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这场剧变,不过刚刚拉开帷幕而已。
作者丨Poinko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何增荣
大家还记得自己第一辆车么?
二十多岁的时候,考虑到工作需要也好、为了生活方便也罢,反正是需要一台小车代步。要么是选台A级家轿解决基本代步问题,或是青睐于“小钢炮”。自然也有人会选择自主或者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
至于预算方面,一般人家根据各自能力10万上下到15万,当然也有20万出头的。
图|借助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及社会认知的东风,中国车企迅速抓住时代机遇
再然后呢?当你需要组建自己的小家庭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借这个机会换台更大更体面的车。其中也有继续等个几年,一直到子女出生的。
通常来说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间阶层视角下,最常见的路径如下——
钟情于轿车或者有特定需要的,都是A级车换B级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车主,会基于各种实用性的理由,搞个中型乃至于更大尺寸的SUV车型。
预算方面,到换第二辆车的时候一般在20~30万左右。当然也不乏在事业上有所成的,愿意掏40万甚至更多,那么多半会选择BBA或者是二线豪华品牌中更大尺寸的车型等等,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中型车基本就到顶了……
等等,是否聊到这里,大家会多多少少有点怪怪的感觉?
没错,上面这些似乎人人都了解一些的“情理之事”,虽然知道不算太久之前都还成立,但搁2024年年底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经十足的“老黄历”了。
图|国内中大型SUV乃至于整个SUV市场的变局,始于2023年9月
一切变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拥抱变化”的第十九届上海车展。但其无疑在2023年9月以后突然被加速——2023款问界新M7,发布了。
诞生于2023年下半这个混动方案开始得到追捧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的时期,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又因为顶级ICT巨头最新智能化技术的加持,可谓依托了“地利”;更凭借中大型的尺寸同时期中型SUV的定价,赢得了“人和”。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日,在整整15个月时间里,问界新M7成为了车型细分市场的娇子,睥睨一众旧有与后续新出的竞品,占据细分市场top1位置,乃至于整个车型销量市场前列位置至今。
甚至,问界新M7这款车的出现,在事实上推动了整个SUV市场格局和走向,使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改变既迅速且剧烈
“家里就有一个车位,但是可以安装充电桩。毕竟单位远,工作日通勤距离超过六十公里,现在这台轿车,每月光汽油一千两百块打不住。”
上月初的时候,有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在周末聚会时,表示他想换掉家里那台已经使用多年的B级偏商务向合资品牌轿车。故希望我们能给他一些建议以便参考。
图|一二线城市的早晚高峰,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特别是当你需要每日往返超过60公里时
这哥们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儿子,所以需求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也基本遵循传统,无非是够大、能装这些。当然若是可能的话,舒适性配置,什么座椅通风加热之类的,都是想拉满的。除此之外,考虑到其每日上下班通勤距离超过60公里,目前流行的智舱、智驾等概念此君想配置到位,起码这能帮助缓解一些长时间驾驶的疲劳感。
提了那么多的要求,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由于房贷还没还完,朋友在购车预算方面,实际并不宽裕——希望连同头年车险,可以控制在三十万以内。
搁以前其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在合资品牌各种中型SUV里选个高配。不过现在,这些需求点对于问界新M7这种改变规则的产品而言,简直堪比变相的“萝卜招聘”。
后续的发展没有任何悬念。在当天聚会中一众朋友的共同推荐下,朋友回家后立即拉上了妻子带着儿子,直奔南京东路上的华为旗舰店。当晚就在店里下订一台问界新M7 Ultra五座后驱智驾版。
