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会现场。张斌 摄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博大且厚重”,这是不少学者见到《巴蜀文化通史》的第一印象。12月24日下午,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上,《巴蜀文化通史》正式亮相。
《巴蜀文化通史》由章玉钧、谭继和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凝聚了川渝地区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据介绍,该书是首部纵横贯通、覆盖面广、体量超大的巴蜀文化史,同时也是“巴蜀文化”概念提出以来“首次大的学术集成”。出版座谈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分享了这套书出版的背后故事。
多领域专家联手,编修通史历经十余年
《巴蜀文化通史》共28册,约1600万字。全书包括通论、农业与水利文化、工商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哲学思想、史学、宗教文化等22卷。
据介绍,四川编修《巴蜀文化通史》之议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巴蜀文化和蜀学研究在四川逐步升温,徐中舒、蒙文通、顾颉刚、任乃强等学者关于巴蜀文化的论著陆续出版,关于巴蜀文化的图典、研究丛书陆续编写。“大家既为‘地域文化热’的兴起而振奋,又在同地域文化研究先行地区的比较中,看到我们的差距,深感传承、整合和弘扬巴蜀文化,要抓牵头的东西,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项目。”全书主编之一的章玉钧在序言中提到。
从突破史前文化范畴,扩大到由古及今的广义的“巴蜀文化”概念,再到《巴蜀文化通史》的出版,四川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姚乐野表示,巴蜀学人从未停止探索。而从这套通史参与人员,均为各个领域的优秀专家。
在各方推动下,2006年《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委员会设立,编撰工作启动。该书编撰得到川渝两地重视和支持,两地合作组织和邀约四川省、重庆市七十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参加。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及国家出版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
“挑战无数。”站在考古领域看《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出版过程,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王毅认为,巴蜀考古发现往往出现史无查证、史物难证等现象,在通史写作中却又必须述及,凡此种种,均需一一应对。而这套书不仅使用了不少川渝近百年来的考古材料,所呈现的巴蜀文化面貌也更全面、更科学、更直观。
《巴蜀文化通史》面世。张斌 摄
跨地域协作 川渝专家共担文化传承使命
“该书的出版,是巴蜀历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学家张海鹏看来,巴蜀地区是中国早期进入文明时代的起源地之一,体现了中华早期文明多源并进、多元一体的基本特点。同时,巴蜀文化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巴蜀文化通史》的研究和编撰,充分彰显了巴蜀学人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张海鹏认为,《巴蜀文化通史》以总论卷打头,继之以21个专题卷,分别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方面展开论述,长篇巨制,体大精宏,“体现了纵通为经、横通为纬、会通为神的风格,展现了自己的撰述特色。”
同样放眼地域文化通史编撰领域,姚乐野认为,《巴蜀文化通史》有多方面的开创性。“它不仅规模最大,而且体例精审。”他表示,全书采用“通论+专题卷+大事记”的结构,创新体例,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框架,在地域文化史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
川渝山水相依,文化互补互融,共同形成巴蜀文脉总谱系。作为全书《交通文化卷》的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蓝勇在发言中感慨,自己生长在四川,教职在重庆,人生受到巴蜀文化滋养,文化传承的愿力已经深入骨髓。“能参与编撰《巴蜀文化通史》,增强了这种文化自豪感和底气。”
站在赋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角度看《巴蜀文化通史》,王毅认为,川渝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学术支持,而这套著作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时代之需。“我们必将从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发展历程中,获得丰富滋养与强大动能。”
致力于进一步厚植华夏学术的巴蜀根基。该书主编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将全书总结归纳为“三句话”,即巴蜀生态神奇之美、巴蜀文态神秘之美、巴蜀心态神妙之美。“《巴蜀文化通史》的面世可以增强学术支撑,借此讲好巴蜀故事,赋能文旅深度融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座谈会现场。张斌 摄
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
“博大且厚重”,这是不少学者见到《巴蜀文化通史》的第一印象。12月24日下午,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上,《巴蜀文化通史》正式亮相。
《巴蜀文化通史》由章玉钧、谭继和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凝聚了川渝地区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心血。据介绍,该书是首部纵横贯通、覆盖面广、体量超大的巴蜀文化史,同时也是“巴蜀文化”概念提出以来“首次大的学术集成”。出版座谈会上,不少专家学者分享了这套书出版的背后故事。
多领域专家联手,编修通史历经十余年
《巴蜀文化通史》共28册,约1600万字。全书包括通论、农业与水利文化、工商文化、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交通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哲学思想、史学、宗教文化等22卷。
据介绍,四川编修《巴蜀文化通史》之议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巴蜀文化和蜀学研究在四川逐步升温,徐中舒、蒙文通、顾颉刚、任乃强等学者关于巴蜀文化的论著陆续出版,关于巴蜀文化的图典、研究丛书陆续编写。“大家既为‘地域文化热’的兴起而振奋,又在同地域文化研究先行地区的比较中,看到我们的差距,深感传承、整合和弘扬巴蜀文化,要抓牵头的东西,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项目。”全书主编之一的章玉钧在序言中提到。
从突破史前文化范畴,扩大到由古及今的广义的“巴蜀文化”概念,再到《巴蜀文化通史》的出版,四川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姚乐野表示,巴蜀学人从未停止探索。而从这套通史参与人员,均为各个领域的优秀专家。
在各方推动下,2006年《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委员会设立,编撰工作启动。该书编撰得到川渝两地重视和支持,两地合作组织和邀约四川省、重庆市七十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参加。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及国家出版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
“挑战无数。”站在考古领域看《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出版过程,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王毅认为,巴蜀考古发现往往出现史无查证、史物难证等现象,在通史写作中却又必须述及,凡此种种,均需一一应对。而这套书不仅使用了不少川渝近百年来的考古材料,所呈现的巴蜀文化面貌也更全面、更科学、更直观。
《巴蜀文化通史》面世。张斌 摄
跨地域协作 川渝专家共担文化传承使命
“该书的出版,是巴蜀历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学家张海鹏看来,巴蜀地区是中国早期进入文明时代的起源地之一,体现了中华早期文明多源并进、多元一体的基本特点。同时,巴蜀文化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巴蜀文化通史》的研究和编撰,充分彰显了巴蜀学人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张海鹏认为,《巴蜀文化通史》以总论卷打头,继之以21个专题卷,分别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方面展开论述,长篇巨制,体大精宏,“体现了纵通为经、横通为纬、会通为神的风格,展现了自己的撰述特色。”
同样放眼地域文化通史编撰领域,姚乐野认为,《巴蜀文化通史》有多方面的开创性。“它不仅规模最大,而且体例精审。”他表示,全书采用“通论+专题卷+大事记”的结构,创新体例,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框架,在地域文化史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
川渝山水相依,文化互补互融,共同形成巴蜀文脉总谱系。作为全书《交通文化卷》的首席专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蓝勇在发言中感慨,自己生长在四川,教职在重庆,人生受到巴蜀文化滋养,文化传承的愿力已经深入骨髓。“能参与编撰《巴蜀文化通史》,增强了这种文化自豪感和底气。”
站在赋能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角度看《巴蜀文化通史》,王毅认为,川渝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学术支持,而这套著作恰到好处地满足了时代之需。“我们必将从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发展历程中,获得丰富滋养与强大动能。”
致力于进一步厚植华夏学术的巴蜀根基。该书主编之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将全书总结归纳为“三句话”,即巴蜀生态神奇之美、巴蜀文态神秘之美、巴蜀心态神妙之美。“《巴蜀文化通史》的面世可以增强学术支撑,借此讲好巴蜀故事,赋能文旅深度融合。”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