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策略2025展望:关注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三条线索

智通财经

2周前

基于中观景气、产能、内外需求等方面,行业配置建议关注以下三条线索:第一:围绕供给侧改革,聚焦产能出清拐点临近的领域,如资源品中的贵金属、水泥、化学制品,中游制造领域的通用/轨交/自动化设备、锂电池,以及农牧食饮领域的养殖和食品加工等;第二:外需风险敞口小、内需发力领域,如商贸零售、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第三:受益于科技创新周期及国内自主可控政策加码的领域,如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国防军工等。

智通财经APP获悉,招商策略发布研报称,展望2025年在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走向温和复苏,流动性保持宽松的背景下有望继续保持上行趋势。在资产荒背景下,由于赚钱效应逐渐积累,居民通过ETF等工具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有望进一步延续;政策加持、AI+大产业趋势带来诸多结构性的行业和产业机会。风格方面,当前经济环境和增量资金结构背景下,关注以300质量和科创50为代表的质量龙头和科技科创龙头,行业层面,关注科技创新、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三条线索,重点关注电子、传媒、国防军工、家电、机械设备等行业。

招商策略主要观点如下:

A股在未来两年出现大级别上行的概率较大。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中有一个相对隐性的5年周期规律,政策通常都会在会议召开前两年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便是M1增速的明显回升,市场也会在关键时间节点上迎来重要拐点。9月26日政治局会议以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开始明显加大,资本市场中也出台了“新国九条”,以及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增持回购专项再贷款。从当前形势看,M1增速在10月触底回升,意味着经济政策周期和资本市场政策发力周期共振之下,五年周期律仍在发挥作用,A股在未来两年出现类似1999/2005/2009/2014/2019开启的大级别上行趋势的概率进一步加大。

中高预期回报资产荒:存款有望向权益市场搬家。从历史上看,中国增量资金对于某一类型资产的投资行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浅尝辄止、渐入佳境和如火如荼。今年9月下旬以来市场出现明显上行后,部分投资者持有的ETF开始扭亏为盈,进入浅尝辄止阶段。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入“1时代”,理财产品及存款的预期回报率均在下降,中高预期回报率资产缺失。2025年如果在政策和经济回暖的作用下股市赚钱效应持续改善,那么居民资金入市节奏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于权益资产可能逐渐进入到渐入佳境以及如火如荼的状态。

AI+时代有望加速到来。AI+的崛起由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融合与转型而催生。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头羊”,将驱动以“AI+”为核心的全新演绎之路:国产AI算力的发展日新月异,崛起已是大势所趋,并空前催化产业链硬件革命;同时,算力的提升扩展AI的场景化应用面积,AI+应用迎来拐点。看好AI技术带来的颠覆式产业变革及应用侧在未来的表现,尽管无法避免产业链各环节受多方面扰动因素出现阶段性调整,但我们认为“AI+”经济中长期向好的大逻辑不变。

风格与行业选择:质量龙头加科创龙头的双龙头策略。从增量资金的角度来看,未来2年成长风格有望占优,而ETF作为主力增量资金时,风格偏大盘成长;阶段性的融资余额作为主力增量资金时,小盘成长中证1000相对占优;从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讲,未来两年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充裕,随着政策和经济预期的变化,也会在大盘成长和小盘成长之间来回切换。在风格指数中优中选优,我们建议在经济预期稳定的环境下,重点关注SIRR最高的300质量;当前AI+方兴未艾,宽基指数领域中,最受益的是科创50。

流动性展望:ETF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展望2025年,随着国内政策发力和经济基本面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将继续回暖,资金供给端的规模有望较2024年继续改善,其中ETF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ETF有望贡献主力增量资金;外资有望回流,保险资金入市规模随着保费收入改善而扩大,融资资金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改善有望反复活跃。资金需求端在市场改善后整体有望回升,IPO、再融资、股东减持等或较2024年扩大。综合供需测算,2025年 A股资金或净流入1.2万亿元。

行业景气趋势及配置建议:关注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三条线索。基于中观景气、产能、内外需求等方面,行业配置建议关注以下三条线索:第一:围绕供给侧改革,聚焦产能出清拐点临近的领域,如资源品中的贵金属、水泥、化学制品,中游制造领域的通用/轨交/自动化设备、锂电池,以及农牧食饮领域的养殖和食品加工等;第二:外需风险敞口小、内需发力领域,如商贸零售、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第三:受益于科技创新周期及国内自主可控政策加码的领域,如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国防军工等。综合以上配置组合可以重点考虑电子、传媒、国防军工、家电、机械设备。

