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联合国旅游组织日前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至此,我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15个,位居世界第一。
小小乡村,何以扬名世界?我国“最佳旅游乡村”,何以总数最多?
从本期分享的四个“最佳旅游乡村”的蝶变故事里,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一线讲述】
擦亮非遗招牌,把窑火做成文旅IP
讲述人:浙江省龙泉市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曾志华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来到宝溪,蓝天、白云、溪水,虫鸣鸟叫,入眼入耳,让人如痴如醉。
溪头村原是一个隐匿于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的偏远小山村,如今走上世界舞台,成为享誉世界的“最佳旅游乡村”。作为这些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我深感自豪。
过去,村里可没这么美,成堆的垃圾顺流而下,溪水变成“牛奶河”。于是,拆违治乱、治水兴村被提上议程。但两千多口人的村子,要让每个人都积极配合并非易事。幸好村里的老支书梅云飞率先站出来,关停了自己的木料作坊,为全村人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响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本计划需要一年的拆改任务,“牛奶河”又恢复了原来的清澈。
环境好了,但如何让村子的人气旺起来、村民富起来,成了新的难题。正当我们愁眉不展的时候,机遇来了。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时我就觉得这是老祖宗留给溪头村的宝贵财富。因为溪头村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古龙窑建筑群,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地。
于是,我们对7座近现代龙窑作坊、清代瓷土矿场、水碓等遗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每月举行“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我走在村里,看到龙窑内火光熊熊,就好像看到了溪头村未来的希望。这些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青瓷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溪头村的名字也开始在外界传开。
要想让乡村旅游真正火起来,仅靠这些还不够。就在我们寻找新的突破点时,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落户溪头的消息传来。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迅速邀请11位建筑设计师,建造出了蔚为壮观的竹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竹子的无限可能,更让溪头村的乡村旅游迎来了“爆点”。
我们把“不灭窑火”做成响当当的文旅IP,吸引了众多游客。如今,村里7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从改善环境,再到搭上非遗这艘“巨轮”,我们的乡村全面振兴路越走越宽,溪头村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留住民族风情,才能留住更多游客
讲述人:四川省理县桃坪村村民 龙小琼
桃坪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消息传回来,我们村一下子沸腾了。这些年来,我们严格保护千年古羌寨,并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让更多人了解羌族文化。这次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大家既欣慰又兴奋。
桃坪羌寨始建于西汉时期,以古堡为中心,筑成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羌寨从2000多年前沿用至今,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我就在寨子里长大,这些迷宫是我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捉迷藏的绝佳场所,承载着我们幸福的童年。后来,我外出求学,了解到乡村旅游是怎么回事,毕业后便萌生了利用祖宅发展旅游,向游客活态推介羌族文化的想法。
桃坪羌寨毗邻国道,距成都150多公里,过路游客多。我们的父辈常常背着苹果等土特产到路边去卖。我就想,为什么不把游客请进寨子里来?这样既可以卖土特产,又可以展示我们悠久而独特的羌族文化。
于是,我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到公路边唱歌跳舞吸引游客,并邀请他们到寨子里参观。许多游客对我们的建筑、美食、歌舞等很感兴趣,愿意多停留些时间来深度体验。正好我家祖宅就是“羌王碉楼”,既有放哨瞭望用的碉楼,也有很多功能各异的房间。我就将它改造成羌家酒店。
桃坪羌寨的游客越来越多,逐渐超出了老寨子的承载能力。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千年古寨,我们将接待游客食宿的酒店迁至“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新寨。新寨有现代化的设施,但住的依然是羌族特色的房屋,吃的也是羌族特色美食,游客有了更好的食宿体验。老寨则专门展示羌族文化。我们将祖宅改为羌族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建筑艺术,并展示羌族老物件和羌族非遗技艺等。新寨与老寨分开布局,既提升了接待水平,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羌族文化,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认同。
