品,并非像火锅这样的独立品类,也多在街边小店或者夫妻店中出现,所以生长得松散和粗放。
但也正是这份不起眼的低调,让它在川渝这片肥沃的土壤完成了十年的蜕变,最终在近两年呈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烤鱼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396.6亿元,同比增长12.6%。这一增长势头预示着,烤鱼行业正步入稳定增长期,预计到2029年,烤鱼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31.3亿元。
数据来源:艾媒数据中心
从冷门到火热,烤鱼的逆势翻红,离不开烤匠的催化效应。
百度指数显示,今年以来,“烤鱼”资讯指数在9月底到10月初出现环比大幅攀升,峰值出现在10月7日,而这一增长曲线基本与“烤匠”资讯指数的增长曲线基本保持一致。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在烤鱼赛道,这家有着十年生命力,并且穿越了餐饮生命周期的品牌,不只是川渝美食新名片,甚至可以称之为整个烤鱼品类的代名词。
放弃网红打法
穿越周期,烤匠带动烤鱼品类逆势翻红的原因并不复杂。十年的沉淀,烤匠摸索出了一套自己做烤鱼的“心得打法”。
回溯近几年餐饮品牌打开市场的方式,网红流量打法一度是行业信奉的金科玉律。
为了追求流量,一些餐厅沦为网红打卡点,产品、服务、运营却备受忽视。而在营销上的过度投入,反过来又导致产品定价层层拔高、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吸引了一波眼球后,网红品牌最终的结局往往是“速生速死”,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模仿成本低,市场上会涌现大量的同质化竞争,而在消费者端性价比失衡,受众在新鲜感褪去后纷纷散去,网红餐饮生命周期便加速缩短。
不走流量产品的网红路线,是烤匠在2013年诞生之初就放弃的打法。
并不是因为十年前的餐饮品牌不具备网红流量的思维方式,而是因为从2013年开始,由于烤鱼做工并不复杂,商业模式极其容易复制,烤鱼品类很快就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品牌连锁经营模式迅速形成。
在当时繁荣激烈的市场中,思考如何差异化竞争,成了烤匠先诞生、再存活的使命。
据了解,为了做好产品,烤匠整个产品团队走访了川渝烤鱼大大小小的发源地。不论是街边店、路边小馆,还是夫妻档,他们最终发现,顾客餐桌上点得最多的,仍然是麻辣烤鱼。
产品团队经过讨论决定,应该重塑经典。本身,烤鱼品类源自川渝、麻辣口味又是烤鱼最受欢迎的经典口味,烤匠拥有天然的基因与优势,把地道正宗的麻辣烤鱼做出来,做成烤匠的招牌和差异化。
数据来源:沙利文研究
麻辣烤鱼自此成为烤匠的产品战略。此后所有的产品构建,都围绕着麻辣烤鱼,同时放弃了对流量产品的追逐。
比如选择的烤鱼伴侣是手工黑豆花,豆花要选东北黑豆而不是黄豆,只因为黄豆吐水较多、与麻辣烤鱼搭配会稀释后者的“干香”,但“东北黑豆皮是黑的,心是绿的,营养价值高且出浆率低,做成的豆花紧致Q弹”,与麻辣烤鱼搭配相得益彰。
而除了黑豆花,围绕麻辣烤鱼构建的还有自创的解辣饮品——青柠气泡,还有甜品——醪糟冰汤圆、川渝特色雪糕——花椒冰淇淋等。
除了围绕麻辣烤鱼打造系列产品,烤匠还取消了古早街边一直沿用的方形烤鱼盘,独创了圆形烤鱼盘。但这一设计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烤匠推出圆形烤鱼盘,只是因为方形烤鱼盘无法让手工黑豆花均匀受热,保持口感的稳定。所以最终不得不在器具上做改变。
为了更换烤鱼盘,找工厂做设计,到批量化生产,最终耗时接近一年的时间,所有门店才更换上最新的器具。出人意料的是,圆形烤鱼盘推出后,却引来业内群起效仿。
除了在产品维度上打造核心竞争力,在市场获客上,烤匠也没有选择浅尝辄止的流量获客思路,而是把重心放在本地,深耕川渝市场,把自己打造成继火锅之后的川渝美食新名片。
如何衡量是否成为川渝美食名片?
首先,本地人要爱吃。重塑经典麻辣烤鱼,口味上要先得到川渝本地食客的认可与喜爱。
其次,本地人要推荐给外地朋友去吃,本地人形成的口碑推荐让品牌更具备韧性和生命力。
最后,外地游客到川渝必打卡,如今,“不吃火锅、就吃烤匠”已经成为外地人到成都学会的第一句四川话。
张惠妹被成都粉丝安利烤匠上了热搜
扎实的产品力和市场策略,十年间,烤匠在川渝累积了500多万会员粉丝,“这500万粉丝,不是社交媒体上关注的粉丝量,而是一个个真实到店消费过的顾客。”
不走捷径的路最好走,这批忠实的顾客,是市场对于烤匠放弃网红打法的回馈。

