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姚洋:2025年经济形势,关键在于打好「政策组合拳」
凤凰WEEKLY财经
2周前
通过企业出海,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美国的政策对我们制造业产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都会出海。...如果要谈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关注国内的需求。
2024年,中国经济历经重大调整,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多项重磅政策陆续推出,刺激股市、楼市等出现了新变化。年尾,官方媒体发声,强调2024年经济增长5%左一点右一点都可接受,再度表明中央态度。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25年经济发展方向,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组合拳”,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2024年年末之际,
《凤凰WEEKLY财经》
对话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姚洋。
姚洋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应更加注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除了数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年来,中国经济复苏攻坚克难的不易,以及中央为提振经济发展、恢复国民信心而作出的各种努力。及时总结与展望,为2025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找对方向。
外贸与出海成两大亮点
2024年即将结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将GDP年增长预期设定为5%左右。如今回头看,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4.8%,虽然第四季度的各项数据还没有出来,最终的GDP增速或许达不到5%,但不会有太大偏差。
自2024年9月以来,中央密集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各个部委纷纷举行发布会解读政策,推动政策落地,释放出推动经济大幅提振和加快复苏的强烈信号。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措施,还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对股市的刺激政策。202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一度跌破3000点,让市场信心速降,很多人甚至担心,股市会掉到2500点以下。现在看来,股市已经基本稳定在了3000点-3500点之间,说明只要政府发力,那就会提振老百姓的信心。
最近两年,我们总在说要提振对整个经济的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但是怎么去提振信心?我觉得这一次中央政府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那就是直接下场。中央政府派出“国家队”把股市稳住,相当于告诉整个市场,告诉国人,国家对股市有信心,我们不会亏钱。这也说明,想要提振信心,一定要将政策落实到现实中,不能光停留在纸面上。
除了股市回升,回望2024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和不确定,但依旧有不少亮点。
一个亮点是外贸。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2万亿元,增长6.2%,进出口总值创出新高,各季度都在10万亿元以上。三季超过32万亿元,这在历史同期是首次。特别是经历了2023年的下跌,2024年的外贸增长,就变得更加难能可贵。相信这一年,外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提高很多。
另外一个亮点是中国企业出海,仍然方兴未艾,甚至蔚然成风。
企业出海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企业为了对冲美国政府“脱钩断裂”所造成的地缘政治风险的一个自主选择。一方面,通过企业出海,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美国的政策对我们制造业产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都会出海。例如英国和日本,其海外资产已经是他们全国GDP的五六倍,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了一个英国、日本,美国的海外资产总量也已经超过了它的GDP总量。未来,中国企业肯定也会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房地产的需求没有消失
如果要谈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关注国内的需求。提到内需,我觉得大家不应该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居民消费上面。为什么这么讲?居民消费其实是个内生变量,是老百姓自己在决策,我要消费多少,我要储蓄多少,这个决策一是取决于每个人的收入,二是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未来的预期。
收入方面,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网上很多人说,国人不消费了,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下降了,但是这个观点明显是和宏观数据对不上的。202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6.62万亿,其中住户部门增加了11.85万亿。居民存款再创新高,说明国人并非没钱消费,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对未来的预期,担心收入不稳定而减少消费、延迟消费。有些人甚至选择提前还贷,这也说明,内需不足主要原因不是收入减少导致的。
例如,一个房子住了8-10年后,很多人会考虑重新装修一下,或更换一批家电家具,但是如果出于对未来收入不稳定的预期,也许就会选择暂时不装修。
这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总体来说,如果中国居民的储蓄在增加,自然它就消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使尽浑身解数去刺激消费,恐怕效果依然很有限,因为这是14亿人的个人决策,极其分散。
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每年上升约0.8个百分点,这已经很快了。今天我们说要提振国内的需求,注意力不应该都放在老百姓的消费上面,实际上,中国国内需求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仍然是房地产下行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亏空问题。
