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前,驶向更美好的未来——2024年我国铁路行业发展观察

新华社

1周前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叶昊鸣)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叶昊鸣)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12月16日,兰张高铁武威至张掖段正式开工,建成通车后,西北地区再添一条连接中东部的高铁大通道;12月26日,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新动脉……越织越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织出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图景。

不断提升铁路运输保障能力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6.2万公里,其中高铁约4.7万公里,地方铁路超2.5万公里;预计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约51.8亿吨,同比增长3%左右……

在26日召开的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据彰显我国铁路行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说。

提升铁路运输保障能力,推进降本提质增效是其中重要途径。

近年来,铁路运单电子化、货物运输集装化快速发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加快推进,电子运单比例达到97%以上。

以煤炭、铁矿石为重点,国家铁路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愿意转、转得了、转得好。

研究规范铁路专用线接轨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推进专用线进厂矿、进码头、进园区,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运营全流程工作试点;研究制定集装箱铁水联运装载和安全检查技术规范,推动铁水联运集装箱安检互认,实现一箱到底,中途不开箱检查……聚焦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一系列举措正在积极部署开展。

“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国家铁路局综合司司长王嘉彧说。

助力城市群都市圈发展

9月6日,随着两趟列车同时从杭州西站和温州北站开出,分别驶向温州和杭州方向,杭温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杭州、金义、温州三大都市圈1小时通达格局基本形成。

杭温高铁是我国地方铁路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一期由民营资本控股投资、建设、运营,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二期由浙江交通集团投资建设,是浙江省首条由省方全资建设的高铁项目。

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地方铁路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城市群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

路网规模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地方铁路已拓展至28个省份,营业里程超2.5万公里。一批区域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铁路专线支线相继建成投产。

运输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预计2024年全年,全国地方铁路货物发送量达12.1亿吨,同比增长4.5%左右。

建设运营主体日趋多元。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经国家铁路局许可的地方铁路运输企业达到80家。

王嘉彧表示,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铁路建设运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运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支持地方控股铁路企业自主选择运营管理模式,大力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持续推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模式。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2月25日,在济南海关所属泉城海关的监管下,2024年第1000列济南中欧班列满载1368吨白卡纸,自济南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

新丝路上,“钢铁驼队”跨越新里程:累计开行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目前,中欧班列通达36个国家的320余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引领下,中国铁路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深化拓展与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国家铁路双边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铁路安全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推动坦赞铁路项目激活;推动巴基斯坦ML-1、甘其毛都口岸、中哈第三通道等重点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铁路局牢牢把握铁路行业政府部门职责定位,着力深化拓展铁路政府部门间双多边合作交流,铁路对外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组织对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开展运营安全检查调研;统筹开展铁路援外培训和对外办学,组织各类对外培训87期、覆盖40多个国家3000余人次……我国不仅推动国际项目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更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展望未来,国家铁路局将持续推进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世界人民‘心联通’,积极拓展双多边机制合作,推动铁路‘走出去’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铁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王嘉彧说。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叶昊鸣)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叶昊鸣)铁路是国民经济“大动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12月16日,兰张高铁武威至张掖段正式开工,建成通车后,西北地区再添一条连接中东部的高铁大通道;12月26日,上海经苏州至湖州高铁正式开通运营,“轨道上的长三角”再添新动脉……越织越密、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织出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图景。

不断提升铁路运输保障能力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约16.2万公里,其中高铁约4.7万公里,地方铁路超2.5万公里;预计全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约43亿人次,同比增长11.7%左右;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约51.8亿吨,同比增长3%左右……

在26日召开的全国铁路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数据彰显我国铁路行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铁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铁路局局长费东斌说。

提升铁路运输保障能力,推进降本提质增效是其中重要途径。

近年来,铁路运单电子化、货物运输集装化快速发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加快推进,电子运单比例达到97%以上。

以煤炭、铁矿石为重点,国家铁路局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愿意转、转得了、转得好。

研究规范铁路专用线接轨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推进专用线进厂矿、进码头、进园区,开展铁路专用线建设运营全流程工作试点;研究制定集装箱铁水联运装载和安全检查技术规范,推动铁水联运集装箱安检互认,实现一箱到底,中途不开箱检查……聚焦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一系列举措正在积极部署开展。

“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持续推进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国家铁路局综合司司长王嘉彧说。

助力城市群都市圈发展

9月6日,随着两趟列车同时从杭州西站和温州北站开出,分别驶向温州和杭州方向,杭温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杭州、金义、温州三大都市圈1小时通达格局基本形成。

杭温高铁是我国地方铁路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一期由民营资本控股投资、建设、运营,是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和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示范项目;二期由浙江交通集团投资建设,是浙江省首条由省方全资建设的高铁项目。

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地方铁路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城市群都市圈城际、市域(郊)铁路有序发展。

路网规模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地方铁路已拓展至28个省份,营业里程超2.5万公里。一批区域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铁路专线支线相继建成投产。

运输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预计2024年全年,全国地方铁路货物发送量达12.1亿吨,同比增长4.5%左右。

建设运营主体日趋多元。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经国家铁路局许可的地方铁路运输企业达到80家。

王嘉彧表示,下一步,国家铁路局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铁路建设运营,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主运营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支持地方控股铁路企业自主选择运营管理模式,大力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持续推进地方铁路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轨道交通融合发展模式。

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12月25日,在济南海关所属泉城海关的监管下,2024年第1000列济南中欧班列满载1368吨白卡纸,自济南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

新丝路上,“钢铁驼队”跨越新里程:累计开行10万列,发送货物超1100万标箱、货值超4200亿美元。目前,中欧班列通达36个国家的320余个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125个国家和地区的542个港口。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引领下,中国铁路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深化拓展与非洲、东南亚、中亚等国家铁路双边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铁路安全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合作;积极推动坦赞铁路项目激活;推动巴基斯坦ML-1、甘其毛都口岸、中哈第三通道等重点合作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国家铁路局牢牢把握铁路行业政府部门职责定位,着力深化拓展铁路政府部门间双多边合作交流,铁路对外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组织对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开展运营安全检查调研;统筹开展铁路援外培训和对外办学,组织各类对外培训87期、覆盖40多个国家3000余人次……我国不仅推动国际项目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更在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展望未来,国家铁路局将持续推进铁路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世界人民‘心联通’,积极拓展双多边机制合作,推动铁路‘走出去’高质量发展,为世界铁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王嘉彧说。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