A股盈利展望:随着新一轮宽货币+宽财政组合拳的推进,在低基数和盈利周期的作用下,预计A股盈利震荡修复,24年年底及25年A股盈利有望边际改善。驱动因素上,预计内需发力、库存回补、利润率小幅回升是盈利改善的主要驱动。A股非金融及两油盈利增速,中性假设下,四个季度的累计盈利增速为:-1.1%、1.6%、4.7%、6.1%。大类行业来看,2025年盈利增速相对较高的板块预计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

产业趋势及政策展望:AI产业链投资方向有望向AI应用方向持续扩散。2024年下半年以来,AI应用端产品落地加速,呈现出国内和国外共振的产业趋势:AI Agent开启了AI产业链的全新演绎之路,随着AI Agent底层技术日益增进,硬件效率提升开启AI+产业新篇章。AI应用方向,国外方面,Chatgpt访问量持续创造历史新高,美股AI应用公司业绩不断超预期;国内方面,字节旗下的AI应用豆包火爆全网,仅次于Chat GPT。人形机器人方面,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技术再度升级,国内厂商不断推出人形机器人新产品。消费电子方面,苹果推出Apple Intelligence的iPhone16系列,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均已发布新机,将AI与光学功能作为旗舰机型的亮点。汽车智能化方面,特斯拉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国内的厂商也加快智能驾驶和新款车型的发布华。展望2025年,需要重点关注“AI+”产业趋势下AI Agent,人形机器人,AI应用,汽车智能化,消费电子AI化五大细分方向的进展。政策端:展望2025年,建议关注政策十大领域,一是财政有望更加积极,建议关注三大发力方向;二是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但需关注外部两大事件对降准降息节奏的影响;三是消费领域,以旧换新政策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及支持范围,整个消费板块都值得关注;四是投资领域,建议重点关注设备更新(尤其是央企设备更新)与"两重"持续发力;五是低空经济,建议关注应用场景落地;六是车路云,建议重点关注应用场景落地;七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新一轮供给侧改革有望开启。八是数据要素,建议重点关注公共数据应用落地;九是自主可控,建议关注信创、国产算力、光刻机等;十是资本市场,建议重点关注央国企并购重组。

风险提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政策宽松进度不及预期;产业扶持度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基于中观景气、产能、内外需求等方面,行业配置建议关注以下三条线索:第一:围绕供给侧改革,聚焦产能出清拐点临近的领域,如资源品中的贵金属、水泥、化学制品,中游制造领域的通用/轨交/自动化设备、锂电池,以及农牧食饮领域的养殖和食品加工等;第二:外需风险敞口小、内需发力领域,如商贸零售、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第三:受益于科技创新周期及国内自主可控政策加码的领域,如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国防军工等。

智通财经APP获悉,招商策略发布研报称,展望2025年在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走向温和复苏,流动性保持宽松的背景下有望继续保持上行趋势。在资产荒背景下,由于赚钱效应逐渐积累,居民通过ETF等工具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有望进一步延续;政策加持、AI+大产业趋势带来诸多结构性的行业和产业机会。风格方面,当前经济环境和增量资金结构背景下,关注以300质量和科创50为代表的质量龙头和科技科创龙头,行业层面,关注科技创新、扩大内需、供给侧改革三条线索,重点关注电子、传媒、国防军工、家电、机械设备等行业。

招商策略主要观点如下:

A股在未来两年出现大级别上行的概率较大。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中有一个相对隐性的5年周期规律,政策通常都会在会议召开前两年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便是M1增速的明显回升,市场也会在关键时间节点上迎来重要拐点。9月26日政治局会议以来,财政和货币政策力度开始明显加大,资本市场中也出台了“新国九条”,以及证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增持回购专项再贷款。从当前形势看,M1增速在10月触底回升,意味着经济政策周期和资本市场政策发力周期共振之下,五年周期律仍在发挥作用,A股在未来两年出现类似1999/2005/2009/2014/2019开启的大级别上行趋势的概率进一步加大。

中高预期回报资产荒:存款有望向权益市场搬家。从历史上看,中国增量资金对于某一类型资产的投资行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浅尝辄止、渐入佳境和如火如荼。今年9月下旬以来市场出现明显上行后,部分投资者持有的ETF开始扭亏为盈,进入浅尝辄止阶段。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进入“1时代”,理财产品及存款的预期回报率均在下降,中高预期回报率资产缺失。2025年如果在政策和经济回暖的作用下股市赚钱效应持续改善,那么居民资金入市节奏有望进一步提升,投资者对于权益资产可能逐渐进入到渐入佳境以及如火如荼的状态。