先说房地产。2021年,国内房地产销售面积17.9亿平米,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自2021年年底开始下行,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了。2024年1-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8亿平方米,也就是说,与高峰时期相比,房屋销售下降了大约60%左右。这样的一个下降,对于总需求来说,影响不可谓不大。
房子卖得少了,老百姓的装修、家具、家电这些消费自然也都下降了,所以房地产下行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减少。
中央政府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支持政府收储,推进房企融资白名单等。2024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抛开数字大小不说,中央推出这笔资金的用意,是要让地方政府去银行借钱,然后购买多余的房子。这个想法是对的,像股市一样,政府出手才能稳定楼市。
但是这件事情让地方政府去完成,其实是有问题的。首先,很多地方政府本来手里的存量房就多。我了解到某一线城市,仅一个区的区政府手里头就有十几万套经济适用房,但是全区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只有3万户。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地方政府再去收购新的房子,成本太高了。其次,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地方政府的债务清理工作,这边清理债务,那边又要求去借钱收房子,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最终导致了中央的政策方向很好,但具体措施难以落地的结果。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一个地方政府真的去贷了款,然后收购了房子。
正确的做法应该参考股市,让“国家队”来做事。最近这一年多以来,我和任泽平一直在呼吁由中央政府成立一个类似“房屋收储银行”的机构或公司,由中央发放4万亿-5万亿永续债,专门做房屋收储这件事。给这个机构留出足够空间,没有财务压力地去收购房屋。可以挑选一些具有示范作用的一二线城市,当老百姓看到中央政府出手了,肯定觉得房价跌够了,该我们出手了。
有人说大家现在都不买房子,是因为需求没了。为什么2021年的时候能卖近18亿平方米,现在只卖8亿平方米,60%的需求真的就这样突然没有了吗?我认为并不是。过去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也许存在一些泡沫,但最多也就是三四亿平方米,一下子减少60%,肯定是不正常的。
我认为,房地产的需求依然还在。大家看人口结构就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还在流动,二三线城市的人口依然在向一线城市流动,农村人口依然在向城市流动,没有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没有结束,很多人依然对住房有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各个城市里,有大量的老旧小区需要改造,居住在老旧房屋中的人需要改善住房条件,关键就是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这样老百姓才会有信心。
地方财政亏空是比化债
更为急迫的问题
除了房地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是近年来经济政策的重点。2024年,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头戏”,就是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
我认为化解地方债,至少在目前这种状态下,不是最急迫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地方债上面,但是地方债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有的估计是60万亿,还有的估计是100万亿,但这些都是表外债务。过去几年,地方政府一直在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度过,这就出现了一个“奇观”:地方政府发债,金融机构买下,地方政府拿到钱后,又马上还给了金融机构。大家一直都在玩“空转”的游戏。
虽然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但是目前更为急迫的问题是,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亏空。
2024年以来,“远洋捕捞”引发各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中央天天说要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在大搞异地抓捕企业家、冻结民营企业资产等趋利执法。如此下去,民营企业如何能拥有发展的信心?
2024年10月,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作为中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促法是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动作不可谓不大。
但是在我最近接触到的企业中,大量民营企业都被政府拖欠了钱,仍然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各种顾虑。症结到底在哪里?有人担心,民促法是纸上的东西,法律又没有牙齿,未必能真正解决“远洋捕捞”这样的民营企业面临的困扰。还有人担心,中央的政策根本落不了地,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没钱了,出现了财政亏空。
地方政府没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疫情期间花了太多的钱,另一方面是房地产的收入下降得太多。当预算的支出不足,类似于“远洋捕捞”的不良现象就出现了。
为什么说地方政府财政亏空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的支出,每年所占规模是非常巨大的。地方财政减少,支出就在减少,需求也在减少,对全国GDP可以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我们一直在呼吁,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行4万亿到5万亿的特别国债,专门用来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亏空。
这是因为,财政亏空很大一部分是拖欠企业的钱,把欠企业的钱先还上之后,就相当于给整个经济注入了4万亿到5万亿的流动性,民营企业也就能同时获得雨露甘霖,会感受到真正的被重视。
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地方政府运营的经费。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降薪,甚至发不出工资的现象,这样持续一段时间,我们的基层公务员还怎么有动力去做事儿呢?
