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龙马潭:“走失”耕地回家记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川观新闻

3周前

龙马潭区联合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采取“内业调查+外业核查”方式,重点对全区坡度15度以下、15度至25度耕地潜力资源进行深入摸排,并组建外业核实工作组,对图斑逐一进行现场核查,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设占用、土壤层较薄等不宜恢复耕地图斑后,建立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

“这种黄金甘蔗是今年2月从广西引进种植的,总产量预计达120万斤,收入可达200多万元。”12月20日,在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的百亩黄金甘蔗地里,种植户崔永刚正忙着砍甘蔗。

一上午,崔永刚的电话成了“热线”,泸州、宜宾、重庆等地的水果商纷纷打电话询价订购。当天,做水果生意的曹伟专门从泸州城区开车来到甘蔗地里,现场订购了1000斤黄金甘蔗,并支付了1500元货款。崔永刚脸上,笑开了花。

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的百亩黄金甘蔗地。唐千越 摄

这片百亩甘蔗林,一年前还是撂荒地,今年已成为聚宝盆。变化,得从龙马潭区“找耕地”说起。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流失、空心村增加等原因,撂荒地面积不断扩大。”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马潭区分局田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张勇杰介绍,经摸排统计,全区撂荒地面积一度达9600亩。2022年开始,龙马潭区正式启动耕地恢复和保护工作,让“走失”的耕地陆续回家。通过摸排测量、推地除草、开垦种植,崔永刚成功找回100亩甘蔗地。

然而,初期“找耕地”工作并不顺利。一开始,龙马潭区尝试发动各乡镇街道自己找资源、找施工队伍来恢复辖区撂荒耕地,但耕地恢复效果不好、村民复种意愿不强。为破解这一难题,龙马潭区一方面成立党员服务志愿宣传队,动员乡贤达人、退休干部等走进学校村社,利用课堂和坝坝会等形式多方宣传,提高群众耕地恢复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龙马潭区联合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采取“内业调查+外业核查”方式,重点对全区坡度15度以下、15度至25度耕地潜力资源进行深入摸排,并组建外业核实工作组,对图斑逐一进行现场核查,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设占用、土壤层较薄等不宜恢复耕地图斑后,建立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

龙马潭区恢复的耕地种上了高粱。泸州市自规局龙马潭分局供图,资料图

“我们还进行包装整合,在全市率先引入国资平台公司进行统一指导和施工,稳妥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严把耕地恢复源头质量关。”张勇杰介绍,今年,该区还出台土地复垦验收办法,对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地面平整度等硬性指标严格把控,确保耕地恢复量质并举。

据统计,2022年以来,龙马潭区累计恢复耕地1万余亩,连续3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其中,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累计恢复耕地1300余亩,是全区“找耕地”冠军。

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恢复的耕地。泸州市自规局龙马潭分局供图

在岳坡山社区,曾经陡峭的荒山野林,如今已成为层层规整、块状分明的耕地,一些应季蔬菜长势良好。“大块地种水稻、小块地种高粱。”岳坡山社区村级田长王鲲站在高处,望向远方,“经过核查,社区还有700余亩潜力地,今冬明春要加把劲把这些耕地‘找’回来。”

“政府把地整得这么规整,明年我也不出去打工了。”社区居民刘小平走过来,向王鲲说着明年打算:听说社区和酒厂签了订单,自己就在家种高粱。

“走失”的耕地回了家,得加倍珍惜。为防止耕地再度撂荒,龙马潭区采取“一对一”管护措施,即与街镇、村社签订后期管护协议,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一块耕地有人管、有人种。“我们还通过各级田长及网格员定期巡查,严格监督土地利用情况,防止耕地被改作他用,切实做到‘良田种粮、良田惠农’。”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马潭区分局耕地保护监督和生态修复股负责人周小刚说。

行走在龙马潭区的乡镇、村庄、街道乃至工业园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标语随处可见。除成规模的耕地恢复外,村民的房前屋后、工业园区周边等曾经闲置的空地里,也种上了蔬菜。

目前,龙马潭区“找”回来的耕地都是一般耕地,其中零星耕地有6000多亩,可零散种植蔬菜果苗;全成片耕地有4000余亩,可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一年生经济作物。“我们因地制宜,既规模复耕,又见缝插针。”张勇杰说,这样不仅使群众复种选择面更广,又能确保耕地资源真正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当前,龙马潭区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在加快推进“常态化恢复补充”和坚决遏制“新增不合理流出”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为调动村民种粮积极性,龙马潭区按照“谁种地、谁受益”原则,正完善补贴制度,适度提高补贴标准。

“今年村里找回450亩耕地,崔永刚明年还要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我们村的红高粱种植基地建设,已提上了议程。”采访结束前,雨珠岩村党总支副书记晏启佳又发来好消息。