那些巍峨的碉楼、独特的羌族歌曲、舞蹈、服饰和习俗,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桃坪村村民,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融入民风民俗,领略土楼独特魅力
讲述人:福建省南靖县官洋村党支部书记 简文炯
“你们来这里就对了,这里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天,当我接到官洋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电话时,我转身笑着对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游客说。
看着官洋村越来越热闹,住下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就知道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坐落于福建土楼南靖云水谣景区核心区域的官洋村,以其溪边8棵几百年树龄的古榕树、3公里多的鹅卵石古道、丰富的土楼人文景观,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日益增多,民宿开始冒头。
与此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就是要通过改善土楼内外部环境、活化利用土楼闲置空间等方式,对土楼进行再保护、再利用,让土楼“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我是地地道道的官洋人,从我的观察来看,土楼只有居住功能是满足不了游客需求的。舒适也很重要,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我们从一处老土楼入手,到外地取经,对装修风格、配套设施、空间布局来一场头脑风暴。在保持整体建筑风貌的同时,改善土楼内部空间,让民宿居住更舒适。
原来的房间是夯土墙、楼板是木板做的、屋顶是瓦片,隔音差,我们就加装隔音材料,让上下、左右的房间不再互相干扰。而土楼内,我们按星级酒店标准进行装修配套,让游客感受到土楼淳朴风貌的同时,又能享受到舒适的住宿体验。
除了舒适,文化也为土楼民宿加分。我们把当地美食、土楼夯土技艺、农耕文化、土楼民俗等融入民宿中,这样一来,民宿客人不仅可以吃到当地美食,也能手工制作土楼模型,参加当地酿酒、舞龙舞狮等活动,充分了解、体验土楼人家的民风民俗。这样的民宿推出后,深受游客青睐,13间客房总是全满。村民看到后,纷纷过来“取经”。
我还和村民一起挖掘、推广本地特产和美食,让它们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来源。目前,全村约有民宿及饭店120多家,95%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村民,土楼老茶、糯米酒、柿子饼、洛神花等土特产成了香饽饽。游客来了官洋村,在土楼里品尝土特产,别有滋味呢。
保护自然生灵,大天鹅“带火”小渔村
讲述人:山东省荣成市烟墩角村党支部委员 曲光成
近日,我前往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参加联合国旅游组织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那一刻我仍不敢相信,我们烟墩角这个胶东小渔村,竟然能出现在这么大的舞台上。
烟墩角村所在的荣成市是国内最大的大天鹅种群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开始,近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飞越数千公里来到这里越冬。除了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烟墩角村是大天鹅集聚最多的地方。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乡村,大天鹅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大天鹅之所以“落脚”烟墩角村,是因为村里乡亲们把它们当作“亲人”看待。为了欢迎久别离乡的天鹅们,村民拿出最大的诚意来款待:担心惊扰到天鹅休息,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改掉了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怕天鹅宝宝们“吃不饱”,大伙便自发组建起巡护队,给它们“开小灶”;大天鹅对栖息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为留住天鹅,我们毅然将村集体经济主要创收来源的水产品加工厂、造船厂等企业搬离海湾。久而久之,原本对人警惕性很高的大天鹅,现在跟乡亲们、游客们可亲了。乡亲们都说,我们跳广场舞时它们不闪也不避,好像在观看我们跳舞一样。
从几十只到上百只,再到上千只,大天鹅的集聚造就了“万顷湖天碧,一池雪花白”的动人景色,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美术学院学生和游客的到来。越来越旺的人气,进一步放大了烟墩角村旅游的“经济效应”。
我们依托村中被誉为“活的中国生态建筑标本”的沿海传统民居——海草房,鼓励村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海草房民宿和渔家乐。村里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以及海草房维护性修葺和保护性开发过程中,打造了特色研学品牌和写生基地,发展起了研学、写生、艺术摄影等系列产业。去年,烟墩角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环境美了,天鹅多了,生意火了。但烟墩角村人将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只有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大天鹅、保护海草房,才能把这文旅“金饭碗”端得更牢。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海波、陆健、李晓东、宋喜群、马跃华、周洪双、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蒋加丽、李钟芸、于淼、李小琴、李雨霏)
【编者按】
联合国旅游组织日前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申报的云南阿者科村、福建官洋村、湖南十八洞村、四川桃坪村、安徽小岗村、浙江溪头村、山东烟墩角村7个乡村入选。至此,我国“最佳旅游乡村”总数达15个,位居世界第一。
小小乡村,何以扬名世界?我国“最佳旅游乡村”,何以总数最多?
