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经略东南亚

智车科技

3周前

中国基建出海东南亚,用铁路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让不少内陆国家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化物流体系之中,大幅减少了国际间的运输成本和时间。...但东南亚人民也有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的需求是实打实的。

文 | 胡墨

编辑 | 杨旭然

今年7月,泰国国家铁路局副局长透露,泰国国家铁路局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中-泰政府合作高铁二期项目,该项目全长357.12公里、总投资金额达3413.5142亿泰铢的,2025年1月将提交内阁会议审议,预计2031年11月份投入使用。

还有网络传言称,在还没来得及提交内阁会审议的情况下,该项目的规划运营时间被从2031年提前到了2029年。

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将把泰国首都曼谷与呵叻连接起来,预计2028年开通,从昆明出发的高铁能以250km/h的速度直达泰国曼谷。待二期工程完工后,一条贯通泰国、老挝和中国西南,直到泰国湾的铁路大动脉即可宣告正式成型。

中老铁路已经于2021年正式开通,成了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东南亚基建的标志性案例。该项目耗资约60亿美元,全程1000公里,从昆明出发直接到老挝首都万象最快10小时。

再往南,马东铁路经历了两次政府更迭,中国还是成功拿下了这665公里长的基建项目。印尼雅万高铁同样是官方力排众议,在中日之间选择中国承接项目。

中国基建出海东南亚,用铁路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让不少内陆国家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化物流体系之中,大幅减少了国际间的运输成本和时间。

铁路之外,中国基建在东南亚还涉及水利、港口项目等等。这些都对于中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我国城镇化率接近尾声的大背景下,中国基建出海东南亚为中国基建产能、工程机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另一方面,有了交通的贯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中国将有更多的产业和商品有机会进入到东盟各国。

掘金

复刻中国老路。

将东南亚十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中国的情况做对比,会发现东南亚国土面积是中国46%、人口约为中国48%,铁路里程数和发电能力却不到中国的两成、公路里程数也只有中国的三成左右。

其中菲律宾、老挝、印尼、柬埔寨、泰国、越南的铁路和公路密度指标显著偏低。拿菲律宾来说,这个国家的铁路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美国殖民者修建的窄轨铁路,主要用于运输矿产和资源。如今,当年修建的铁路早已破败不堪,也无法满足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越南的情况也算不上好。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39年间越南只建成了长500公里的米轨铁路,对于一个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的东南亚大国来说,只完成这点成绩着实有些摸鱼。这种米轨铁路的承重力十分有限,一趟列车最多只能搭载30个车皮,而我国的货运铁路最高可以搭载90多个车皮。

越南的铁路基建至少落后中国半个世纪以上,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越南境内的米轨铁路

同样,据泰国交通部统计,泰国铁路网里程约5013公里,其中4801公里为米轨铁路,运力也十分有限。

印尼的情况更差,群岛国家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水路和空运,铁路发展异常缓慢。在雅万高铁出现之前,两地往来依靠的是一百多年前修建的铁路,时速只有50km/h,远远不能满足两地加起来12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通行需求。

但东南亚人民也有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的需求是实打实的。

除交通之外,近些年东南亚多个地区买房的需求都比较旺盛。不少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接近甚至高于中国的水平,如越南胡志明市的人需要大约25.3年的薪水才能买得起房子,比香港还长;菲律宾马尼拉的人们需要大约25年的薪水才能买得起房子,比上海还长。

结合东南亚多个国家城镇化率还处在中国十几、二十年前的水平,东南亚许多地区的住房需求还远未被满足,有希望复刻中国近三十年“基建带动地产、地产带动基建”的老路。

此前中金曾统计过用固定资本形成额与GDP的比重衡量东南亚基建的情况,发现大多数国家都在20%~30%之间,与中国常年在4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东南亚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基础设施却远远没能跟得上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当地的发展。

菲律宾长期落后的铁路基础设施

目前,东南亚许多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用财政资金大力发展基,不少国家都做了或短期或长期的基建安排。

如印尼首都由雅加达迁至东加里曼丹省后,未来若干年都会进行大量建设,可称得上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一个基建项目。

装备‍‍

中国装备出海东南亚。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去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达485.52亿美元。其中,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工程机械向东南亚出口额为71.6美元,仅次于非洲和拉美。

东盟不仅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尤其是2022年初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给予了中国企业在关税、贸易便利性等方面诸多利好政策。

徐工设备参与泰国工程机械展览‍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这些利好政策使其能够更顺利融入当地市场。

