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了,央企总部外迁拉开大幕

国民经略

2天前

部分则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与央企外迁的推进,上海、深圳、武汉、雄安等地都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来,全国累计已有近10家央企总部从北京外迁,雄安新区、上海、武汉、深圳、赣州成为最大受益者。

文|凯风

企业总部,历来是城市必争之地。

短短两个月,我国新设立2家“国”字号央企,总部都不在北京。

日前,一家新的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上海正式揭牌设立,成为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也是我国第99家由国资委监管的产业类央企。

无独有偶,今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天津正式成立,系全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营业务的一级央企总部,终结了天津没有央企总部的历史。

不只是新央企总部在北京之外安营扎寨,就连一些原本设在北京的央企总部,也拉开了疏解、外迁的大幕。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来,全国累计已有近10家央企总部从北京外迁,雄安新区、上海、武汉、深圳、赣州成为最大受益者。

央企总部为何批量外迁,影响几何?

01

99家产业类央企总部,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目前,我国共有120多家中央企业,其中包括产业类、金融类、行政类、文化类央企,其中由国资委出资管理的央企,一般被认为是实业类或产业类央企。

过去几年,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推进,有大型央企完成重组,也有新国企横空出世,国资委监管的产业类央企最新数字为99家

高峰时期,8成以上的央企总部云集于北京。近年来,随着央企总部外迁,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观,北京之外的央企总部越来越多。

根据国资委最新公布的央企名录,99家产业类央企中,北京以69家的总量遥遥领先,我们熟悉的三桶油、三大运营商、主要航天军工企业,都汇聚于此。

这背后,既是首都资源集聚能力的体现,也不乏历史路径依赖,部分央企正是经由机构改革,由原来的部委改制而成。

正因为央企云集,北京拥有全球最多的世界500强总部,远超东京、纽约。

根据2024年榜单,北京共有49家世界500强企业,8成以上都是央国企,其他为以京东、美团、小米为代表的科技民营企业。

北京之外,上海7家雄安新区4家深圳、武汉、香港各3家,广州2家,为第二梯队城市。

此外,天津、成都、长春、哈尔滨、澳门各1家,赣州、齐齐哈尔、鞍山等城市榜上有名。

这些央企总部,部分源于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布局,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央企总部多数都发轫于此;

部分则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与央企外迁的推进,上海、深圳、武汉、雄安等地都是如此。

令人意外的是,重庆、苏州、杭州、南京、西安、长沙、郑州、合肥等地仍旧没有央企总部

02

央企总部争夺战,谁是最大赢家?

无论是央企总部外迁,还是新设立央企总部的布局,既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考虑,也不乏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不乏产业逻辑、市场逻辑的体现。

第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雄安新区,不只是央企总部外迁的主要承接地,更是“京校外迁”的最大受益者。

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本身因首都而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本就是目标所在。

目前,雄安新区共有4家央企总部,其中中国星网已经正式入驻,而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矿集团总部正在建设中。

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安排,北京将有15所部属高校向雄安疏解,其中首批4所211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已经开工建设。

这场疏解战远未结束。除了总部,一批央企的二三级子公司纷纷落户雄安新区,未来也不乏央企总部持续迁移的可能。

第二大受益者,则是上海,目前共有7家产业类央企+1家金融类央企,多数都是新近设立或迁移而来。

总部设在上海的“7+1”央企分别为中国宝武、中国船舶、中远海运、东航、中国商飞、中国电器装备、中国数联物流+交通银行。

这些央企中,中国宝武、中国船舶、中远海运、中国电气装备都是重组整合而来,而中国商飞、中国数联物流则是直接在上海设立。

不过,偌大的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拥有央企总部,而江苏、浙江的民营经济更为发达,亟待补上这一环。

第三大受益者,深圳、武汉、天津、赣州等地,各拿下了1家外迁央企总部。

央企总部外迁雄安,主要是基于疏解非首都功能而来,而选择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则是以聚焦主业、靠近产业集聚地和产业前沿为导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落户深圳,中国三峡集团迁往武汉,新重组成立的中国稀土集团落户江西赣州,都是如此。

深圳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第一城,武汉是三峡大坝所在省的省会,赣州素有稀土之都的美誉。

与之同理,中远海运、中国船舶等企业落户上海,既有上海作为大国重器集聚地的因素,也与上海的国际化水平不无关系,便于央企出海参与全球竞争。

03

未来,谁能拿下更多央企总部?

