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养老故事丨60后:人还是得有事做

上海证券报

3天前

虽然我的思想、心理状态都相对年轻,但实际年龄摆在那儿,无论是“退”还是“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近几年,无论是我的同事圈还是亲朋好友,对退休金和养老金的关注度都明显提高,总会聊到是否有买保险、退休金有多少、有没有做养老补充等话题。

导读: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在试点的两年多时间里,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展现出稳健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养老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养老难题。为深入了解不同年代、不同城市人群在养老规划、储备情况和生活状态方面的区别,广发基金与上证投教中心奔赴北上广深四地,分别访谈了出生于60~90年的四代人,通过个体讲述自己对养老的理解和实践,为居民养老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今天起,我们将通过四个不同年代的养老实践案例和一篇主报告进行展示。

本期人物

王先生(60后,广州,半退休)

“年轻时也以为一老就全老/而今知道,被我知道了/人身上有一样是不老的/心,就只年轻时的那颗心。”这话出自《五月窗》,是诗人木心在69岁那年在纽约留下的感悟。

在外界的印象中,退休后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享受天伦之乐,种花养草喝茶聊天,游山玩水享受生活。如今,也有不少60岁以上的“新老年人”,选择在退休后再出发,精神矍铄,发挥余热。

王先生是一位退休再工作的代表,他出生于1962年,2022年退休后被一家民办高校聘任为教授,对于退休再就业、养老投资,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思考。以下是王先生的口述。

(注:为保护采访对象,文章对个别信息做了处理)

退休之后再出发

我出生于1962年,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是计算机、金融工程。毕业后,在内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后来,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转到广州的一家企业工作,一晃已快20年。在企业工作期间,节奏比较快,早上8点半到公司,晚上8点-9点离开,但我还挺享受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老”这个词进入我的字典,是在2020年。那年,我58岁,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两年。一提起“退休”这个词,我内心就会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既伤感、也不安。但静下心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中的“春夏秋冬”,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虽然我的思想、心理状态都相对年轻,但实际年龄摆在那儿,无论是“退”还是“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调适好心态后,我留心观察同龄人的生活,也跟一些已退休的朋友交流。我发现,到了退休年龄后,大家的生活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天伦之乐型,在家带孙子孙女,带小朋友到游乐场玩,教他们背古诗等;一类是享受生活型,到老年大学上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时和老朋友结伴感受祖国的山河美;还有一类是退休再出发型,在原单位退休返聘或者重新找一份工作,以医生(中医居多)、民办高校或职业学校的老师为主。

深入考虑后,我决定走退休返聘这条路。我的初步定位是找一家民办大学或者技术学院,一来可以继续工作,二来能把这些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理念、模型等做系统梳理,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意义的事。当时广州一家民办高校刚好需要招教师,我做了一次课程试讲,这事就正式定了下来。2022年,我办了退休手续,就到高校报到,在新的岗位重新再出发。

桑榆虽晚,微霞满天。从企业到学校,工作是一如既往的忙碌。现在,我每周有8节课,一周有三天有课。课程不多,但在备课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上课前两周,我会研究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将在企业做过的项目、了解的案例及涉及的方法和模型梳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他们都很愿意听。而我也从中获得了工作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部分源于自己有助于他人,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同时也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不至于被荒废有关。

常规的教学之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班导师,相当于班主任的角色。每周至少安排半天到学校办公室坐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其他时间,如果没有教学安排,也没有会议,可以自己在家里做研究。

对我来说,“退”不等于“休”,工作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在自己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时候,过早脱离社会、脱离主流,没有精神寄托,人容易变得颓废。就像跑步一样,当我们跑累了想停下来时,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慢慢把速度降下来,再走一段路,才能让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

保证“两个健康”,让生活更充实

近几年,无论是我的同事圈还是亲朋好友,对退休金和养老金的关注度都明显提高,总会聊到是否有买保险、退休金有多少、有没有做养老补充等话题。我了解到,受到人口老龄化、长寿化等因素的影响,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平均替代率仅有40%左右。要想在退休后维持舒适的老年生活,需要自己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

古人常说“养儿防老”,但对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退休人群而言,大多数的想法都是“靠自己”。现在,我的孩子在城市生活,有自己的小家庭,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支出。我不想加重孩子的负担,还是想着尽量自己搞定自己。

在我们老家,人到了60岁会宴请亲朋好友,以特别的仪式宣告自己进入花甲之年,我没有搞任何仪式,悄悄地度过了60周岁生日。今年,我刚过62岁,虽然心态上觉得自己还是中年人,但也有一定的危机感,想通过继续工作、投资理财等方式,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增厚安全垫。一来,在精力还比较旺盛时,多积累一点工作收入;二来,打理好家庭资产,尽量提升资产的价值。

早些年,我们将存款配了一部分到定期存款、国债上。不过,这类资产的回报比较低,三年期定存的收益率之前还有3%,今年已经下降至2%左右。此外,我也在学习股票和基金投资,虽然风险大一点,但拉长来看,年化回报明显好于银行理财等中低风险产品。

一个人的幸福晚年,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支撑,精神上的自洽,更是幸福感的源泉。我认为,到了六十耳顺之年,有两个“健康”很重要:一是身体健康,二是资产健康。其中,“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心理、智力等各个方面,不仅在饮食上要根据年龄做好调节,锻炼上也要选择与年龄相适应的柔韧性训练。

“资产健康”则是指要有规划投资的意识,除了每个月的养老金用于日常开销之外,其余的存款要做好规划,可以选择固收类基金、稳健型养老基金等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尽可能让资产保值增值,为体面的老年生活打好经济基础。

基金经理说:

60后的养老规划应该怎么做?

