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这个省份再次被委以重任!

市井财经

4周前

2023年,海南正式启动封关运作的各项筹备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完成,今年正好是攻坚之年,是压力测试的重要节点,封关运作,作为建设自贸港的关键一步,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号工程”。
作者:熊志
出品:功夫财经(ID:kongfuf)
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这个最年轻的省份,已迈入而立之年。自贸港建设步入关键时期,被委以重任的海南,最近又一次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海南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陆地总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千米,2023年末全省的常住人口为1043万人。
1988年,海南省正式建立,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由此诞生。
从建省之初,给予海南经济特区身份的优待,到如今最高层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海南建设自贸港,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发展版图上,海南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海南不仅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联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要道,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对外开放的关键门户。
不过,回顾过去30多年,国家给了海南很多政策,但到底要沿着怎样的路径发展,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海南一路摸索,其中遭遇过各种波折和挑战,一路走来并不顺利。
早在1985年建省前夕,海南曾借助国家免税政策,大量进口汽车等商品转销内地,试图利用政策税差实现快速发展,这场轰动全国的汽车倒卖事件,为海南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经济特区设立后,海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对海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1988年前后,外商响应号召,投资开发洋浦地区,但因当时社会观念保守,这一大尺度的开放举措备受争议,洋浦地区开发进程也一度受阻,未能与浦东同步崛起。
另一事件则是众所周知的房地产泡沫。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之后,随着密集的政策利好降临,天南海北的淘金者闻风而动,如同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一样,携带大量资金涌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
公开资料显示,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30余万人的海口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随着调控政策收紧,海南的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无数投机者损失惨重,留下大量烂尾楼。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一度再次躁动起来。而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依赖背后,是海南在产业发展路径上的迟疑和徘徊。
建省时,海南曾提出效仿内地省份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明确“以工业为主导”,在1996年还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概念,也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但海南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并不支持其大规模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不起来,拉动效果有限,房地产投资也就一度被当成了发展的良药。
直至被赋予建设自贸港的重任,海南才逐步明确了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个和陆地阻隔,优势和劣势都相当明显的省份,到底该如何发展?过去30多年,海南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确实走了一些弯路。
海南所经历的挫折,根源在于发展方向的模糊与产业路径的摇摆不定。不过,尽管在优先发展工业还是旅游业上,海南有过迷茫,但在坚持对外开放这一点上,它始终坚定不移。
海南经济特区,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立的,它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推动改革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的使命。所以,中央不仅给了海南广泛的经济管理自主权,还以巨大的力度来推动海南进行对外开放。
如1988年发布的《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到,海南享受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开放力度在全国前所未有。
洋浦早期的开发,虽然面临着保守人士的异议,但敢于张开怀抱吸纳外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巨大的突破。
它也正是海南利用特区身份,敢闯敢干,突破禁区,为改革开放探路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的开放程度持续攀升,昔日的三亚、博鳌、洋浦这三个小渔村,现已蜕变成为享誉国际的滨海旅游圣地、知名的国际会议中心以及连接东南亚的重要对外贸易门户。
2018年,《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海南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将海南的“自贸区”头衔升级为“自贸港”。
自由贸易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产物,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受益者,更要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开放举措,彰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坚定决心。
但一个经济体量不大的地区,全省范围建设自贸港,谈何容易?没有多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版图,海南不可能被委以如此重任,独挑大梁。

海南的发展,牵系全局。
眼下,国家领导人专程前往海南听取汇报,正值关键节点。
2023年,海南正式启动封关运作的各项筹备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完成,今年正好是攻坚之年,是压力测试的重要节点,封关运作,作为建设自贸港的关键一步,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号工程”。
在封关完成之后,海南全岛将形成一个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境外的货物、资金,可以更方便地进出,实现高度的自由化、便利化。总而言之,它意味着海南全岛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畅通无阻了。
近年来,海南凭借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向世界敞开大门。
过去六年,海南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提高8.7倍;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61.2亿美元,超过海南建省前30年实际使用外资的总和,6年平均增速达46%。
按照自贸港建设的规划蓝图,到2035年,海南将全面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也就是说,海南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后面。
另一方面,海南过去的发展虽然历经曲折,但不断试错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让它未来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比如在产业结构层面,错过工业化浪潮的海南,已经更加笃定,要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和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将旅游业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弥补工业化不足的短板。
面对房地产“一业独大”的格局,海南更是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的状态。
2023年的数据显示,海南的非房地产投资占比,五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其中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4%。
2023年海南GDP增速达到9.2%,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常住人口的增长多达16万人,海南的发展红利正在逐渐兑现。
历经曲折、走过弯路的海南,一切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发展路径、方向上的迟疑和徘徊成为过去式,一条充满确定性的改革开放新道路,跃然浮现在眼前。