当前,企业不花钱,老百姓不花钱,但总得有人花钱,那就政府花。而政府花钱的首要方向,是救助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正常运转起来。这不仅是一个地方财政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提振国内需求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稳定问题。
至于地方债存量问题,需要从长计议,设定全国统一的化债方案。具体的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央层面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牵头,资产管理公司、券商、投行都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清理掉这些地方债务。对于一些运营效率极低的地方国有资产,不妨脱手卖掉,交给民间来经营,给地方政府解套,也给投资者解套。说白了就是让全社会都来买这些资产,也就是由中央政府来“开球”,全社会参与,化解地方债务问题。我国的地方债务有较好的资产相对应,这给化债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4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在资产负债表管理领域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我看来,这项改革力度之大,超过了以往20年的改革。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的改革,将会改变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当地方政府的所有财政都透明化了,中央也就好管理了。而现在中央管地方一个很大难题就是在于,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不透明。而在地方层面,债务透明了,地方政府也会更守规矩,接受中央和舆论监督,同时还可以促进地方人大的作用,减少不良项目的投资。
无需过度在意美国是否加关税
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开启新一届为期四年的任期。特朗普的上台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何种影响,是国人在预测2025年经济趋势时的重要参考项。
从特朗普已经宣布的一部分政策来看,他的重点还是在美国国内,有些人说既然是这样,那么中国就无需担心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的。正因为特朗普的重点在国内,他对其他国家反而才会出手更狠。我们目前能做的是,思想上做好最坏的打算,行动上尽最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太纠结于外部形势,例如在关税方面,近年来,不光是美国在加税,其他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税,这就意味着出口拉动经济的这条路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维护一个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就要有所动作。这方面,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良好的示范,那就是“出海”。
如今的中国,不仅可以出口商品,也可以输出技术,也就是说,中国到了平视美国和世界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回馈世界。过去那种仅靠出口来消化产能的时代过去了,未来中国必须要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不光要到发展中国家去,而且要到发达国家去,到欧洲去,到美国去。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数千名员工专职帮助在海外的日本企业,让它们更好地在世界各地发展,从而带动日本国内经济发展。
再回到眼下大家最为关注的美国关税政策。有人计算称,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加征60%的关税,中国的GDP就会因此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大一个数,所以我们要准备好对冲措施,无论如何从2025年一季度开始,都应该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了。
2024年9月以来,我们看到国家出手稳住了股市,如果中央政府能够再发行4万亿到5万亿的特别国债,解地方政府燃眉之急,让这笔钱直接流到民营企业家的手里,流到公务员的手里头,相当于给全社会发了钱,经济运转就活起来了,老百姓的信心就回来了,企业家的信心就回来了,那经济复苏就完成了一半。
2024年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非常明确,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
可以说,2025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能否下决心采取真正有效的刺激措施。只要信心一回来,经济自然就会往上走。所有的长期效果,都是由无数的短期叠加起来的。
采访整理 | 记者 孙杨
编辑 | 张轶骁
凤凰WEEKLY财经(ID:fhzkfinance)原创
通过企业出海,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美国的政策对我们制造业产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都会出海。...如果要谈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关注国内的需求。
2024年,中国经济历经重大调整,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多项重磅政策陆续推出,刺激股市、楼市等出现了新变化。年尾,官方媒体发声,强调2024年经济增长5%左一点右一点都可接受,再度表明中央态度。
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2025年经济发展方向,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组合拳”,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2024年年末之际,
《凤凰WEEKLY财经》
对话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姚洋。
姚洋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应更加注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除了数据,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一年来,中国经济复苏攻坚克难的不易,以及中央为提振经济发展、恢复国民信心而作出的各种努力。及时总结与展望,为2025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找对方向。