比如在印度尼西亚市场,徐工参与了印尼第一高楼项目、火电站爪哇7号燃煤发电项目、印尼加蒂格迪大坝的隧道项目、雅万高铁二期项目等多个重要工程建设。一方面徐工的产品性价比足够高,另一方面,在出海过程中徐工经过深度调研,根据当地多山、潮湿、海风强、炎热的环境,开始提供定制化产品。

三一重工在东南亚市场布局得更早,早在2007年便开始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设立办事处。2022年8月,三一在印度尼西亚首家海外“灯塔工厂”投产,意味着三一重工已经将先进的高端制造能力迁入东南亚,并且实现本土化生产。 

媒体报道三一重工印尼工厂

大本部在广西的柳工,凭借距离上的优势,在东南亚市场同样有很多动作,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并参与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柬埔寨金港高速、中缅石油管道、菲律宾北部卡加延国际机场等重点项目。

中国工程机械能在东南亚做到如今程度并不容易,这里一度是日本企业的天下。上个世纪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制造业纷纷寻求出海寻找增量市场,加上产品本身质量过硬,顺理成章地称霸了东南亚工程机械市场。

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的崛起,不断侵占了日系品牌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倒逼日系品牌做出一些调整。如为了对抗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小松已经研制出了更加节省能源的混动液压挖掘机;日立建机在印尼新建零部件制造厂,为东南亚地区供应中大型液压挖掘机零部件,实现本土化生产以提高效率。

日本工程机械在东南亚仍有强大竞争力‍‍‍‍

能够逼对手进步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那么,为何中国企业能够一步一步拿下东南亚各类基建项目,同时在工程机械领域挑战日本的霸主地位?

仅靠“便宜”,显然是说不通的。

挑战

只能是中国。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开辟了四川到缅甸再到古印度的贸易路线,这条路被后人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也叫“蜀身毒道”。

中国茶通过这些通道远销东南亚各地,东南亚的象牙、犀角等特产也通过这条路线进入中国。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有过一些裂痕,很长时间里,东南亚地区都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在美国主导下,二战后的日本一度切断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导致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受损,为此日本将目光投向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市场。

涉及到战争赔付,当时日本选择以劳务、设备及技术等形式对东南亚各国进行赔付,为日本企业进入东南亚铺平了道路。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时代红利,日本参与开发了马来西亚的铁矿、印尼的石油、菲律宾的铜矿等等项目。

由于日本政府给予本地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导致日本企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侵占了东南亚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常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经济侵略”。

后来日本企业不断提升社会责任经营理念,还会成立协会监督日本企业在当地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逐步改善了东南亚人民对日本企业的看法。

整体来看,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优势主要在于渗透时间长、参与到了社会责任管理层面,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成为东南亚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联合银行、协会为扩展市场打造生态。

东南亚社会重视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因此,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想挑战日本的地位肯定有难度,但也不是绝无可能。

就像在雅万高铁的招标过程中,尽管中方比日方的提案多10亿美元,但是日方只愿意提供75%的低息贷款,剩下25%的资金由印尼筹措。但是在中方的提案中,可以提供全额贷款,分50年还清,无需印尼政府提供债务担保,工期还比日本短两年,印尼官方自然就选择了中国。

中方当然也不是赔本赚吆喝。如承接雅万高铁项目后,中方拿到了高铁的特许经营权,可以用高铁盈利偿还建设成本。而且从本质上说,中国敢开出更优惠的条件就是对印尼经济的一种长远投资,日本在这方面则显得更加谨慎。

除此之外,中国有着全世界最长的高铁里程,无疑是全世界面对各类施工难题最有经验的国家。此前占地280万平方米、重量达3万吨的厦门后溪站由于妨碍了福夏高铁规划,直接被中国工程师原地旋转了90度,震惊了整个世界。

对于东南亚北高南低,山河相间这类具有许多复杂地势的区域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施工经验可以借鉴的国家,没有之一。

写在最后

参照此前日本在东南亚的发展路径,基建出海其实是更多企业出海的先行官。

随着东南亚越来越多基建的更新和进步,本地居民会对中国企业有新的看法与认知,为后续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这片广阔的市场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以日本企业目前在东南亚的优势地位,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会更大一些。

但是,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商业贸易关系放到更长的历史周期去观察,就会发现这本就是一个长久以来的天作之合,只是在近些年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而出现了一些倒退。但即便如此,东盟也已经很快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关系可见一斑。

全球多极化发展新时期,东南亚国家也有自己的发展意愿,也需要权衡各种合作伙伴之间的利害关系。强大的基建支持,是中国力量在这个区域中的关键砝码。

原文标题 : 基建狂魔经略东南亚|巨潮

中国基建出海东南亚,用铁路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让不少内陆国家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化物流体系之中,大幅减少了国际间的运输成本和时间。...但东南亚人民也有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的需求是实打实的。