AI+时代有望加速到来。AI+的崛起由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融合与转型而催生。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领头羊”,将驱动以“AI+”为核心的全新演绎之路:国产AI算力的发展日新月异,崛起已是大势所趋,并空前催化产业链硬件革命;同时,算力的提升扩展AI的场景化应用面积,AI+应用迎来拐点。看好AI技术带来的颠覆式产业变革及应用侧在未来的表现,尽管无法避免产业链各环节受多方面扰动因素出现阶段性调整,但我们认为“AI+”经济中长期向好的大逻辑不变。

风格与行业选择:质量龙头加科创龙头的双龙头策略。从增量资金的角度来看,未来2年成长风格有望占优,而ETF作为主力增量资金时,风格偏大盘成长;阶段性的融资余额作为主力增量资金时,小盘成长中证1000相对占优;从经济环境的角度来讲,未来两年流动性有望保持相对充裕,随着政策和经济预期的变化,也会在大盘成长和小盘成长之间来回切换。在风格指数中优中选优,我们建议在经济预期稳定的环境下,重点关注SIRR最高的300质量;当前AI+方兴未艾,宽基指数领域中,最受益的是科创50。

流动性展望:ETF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展望2025年,随着国内政策发力和经济基本面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将继续回暖,资金供给端的规模有望较2024年继续改善,其中ETF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ETF有望贡献主力增量资金;外资有望回流,保险资金入市规模随着保费收入改善而扩大,融资资金随着市场风险偏好改善有望反复活跃。资金需求端在市场改善后整体有望回升,IPO、再融资、股东减持等或较2024年扩大。综合供需测算,2025年 A股资金或净流入1.2万亿元。

行业景气趋势及配置建议:关注供给侧改革、扩大内需、科技创新三条线索。基于中观景气、产能、内外需求等方面,行业配置建议关注以下三条线索:第一:围绕供给侧改革,聚焦产能出清拐点临近的领域,如资源品中的贵金属、水泥、化学制品,中游制造领域的通用/轨交/自动化设备、锂电池,以及农牧食饮领域的养殖和食品加工等;第二:外需风险敞口小、内需发力领域,如商贸零售、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第三:受益于科技创新周期及国内自主可控政策加码的领域,如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国防军工等。综合以上配置组合可以重点考虑电子、传媒、国防军工、家电、机械设备。

A股盈利展望:随着新一轮宽货币+宽财政组合拳的推进,在低基数和盈利周期的作用下,预计A股盈利震荡修复,24年年底及25年A股盈利有望边际改善。驱动因素上,预计内需发力、库存回补、利润率小幅回升是盈利改善的主要驱动。A股非金融及两油盈利增速,中性假设下,四个季度的累计盈利增速为:-1.1%、1.6%、4.7%、6.1%。大类行业来看,2025年盈利增速相对较高的板块预计主要集中在消费服务、信息技术等领域。

产业趋势及政策展望:AI产业链投资方向有望向AI应用方向持续扩散。2024年下半年以来,AI应用端产品落地加速,呈现出国内和国外共振的产业趋势:AI Agent开启了AI产业链的全新演绎之路,随着AI Agent底层技术日益增进,硬件效率提升开启AI+产业新篇章。AI应用方向,国外方面,Chatgpt访问量持续创造历史新高,美股AI应用公司业绩不断超预期;国内方面,字节旗下的AI应用豆包火爆全网,仅次于Chat GPT。人形机器人方面,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技术再度升级,国内厂商不断推出人形机器人新产品。消费电子方面,苹果推出Apple Intelligence的iPhone16系列,华为、小米、OPPO、vivo、荣耀均已发布新机,将AI与光学功能作为旗舰机型的亮点。汽车智能化方面,特斯拉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国内的厂商也加快智能驾驶和新款车型的发布华。展望2025年,需要重点关注“AI+”产业趋势下AI Agent,人形机器人,AI应用,汽车智能化,消费电子AI化五大细分方向的进展。政策端:展望2025年,建议关注政策十大领域,一是财政有望更加积极,建议关注三大发力方向;二是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但需关注外部两大事件对降准降息节奏的影响;三是消费领域,以旧换新政策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及支持范围,整个消费板块都值得关注;四是投资领域,建议重点关注设备更新(尤其是央企设备更新)与"两重"持续发力;五是低空经济,建议关注应用场景落地;六是车路云,建议重点关注应用场景落地;七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新一轮供给侧改革有望开启。八是数据要素,建议重点关注公共数据应用落地;九是自主可控,建议关注信创、国产算力、光刻机等;十是资本市场,建议重点关注央国企并购重组。

风险提示:经济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政策宽松进度不及预期;产业扶持度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