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国冲击正重塑全球汽车业

东方财经杂志

2周前

鉴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其中许多是国有企业)过去在技术、品质和设计方面一直落后,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来得比较晚。

日本第二及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与日产(Nissan),近日传出将就业务整合展开磋商,计划联手打造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的消息。日媒分析称,日本车企抱团意在抗衡中国车企崛起。

本田去年的销售量是398万辆汽车,排名全球第七,而日产是337万辆汽车,排名第八。如果加上日产持有大股的三菱汽车,日产的总销售量将提高到800万辆,这将是继丰田之后,日本车界的一个超大联盟,其地位将迅速攀升到世界第三,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卖出1123万辆)及德国大众汽车(卖出923万辆)。

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动车市场上,日本车企一直以来展现出压倒性的影响力,但在日益普及的电动车领域,却被美国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甩在身后,举步维艰。同时,在过去四年里,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让外国车企大感意外。本田和日产等想要扭转局面,就必须抓紧时间,拿出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繁荣促使本田和日产展开对话。”《华尔街日报》近日刊登专文指出,日本两大车企商讨“抱团”,旨在通过整合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和其他中国车企优势领域的努力,来对抗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猛烈攻势,同时这也是中国崛起给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的变化在汽车市场的具体体现,特摘编如下: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行业,日本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之间的合并谈判是车企努力应对这一竞争威胁的最新例子。

在美国,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本月表示,将计提与中国业务相关的50亿美元支出。在德国,大众汽车(Volkswagen)曾表示可能会关闭工厂,裁员数万人。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导致利润受损。
这些举措的背后有三个基本事实。如今,中国售出的新车中,有一半以上是纯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五分之三的中国买家选择国产品牌,这是自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来的最高比例。
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乘用车出口增长了四倍,去年达到410万辆。
中国崛起给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了诸多变化,汽车行业的这一动向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鉴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其中许多是国有企业)过去在技术、品质和设计方面一直落后,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来得比较晚。
几十年来,日产汽车、本田汽车、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其他欧美和日本品牌一直主导着中国市场,并从中获利,它们几乎不担心中国竞争对手会侵蚀它们的地盘。在形势好的年份,中国市场曾为通用汽车带来高达20亿美元的盈利。
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纯电动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迅速崛起,这让外国品牌措手不及。在特斯拉(Tesla)点燃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后,一些积极追求成长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比亚迪(BYD),崛起成为电动车电池、低成本制造和联网汽车技术的领头羊。现在,这些中国公司正寻求进军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市场。

中国销售最旺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正在积极推出低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如秦Plus(Qin Plus),一些广告显示,在补贴的帮助下,这款车的售价低至7000美元。该公司还在泰国、匈牙利、巴西等地投资建厂。
分析人士表示,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的合并旨在通过整合这两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和其他中国具优势领域的努力,来对抗中国企业的势头。
以销量计,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合并后的公司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企业,仅次于丰田汽车(Toyota)和大众汽车,但瑞穗银行(Mizuho Bank)高级研究员汤进表示,他不认为光有规模就够了。
汤进说,如果未能在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仅靠合并并不能让它们具备竞争力,尤其是在关键市场。
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今年已在逐渐走近,表示会就电动化技术展开合作。
这个十年之初,这两家汽车制造商的全球汽车销量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但今年,它们在中国的销量约为五年前的一半。

在中国市场的销 售数量,红色为本田,蓝色为日产。《华尔街日报》制图
日产汽车的困境更为严重,因为目前其美国业绩也疲软。该公司上个月表示,将裁员9000人,并把全球产能削减五分之一。在11月,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激进投资者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表示已入股日产。
对于出现一个或可为日产汽车提供支持的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这家陷入困境的汽车制造商的投资者已表示欢迎。
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Foxconn)讨论过对日产汽车发起相关收购,目前富士康正试图扩大自家处于发展初期的电动汽车业务。这家台湾公司以代工生产苹果公司(Apple)的iPhone而闻名。这些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对日产汽车的汽车制造和设计资产特别感兴趣。日产汽车不予置评,富士康的一位发言人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一位了解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讨论情况的人士表示,这两家公司一方面每年仍要生产数以百万辆计需要定期升级的燃油车,另一方面还要应对令人头疼的新技术范围问题。分析师表示,本田或日产这样规模的公司如果单打独斗,跟上智能汽车和电气化方面进步的难度很大。
尽管如此,合并也会有合并的问题,包括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以及相互竞争的产品组合。本田和日产的大部分销量来自相同的市场——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两家公司都是面向大众市场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拥有类似的车型,比如本田的CR-V SUV与日产的Rogue就是竞品。
此外,本田和日产即便合并,同样会面对一个艰难选择:是尝试恢复市场份额,还是对已经缩水的市场地位进行收缩。
大众汽车尽管正寻求在德国本土推进痛苦的成本削减措施,但已明确表示打算在其最大的市场中国进行投资和重建。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众汽车已在转向使用更多从当地供应商那里获得的中国零部件,以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成本。该公司还在向当地企业投资数以十亿美元计资金,以获取中国的前沿技术。

喜欢就点个在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财经杂志(ID:dfcj-bj)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鉴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其中许多是国有企业)过去在技术、品质和设计方面一直落后,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来得比较晚。