从本期分享的四个“最佳旅游乡村”的蝶变故事里,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一线讲述】
擦亮非遗招牌,把窑火做成文旅IP
讲述人:浙江省龙泉市溪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曾志华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来到宝溪,蓝天、白云、溪水,虫鸣鸟叫,入眼入耳,让人如痴如醉。
溪头村原是一个隐匿于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的偏远小山村,如今走上世界舞台,成为享誉世界的“最佳旅游乡村”。作为这些变化的亲历者、见证者,我深感自豪。
过去,村里可没这么美,成堆的垃圾顺流而下,溪水变成“牛奶河”。于是,拆违治乱、治水兴村被提上议程。但两千多口人的村子,要让每个人都积极配合并非易事。幸好村里的老支书梅云飞率先站出来,关停了自己的木料作坊,为全村人立了榜样。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响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原本计划需要一年的拆改任务,“牛奶河”又恢复了原来的清澈。
环境好了,但如何让村子的人气旺起来、村民富起来,成了新的难题。正当我们愁眉不展的时候,机遇来了。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那时我就觉得这是老祖宗留给溪头村的宝贵财富。因为溪头村保存着世界上最大的古龙窑建筑群,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地。
于是,我们对7座近现代龙窑作坊、清代瓷土矿场、水碓等遗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每月举行“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体验活动。每当夜幕降临,我走在村里,看到龙窑内火光熊熊,就好像看到了溪头村未来的希望。这些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青瓷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溪头村的名字也开始在外界传开。
要想让乡村旅游真正火起来,仅靠这些还不够。就在我们寻找新的突破点时,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落户溪头的消息传来。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迅速邀请11位建筑设计师,建造出了蔚为壮观的竹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竹子的无限可能,更让溪头村的乡村旅游迎来了“爆点”。
我们把“不灭窑火”做成响当当的文旅IP,吸引了众多游客。如今,村里70%的村民从事旅游业。从改善环境,再到搭上非遗这艘“巨轮”,我们的乡村全面振兴路越走越宽,溪头村越来越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留住民族风情,才能留住更多游客
讲述人:四川省理县桃坪村村民 龙小琼
桃坪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消息传回来,我们村一下子沸腾了。这些年来,我们严格保护千年古羌寨,并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让更多人了解羌族文化。这次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大家既欣慰又兴奋。
桃坪羌寨始建于西汉时期,以古堡为中心,筑成放射状的8个出口,出口连着甬道构成路网,本寨人进退自如,外人如入迷宫。羌寨从2000多年前沿用至今,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我就在寨子里长大,这些迷宫是我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捉迷藏的绝佳场所,承载着我们幸福的童年。后来,我外出求学,了解到乡村旅游是怎么回事,毕业后便萌生了利用祖宅发展旅游,向游客活态推介羌族文化的想法。
桃坪羌寨毗邻国道,距成都150多公里,过路游客多。我们的父辈常常背着苹果等土特产到路边去卖。我就想,为什么不把游客请进寨子里来?这样既可以卖土特产,又可以展示我们悠久而独特的羌族文化。
于是,我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到公路边唱歌跳舞吸引游客,并邀请他们到寨子里参观。许多游客对我们的建筑、美食、歌舞等很感兴趣,愿意多停留些时间来深度体验。正好我家祖宅就是“羌王碉楼”,既有放哨瞭望用的碉楼,也有很多功能各异的房间。我就将它改造成羌家酒店。
桃坪羌寨的游客越来越多,逐渐超出了老寨子的承载能力。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千年古寨,我们将接待游客食宿的酒店迁至“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新寨。新寨有现代化的设施,但住的依然是羌族特色的房屋,吃的也是羌族特色美食,游客有了更好的食宿体验。老寨则专门展示羌族文化。我们将祖宅改为羌族博物馆,向游客展示独特的建筑艺术,并展示羌族老物件和羌族非遗技艺等。新寨与老寨分开布局,既提升了接待水平,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展示羌族文化,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游客的普遍认同。
那些巍峨的碉楼、独特的羌族歌曲、舞蹈、服饰和习俗,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桃坪村村民,我们有责任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融入民风民俗,领略土楼独特魅力
