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方:中国式现代化下的信用体系建设展望

新华信用

6天前

随着近三年的探索,2024年10月,央行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生态信用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

新华信用呼和浩特12月22日电(安书怡)20日 ,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在“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实践与展望”主题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兼生态信用专委会主任薛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推进信用普惠、扩容信用经济、创新数字信用、打造生态信用、重塑国家信用。

微信图片_20241222135640.jpg

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兼生态信用专委会主任薛方在论坛上发言

薛方介绍到,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成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基石的阶段。随着顶层设计、各项制度与信用实践的不断完善,已形成了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依托,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枢纽、以“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接口、“信用中国”为窗口的3+2模式,全国信用大动脉已经贯通。

展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薛方表示,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来做深入研究与推进。一是大力发展信用普惠。相关的信用需求和场景包括进一步覆盖征信白户、推动养老信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做好市民信用分的设计等等,同时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力度推动信贷普惠工作的减时增效、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场景进而推进信用便企惠民等。

二是扩容信用经济。应以信用经济为重点加强市场化、社会化力量。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支持有序推进信用销售模式,畅通经营主体资金链条,防范信用风险外溢和传导。近些年,文化和旅游部率先发起信用经济试点建设工作,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有效参考。

三是创新数字信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都依靠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的理念是建立数字信任,即基于实数融合深化,聚焦信用风险量化,由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耦合形成的数字信用体系。

四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信用。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应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信用建设,将应用场景推进到生态价值实现、生态资本生成和绿色溢价降低等层面,将信用主体从政府、协会、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体扩展到绿色大厦、绿色园区等。

五是重塑国家信用。通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进政府信用、跨境信用、国际信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

对于生态信用,薛方在会上做了进一步解读。他以生态信用体系的源起与地方样板——浙江省丽水市为例,讲述了有关内涵。随着近三年的探索,2024年10月,央行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生态信用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薛方表示,生态信用体系的产生与实践一是基于制度性需求,二是源于系统性增信,三是用于外部性治理。不同于当下政策实践中作为监管机制的环保信用,生态信用将信用应用场景从公域规制拓展到价值创造,成为金融资本向生态资本转化的新桥梁。生态信用体系可以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社会治理途径之一,应从企业生态信用评级、生态信用风险评级、生态信用认证、生态信用账户和国家生态信用评级5个维度进一步构建和发展这一重要体系。

随着近三年的探索,2024年10月,央行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生态信用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

新华信用呼和浩特12月22日电(安书怡)20日 ,第六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市举办。在“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实践与展望”主题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兼生态信用专委会主任薛方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下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进一步推进信用普惠、扩容信用经济、创新数字信用、打造生态信用、重塑国家信用。

微信图片_20241222135640.jpg

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信用学会副秘书长兼生态信用专委会主任薛方在论坛上发言

薛方介绍到,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从摸着石头过河进入到成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基石的阶段。随着顶层设计、各项制度与信用实践的不断完善,已形成了以“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依托,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为枢纽、以“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为接口、“信用中国”为窗口的3+2模式,全国信用大动脉已经贯通。

展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薛方表示,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来做深入研究与推进。一是大力发展信用普惠。相关的信用需求和场景包括进一步覆盖征信白户、推动养老信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做好市民信用分的设计等等,同时要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加大力度推动信贷普惠工作的减时增效、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拓展守信激励应用场景进而推进信用便企惠民等。

二是扩容信用经济。应以信用经济为重点加强市场化、社会化力量。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支持有序推进信用销售模式,畅通经营主体资金链条,防范信用风险外溢和传导。近些年,文化和旅游部率先发起信用经济试点建设工作,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有效参考。

三是创新数字信用。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都依靠底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的理念是建立数字信任,即基于实数融合深化,聚焦信用风险量化,由企业“主体信用”、交易标的“物的信用”、交易信息产生的“数据信用”耦合形成的数字信用体系。

四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信用。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应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信用建设,将应用场景推进到生态价值实现、生态资本生成和绿色溢价降低等层面,将信用主体从政府、协会、事业单位、组织和个体扩展到绿色大厦、绿色园区等。

五是重塑国家信用。通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进政府信用、跨境信用、国际信用,增强国家软实力和国家竞争力。

对于生态信用,薛方在会上做了进一步解读。他以生态信用体系的源起与地方样板——浙江省丽水市为例,讲述了有关内涵。随着近三年的探索,2024年10月,央行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生态信用这一概念首次进入官方文件。薛方表示,生态信用体系的产生与实践一是基于制度性需求,二是源于系统性增信,三是用于外部性治理。不同于当下政策实践中作为监管机制的环保信用,生态信用将信用应用场景从公域规制拓展到价值创造,成为金融资本向生态资本转化的新桥梁。生态信用体系可以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社会治理途径之一,应从企业生态信用评级、生态信用风险评级、生态信用认证、生态信用账户和国家生态信用评级5个维度进一步构建和发展这一重要体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