图|对于华为门店的销售而言,对于问界新M7这款车,一旦全家前来看车甚至试驾,那么当场下订通常是大概率事件
车是11月的最后一周提的。驾驶至今已经整一个月时间,评价起来是各种夸。
出色的智驾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早晚高峰期,漫长通勤距离带来的疲乏感。至于鸿蒙智能座舱的实力,行业与车主方面都有其公论。在智能舱驾两方面都满意的前提下,其他痛点上,比如每月1200元起的燃料开销,随着12月初私充安装到位,干脆直接被砍成了以前的零头。
事实证明,三十万预算不但完全能兜住朋友的心理预期,甚至在上了保险后还能在官方商城买一堆附件进一步提升车辆配置。
图|从纯油车切换过来后,一旦开顺手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不是营销人员编造的话术,而是事实陈述
“我现在最后悔的是,怎么才想到换车”,朋友的这番感叹实际发自肺腑了。实际上类似的感叹,多多少少存在于每个从传统燃油车,切换到问界新M7的车主的心中。
一直以来,“大就是好”是国人买车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之前长达十几年里,一二线城市居民在买车用车方面形成的B级/中型车天花板,并不是因为大城市的中国车主他们不喜欢更大的车。而是受品牌、价格、停车条件等问题综合影响,最后形成的一种惯性。
如果十年前你在北上广几个一线城市或者杭州等一众新一线城市想要买车,预算不够买不起BBA,那也起码得选个合资品牌。而上面提到的二、三十万元门槛,在当时也就够你选一款B级/中级尺寸的高配车型了。自主品牌可以用同价位买到更大尺寸配置更好的车,然而在当时这操作是可能会被周围的人或者亲朋们嫌弃的。
近年来,自主品牌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是在逐步扭转上述情况。但正如上文所述,决定性的一击出现在了2023年9月。
在国内ICT巨头华为的技术赋能下,问界新M7这款车在高智能化起点基础上,以中大型SUV的尺寸卖出了当年合资中型SUV的价格。这无疑点燃了市场积蓄已久的热情,甚至推动整个国内SUV市场出现重大格局改变。
乘联会不久前公布了一系列新车销售数据,显示出国内SUV市场正处于剧烈的变革周期内。其不仅反映在规模上,更体现在不同尺寸车型的细分市场变化上——
今年1~11月,国内SUV市场,除了微型和小型细分市场呈现下跌态势外,紧凑型、中型以及大型SUV呈现普遍增长的势头,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21%和22%。
其中尤以中大型SUV细分市场一枝独秀,同比增长达到了51%之巨。增势之猛,堪称翻天覆地。
ICT巨头与自主汽车品牌
“班排满算什么,甚至天天加班又怎么样,怕的是班都排不了你只能闲着。干半个月歇半个月的日子让人发慌,忙就代表着我们的工资和奖金都有保障。”
去年十一长假刚结束那会儿,问界新M7传出了“爆卖”的消息,以及面临产能瓶颈的新闻。彼时,笔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赛力斯两江超级工厂的内部关系,想要了解内情。
图|2023年10月,正在努力产能爬坡中的问界新M7
在大致介绍了在工厂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本人所能了解到的产能爬坡状况后,面对笔者多此一举的“忙不忙,加班多不多”这种近乎废话的假客套,这位对企业充满归属感的汽车产业的一线工人,用了一个“软钉子”结束了那次交流。
这位工人朋友话中带刺,是因为他对于工作的单位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堆积的海量订单,意味着繁重的生产任务,但也代表着丰厚的奖金以及加薪机会。在2023年的最后4个月,问界新M7总共交付了超过6万辆。而今年,则大概率会超过20万辆的规模。
庞大的销量数字背后,是整个市场对于这款车型的高度认可,而这一点从销量排名就可见一斑——纵观2024年1~11月的国内单一车型销量榜单,问界新M7是唯一一款名次进入到20以内的中大型车。这个成绩是如此地惊人,因为榜单的前20名除去B级轿车和中型SUV各一,其余则清一色都是走价廉物美跑量路线的A级/紧凑级别入门车型。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在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的常态就是一旦哪家在某个细分市场出了个爆款,那么效仿者必然迅速出现。但问界新M7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便上市已经15个月,期间也确实出现了在定位性能以及配置上高度接近的竞品,但流水的榜单笑到最后的却还是铁打的问界新M7。这种情况甚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大概率仍旧会持续下去。
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问界新M7的成功是通过差异化路线打赢了时间差,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通吃整个细分赛道的。动力系统同为增程模式,且车身尺寸以及市场定位高度接近的理想L7,早于去年2月就已经上市,占有先机优势。而另一款尺寸但定位趋同的的L6,是在今年4月上市的,其不足25万的起售价格更具性价比。然而在今年一整年的市场较量中,这两个实力并不弱的对手,最终未能撼动问界新M7的地位。