外贸与出海成两大亮点
2024年即将结束,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经将GDP年增长预期设定为5%左右。如今回头看,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4.8%,虽然第四季度的各项数据还没有出来,最终的GDP增速或许达不到5%,但不会有太大偏差。
自2024年9月以来,中央密集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各个部委纷纷举行发布会解读政策,推动政策落地,释放出推动经济大幅提振和加快复苏的强烈信号。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一些措施,还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对股市的刺激政策。2024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一度跌破3000点,让市场信心速降,很多人甚至担心,股市会掉到2500点以下。现在看来,股市已经基本稳定在了3000点-3500点之间,说明只要政府发力,那就会提振老百姓的信心。
最近两年,我们总在说要提振对整个经济的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但是怎么去提振信心?我觉得这一次中央政府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那就是直接下场。中央政府派出“国家队”把股市稳住,相当于告诉整个市场,告诉国人,国家对股市有信心,我们不会亏钱。这也说明,想要提振信心,一定要将政策落实到现实中,不能光停留在纸面上。
除了股市回升,回望2024年,中国经济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和不确定,但依旧有不少亮点。
一个亮点是外贸。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32.3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其中,出口18.62万亿元,增长6.2%,进出口总值创出新高,各季度都在10万亿元以上。三季超过32万亿元,这在历史同期是首次。特别是经历了2023年的下跌,2024年的外贸增长,就变得更加难能可贵。相信这一年,外需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会提高很多。
另外一个亮点是中国企业出海,仍然方兴未艾,甚至蔚然成风。
企业出海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企业为了对冲美国政府“脱钩断裂”所造成的地缘政治风险的一个自主选择。一方面,通过企业出海,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美国的政策对我们制造业产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所有的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都会出海。例如英国和日本,其海外资产已经是他们全国GDP的五六倍,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了一个英国、日本,美国的海外资产总量也已经超过了它的GDP总量。未来,中国企业肯定也会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当然,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房地产的需求没有消失
如果要谈论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是要关注国内的需求。提到内需,我觉得大家不应该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居民消费上面。为什么这么讲?居民消费其实是个内生变量,是老百姓自己在决策,我要消费多少,我要储蓄多少,这个决策一是取决于每个人的收入,二是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未来的预期。
收入方面,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差。网上很多人说,国人不消费了,是因为他们的收入下降了,但是这个观点明显是和宏观数据对不上的。2024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6.62万亿,其中住户部门增加了11.85万亿。居民存款再创新高,说明国人并非没钱消费,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对未来的预期,担心收入不稳定而减少消费、延迟消费。有些人甚至选择提前还贷,这也说明,内需不足主要原因不是收入减少导致的。
例如,一个房子住了8-10年后,很多人会考虑重新装修一下,或更换一批家电家具,但是如果出于对未来收入不稳定的预期,也许就会选择暂时不装修。
这是收入分配的问题。总体来说,如果中国居民的储蓄在增加,自然它就消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使尽浑身解数去刺激消费,恐怕效果依然很有限,因为这是14亿人的个人决策,极其分散。
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平均每年上升约0.8个百分点,这已经很快了。今天我们说要提振国内的需求,注意力不应该都放在老百姓的消费上面,实际上,中国国内需求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仍然是房地产下行和地方政府的财政亏空问题。
先说房地产。2021年,国内房地产销售面积17.9亿平米,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自2021年年底开始下行,到现在已经三年时间了。2024年1-10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8亿平方米,也就是说,与高峰时期相比,房屋销售下降了大约60%左右。这样的一个下降,对于总需求来说,影响不可谓不大。
房子卖得少了,老百姓的装修、家具、家电这些消费自然也都下降了,所以房地产下行不仅仅是一个房地产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减少。
中央政府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支持政府收储,推进房企融资白名单等。2024年5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预计将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抛开数字大小不说,中央推出这笔资金的用意,是要让地方政府去银行借钱,然后购买多余的房子。这个想法是对的,像股市一样,政府出手才能稳定楼市。
但是这件事情让地方政府去完成,其实是有问题的。首先,很多地方政府本来手里的存量房就多。我了解到某一线城市,仅一个区的区政府手里头就有十几万套经济适用房,但是全区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人,只有3万户。在这种情况下,想让地方政府再去收购新的房子,成本太高了。其次,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地方政府的债务清理工作,这边清理债务,那边又要求去借钱收房子,这显然是互相矛盾的。