本期嘉宾

广发安裕稳健养老基金经理杨喆

“秋天一天天往里走,便觉得了太阳的重要。人向来是根据自己的胃口褒贬大自然,所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作家叶兆言曾在《生活质量》中如此写道。这句话放在投资理财场景也同样适用。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追求高弹性、高收益,对于清淡的食物、一成不变的生活、稳健类的投资产品,往往觉得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奇;而当人们逐渐年长,却越来越偏爱“稳健”二字。其实,产品还是那只产品,但因为外部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发生了变化,对产品也有了不一样的观感。

对于即将退休或是已经退休的中老年群体来说,在养老投资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稳健。一方面,这类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他们的养老资金离取用时间较近,投资周期一般不会很长。所以,这类基民的投资目标往往是稳健为先,希望基金净值的波动不要太大。

养老目标风险基金,锚定不同的目标风险水平,分为稳健型、均衡型、积极型,其对应的权益投资比例范围通常在0~30%、30%~60%、60%~80%区间内。其中,稳健型基金是中低风险的养老FOF,比较适合资金投资周期较短、风险承受能力中等偏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让持有人在退休生活中,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文末彩蛋】

广发基金在官方APP、官微推出养老理财定制服务,输入你的年龄、收入、工作年限、投资目标等信息,即可自动测算需要准备的养老金额,生成适合你的专属养老理财方案,让你的养老理财规划更精细、更科学。通过广发基金官方APP、官微购买养老理财方案的底层产品,均可享受0申购费优惠。

广发基金养老理财定制服务

备注:上述服务由广发基金提供,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上证报观点。

风险提示:“养老”、“理财”等字眼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点击阅读原文,定制你的养老理财方案

虽然我的思想、心理状态都相对年轻,但实际年龄摆在那儿,无论是“退”还是“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近几年,无论是我的同事圈还是亲朋好友,对退休金和养老金的关注度都明显提高,总会聊到是否有买保险、退休金有多少、有没有做养老补充等话题。

导读: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在试点的两年多时间里,个人养老金制度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展现出稳健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养老际遇,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养老难题。为深入了解不同年代、不同城市人群在养老规划、储备情况和生活状态方面的区别,广发基金与上证投教中心奔赴北上广深四地,分别访谈了出生于60~90年的四代人,通过个体讲述自己对养老的理解和实践,为居民养老提供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今天起,我们将通过四个不同年代的养老实践案例和一篇主报告进行展示。

本期人物

王先生(60后,广州,半退休)

“年轻时也以为一老就全老/而今知道,被我知道了/人身上有一样是不老的/心,就只年轻时的那颗心。”这话出自《五月窗》,是诗人木心在69岁那年在纽约留下的感悟。

在外界的印象中,退休后的人们,大部分都是享受天伦之乐,种花养草喝茶聊天,游山玩水享受生活。如今,也有不少60岁以上的“新老年人”,选择在退休后再出发,精神矍铄,发挥余热。

王先生是一位退休再工作的代表,他出生于1962年,2022年退休后被一家民办高校聘任为教授,对于退休再就业、养老投资,都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思考。以下是王先生的口述。

(注:为保护采访对象,文章对个别信息做了处理)

退休之后再出发

我出生于1962年,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是计算机、金融工程。毕业后,在内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后来,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转到广州的一家企业工作,一晃已快20年。在企业工作期间,节奏比较快,早上8点半到公司,晚上8点-9点离开,但我还挺享受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

“老”这个词进入我的字典,是在2020年。那年,我58岁,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两年。一提起“退休”这个词,我内心就会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既伤感、也不安。但静下心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命中的“春夏秋冬”,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虽然我的思想、心理状态都相对年轻,但实际年龄摆在那儿,无论是“退”还是“休”,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调适好心态后,我留心观察同龄人的生活,也跟一些已退休的朋友交流。我发现,到了退休年龄后,大家的生活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天伦之乐型,在家带孙子孙女,带小朋友到游乐场玩,教他们背古诗等;一类是享受生活型,到老年大学上课,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时和老朋友结伴感受祖国的山河美;还有一类是退休再出发型,在原单位退休返聘或者重新找一份工作,以医生(中医居多)、民办高校或职业学校的老师为主。