在智能化领域更胜一筹的实力,或者说是来自华为公司的技术赋能,无疑在这场较量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鸿蒙智能座舱的实力有目共睹,特别是近期在升级到HarmonyOS 4.0,大幅度强化语音控制能力之后,其综合性能属于全球范围内汽车智能座舱的顶流水准。而最新的HUAWEI ADS 3.0智驾功能,更是全球范围内少数真正可以使用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图|2024款问界新M7 Ultra版本配备激光雷达,支持HUAWEI ADS 3.0智驾功能,未来可以升级到4.0版本。至于Pro版,没有激光雷达,智驾方面尽支持基础功能,但智能座舱方面并未缩水。Ultra与Pro的组合,主打一个丰俭随心
事实上,在车辆整体架构、动力模式乃至配置上不分伯仲的前提下,是来自华为这个ICT巨头的智能化赋能,决定了最终的赢家。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相传这句出自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的话,尽管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泛泛,但这几年已经被证明为在大方向上是正确无误的。
前一个问题,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但却是能跨过去的坎。但后一个问题,却是跨行业的鸿沟,几乎是“物理隔绝”的。
新势力各自有其背后的资本支持,并且在研发和拓展中具有自己的独特路径。而那些实力雄厚如自主五虎者,可以通过收购、合资或者长期投入等方式来徐徐图之。但赛力斯并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其选择了与国内ICT巨头进行深度合作。
“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1年12月,当赛力斯借助华为的各种技术,发力新能源SUV市场,并在迄今为止的市场表现中被证明为成功以后,这种可被视为借力与联合的第三种模式,也同时宣告走通了。
目前,华为赋能的模式,目前已被整个行业所高度认可。这一点可以从去年以来,国内举办的A级车展可见一斑——纵观各品牌的展台,几乎每一次都可以察觉到华为的客户名单在“扩列”中。
车企显然已经确信,如果在智能化方向上面临阻碍,寻找一个可靠的ICT行业伙伴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问界新M7无疑代表着ICT巨头赋能传统车企的一次重要的探索与尝试。对此,国内汽车市场,则以销量和排名的形式,对此给予了热烈地回应。
图|注意,这是今年7月的数据
笔者并不怀疑,由问界M7开始的这种成功模式,将成为国内汽车产业一系列格局变化的一道“前菜”。因为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市场发生的诸事已经证明了,当变革的浪潮汹涌而来之际,如果你墨守成规不愿意割舍旧时代的坛坛罐罐,甚至将之奉为圭臬,然后将所有顽固阻挡的行为吹嘘为“砥柱中流”,那么结局必然是第一批遭到大潮所吞没,并遭到历史无情淘汰。
所以当浪潮袭来,浊浪冲天之际,有所作为的唯一办法是不要犹豫,立即设法冲到潮头上去。
原文标题 : ICT巨头,搅动国内中大型SUV市场
导语
Introduction
这场剧变,不过刚刚拉开帷幕而已。
作者丨Poinko
责编丨曹佳东
编辑丨何增荣
大家还记得自己第一辆车么?
二十多岁的时候,考虑到工作需要也好、为了生活方便也罢,反正是需要一台小车代步。要么是选台A级家轿解决基本代步问题,或是青睐于“小钢炮”。自然也有人会选择自主或者合资品牌的紧凑型SUV。
至于预算方面,一般人家根据各自能力10万上下到15万,当然也有20万出头的。
图|借助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及社会认知的东风,中国车企迅速抓住时代机遇
再然后呢?当你需要组建自己的小家庭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借这个机会换台更大更体面的车。其中也有继续等个几年,一直到子女出生的。
通常来说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间阶层视角下,最常见的路径如下——
钟情于轿车或者有特定需要的,都是A级车换B级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车主,会基于各种实用性的理由,搞个中型乃至于更大尺寸的SUV车型。
预算方面,到换第二辆车的时候一般在20~30万左右。当然也不乏在事业上有所成的,愿意掏40万甚至更多,那么多半会选择BBA或者是二线豪华品牌中更大尺寸的车型等等,不过对于多数人来说,中型车基本就到顶了……
等等,是否聊到这里,大家会多多少少有点怪怪的感觉?