央企总部落户,不仅能带来显著的总部经济效应,更能带动无数上下游产业链的汇聚。

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一批大型国企正在进行重组整合,一批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央企逐步设立,为总部争夺战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新设立的两家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中国资源循环都是如此:着眼于新兴赛道,且总部均未设在北京,而是与区位、产业和定位更为契合的上海和天津。

无论如何,央企总部在北京之外均衡布局,或是大势所趋。

而最终落子在哪里,则受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国际科技产业竞争、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综合影响。

疏解非首都功能自不用说,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此外,“国家战略腹地”的横空出世,则为央企争夺战增加了更多变数,也给了许多内陆城市以新的想象空间。今年公布的重要改革文件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需要,央企总部会否向北京之外的科创大市、制造大市倾斜,值得关注。

而基于国家战略腹地的需要,一些能源类、军工类、农业类的央企总部,会否向中西部的重点城市布局,同样备受关注。

当然,政策不会凭空而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地方,只有强化自身产业的四梁八柱,方能在产业竞争中抢得先机。

选城市,就是选未来

国民经略创始人凯风力作

第5个一线城市,呼之欲出

批复!谁升级,谁降格了

市市通高铁!谁掉队了

中国最富的城市,又升级了

中国机场第一城,要易主了

部分则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与央企外迁的推进,上海、深圳、武汉、雄安等地都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来,全国累计已有近10家央企总部从北京外迁,雄安新区、上海、武汉、深圳、赣州成为最大受益者。

文|凯风

企业总部,历来是城市必争之地。

短短两个月,我国新设立2家“国”字号央企,总部都不在北京。

日前,一家新的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上海正式揭牌设立,成为我国首家数据科技央企,也是我国第99家由国资委监管的产业类央企。

无独有偶,今年10月,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天津正式成立,系全国首家以循环经济为主营业务的一级央企总部,终结了天津没有央企总部的历史。

不只是新央企总部在北京之外安营扎寨,就连一些原本设在北京的央企总部,也拉开了疏解、外迁的大幕。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来,全国累计已有近10家央企总部从北京外迁,雄安新区、上海、武汉、深圳、赣州成为最大受益者。

央企总部为何批量外迁,影响几何?

01

99家产业类央企总部,都分布在什么地方?

目前,我国共有120多家中央企业,其中包括产业类、金融类、行政类、文化类央企,其中由国资委出资管理的央企,一般被认为是实业类或产业类央企。

过去几年,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推进,有大型央企完成重组,也有新国企横空出世,国资委监管的产业类央企最新数字为99家

高峰时期,8成以上的央企总部云集于北京。近年来,随着央企总部外迁,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观,北京之外的央企总部越来越多。

根据国资委最新公布的央企名录,99家产业类央企中,北京以69家的总量遥遥领先,我们熟悉的三桶油、三大运营商、主要航天军工企业,都汇聚于此。

这背后,既是首都资源集聚能力的体现,也不乏历史路径依赖,部分央企正是经由机构改革,由原来的部委改制而成。

正因为央企云集,北京拥有全球最多的世界500强总部,远超东京、纽约。

根据2024年榜单,北京共有49家世界500强企业,8成以上都是央国企,其他为以京东、美团、小米为代表的科技民营企业。

北京之外,上海7家雄安新区4家深圳、武汉、香港各3家,广州2家,为第二梯队城市。

此外,天津、成都、长春、哈尔滨、澳门各1家,赣州、齐齐哈尔、鞍山等城市榜上有名。

这些央企总部,部分源于一五计划和三线建设时期的布局,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央企总部多数都发轫于此;

部分则得益于新一轮国企改革与央企外迁的推进,上海、深圳、武汉、雄安等地都是如此。

令人意外的是,重庆、苏州、杭州、南京、西安、长沙、郑州、合肥等地仍旧没有央企总部

02

央企总部争夺战,谁是最大赢家?