2023年,海南正式启动封关运作的各项筹备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完成,今年正好是攻坚之年,是压力测试的重要节点,封关运作,作为建设自贸港的关键一步,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号工程”。
作者:熊志
出品:功夫财经(ID:kongfuf)
自1988年建省以来,海南这个最年轻的省份,已迈入而立之年。自贸港建设步入关键时期,被委以重任的海南,最近又一次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海南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陆地总面积只有3.54万平方千米,2023年末全省的常住人口为1043万人。
1988年,海南省正式建立,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由此诞生。
从建省之初,给予海南经济特区身份的优待,到如今最高层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海南建设自贸港,不难发现,在改革开放的发展版图上,海南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国家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海南不仅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联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战略要道,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对外开放的关键门户。
不过,回顾过去30多年,国家给了海南很多政策,但到底要沿着怎样的路径发展,要发展成什么样子,海南一路摸索,其中遭遇过各种波折和挑战,一路走来并不顺利。
早在1985年建省前夕,海南曾借助国家免税政策,大量进口汽车等商品转销内地,试图利用政策税差实现快速发展,这场轰动全国的汽车倒卖事件,为海南的发展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经济特区设立后,海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随后发生的两件事,对海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1988年前后,外商响应号召,投资开发洋浦地区,但因当时社会观念保守,这一大尺度的开放举措备受争议,洋浦地区开发进程也一度受阻,未能与浦东同步崛起。
另一事件则是众所周知的房地产泡沫。
海南经济特区成立之后,随着密集的政策利好降临,天南海北的淘金者闻风而动,如同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一样,携带大量资金涌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迅速升温。
公开资料显示,不到700万人口的海南,两年内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仅30余万人的海口地区,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800万平方米。随着调控政策收紧,海南的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无数投机者损失惨重,留下大量烂尾楼。
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一度再次躁动起来。而对房地产市场的高度依赖背后,是海南在产业发展路径上的迟疑和徘徊。
建省时,海南曾提出效仿内地省份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明确“以工业为主导”,在1996年还提出了“一省两地”的概念,也即“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度假休闲旅游胜地”。
但海南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并不支持其大规模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不起来,拉动效果有限,房地产投资也就一度被当成了发展的良药。
直至被赋予建设自贸港的重任,海南才逐步明确了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踏上了新的征程。

一个和陆地阻隔,优势和劣势都相当明显的省份,到底该如何发展?过去30多年,海南一直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确实走了一些弯路。
海南所经历的挫折,根源在于发展方向的模糊与产业路径的摇摆不定。不过,尽管在优先发展工业还是旅游业上,海南有过迷茫,但在坚持对外开放这一点上,它始终坚定不移。
海南经济特区,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成立的,它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推动改革开放迈向更高水平的使命。所以,中央不仅给了海南广泛的经济管理自主权,还以巨大的力度来推动海南进行对外开放。
如1988年发布的《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到,海南享受资金进出自由、境外人员进出自由、货物进出基本自由,开放力度在全国前所未有。
洋浦早期的开发,虽然面临着保守人士的异议,但敢于张开怀抱吸纳外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巨大的突破。
它也正是海南利用特区身份,敢闯敢干,突破禁区,为改革开放探路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已经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先行区、示范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的开放程度持续攀升,昔日的三亚、博鳌、洋浦这三个小渔村,现已蜕变成为享誉国际的滨海旅游圣地、知名的国际会议中心以及连接东南亚的重要对外贸易门户。
2018年,《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海南获批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将海南的“自贸区”头衔升级为“自贸港”。
自由贸易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产物,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受益者,更要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开放举措,彰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坚定决心。
但一个经济体量不大的地区,全省范围建设自贸港,谈何容易?没有多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并不断积累经验,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版图,海南不可能被委以如此重任,独挑大梁。

海南的发展,牵系全局。
眼下,国家领导人专程前往海南听取汇报,正值关键节点。
2023年,海南正式启动封关运作的各项筹备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完成,今年正好是攻坚之年,是压力测试的重要节点,封关运作,作为建设自贸港的关键一步,已经成为海南的“一号工程”。
在封关完成之后,海南全岛将形成一个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境外的货物、资金,可以更方便地进出,实现高度的自由化、便利化。总而言之,它意味着海南全岛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畅通无阻了。
近年来,海南凭借其独特的区位条件和政策优势,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向世界敞开大门。
过去六年,海南货物进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0%,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提高8.7倍;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达161.2亿美元,超过海南建省前30年实际使用外资的总和,6年平均增速达46%。
按照自贸港建设的规划蓝图,到2035年,海南将全面实现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也就是说,海南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后面。
另一方面,海南过去的发展虽然历经曲折,但不断试错所积累的经验教训,让它未来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比如在产业结构层面,错过工业化浪潮的海南,已经更加笃定,要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和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将旅游业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弥补工业化不足的短板。
面对房地产“一业独大”的格局,海南更是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摆脱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的状态。
2023年的数据显示,海南的非房地产投资占比,五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其中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2.4%。
2023年海南GDP增速达到9.2%,位居全国第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常住人口的增长多达16万人,海南的发展红利正在逐渐兑现。
历经曲折、走过弯路的海南,一切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发展路径、方向上的迟疑和徘徊成为过去式,一条充满确定性的改革开放新道路,跃然浮现在眼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