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中美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国终于暴露实力!
荣茂观察
3周前
所以事实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不成工业化,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美国仍旧无法改变其生产力发展的现状,那到最后其选择就会被限定在狭窄的两难之间:要么顺应时代潮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与共存;要么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淘汰。
之前网络上充斥着一种说法:“中国之后,再无工业国”。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工业成绩的肯定;但另一方面却是试图将中国塑造为全球工业化进程的终结者,指责中国封堵了其他国家通往工业化的道路。
这种论断明显是对中国工业化历程的片面解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工业化绝非易事。历史长河中,无数国家曾试图踏上这条征途,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工业化之路,要么洒满他国的血泪,要么浸透本国的汗水,而更多的时候,即便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未能触及工业化的彼岸。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可以说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自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以来,中国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兼程,才终于站在了世界工业体系之巅。这一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和打压,技术壁垒、市场封锁如影随形。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堪称“地狱级”难度。但中国人从不畏惧挑战,硬生生从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所以事实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不成工业化,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在中国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切实的看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而这也解释了当下中美在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方面产生巨大差距的真正原因!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第三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从业人数仅为第二产业的70.4%。那时工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服务行业也因其稀缺性而显得炙手可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到1994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已悄然逼近1:1。
1998年的国企改革,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第二产业。大量工人下岗被迫转向第三产业寻求新的生计。这一转折,使得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迅速攀升,至2001年已达到124%。而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的涌入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03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达到136%。但之后,在全球经济通胀的背景下,这一比例逐渐回落,至2012年已降至118%。
时至今日,2023年的数据再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已高达166%,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远超第二产业。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飞跃,也是机器人和自动化程序对传统产业的深刻冲击。同时,第二产业的工人被大量分流至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而反观美国,回望过去二十余年,美国制造业的颓势清晰可见。从200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口遭遇了断崖式下滑,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大幅缩水。随后的几年里,这一趋势并未因政策的扶持而得到根本性扭转,奥巴马政府的努力收效甚微,特朗普时代也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提升几乎陷入了停滞的僵局。以波音公司为例,这家曾经的航空巨擘,2014年员工总数16.5万人,生产飞机723架;2024年员工总数17.1万人,生产飞机总数291架。尽管员工数量有所增加,但飞机产量却大幅下降,生产效率低下。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部分产业的从业者对于生产力的提高竟持抵制态度。例如今年的港口工人罢工事件,除了薪资诉求外,抵制自动化也是一大焦点。面对这种对技术进步的抗拒,又何谈生产力的提升?
当然,美国几大互联网巨头在生产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产出增长速度远超员工增速,成为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称霸世界的资本。然而,这些亮点毕竟太少,根本无法对冲美国制造业整体下滑的残酷现实。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当下中美正面临截然不同的问题。
中国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生产力提升,工人被大量分流至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行业竞争加剧。美国则是制造业萎靡不振,生产力的提升全靠那几家互联网大佬撑着场面,像是没落的贵族,还硬撑着体面。
基于此,接下来中国完全可以借先进生产力作为磁石,吸引欧美企业。通过增加制造业就业人口,实现第二、三产业人口比例的均衡。事实上今年中国全面取消外资制造业投资限制,也是对欧美产业转移的强烈召唤。
大家都清楚,现在生产力的提升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和命运的关键因素,而中美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态度和差距也已显而易见。
举个例子,中芯国际近期对28nm芯片价格的大幅下调,不仅直接冲击了台湾和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是反映中国的成本控制能力。而美国在干什么?他们把台积电把工厂迁到美国,本身就等于是从“省钱天堂”搬到了“烧钱地狱”,要是最后没栽个大跟头都是奇迹。
显而易见,现在美国那帮政策制定者,与其说是在提高生产力上下功夫,倒不如说是在玩“自我保护”的小游戏,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靠这些应急小手段,能撑多久?
他们的贸易保护政策,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砌堵墙,然后对外界大喊:“别来烦我,我要自闭了!”这简直是自掘坟墓!生产力在这闭塞的环境里,怕是要退化到史前水平了。等到那点老本啃光,美国的崩盘大戏可就真要上演了。
落后就要挨打,这话一点都不假。你生产力不行,那就等着别人给你点颜色瞧瞧。想当年,西方对我们是军事、经济双重打压,现在我们反击,也不过是经济上的小试牛刀,比起他们当年的狠劲,我们已经柔和太多了。
总之,得益于生产力的迅速提升,现在中国在同等资源投入下,已经能够实现远超其他国家的产出效率。这种效率优势,不仅在经济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在军事、科技等多个维度上彰显出强大的竞争力。如果美国仍旧无法改变其生产力发展的现状,那到最后其选择就会被限定在狭窄的两难之间:要么顺应时代潮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与共存;要么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淘汰。投降或者灭亡,就看美国自己的造化了!
