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新开了一个商业评论号,对汽车、互联网、科技企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下方的公众号↓第一,深圳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出口,广东省一半的出口。2023年,深圳出口额24552.1亿元,增长12.5%。规模全国第一,增速全国第一。
深圳市这一出口规模,占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46.6%,占全国出口总值超10分之一(去年全国出口23.77万亿元)。第二,深圳已经连续三十一年位居中国出口第一城,并将继续连续下去。深圳的出口连续31年位居全国第一,而进出口由于上海超大规模的进口存在,没有稳定位居过第一,2015年以来一直位居第二。第三,今年前四个月,深圳进出口规模正式超越上海,成为出口和进出口规模的双料冠军。今年前四个月,深圳进出口总值1.41万亿元,上海1.389万亿元。2023年,上海的进出口总值42121.6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深圳38710.7亿元,位居第二,北京第三,苏州第四、东莞第五、宁波第六、广州第七、厦门第八、青岛第九、杭州第十。第四,今年前11个月,深圳进出口规模历史首次突破4万亿,成为上海之后第二个进出口规模突破4万亿的城市。最关键的是,上海2020年至2023年的进出口规模超4万亿,都是全年的数据,而此次深圳,只用了前11个月。去年预估在4.7万亿左右。今年前11个月,深圳市进出口4.11万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7.4%,增速快于全国、全省水平,为同期历史新高。其中,出口2.59万亿元,增长16%;进口1.52万亿元,增长19.8%,均为同期历史新高。这是深圳外贸的历史性突破,也是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迈上4万亿元台阶。上海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上海市进出口总值为3.88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0.3%。其中,出口1.64万亿元,增长3.4%;进口2.24万亿元,下降1.8%。深圳前11个月的进出口规模已经超上海约2300亿元。究竟是什么在支撑深圳进出口,尤其是出口狂奔?深圳海关披露的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一个是民营,另一个是科创+制造业。前11个月,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89万亿元,增长26.4%,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70.4%,增速快于深圳市整体9个百分点,是拉动深圳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2万亿元,增长0.5%,占24.9%。在出口的三类企业(国营、民营、外资)中,民营企业是推动深圳进出口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前11个月的进出口增速达到了26.4%,占深圳进出口规模的70.4%,也就是说,深圳一大半的进出口规模,都是民营企业贡献的。
这一点,完全契合深圳这座城市的民营企业孵化基地的气质。2022年民营经济规模18105亿元,位居全国第一,贡献了深圳GDP的55.9%。
全国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城市,当然是北京,坐拥49家。但如果细分,拥有民营企业世界500强总部最多的,非深圳莫属。
深圳拥有10家世界500强企业,其中7家为非国营企业,分别是中国平安、华为、腾讯、比亚迪、顺丰、立讯精密、万科。深圳1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为714.7亿美元,这一数据超过了整个长三角28家世界500强企业利润之和,后者总利润为597.6亿美元。所以,有人说深圳一座城市的世界500强企业总利润吊打整个长三角。深圳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多优秀的民营企业,得益于其小政府大市场的营商环境。在优质的营商环境滋养下,深圳成为全国民营经济的标杆,并孵化出了一批世界级优秀民营企业。除了上面提到的世界500强企业外,还有大疆、华大基因、瑞声科技、传音、创维、大族激光等等一批优质的科创企业。同时,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前11个月,深圳出口机电产品1.82万亿元,增长12.7%,占同期深圳出口总值的70.4%。
其中,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老三样”产品分别出口1677.2亿元、928.2亿元、874.6亿元,分别增长1.9%、8.6%、21.5%;电脑零部件、集成电路等电子中间品分别出口1765亿元、1549.6亿元,分别增长25%、20%;“新三样”产品中,电动汽车出口279.7亿元,增长42%;锂电池11月单月出口68.7亿元,增长33%。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3281亿元,增长24.6%,占12.7%,其中,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家具、箱包、鞋靴增速均超两成。
机电产品承载了深圳出口规模的70.4%,其中基本都是科技产品,如电脑、手机、家用电器、集成电路以及这些电子产品的中间品,还有电动汽车、锂电池等。
全国拥有万亿产业(说的是单个产业,不是产业集群)的城市,只有深圳、苏州和东莞,且都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深圳是2.56万亿,苏州是1.2万亿,东莞是1.1万亿。2022年,深圳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5575.79亿元,位居第一,也位居全国第一。仅这一个产业的总产值,就超过了广州市全部工业总产值(25574.41亿元)。深圳的科技产业、制造业之所以这么强悍,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1979年宝安撤县设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设立为国家经济特区,当时深圳只是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一穷二白,人口只有30多万,GDP只有1.96亿元。当时中央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没有钱,只有政策给到深圳,让深圳大胆闯,大胆探索。在这种背景下,深圳以香港为师,开启了飞速发展,创造了深圳速度。最初是依靠出口代工,依靠“三来一补”的加工出口特区,开启了城市化序幕,并积累了原始资本。深圳当年作为经济特区,其实没有获得多少中央财政的加持,中央主要是给予了政策,让深圳放开手脚闯。在积累了原始资本和原始技术之后,深圳迈向了“深圳仿造”阶段,也就是山寨阶段,当时华强北的山寨电子产品遍地都是。