文 | 胡墨

编辑 | 杨旭然

今年7月,泰国国家铁路局副局长透露,泰国国家铁路局委员会已经批准了中-泰政府合作高铁二期项目,该项目全长357.12公里、总投资金额达3413.5142亿泰铢的,2025年1月将提交内阁会议审议,预计2031年11月份投入使用。

还有网络传言称,在还没来得及提交内阁会审议的情况下,该项目的规划运营时间被从2031年提前到了2029年。

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将把泰国首都曼谷与呵叻连接起来,预计2028年开通,从昆明出发的高铁能以250km/h的速度直达泰国曼谷。待二期工程完工后,一条贯通泰国、老挝和中国西南,直到泰国湾的铁路大动脉即可宣告正式成型。

中老铁路已经于2021年正式开通,成了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东南亚基建的标志性案例。该项目耗资约60亿美元,全程1000公里,从昆明出发直接到老挝首都万象最快10小时。

再往南,马东铁路经历了两次政府更迭,中国还是成功拿下了这665公里长的基建项目。印尼雅万高铁同样是官方力排众议,在中日之间选择中国承接项目。

中国基建出海东南亚,用铁路连接了中国西南地区和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让不少内陆国家有机会参与到全球化物流体系之中,大幅减少了国际间的运输成本和时间。

铁路之外,中国基建在东南亚还涉及水利、港口项目等等。这些都对于中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我国城镇化率接近尾声的大背景下,中国基建出海东南亚为中国基建产能、工程机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另一方面,有了交通的贯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中国将有更多的产业和商品有机会进入到东盟各国。

掘金

复刻中国老路。

将东南亚十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中国的情况做对比,会发现东南亚国土面积是中国46%、人口约为中国48%,铁路里程数和发电能力却不到中国的两成、公路里程数也只有中国的三成左右。

其中菲律宾、老挝、印尼、柬埔寨、泰国、越南的铁路和公路密度指标显著偏低。拿菲律宾来说,这个国家的铁路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美国殖民者修建的窄轨铁路,主要用于运输矿产和资源。如今,当年修建的铁路早已破败不堪,也无法满足当下经济发展的需求。

越南的情况也算不上好。自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39年间越南只建成了长500公里的米轨铁路,对于一个面积33万多平方公里的东南亚大国来说,只完成这点成绩着实有些摸鱼。这种米轨铁路的承重力十分有限,一趟列车最多只能搭载30个车皮,而我国的货运铁路最高可以搭载90多个车皮。

越南的铁路基建至少落后中国半个世纪以上,是限制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越南境内的米轨铁路

同样,据泰国交通部统计,泰国铁路网里程约5013公里,其中4801公里为米轨铁路,运力也十分有限。

印尼的情况更差,群岛国家主要的交通方式是水路和空运,铁路发展异常缓慢。在雅万高铁出现之前,两地往来依靠的是一百多年前修建的铁路,时速只有50km/h,远远不能满足两地加起来12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通行需求。

但东南亚人民也有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迫切愿望,改善生活的需求是实打实的。

除交通之外,近些年东南亚多个地区买房的需求都比较旺盛。不少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接近甚至高于中国的水平,如越南胡志明市的人需要大约25.3年的薪水才能买得起房子,比香港还长;菲律宾马尼拉的人们需要大约25年的薪水才能买得起房子,比上海还长。

结合东南亚多个国家城镇化率还处在中国十几、二十年前的水平,东南亚许多地区的住房需求还远未被满足,有希望复刻中国近三十年“基建带动地产、地产带动基建”的老路。

此前中金曾统计过用固定资本形成额与GDP的比重衡量东南亚基建的情况,发现大多数国家都在20%~30%之间,与中国常年在4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东南亚作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基础设施却远远没能跟得上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当地的发展。

菲律宾长期落后的铁路基础设施

目前,东南亚许多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用财政资金大力发展基,不少国家都做了或短期或长期的基建安排。

如印尼首都由雅加达迁至东加里曼丹省后,未来若干年都会进行大量建设,可称得上是整个东南亚地区最大的一个基建项目。

装备‍‍

中国装备出海东南亚。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去年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达485.52亿美元。其中,在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工程机械向东南亚出口额为71.6美元,仅次于非洲和拉美。

东盟不仅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尤其是2022年初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给予了中国企业在关税、贸易便利性等方面诸多利好政策。

徐工设备参与泰国工程机械展览‍

对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来说,这些利好政策使其能够更顺利融入当地市场。

比如在印度尼西亚市场,徐工参与了印尼第一高楼项目、火电站爪哇7号燃煤发电项目、印尼加蒂格迪大坝的隧道项目、雅万高铁二期项目等多个重要工程建设。一方面徐工的产品性价比足够高,另一方面,在出海过程中徐工经过深度调研,根据当地多山、潮湿、海风强、炎热的环境,开始提供定制化产品。