日本第二及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本田(Honda)与日产(Nissan),近日传出将就业务整合展开磋商,计划联手打造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的消息。日媒分析称,日本车企抱团意在抗衡中国车企崛起。

本田去年的销售量是398万辆汽车,排名全球第七,而日产是337万辆汽车,排名第八。如果加上日产持有大股的三菱汽车,日产的总销售量将提高到800万辆,这将是继丰田之后,日本车界的一个超大联盟,其地位将迅速攀升到世界第三,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卖出1123万辆)及德国大众汽车(卖出923万辆)。

在传统燃油车和混动车市场上,日本车企一直以来展现出压倒性的影响力,但在日益普及的电动车领域,却被美国特斯拉和中国车企甩在身后,举步维艰。同时,在过去四年里,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让外国车企大感意外。本田和日产等想要扭转局面,就必须抓紧时间,拿出提高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繁荣促使本田和日产展开对话。”《华尔街日报》近日刊登专文指出,日本两大车企商讨“抱团”,旨在通过整合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和其他中国车企优势领域的努力,来对抗中国本土汽车品牌的猛烈攻势,同时这也是中国崛起给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的变化在汽车市场的具体体现,特摘编如下: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汽车行业,日本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之间的合并谈判是车企努力应对这一竞争威胁的最新例子。

在美国,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本月表示,将计提与中国业务相关的50亿美元支出。在德国,大众汽车(Volkswagen)曾表示可能会关闭工厂,裁员数万人。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导致利润受损。
这些举措的背后有三个基本事实。如今,中国售出的新车中,有一半以上是纯电动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五分之三的中国买家选择国产品牌,这是自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以来的最高比例。
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期间,中国乘用车出口增长了四倍,去年达到410万辆。
中国崛起给全球政治和经济带来了诸多变化,汽车行业的这一动向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鉴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其中许多是国有企业)过去在技术、品质和设计方面一直落后,中国的崛起对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来得比较晚。
几十年来,日产汽车、本田汽车、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其他欧美和日本品牌一直主导着中国市场,并从中获利,它们几乎不担心中国竞争对手会侵蚀它们的地盘。在形势好的年份,中国市场曾为通用汽车带来高达20亿美元的盈利。
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纯电动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中国迅速崛起,这让外国品牌措手不及。在特斯拉(Tesla)点燃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的需求后,一些积极追求成长的民营企业,尤其是比亚迪(BYD),崛起成为电动车电池、低成本制造和联网汽车技术的领头羊。现在,这些中国公司正寻求进军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市场。

中国销售最旺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正在积极推出低价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比如秦Plus(Qin Plus),一些广告显示,在补贴的帮助下,这款车的售价低至7000美元。该公司还在泰国、匈牙利、巴西等地投资建厂。
分析人士表示,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的合并旨在通过整合这两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技术、自动驾驶和其他中国具优势领域的努力,来对抗中国企业的势头。
以销量计,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合并后的公司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企业,仅次于丰田汽车(Toyota)和大众汽车,但瑞穗银行(Mizuho Bank)高级研究员汤进表示,他不认为光有规模就够了。
汤进说,如果未能在电动汽车和智能汽车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仅靠合并并不能让它们具备竞争力,尤其是在关键市场。
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今年已在逐渐走近,表示会就电动化技术展开合作。
这个十年之初,这两家汽车制造商的全球汽车销量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中国。但今年,它们在中国的销量约为五年前的一半。

在中国市场的销 售数量,红色为本田,蓝色为日产。《华尔街日报》制图
日产汽车的困境更为严重,因为目前其美国业绩也疲软。该公司上个月表示,将裁员9000人,并把全球产能削减五分之一。在11月,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激进投资者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表示已入股日产。
对于出现一个或可为日产汽车提供支持的合作伙伴的可能性,这家陷入困境的汽车制造商的投资者已表示欢迎。
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Foxconn)讨论过对日产汽车发起相关收购,目前富士康正试图扩大自家处于发展初期的电动汽车业务。这家台湾公司以代工生产苹果公司(Apple)的iPhone而闻名。这些知情人士表示,富士康对日产汽车的汽车制造和设计资产特别感兴趣。日产汽车不予置评,富士康的一位发言人没有回复记者的置评请求。
一位了解本田汽车与日产汽车讨论情况的人士表示,这两家公司一方面每年仍要生产数以百万辆计需要定期升级的燃油车,另一方面还要应对令人头疼的新技术范围问题。分析师表示,本田或日产这样规模的公司如果单打独斗,跟上智能汽车和电气化方面进步的难度很大。
尽管如此,合并也会有合并的问题,包括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以及相互竞争的产品组合。本田和日产的大部分销量来自相同的市场——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两家公司都是面向大众市场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拥有类似的车型,比如本田的CR-V SUV与日产的Rogue就是竞品。
此外,本田和日产即便合并,同样会面对一个艰难选择:是尝试恢复市场份额,还是对已经缩水的市场地位进行收缩。
大众汽车尽管正寻求在德国本土推进痛苦的成本削减措施,但已明确表示打算在其最大的市场中国进行投资和重建。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众汽车已在转向使用更多从当地供应商那里获得的中国零部件,以缩短开发时间、降低成本。该公司还在向当地企业投资数以十亿美元计资金,以获取中国的前沿技术。

喜欢就点个在看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财经杂志(ID:dfcj-bj)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版权,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