但仅靠模仿别人,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于是在2005年深圳提出了“四个难以为继”,也即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资源能源难以为继、人口承载力难以为继和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到2019年,深圳逐渐升级产业模式,摆脱以往的复制模式,走向自主模式,迈向了“深圳制造”。这段时间内,深圳土生土长的企业华为、腾讯、中兴、大疆、比亚迪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也正是在“深圳仿造”到“深圳制造”这段期间内,深圳加入了一线城市阵营,与老牌的北上广,组成了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阵容,并在这段期间内,GDP先后超越了香港、广州,位居内地第三。如今的深圳,GDP超三万亿,位居全国第三。2023年深圳GDP为34606.4亿元,是1979年立市时的17656倍。人口从开始的31.41万,一路增长,冲破百万,冲破千万,只在2022年在特殊情况下历史性地减少了一次。2023年,在12.83万增量下,深圳常住人口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1779.01万人。工业总产值逼近5万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万亿,是中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双辽冠军城市。
对工业、制造业的执着,是深圳出口能够31年领跑全国的底气。而能够在过去几年出口环境受困的背景下,深圳增速依旧能够保持两位数,则主要是其科创实力。2023年,深圳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4489.68亿元,比上年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9%。之前在分析今年珠三角四个主要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出口大分化的文章中,我解释过深圳出口为何狂飙,而广州、佛山为何下降,尤其是佛山,其出口堪称跳水。深圳产业结构更完备,科技含量高,能够撑起外贸体量的核心企业较多,且不断“推陈出新”——例如,传音在深圳投运了中高端机型试量产研发制造中心,产品全部外销,而传音出货量正式压过东莞“oppo”进入全球第四。广州的服装、佛山的家具曾是名片,但如今已不具有优势,深圳迭代升级了这两个劳密产业,分别向时尚、数字化智能化家居转型。此外,华为手机、大疆无人机、全景相机、骨传导耳机等为代表的深圳“电子特产”持续热销,也在助攻深圳出口。这就是本质。这种本质上的差距,在出口顺畅的时候,不会太明显,而一旦遇到出口逆境,优劣立刻见高下。所以,我一直在强调,广州、佛山、东莞均需要优化产业,加强制造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2022年深圳发布了《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其中明确提到未来重点布局的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终端、网络与通信、超高清视频显示、工业母机、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现代时尚、安全节能环保、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传感器、海洋产业等。从这个布局来看,作为”双范“城市的深圳,成为世界制造业领跑者只是目标之一。
更宏大的目标,是主动承担起作为国家经济特区、国家“双范”城市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科创的矛,凭借自身的科研实力,去攻破诸多技术瓶颈,助力中国打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当然,地方狭小的深圳,布局这么多产业,哪来的空间?
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深圳采取了两种方式:
第一,打造飞地。
深汕合作区,最开始是深圳的一块飞地。深圳与汕尾通力合作,深圳的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缓解其空间瓶颈。而汕尾则是想着彻底抱上深圳这条大腿。但2018年深圳就全面接管了深汕合作区,表面上仍是合作区,实际上已经是深圳的地盘,其GDP、财政收入、人口早在2017年三季度就纳入了深圳版图,成为了深圳第11区。加入深圳的深汕合作区,经济进入了狂奔模式,随着比亚迪在深汕特别合作区项目大规模开建,GDP翻倍式增长。深圳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深汕特别合作区GDP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
今年上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的GDP规模达到100.65亿元,同比增长65%。如今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已经成为深圳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底气。2022年,深圳打响先进制造业“空间保卫战”,提出将连续5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高质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厂房空间,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来源:深圳市政府官网
这份《通则》就是以深圳2022年推出的“20+8”产业空间需求为主线,精心设计的:
梳理“20+8”产业空间需求特点,归纳为5类产业空间类型,并规定重点设计内容,按可“上楼”、有条件“上楼”、宜低楼层、不可“上楼” 四种类型,明确“20+8”产业集群“上楼”适应性,提供匹配的产业空间类型;解决什么能上楼、怎样上楼、如何上好楼三大核心问题,梳理“20+8”产业什么具体环节和工艺能上楼,产业怎样上楼,如何建设高品质产业空间,如何满足新型产业人群的需求,如何解决工业上楼消防难题等问题;紧扣“20+8”重点产业集群,提供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产业空间。这些行为背后,体现的是深圳不忘初衷,也即工业立市、产业兴市。
今年5月份,深圳官方发布了一篇文章《工业和服务业如何互促共进?深圳这样做》,在这篇文章中,深圳强调:把工业作为支柱和脊梁,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底盘稳动能足……服务业与制造业同处一条“微笑曲线”产业价值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一座城市不能墨守成规、不能坐享其成,只有敢于拥抱、主动求变、不断进取,但求本心,无问西东,才能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原创不易,辛苦动一动你的小指头,在文章右小角点个在看、点个赞。欢迎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转载、广告投放、加读者群,加微信:593594349(备注来意,否则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