没错,上面这些似乎人人都了解一些的“情理之事”,虽然知道不算太久之前都还成立,但搁2024年年底这个时间节点上,已经十足的“老黄历”了。
图|国内中大型SUV乃至于整个SUV市场的变局,始于2023年9月
一切变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拥抱变化”的第十九届上海车展。但其无疑在2023年9月以后突然被加速——2023款问界新M7,发布了。
诞生于2023年下半这个混动方案开始得到追捧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的时期,可以说是占了“天时”;又因为顶级ICT巨头最新智能化技术的加持,可谓依托了“地利”;更凭借中大型的尺寸同时期中型SUV的定价,赢得了“人和”。
从那时开始直到今日,在整整15个月时间里,问界新M7成为了车型细分市场的娇子,睥睨一众旧有与后续新出的竞品,占据细分市场top1位置,乃至于整个车型销量市场前列位置至今。
甚至,问界新M7这款车的出现,在事实上推动了整个SUV市场格局和走向,使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改变既迅速且剧烈
“家里就有一个车位,但是可以安装充电桩。毕竟单位远,工作日通勤距离超过六十公里,现在这台轿车,每月光汽油一千两百块打不住。”
上月初的时候,有位相识多年的老朋友在周末聚会时,表示他想换掉家里那台已经使用多年的B级偏商务向合资品牌轿车。故希望我们能给他一些建议以便参考。
图|一二线城市的早晚高峰,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特别是当你需要每日往返超过60公里时
这哥们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儿子,所以需求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也基本遵循传统,无非是够大、能装这些。当然若是可能的话,舒适性配置,什么座椅通风加热之类的,都是想拉满的。除此之外,考虑到其每日上下班通勤距离超过60公里,目前流行的智舱、智驾等概念此君想配置到位,起码这能帮助缓解一些长时间驾驶的疲劳感。
提了那么多的要求,但这里却有一个问题。由于房贷还没还完,朋友在购车预算方面,实际并不宽裕——希望连同头年车险,可以控制在三十万以内。
搁以前其能够做出的选择,就是在合资品牌各种中型SUV里选个高配。不过现在,这些需求点对于问界新M7这种改变规则的产品而言,简直堪比变相的“萝卜招聘”。
后续的发展没有任何悬念。在当天聚会中一众朋友的共同推荐下,朋友回家后立即拉上了妻子带着儿子,直奔南京东路上的华为旗舰店。当晚就在店里下订一台问界新M7 Ultra五座后驱智驾版。
图|对于华为门店的销售而言,对于问界新M7这款车,一旦全家前来看车甚至试驾,那么当场下订通常是大概率事件
车是11月的最后一周提的。驾驶至今已经整一个月时间,评价起来是各种夸。
出色的智驾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早晚高峰期,漫长通勤距离带来的疲乏感。至于鸿蒙智能座舱的实力,行业与车主方面都有其公论。在智能舱驾两方面都满意的前提下,其他痛点上,比如每月1200元起的燃料开销,随着12月初私充安装到位,干脆直接被砍成了以前的零头。
事实证明,三十万预算不但完全能兜住朋友的心理预期,甚至在上了保险后还能在官方商城买一堆附件进一步提升车辆配置。
图|从纯油车切换过来后,一旦开顺手就再也回不去了——这不是营销人员编造的话术,而是事实陈述
“我现在最后悔的是,怎么才想到换车”,朋友的这番感叹实际发自肺腑了。实际上类似的感叹,多多少少存在于每个从传统燃油车,切换到问界新M7的车主的心中。
一直以来,“大就是好”是国人买车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之前长达十几年里,一二线城市居民在买车用车方面形成的B级/中型车天花板,并不是因为大城市的中国车主他们不喜欢更大的车。而是受品牌、价格、停车条件等问题综合影响,最后形成的一种惯性。
如果十年前你在北上广几个一线城市或者杭州等一众新一线城市想要买车,预算不够买不起BBA,那也起码得选个合资品牌。而上面提到的二、三十万元门槛,在当时也就够你选一款B级/中级尺寸的高配车型了。自主品牌可以用同价位买到更大尺寸配置更好的车,然而在当时这操作是可能会被周围的人或者亲朋们嫌弃的。
近年来,自主品牌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是在逐步扭转上述情况。但正如上文所述,决定性的一击出现在了2023年9月。
在国内ICT巨头华为的技术赋能下,问界新M7这款车在高智能化起点基础上,以中大型SUV的尺寸卖出了当年合资中型SUV的价格。这无疑点燃了市场积蓄已久的热情,甚至推动整个国内SUV市场出现重大格局改变。
乘联会不久前公布了一系列新车销售数据,显示出国内SUV市场正处于剧烈的变革周期内。其不仅反映在规模上,更体现在不同尺寸车型的细分市场变化上——
今年1~11月,国内SUV市场,除了微型和小型细分市场呈现下跌态势外,紧凑型、中型以及大型SUV呈现普遍增长的势头,销量同比增长分别为6%、21%和22%。
其中尤以中大型SUV细分市场一枝独秀,同比增长达到了51%之巨。增势之猛,堪称翻天覆地。
ICT巨头与自主汽车品牌
“班排满算什么,甚至天天加班又怎么样,怕的是班都排不了你只能闲着。干半个月歇半个月的日子让人发慌,忙就代表着我们的工资和奖金都有保障。”
去年十一长假刚结束那会儿,问界新M7传出了“爆卖”的消息,以及面临产能瓶颈的新闻。彼时,笔者第一时间联系到赛力斯两江超级工厂的内部关系,想要了解内情。
图|2023年10月,正在努力产能爬坡中的问界新M7