深入考虑后,我决定走退休返聘这条路。我的初步定位是找一家民办大学或者技术学院,一来可以继续工作,二来能把这些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理念、模型等做系统梳理,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意义的事。当时广州一家民办高校刚好需要招教师,我做了一次课程试讲,这事就正式定了下来。2022年,我办了退休手续,就到高校报到,在新的岗位重新再出发。

桑榆虽晚,微霞满天。从企业到学校,工作是一如既往的忙碌。现在,我每周有8节课,一周有三天有课。课程不多,但在备课上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上课前两周,我会研究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将在企业做过的项目、了解的案例及涉及的方法和模型梳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他们都很愿意听。而我也从中获得了工作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部分源于自己有助于他人,能为社会做一些贡献,同时也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不至于被荒废有关。

常规的教学之外,我还担任了学校的班导师,相当于班主任的角色。每周至少安排半天到学校办公室坐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其他时间,如果没有教学安排,也没有会议,可以自己在家里做研究。

对我来说,“退”不等于“休”,工作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在自己身体健康、精力旺盛的时候,过早脱离社会、脱离主流,没有精神寄托,人容易变得颓废。就像跑步一样,当我们跑累了想停下来时,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慢慢把速度降下来,再走一段路,才能让身体处于舒适的状态。

保证“两个健康”,让生活更充实

近几年,无论是我的同事圈还是亲朋好友,对退休金和养老金的关注度都明显提高,总会聊到是否有买保险、退休金有多少、有没有做养老补充等话题。我了解到,受到人口老龄化、长寿化等因素的影响,基本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平均替代率仅有40%左右。要想在退休后维持舒适的老年生活,需要自己通过其他方式来增加收入。

古人常说“养儿防老”,但对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的退休人群而言,大多数的想法都是“靠自己”。现在,我的孩子在城市生活,有自己的小家庭,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支出。我不想加重孩子的负担,还是想着尽量自己搞定自己。

在我们老家,人到了60岁会宴请亲朋好友,以特别的仪式宣告自己进入花甲之年,我没有搞任何仪式,悄悄地度过了60周岁生日。今年,我刚过62岁,虽然心态上觉得自己还是中年人,但也有一定的危机感,想通过继续工作、投资理财等方式,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增厚安全垫。一来,在精力还比较旺盛时,多积累一点工作收入;二来,打理好家庭资产,尽量提升资产的价值。

早些年,我们将存款配了一部分到定期存款、国债上。不过,这类资产的回报比较低,三年期定存的收益率之前还有3%,今年已经下降至2%左右。此外,我也在学习股票和基金投资,虽然风险大一点,但拉长来看,年化回报明显好于银行理财等中低风险产品。

一个人的幸福晚年,不仅要有经济基础支撑,精神上的自洽,更是幸福感的源泉。我认为,到了六十耳顺之年,有两个“健康”很重要:一是身体健康,二是资产健康。其中,“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心理、智力等各个方面,不仅在饮食上要根据年龄做好调节,锻炼上也要选择与年龄相适应的柔韧性训练。

“资产健康”则是指要有规划投资的意识,除了每个月的养老金用于日常开销之外,其余的存款要做好规划,可以选择固收类基金、稳健型养老基金等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尽可能让资产保值增值,为体面的老年生活打好经济基础。

基金经理说:

60后的养老规划应该怎么做?

本期嘉宾

广发安裕稳健养老基金经理杨喆

“秋天一天天往里走,便觉得了太阳的重要。人向来是根据自己的胃口褒贬大自然,所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作家叶兆言曾在《生活质量》中如此写道。这句话放在投资理财场景也同样适用。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喜欢追求高弹性、高收益,对于清淡的食物、一成不变的生活、稳健类的投资产品,往往觉得如白开水般平淡无奇;而当人们逐渐年长,却越来越偏爱“稳健”二字。其实,产品还是那只产品,但因为外部的市场环境和自身的风险收益偏好发生了变化,对产品也有了不一样的观感。

对于即将退休或是已经退休的中老年群体来说,在养老投资中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稳健。一方面,这类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他们的养老资金离取用时间较近,投资周期一般不会很长。所以,这类基民的投资目标往往是稳健为先,希望基金净值的波动不要太大。

养老目标风险基金,锚定不同的目标风险水平,分为稳健型、均衡型、积极型,其对应的权益投资比例范围通常在0~30%、30%~60%、60%~80%区间内。其中,稳健型基金是中低风险的养老FOF,比较适合资金投资周期较短、风险承受能力中等偏低、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让持有人在退休生活中,多一份淡定和从容。

【文末彩蛋】

广发基金在官方APP、官微推出养老理财定制服务,输入你的年龄、收入、工作年限、投资目标等信息,即可自动测算需要准备的养老金额,生成适合你的专属养老理财方案,让你的养老理财规划更精细、更科学。通过广发基金官方APP、官微购买养老理财方案的底层产品,均可享受0申购费优惠。

广发基金养老理财定制服务

备注:上述服务由广发基金提供,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上证报观点。

风险提示:“养老”、“理财”等字眼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点击阅读原文,定制你的养老理财方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