讲述人:福建省南靖县官洋村党支部书记 简文炯
“你们来这里就对了,这里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那天,当我接到官洋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电话时,我转身笑着对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游客说。
看着官洋村越来越热闹,住下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就知道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2008年,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坐落于福建土楼南靖云水谣景区核心区域的官洋村,以其溪边8棵几百年树龄的古榕树、3公里多的鹅卵石古道、丰富的土楼人文景观,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从事旅游业的村民日益增多,民宿开始冒头。
与此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就是要通过改善土楼内外部环境、活化利用土楼闲置空间等方式,对土楼进行再保护、再利用,让土楼“活”起来,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我是地地道道的官洋人,从我的观察来看,土楼只有居住功能是满足不了游客需求的。舒适也很重要,大有文章可做。
于是,我们从一处老土楼入手,到外地取经,对装修风格、配套设施、空间布局来一场头脑风暴。在保持整体建筑风貌的同时,改善土楼内部空间,让民宿居住更舒适。
原来的房间是夯土墙、楼板是木板做的、屋顶是瓦片,隔音差,我们就加装隔音材料,让上下、左右的房间不再互相干扰。而土楼内,我们按星级酒店标准进行装修配套,让游客感受到土楼淳朴风貌的同时,又能享受到舒适的住宿体验。
除了舒适,文化也为土楼民宿加分。我们把当地美食、土楼夯土技艺、农耕文化、土楼民俗等融入民宿中,这样一来,民宿客人不仅可以吃到当地美食,也能手工制作土楼模型,参加当地酿酒、舞龙舞狮等活动,充分了解、体验土楼人家的民风民俗。这样的民宿推出后,深受游客青睐,13间客房总是全满。村民看到后,纷纷过来“取经”。
我还和村民一起挖掘、推广本地特产和美食,让它们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来源。目前,全村约有民宿及饭店120多家,95%以上的经营者都是村民,土楼老茶、糯米酒、柿子饼、洛神花等土特产成了香饽饽。游客来了官洋村,在土楼里品尝土特产,别有滋味呢。
保护自然生灵,大天鹅“带火”小渔村
讲述人:山东省荣成市烟墩角村党支部委员 曲光成
近日,我前往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参加联合国旅游组织2024年“最佳旅游乡村”颁奖仪式。那一刻我仍不敢相信,我们烟墩角这个胶东小渔村,竟然能出现在这么大的舞台上。
烟墩角村所在的荣成市是国内最大的大天鹅种群越冬栖息地。每年10月开始,近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等地,飞越数千公里来到这里越冬。除了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烟墩角村是大天鹅集聚最多的地方。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乡村,大天鹅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
大天鹅之所以“落脚”烟墩角村,是因为村里乡亲们把它们当作“亲人”看待。为了欢迎久别离乡的天鹅们,村民拿出最大的诚意来款待:担心惊扰到天鹅休息,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改掉了春节放鞭炮的习俗;怕天鹅宝宝们“吃不饱”,大伙便自发组建起巡护队,给它们“开小灶”;大天鹅对栖息环境的要求很苛刻,为留住天鹅,我们毅然将村集体经济主要创收来源的水产品加工厂、造船厂等企业搬离海湾。久而久之,原本对人警惕性很高的大天鹅,现在跟乡亲们、游客们可亲了。乡亲们都说,我们跳广场舞时它们不闪也不避,好像在观看我们跳舞一样。
从几十只到上百只,再到上千只,大天鹅的集聚造就了“万顷湖天碧,一池雪花白”的动人景色,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美术学院学生和游客的到来。越来越旺的人气,进一步放大了烟墩角村旅游的“经济效应”。
我们依托村中被誉为“活的中国生态建筑标本”的沿海传统民居——海草房,鼓励村民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海草房民宿和渔家乐。村里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以及海草房维护性修葺和保护性开发过程中,打造了特色研学品牌和写生基地,发展起了研学、写生、艺术摄影等系列产业。去年,烟墩角村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环境美了,天鹅多了,生意火了。但烟墩角村人将始终坚守一个信念:只有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大天鹅、保护海草房,才能把这文旅“金饭碗”端得更牢。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海波、陆健、李晓东、宋喜群、马跃华、周洪双、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蒋加丽、李钟芸、于淼、李小琴、李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