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 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新华社

1周前

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投入。...对此,蒋云钟委员提问,中央财政在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具体安排。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4日电 题: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 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4日上午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黄河水资源短缺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如何推进?将开展哪些工作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充分介绍情况,回应与会人员关切。

多措并举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李高委员询问,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下一步会出台哪些政策措施?

“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答复说,国家应制定流域和省级行政区域地表水取用水总量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承载能力调查评估;同时严把规划审批关,未经水资源论证,或者经论证不符合水资源强制性约束控制指标的规划,不予批准。

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样重要。李国英认为,这项工作应围绕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强化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水三方面展开。

解决水资源短缺,还要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李国英介绍,首先要优化和细化黄河“八七”分水方案,下游地区要更多使用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供水,腾出适当水量用于增加生态流量和保障中上游省份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其次要科学论证规划和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

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针对黄河生态脆弱的问题,吴普特委员提问,下一步在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孙书贤表示,要积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在沿黄九省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约129万平方公里的基础上,统筹人口、城市、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各类项目规模、布局和时序。

同时,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自然资源执法和督查。孙书贤认为,要在黄河上中下游及其一级支流和重要区域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滩区治理,并聚焦耕地和生态保护开展自然资源督查。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要抓牢排污口这个“牛鼻子”,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此外还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市管网改造、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和固体废物“清废行动”。

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春法委员提问,在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下一步计划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回应说,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智库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活动,加强黄河治河历史研究,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成果。

全面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同样重要。“我们要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强化对黄河流域文物、非遗、古籍等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孙业礼说。

针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孙业礼表示,要结合艺术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以多种形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投入。对此,蒋云钟委员提问,中央财政在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具体安排?

“下一步,中央财政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力支持。”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统筹能力。二是抓好财税支持政策落实,加大对沿黄河九省区财力支持力度。三是推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凝聚合力,共同抓好大保护。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许庆民提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要深入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创新拓展市场化补偿方式,在充分借鉴成熟基金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设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

此外,要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重点区域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以点上发展促进面上保护,加快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刘苏社说。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投入。...对此,蒋云钟委员提问,中央财政在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具体安排。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4日电 题:贯彻实施黄河保护法 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现场的声音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24日上午举行联组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黄河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

黄河水资源短缺如何解决?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如何推进?将开展哪些工作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充分介绍情况,回应与会人员关切。

多措并举解决黄河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李高委员询问,应当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下一步会出台哪些政策措施?

“在黄河流域实行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水利部部长李国英答复说,国家应制定流域和省级行政区域地表水取用水总量和地下水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定期组织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和承载能力调查评估;同时严把规划审批关,未经水资源论证,或者经论证不符合水资源强制性约束控制指标的规划,不予批准。

强化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同样重要。李国英认为,这项工作应围绕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强化工业节水减排、强化城镇节水降水三方面展开。

解决水资源短缺,还要优化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李国英介绍,首先要优化和细化黄河“八七”分水方案,下游地区要更多使用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供水,腾出适当水量用于增加生态流量和保障中上游省份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其次要科学论证规划和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

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针对黄河生态脆弱的问题,吴普特委员提问,下一步在加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孙书贤表示,要积极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在沿黄九省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约129万平方公里的基础上,统筹人口、城市、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各类项目规模、布局和时序。

同时,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自然资源执法和督查。孙书贤认为,要在黄河上中下游及其一级支流和重要区域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滩区治理,并聚焦耕地和生态保护开展自然资源督查。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要抓牢排污口这个“牛鼻子”,2025年底前基本完成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监测溯源和整治工作;此外还要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市管网改造、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和固体废物“清废行动”。

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春法委员提问,在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方面,下一步计划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回应说,要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智库深入开展黄河文化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活动,加强黄河治河历史研究,推动形成更多标志性黄河文化研究成果。

全面提升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同样重要。“我们要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强化对黄河流域文物、非遗、古籍等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孙业礼说。

针对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孙业礼表示,要结合艺术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等工作,以多种形式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黄河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投入。对此,蒋云钟委员提问,中央财政在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有何具体安排?

“下一步,中央财政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力支持。”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一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地方财力统筹能力。二是抓好财税支持政策落实,加大对沿黄河九省区财力支持力度。三是推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凝聚合力,共同抓好大保护。

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许庆民提问,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要深入落实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创新拓展市场化补偿方式,在充分借鉴成熟基金运作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设立生态保护补偿基金。

此外,要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将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支持重点区域探索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以点上发展促进面上保护,加快建立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刘苏社说。

编辑:郭洲洋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