三一重工在东南亚市场布局得更早,早在2007年便开始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设立办事处。2022年8月,三一在印度尼西亚首家海外“灯塔工厂”投产,意味着三一重工已经将先进的高端制造能力迁入东南亚,并且实现本土化生产。 

媒体报道三一重工印尼工厂

大本部在广西的柳工,凭借距离上的优势,在东南亚市场同样有很多动作,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并参与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柬埔寨金港高速、中缅石油管道、菲律宾北部卡加延国际机场等重点项目。

中国工程机械能在东南亚做到如今程度并不容易,这里一度是日本企业的天下。上个世纪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制造业纷纷寻求出海寻找增量市场,加上产品本身质量过硬,顺理成章地称霸了东南亚工程机械市场。

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的崛起,不断侵占了日系品牌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倒逼日系品牌做出一些调整。如为了对抗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小松已经研制出了更加节省能源的混动液压挖掘机;日立建机在印尼新建零部件制造厂,为东南亚地区供应中大型液压挖掘机零部件,实现本土化生产以提高效率。

日本工程机械在东南亚仍有强大竞争力‍‍‍‍

能够逼对手进步也是一种实力的体现。那么,为何中国企业能够一步一步拿下东南亚各类基建项目,同时在工程机械领域挑战日本的霸主地位?

仅靠“便宜”,显然是说不通的。

挑战

只能是中国。

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开辟了四川到缅甸再到古印度的贸易路线,这条路被后人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也叫“蜀身毒道”。

中国茶通过这些通道远销东南亚各地,东南亚的象牙、犀角等特产也通过这条路线进入中国。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蜀身毒道”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有过一些裂痕,很长时间里,东南亚地区都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在美国主导下,二战后的日本一度切断了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导致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受损,为此日本将目光投向人口稠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市场。

涉及到战争赔付,当时日本选择以劳务、设备及技术等形式对东南亚各国进行赔付,为日本企业进入东南亚铺平了道路。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时代红利,日本参与开发了马来西亚的铁矿、印尼的石油、菲律宾的铜矿等等项目。

由于日本政府给予本地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导致日本企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侵占了东南亚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常被当地人看成是一种“经济侵略”。

后来日本企业不断提升社会责任经营理念,还会成立协会监督日本企业在当地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逐步改善了东南亚人民对日本企业的看法。

整体来看,日本企业在东南亚的优势主要在于渗透时间长、参与到了社会责任管理层面,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成为东南亚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联合银行、协会为扩展市场打造生态。

东南亚社会重视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

因此,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想挑战日本的地位肯定有难度,但也不是绝无可能。

就像在雅万高铁的招标过程中,尽管中方比日方的提案多10亿美元,但是日方只愿意提供75%的低息贷款,剩下25%的资金由印尼筹措。但是在中方的提案中,可以提供全额贷款,分50年还清,无需印尼政府提供债务担保,工期还比日本短两年,印尼官方自然就选择了中国。

中方当然也不是赔本赚吆喝。如承接雅万高铁项目后,中方拿到了高铁的特许经营权,可以用高铁盈利偿还建设成本。而且从本质上说,中国敢开出更优惠的条件就是对印尼经济的一种长远投资,日本在这方面则显得更加谨慎。

除此之外,中国有着全世界最长的高铁里程,无疑是全世界面对各类施工难题最有经验的国家。此前占地280万平方米、重量达3万吨的厦门后溪站由于妨碍了福夏高铁规划,直接被中国工程师原地旋转了90度,震惊了整个世界。

对于东南亚北高南低,山河相间这类具有许多复杂地势的区域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施工经验可以借鉴的国家,没有之一。

写在最后

参照此前日本在东南亚的发展路径,基建出海其实是更多企业出海的先行官。

随着东南亚越来越多基建的更新和进步,本地居民会对中国企业有新的看法与认知,为后续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这片广阔的市场做好铺垫。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以日本企业目前在东南亚的优势地位,中国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会更大一些。

但是,把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商业贸易关系放到更长的历史周期去观察,就会发现这本就是一个长久以来的天作之合,只是在近些年由于复杂的政治因素而出现了一些倒退。但即便如此,东盟也已经很快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经济上的互补关系可见一斑。

全球多极化发展新时期,东南亚国家也有自己的发展意愿,也需要权衡各种合作伙伴之间的利害关系。强大的基建支持,是中国力量在这个区域中的关键砝码。

原文标题 : 基建狂魔经略东南亚|巨潮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