龙马潭区联合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采取“内业调查+外业核查”方式,重点对全区坡度15度以下、15度至25度耕地潜力资源进行深入摸排,并组建外业核实工作组,对图斑逐一进行现场核查,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设占用、土壤层较薄等不宜恢复耕地图斑后,建立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

“这种黄金甘蔗是今年2月从广西引进种植的,总产量预计达120万斤,收入可达200多万元。”12月20日,在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的百亩黄金甘蔗地里,种植户崔永刚正忙着砍甘蔗。

一上午,崔永刚的电话成了“热线”,泸州、宜宾、重庆等地的水果商纷纷打电话询价订购。当天,做水果生意的曹伟专门从泸州城区开车来到甘蔗地里,现场订购了1000斤黄金甘蔗,并支付了1500元货款。崔永刚脸上,笑开了花。

石洞街道雨珠岩村的百亩黄金甘蔗地。唐千越 摄

这片百亩甘蔗林,一年前还是撂荒地,今年已成为聚宝盆。变化,得从龙马潭区“找耕地”说起。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流失、空心村增加等原因,撂荒地面积不断扩大。”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马潭区分局田长制办公室负责人张勇杰介绍,经摸排统计,全区撂荒地面积一度达9600亩。2022年开始,龙马潭区正式启动耕地恢复和保护工作,让“走失”的耕地陆续回家。通过摸排测量、推地除草、开垦种植,崔永刚成功找回100亩甘蔗地。

然而,初期“找耕地”工作并不顺利。一开始,龙马潭区尝试发动各乡镇街道自己找资源、找施工队伍来恢复辖区撂荒耕地,但耕地恢复效果不好、村民复种意愿不强。为破解这一难题,龙马潭区一方面成立党员服务志愿宣传队,动员乡贤达人、退休干部等走进学校村社,利用课堂和坝坝会等形式多方宣传,提高群众耕地恢复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龙马潭区联合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采取“内业调查+外业核查”方式,重点对全区坡度15度以下、15度至25度耕地潜力资源进行深入摸排,并组建外业核实工作组,对图斑逐一进行现场核查,排除坡度25度以上、建设占用、土壤层较薄等不宜恢复耕地图斑后,建立耕地恢复后备资源库。

龙马潭区恢复的耕地种上了高粱。泸州市自规局龙马潭分局供图,资料图

“我们还进行包装整合,在全市率先引入国资平台公司进行统一指导和施工,稳妥有序推进‘耕地下山、林地上山’,严把耕地恢复源头质量关。”张勇杰介绍,今年,该区还出台土地复垦验收办法,对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地面平整度等硬性指标严格把控,确保耕地恢复量质并举。

据统计,2022年以来,龙马潭区累计恢复耕地1万余亩,连续3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其中,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累计恢复耕地1300余亩,是全区“找耕地”冠军。

石洞街道岳坡山社区恢复的耕地。泸州市自规局龙马潭分局供图

在岳坡山社区,曾经陡峭的荒山野林,如今已成为层层规整、块状分明的耕地,一些应季蔬菜长势良好。“大块地种水稻、小块地种高粱。”岳坡山社区村级田长王鲲站在高处,望向远方,“经过核查,社区还有700余亩潜力地,今冬明春要加把劲把这些耕地‘找’回来。”

“政府把地整得这么规整,明年我也不出去打工了。”社区居民刘小平走过来,向王鲲说着明年打算:听说社区和酒厂签了订单,自己就在家种高粱。

“走失”的耕地回了家,得加倍珍惜。为防止耕地再度撂荒,龙马潭区采取“一对一”管护措施,即与街镇、村社签订后期管护协议,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每一块耕地有人管、有人种。“我们还通过各级田长及网格员定期巡查,严格监督土地利用情况,防止耕地被改作他用,切实做到‘良田种粮、良田惠农’。”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马潭区分局耕地保护监督和生态修复股负责人周小刚说。

行走在龙马潭区的乡镇、村庄、街道乃至工业园区,“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土地”标语随处可见。除成规模的耕地恢复外,村民的房前屋后、工业园区周边等曾经闲置的空地里,也种上了蔬菜。

目前,龙马潭区“找”回来的耕地都是一般耕地,其中零星耕地有6000多亩,可零散种植蔬菜果苗;全成片耕地有4000余亩,可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和一年生经济作物。“我们因地制宜,既规模复耕,又见缝插针。”张勇杰说,这样不仅使群众复种选择面更广,又能确保耕地资源真正实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当前,龙马潭区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在加快推进“常态化恢复补充”和坚决遏制“新增不合理流出”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为调动村民种粮积极性,龙马潭区按照“谁种地、谁受益”原则,正完善补贴制度,适度提高补贴标准。

“今年村里找回450亩耕地,崔永刚明年还要扩大甘蔗种植规模。我们村的红高粱种植基地建设,已提上了议程。”采访结束前,雨珠岩村党总支副书记晏启佳又发来好消息。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