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需要重视的若干问题

中国水网

6天前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以达标后的排水为对象,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净化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态、生产、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是新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手段。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新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手段,需要统筹五个边界条件,并建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相协同的管理体系。”11月14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兼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宁波再生水循环利用学术研讨交流会”上针对“如何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话题进行了分享。

十几年前,结合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作,山东等地就已经在探索和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2021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两期试点,目前全国38个地级市已经纳入了试点。文件发布之后,各部委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推进这项工作,这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全国顺利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四部委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如何扎实推进区域再生水这项工作?张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image.png

张波

新时期转型需求

张波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划分为三个阶段。

image.png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三个阶段

1973年到2020年是第一阶段。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国环办”)成立,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了有组织、有体系的环保工作。2020年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也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节点。

这一时期,由于污染比较严重,只要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即使方法简单一点,社会总体上都表现出了包容和支持。因此这一段的主题是治污。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10年前,在城市里想找哪条河不臭很难,今天想找哪条河臭同样很难;10年前,我国很多地区雾霾严重,看一眼蓝天白云都成了奢望,现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经初步成为常态。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以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明显转变!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世界角度看,这都是了不起的成绩!

但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次要矛盾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足,市场机制不畅,管理比较粗放等问题十分突出。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出具体部署。从“坚决打赢”到“深入打好”,虽然仅四字之差,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工作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降碳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并最终落脚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上。这标志着国家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转型要求。

张波认为,无论是企业、行业还是区域发展,都应进行深入而认真的转型,以确保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未来二三十年的成功转型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转型成功,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进入一个以双赢或共赢为特征的新阶段,届时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作为顺应新时期转型要求的重要内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正方兴未艾。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概念解读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以达标后的排水为对象,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净化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态、生产、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是新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手段。

张波进一步阐述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概念,强调了其中的关键词。首先,“以达标后的排水为对象”意味着只有出水稳定达标的地区才能进入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以防范环境风险。

其次,虽然“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措施”是常见的做法,但并非绝对,如果其他措施同样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尤其是提升水的生态品位,这些措施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对“一定区域”的理解需要明确,它指的是地市、县区一级,甚至更小的区域,这样的划分是为了与点对点再生水循环利用相区别,以实现更精准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

从三大维度聚焦美丽河湖建设目标

在新时期,生态环境部提出了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核心目标的美丽河湖建设愿景。这一目标涵盖了三个层面:首先,“有河有水”强调的是保障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用水,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态功能;其次,“有鱼有草”关注的是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改善水生环境,让水生动植物得以繁衍生息;最后,“人水和谐”则是指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人不负水,水必不负人。在保护的同时合理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应聚焦新时期治水目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河湖生态的持续改善和亲水经济的持续发展。

张波分别从技术、经济、管理维度上阐述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

技术维度上,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首先需要统筹考虑五个边界条件:再生水的生产、利用、调蓄能力、湿地净化能力以及当地的水文气象条件。这些条件必须相互匹配,以确保工程的协同性和有效性。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只关注某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工程上的不协调,进而引发问题。因此,提醒大家在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统筹规划,以避免走弯路。

12

编辑:徐冰冰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以达标后的排水为对象,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净化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态、生产、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是新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手段。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新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手段,需要统筹五个边界条件,并建立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相协同的管理体系。”11月14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生态环境部原总工程师兼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宁波再生水循环利用学术研讨交流会”上针对“如何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话题进行了分享。

十几年前,结合南水北调东线治污工作,山东等地就已经在探索和开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2021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展两期试点,目前全国38个地级市已经纳入了试点。文件发布之后,各部委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都在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推进这项工作,这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全国顺利推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四部委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如何扎实推进区域再生水这项工作?张波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image.png

张波

新时期转型需求

张波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划分为三个阶段。

image.png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三个阶段

1973年到2020年是第一阶段。1973年国务院召开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4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环境保护机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简称“国环办”)成立, 从那时起,国家开始了有组织、有体系的环保工作。2020年既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也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节点。

这一时期,由于污染比较严重,只要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即使方法简单一点,社会总体上都表现出了包容和支持。因此这一段的主题是治污。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10年前,在城市里想找哪条河不臭很难,今天想找哪条河臭同样很难;10年前,我国很多地区雾霾严重,看一眼蓝天白云都成了奢望,现在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经初步成为常态。事实证明,我们国家以高污染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明显转变!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世界角度看,这都是了不起的成绩!

但我们也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次要矛盾正在发生重要变化,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足,市场机制不畅,管理比较粗放等问题十分突出。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对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出具体部署。从“坚决打赢”到“深入打好”,虽然仅四字之差,却体现了对环境保护工作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降碳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并最终落脚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上。这标志着国家已经迈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提出了明确的转型要求。

张波认为,无论是企业、行业还是区域发展,都应进行深入而认真的转型,以确保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未来二三十年的成功转型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转型成功,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进入一个以双赢或共赢为特征的新阶段,届时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作为顺应新时期转型要求的重要内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正方兴未艾。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概念解读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以达标后的排水为对象,通过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净化改善后,在一定区域统筹用于生态、生产、生活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是新时期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要手段。

张波进一步阐述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概念,强调了其中的关键词。首先,“以达标后的排水为对象”意味着只有出水稳定达标的地区才能进入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以防范环境风险。

其次,虽然“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等工程措施”是常见的做法,但并非绝对,如果其他措施同样能够有效改善水质,尤其是提升水的生态品位,这些措施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对“一定区域”的理解需要明确,它指的是地市、县区一级,甚至更小的区域,这样的划分是为了与点对点再生水循环利用相区别,以实现更精准和有效的水资源管理。

从三大维度聚焦美丽河湖建设目标

在新时期,生态环境部提出了以“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为核心目标的美丽河湖建设愿景。这一目标涵盖了三个层面:首先,“有河有水”强调的是保障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用水,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态功能;其次,“有鱼有草”关注的是提升生物多样性,通过改善水生环境,让水生动植物得以繁衍生息;最后,“人水和谐”则是指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生。人不负水,水必不负人。在保护的同时合理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提升公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应聚焦新时期治水目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河湖生态的持续改善和亲水经济的持续发展。

张波分别从技术、经济、管理维度上阐述了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考虑因素。

技术维度上,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首先需要统筹考虑五个边界条件:再生水的生产、利用、调蓄能力、湿地净化能力以及当地的水文气象条件。这些条件必须相互匹配,以确保工程的协同性和有效性。如果忽视这些因素,只关注某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工程上的不协调,进而引发问题。因此,提醒大家在实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项目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在一个区域内进行统筹规划,以避免走弯路。

12

编辑:徐冰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