在大致介绍了在工厂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本人所能了解到的产能爬坡状况后,面对笔者多此一举的“忙不忙,加班多不多”这种近乎废话的假客套,这位对企业充满归属感的汽车产业的一线工人,用了一个“软钉子”结束了那次交流。
这位工人朋友话中带刺,是因为他对于工作的单位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堆积的海量订单,意味着繁重的生产任务,但也代表着丰厚的奖金以及加薪机会。在2023年的最后4个月,问界新M7总共交付了超过6万辆。而今年,则大概率会超过20万辆的规模。
庞大的销量数字背后,是整个市场对于这款车型的高度认可,而这一点从销量排名就可见一斑——纵观2024年1~11月的国内单一车型销量榜单,问界新M7是唯一一款名次进入到20以内的中大型车。这个成绩是如此地惊人,因为榜单的前20名除去B级轿车和中型SUV各一,其余则清一色都是走价廉物美跑量路线的A级/紧凑级别入门车型。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的是,在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的常态就是一旦哪家在某个细分市场出了个爆款,那么效仿者必然迅速出现。但问界新M7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便上市已经15个月,期间也确实出现了在定位性能以及配置上高度接近的竞品,但流水的榜单笑到最后的却还是铁打的问界新M7。这种情况甚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大概率仍旧会持续下去。
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问界新M7的成功是通过差异化路线打赢了时间差,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通吃整个细分赛道的。动力系统同为增程模式,且车身尺寸以及市场定位高度接近的理想L7,早于去年2月就已经上市,占有先机优势。而另一款尺寸但定位趋同的的L6,是在今年4月上市的,其不足25万的起售价格更具性价比。然而在今年一整年的市场较量中,这两个实力并不弱的对手,最终未能撼动问界新M7的地位。
在智能化领域更胜一筹的实力,或者说是来自华为公司的技术赋能,无疑在这场较量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鸿蒙智能座舱的实力有目共睹,特别是近期在升级到HarmonyOS 4.0,大幅度强化语音控制能力之后,其综合性能属于全球范围内汽车智能座舱的顶流水准。而最新的HUAWEI ADS 3.0智驾功能,更是全球范围内少数真正可以使用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
图|2024款问界新M7 Ultra版本配备激光雷达,支持HUAWEI ADS 3.0智驾功能,未来可以升级到4.0版本。至于Pro版,没有激光雷达,智驾方面尽支持基础功能,但智能座舱方面并未缩水。Ultra与Pro的组合,主打一个丰俭随心
事实上,在车辆整体架构、动力模式乃至配置上不分伯仲的前提下,是来自华为这个ICT巨头的智能化赋能,决定了最终的赢家。
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相传这句出自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的话,尽管被一些人批评为过于泛泛,但这几年已经被证明为在大方向上是正确无误的。
前一个问题,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一个需要时间但却是能跨过去的坎。但后一个问题,却是跨行业的鸿沟,几乎是“物理隔绝”的。
新势力各自有其背后的资本支持,并且在研发和拓展中具有自己的独特路径。而那些实力雄厚如自主五虎者,可以通过收购、合资或者长期投入等方式来徐徐图之。但赛力斯并没有这些条件,所以其选择了与国内ICT巨头进行深度合作。
“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2021年12月,当赛力斯借助华为的各种技术,发力新能源SUV市场,并在迄今为止的市场表现中被证明为成功以后,这种可被视为借力与联合的第三种模式,也同时宣告走通了。
目前,华为赋能的模式,目前已被整个行业所高度认可。这一点可以从去年以来,国内举办的A级车展可见一斑——纵观各品牌的展台,几乎每一次都可以察觉到华为的客户名单在“扩列”中。
车企显然已经确信,如果在智能化方向上面临阻碍,寻找一个可靠的ICT行业伙伴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
问界新M7无疑代表着ICT巨头赋能传统车企的一次重要的探索与尝试。对此,国内汽车市场,则以销量和排名的形式,对此给予了热烈地回应。
图|注意,这是今年7月的数据
笔者并不怀疑,由问界M7开始的这种成功模式,将成为国内汽车产业一系列格局变化的一道“前菜”。因为迄今为止在中国乃至世界汽车市场发生的诸事已经证明了,当变革的浪潮汹涌而来之际,如果你墨守成规不愿意割舍旧时代的坛坛罐罐,甚至将之奉为圭臬,然后将所有顽固阻挡的行为吹嘘为“砥柱中流”,那么结局必然是第一批遭到大潮所吞没,并遭到历史无情淘汰。
所以当浪潮袭来,浊浪冲天之际,有所作为的唯一办法是不要犹豫,立即设法冲到潮头上去。
原文标题 : ICT巨头,搅动国内中大型SUV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