------
------------------------
觉得不错请分享
所以事实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不成工业化,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美国仍旧无法改变其生产力发展的现状,那到最后其选择就会被限定在狭窄的两难之间:要么顺应时代潮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与共存;要么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淘汰。
之前网络上充斥着一种说法:“中国之后,再无工业国”。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工业成绩的肯定;但另一方面却是试图将中国塑造为全球工业化进程的终结者,指责中国封堵了其他国家通往工业化的道路。
这种论断明显是对中国工业化历程的片面解读。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事实:工业化绝非易事。历史长河中,无数国家曾试图踏上这条征途,但大多以失败告终。工业化之路,要么洒满他国的血泪,要么浸透本国的汗水,而更多的时候,即便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未能触及工业化的彼岸。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可以说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自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提出“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的目标以来,中国历经了70多年的风雨兼程,才终于站在了世界工业体系之巅。这一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和打压,技术壁垒、市场封锁如影随形。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工业化之路堪称“地狱级”难度。但中国人从不畏惧挑战,硬生生从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所以事实就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完不成工业化,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在中国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切实的看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迁。而这也解释了当下中美在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方面产生巨大差距的真正原因!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第三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从业人数仅为第二产业的70.4%。那时工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服务行业也因其稀缺性而显得炙手可热。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到1994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已悄然逼近1:1。
1998年的国企改革,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第二产业。大量工人下岗被迫转向第三产业寻求新的生计。这一转折,使得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迅速攀升,至2001年已达到124%。而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的涌入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到2003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达到136%。但之后,在全球经济通胀的背景下,这一比例逐渐回落,至2012年已降至118%。
时至今日,2023年的数据再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比例已高达166%,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远超第二产业。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飞跃,也是机器人和自动化程序对传统产业的深刻冲击。同时,第二产业的工人被大量分流至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而反观美国,回望过去二十余年,美国制造业的颓势清晰可见。从2000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口遭遇了断崖式下滑,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也大幅缩水。随后的几年里,这一趋势并未因政策的扶持而得到根本性扭转,奥巴马政府的努力收效甚微,特朗普时代也未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力提升几乎陷入了停滞的僵局。以波音公司为例,这家曾经的航空巨擘,2014年员工总数16.5万人,生产飞机723架;2024年员工总数17.1万人,生产飞机总数291架。尽管员工数量有所增加,但飞机产量却大幅下降,生产效率低下。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美国部分产业的从业者对于生产力的提高竟持抵制态度。例如今年的港口工人罢工事件,除了薪资诉求外,抵制自动化也是一大焦点。面对这种对技术进步的抗拒,又何谈生产力的提升?
当然,美国几大互联网巨头在生产力的提升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的产出增长速度远超员工增速,成为美国在互联网领域称霸世界的资本。然而,这些亮点毕竟太少,根本无法对冲美国制造业整体下滑的残酷现实。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当下中美正面临截然不同的问题。
中国第二产业蓬勃发展,生产力提升,工人被大量分流至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行业竞争加剧。美国则是制造业萎靡不振,生产力的提升全靠那几家互联网大佬撑着场面,像是没落的贵族,还硬撑着体面。
基于此,接下来中国完全可以借先进生产力作为磁石,吸引欧美企业。通过增加制造业就业人口,实现第二、三产业人口比例的均衡。事实上今年中国全面取消外资制造业投资限制,也是对欧美产业转移的强烈召唤。
大家都清楚,现在生产力的提升已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和命运的关键因素,而中美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态度和差距也已显而易见。
举个例子,中芯国际近期对28nm芯片价格的大幅下调,不仅直接冲击了台湾和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市场份额,更是反映中国的成本控制能力。而美国在干什么?他们把台积电把工厂迁到美国,本身就等于是从“省钱天堂”搬到了“烧钱地狱”,要是最后没栽个大跟头都是奇迹。
显而易见,现在美国那帮政策制定者,与其说是在提高生产力上下功夫,倒不如说是在玩“自我保护”的小游戏,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靠这些应急小手段,能撑多久?
他们的贸易保护政策,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砌堵墙,然后对外界大喊:“别来烦我,我要自闭了!”这简直是自掘坟墓!生产力在这闭塞的环境里,怕是要退化到史前水平了。等到那点老本啃光,美国的崩盘大戏可就真要上演了。
落后就要挨打,这话一点都不假。你生产力不行,那就等着别人给你点颜色瞧瞧。想当年,西方对我们是军事、经济双重打压,现在我们反击,也不过是经济上的小试牛刀,比起他们当年的狠劲,我们已经柔和太多了。
总之,得益于生产力的迅速提升,现在中国在同等资源投入下,已经能够实现远超其他国家的产出效率。这种效率优势,不仅在经济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在军事、科技等多个维度上彰显出强大的竞争力。如果美国仍旧无法改变其生产力发展的现状,那到最后其选择就会被限定在狭窄的两难之间:要么顺应时代潮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与共存;要么固步自封,最终被时代淘汰。投降或者灭亡,就看美国自己的造化了!
------
------------------------
觉得不错请分享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中美差距到底有多大?中国终于暴露实力!
荣茂观察
3周前
“谷子经济”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新财网 文
1个月前
黄金的空头坐标暴露
中金在线
14小时前
六部门:繁荣数据安全服务市场,壮大数据安全治理服务规模,创新数据安全服务业态
央视网
18小时前
12月金融数据:M1为何继续抬升?
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
23小时前
市委书记感到年龄没优势,退前大捞一把,1年收一老板现金1200万,调任前1个月,让剩余500万打到卡上才罢休
中国基金报
5小时前
央行:2024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存款增加17.99万亿元
央行
1天前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1分钟速览要点
上观新闻
22小时前
尹锡悦,成韩国宪政史上第一个被逮捕的现职总统
新华社
22小时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