超越火锅的秘密

烤匠成为继川渝火锅之后的第二张美食名片,并非只是口号,背后是火锅行业有着自身更为结构性的问题。
火锅一度是川渝的代名词,行业在经历了多年迅猛、繁荣的增长之后,诞生了无数品牌,也出现了不少家喻户晓的全国性连锁品牌,行业竞争从菜品比拼、口味比拼,再到场景比拼,每条细分赛道都卷为了红海。
近年来,行业疲态开始显露,品牌的加盟速度在减慢,新崛起的品牌在减少。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5日,火锅行业门店总数达到503525家,近一年新开店209989家,近一年净增长60054家。然而,这也意味着近一年内,火锅行业闭店超过14万家。门店新增数不到闭店数的一半。
品牌增长放缓,市场进入了下坡阶段,创新能力的不足已经是火锅行业发展的桎梏。据艾媒咨询的《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显示,火锅产业虽然往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但菜品同质化、锅底同质化问题突出。
这种同质化不仅体现在产品上,也表现在场景和锅底上。例如,川渝火锅的传统锅底和涮锅菜品肉品基本相同,导致品牌间的差异性不大。
行业性压力之下,品牌间的内卷还卷到了客单价上。一些商家为了拉拢顾客,不得不补贴金额做低价活动。
比如在重庆,各大火锅店9.9块的券满天飞,商家陷入做活动有人气但没利润,不做活动就没人气的恶性循环。而在成都,部分火锅店甚至将锅底、甜品、素菜杀到了“免费时代”。
相比火锅,烤鱼行业就要健康得多,而烤匠超越火锅的秘密,在于对品牌的坚守。
即使经历了疫情的萧条期,烤匠也没有陷入价格战的泥淖,但为了不参与低价竞争,烤匠坚守住的底线是坚持打造“差异化价值”。
比如深挖顾客需求这点上,烤匠试图打造过很多消费场景,每一个场景背后,都试着洞察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以生日场景为例,最初烤匠梳理完顾客的需求后,落点在“不社死 有惊喜”上。所以第一阶段,烤匠决定为顾客送生日礼物——生日大礼包,但创新的门槛很高,被模仿的门槛很低,很快,这一创新就被模仿。
为了给顾客带来更好的生日体验,烤匠对生日场景不断迭代升级,梳理顾客进店之后整个生日体验的流程。
所以,第二阶段的生日体验以店内体验为核心,从进店前的预订,到生日餐桌布置,再到点餐环节推出生日套餐,最后切蛋糕、拍照、送上生日大礼包,烤匠进行了全流程的迭代更新。最后,这一场景成功出圈,在社媒上引起关注。
对任何一家餐饮品牌来说,费心打造差异化场景是必经之路,只是今天很少有品牌能做好,尤其是一道地域性美食。
对烤匠或者说烤鱼而言,差异化场景的核心其实是为了产品战略。这与市场规律息息相关,周期性出现的场景,往往是习惯产生的地方,习惯产生了,才有成为大众美食的基础。
而烤匠能超越火锅的另一秘密也不复杂——不盲目扩张。但这正是火锅行业里很多品牌无法坚持的底线。
有一些知名火锅品牌,在坚持了几十年的直营模式后,最终也放开了加盟,向规模化进军,但对品牌、门店的管理也难以把握。
但烤匠诞生十余年,仍坚守直营,放弃将门店数量作为自身价值的衡量标尺,保持自己的节奏,尽力做到,开一家店,火一家店。
把一道烤鱼,当成一个产品去研究,把一家门店,当成一个具体的场景去对待。在各行各业追求流量、速度的当下,烤匠坚守的是工匠精神。
一家曾在互联网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美国计算机服务公司——网景公司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曾提出“产品市场匹配”的概念。
这个概念的大意是说,不为产品找到一个市场,而是先找到一个好的市场,然后用产品去匹配。当市场与产品匹配时,奇妙的化学反应就会发生。
烤匠的出圈,烤鱼的翻红,正验证了这一观点。

特别策划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