无论是央企总部外迁,还是新设立央企总部的布局,既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考虑,也不乏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也不乏产业逻辑、市场逻辑的体现。

第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是雄安新区,不只是央企总部外迁的主要承接地,更是“京校外迁”的最大受益者。

作为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本身因首都而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本就是目标所在。

目前,雄安新区共有4家央企总部,其中中国星网已经正式入驻,而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矿集团总部正在建设中。

不仅如此,根据教育部安排,北京将有15所部属高校向雄安疏解,其中首批4所211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已经开工建设。

这场疏解战远未结束。除了总部,一批央企的二三级子公司纷纷落户雄安新区,未来也不乏央企总部持续迁移的可能。

第二大受益者,则是上海,目前共有7家产业类央企+1家金融类央企,多数都是新近设立或迁移而来。

总部设在上海的“7+1”央企分别为中国宝武、中国船舶、中远海运、东航、中国商飞、中国电器装备、中国数联物流+交通银行。

这些央企中,中国宝武、中国船舶、中远海运、中国电气装备都是重组整合而来,而中国商飞、中国数联物流则是直接在上海设立。

不过,偌大的长三角地区,只有上海拥有央企总部,而江苏、浙江的民营经济更为发达,亟待补上这一环。

第三大受益者,深圳、武汉、天津、赣州等地,各拿下了1家外迁央企总部。

央企总部外迁雄安,主要是基于疏解非首都功能而来,而选择上海、深圳、武汉、赣州等地,则是以聚焦主业、靠近产业集聚地和产业前沿为导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落户深圳,中国三峡集团迁往武汉,新重组成立的中国稀土集团落户江西赣州,都是如此。

深圳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第一城,武汉是三峡大坝所在省的省会,赣州素有稀土之都的美誉。

与之同理,中远海运、中国船舶等企业落户上海,既有上海作为大国重器集聚地的因素,也与上海的国际化水平不无关系,便于央企出海参与全球竞争。

03

未来,谁能拿下更多央企总部?

央企总部落户,不仅能带来显著的总部经济效应,更能带动无数上下游产业链的汇聚。

当前,新一轮国企改革进入攻坚期。一批大型国企正在进行重组整合,一批与新兴产业相关的央企逐步设立,为总部争夺战带来更多可能。

今年新设立的两家央企,中国数联物流、中国资源循环都是如此:着眼于新兴赛道,且总部均未设在北京,而是与区位、产业和定位更为契合的上海和天津。

无论如何,央企总部在北京之外均衡布局,或是大势所趋。

而最终落子在哪里,则受到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国际科技产业竞争、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综合影响。

疏解非首都功能自不用说,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

此外,“国家战略腹地”的横空出世,则为央企争夺战增加了更多变数,也给了许多内陆城市以新的想象空间。今年公布的重要改革文件提出,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

因此,基于新质生产力和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需要,央企总部会否向北京之外的科创大市、制造大市倾斜,值得关注。

而基于国家战略腹地的需要,一些能源类、军工类、农业类的央企总部,会否向中西部的重点城市布局,同样备受关注。

当然,政策不会凭空而至,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地方,只有强化自身产业的四梁八柱,方能在产业竞争中抢得先机。

选城市,就是选未来

国民经略创始人凯风力作

第5个一线城市,呼之欲出

批复!谁升级,谁降格了

市市通高铁!谁掉队了

中国最富的城市,又升级了

中国机场第一城,要易主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