所以,最终导致了中央的政策方向很好,但具体措施难以落地的结果。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一个地方政府真的去贷了款,然后收购了房子。
正确的做法应该参考股市,让“国家队”来做事。最近这一年多以来,我和任泽平一直在呼吁由中央政府成立一个类似“房屋收储银行”的机构或公司,由中央发放4万亿-5万亿永续债,专门做房屋收储这件事。给这个机构留出足够空间,没有财务压力地去收购房屋。可以挑选一些具有示范作用的一二线城市,当老百姓看到中央政府出手了,肯定觉得房价跌够了,该我们出手了。
有人说大家现在都不买房子,是因为需求没了。为什么2021年的时候能卖近18亿平方米,现在只卖8亿平方米,60%的需求真的就这样突然没有了吗?我认为并不是。过去的房地产销售面积,也许存在一些泡沫,但最多也就是三四亿平方米,一下子减少60%,肯定是不正常的。
我认为,房地产的需求依然还在。大家看人口结构就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口还在流动,二三线城市的人口依然在向一线城市流动,农村人口依然在向城市流动,没有停止,城市化的进程没有结束,很多人依然对住房有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各个城市里,有大量的老旧小区需要改造,居住在老旧房屋中的人需要改善住房条件,关键就是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银来,这样老百姓才会有信心。
地方财政亏空是比化债
更为急迫的问题
除了房地产,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是近年来经济政策的重点。2024年,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头戏”,就是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
我认为化解地方债,至少在目前这种状态下,不是最急迫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地方债上面,但是地方债到底有多少,谁也不知道。有的估计是60万亿,还有的估计是100万亿,但这些都是表外债务。过去几年,地方政府一直在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法度过,这就出现了一个“奇观”:地方政府发债,金融机构买下,地方政府拿到钱后,又马上还给了金融机构。大家一直都在玩“空转”的游戏。
虽然从长期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但是目前更为急迫的问题是,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亏空。
2024年以来,“远洋捕捞”引发各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中央天天说要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却在大搞异地抓捕企业家、冻结民营企业资产等趋利执法。如此下去,民营企业如何能拥有发展的信心?
2024年10月,司法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加快推进立法进程。作为中国首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促法是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而制定的。动作不可谓不大。
但是在我最近接触到的企业中,大量民营企业都被政府拖欠了钱,仍然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各种顾虑。症结到底在哪里?有人担心,民促法是纸上的东西,法律又没有牙齿,未必能真正解决“远洋捕捞”这样的民营企业面临的困扰。还有人担心,中央的政策根本落不了地,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没钱了,出现了财政亏空。
地方政府没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疫情期间花了太多的钱,另一方面是房地产的收入下降得太多。当预算的支出不足,类似于“远洋捕捞”的不良现象就出现了。
为什么说地方政府财政亏空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地方政府的支出,每年所占规模是非常巨大的。地方财政减少,支出就在减少,需求也在减少,对全国GDP可以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我们一直在呼吁,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行4万亿到5万亿的特别国债,专门用来弥补地方政府的财政亏空。
这是因为,财政亏空很大一部分是拖欠企业的钱,把欠企业的钱先还上之后,就相当于给整个经济注入了4万亿到5万亿的流动性,民营企业也就能同时获得雨露甘霖,会感受到真正的被重视。
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地方政府运营的经费。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现了降薪,甚至发不出工资的现象,这样持续一段时间,我们的基层公务员还怎么有动力去做事儿呢?
当前,企业不花钱,老百姓不花钱,但总得有人花钱,那就政府花。而政府花钱的首要方向,是救助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正常运转起来。这不仅是一个地方财政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提振国内需求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稳定问题。
至于地方债存量问题,需要从长计议,设定全国统一的化债方案。具体的方式,可以考虑在中央层面成立一个领导小组,由国务院牵头,资产管理公司、券商、投行都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清理掉这些地方债务。对于一些运营效率极低的地方国有资产,不妨脱手卖掉,交给民间来经营,给地方政府解套,也给投资者解套。说白了就是让全社会都来买这些资产,也就是由中央政府来“开球”,全社会参与,化解地方债务问题。我国的地方债务有较好的资产相对应,这给化债提供了有利条件。
2024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概念。标志着我国在资产负债表管理领域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我看来,这项改革力度之大,超过了以往20年的改革。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的改革,将会改变一直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当地方政府的所有财政都透明化了,中央也就好管理了。而现在中央管地方一个很大难题就是在于,地方政府财务状况的不透明。而在地方层面,债务透明了,地方政府也会更守规矩,接受中央和舆论监督,同时还可以促进地方人大的作用,减少不良项目的投资。
无需过度在意美国是否加关税
2025年1月,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开启新一届为期四年的任期。特朗普的上台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何种影响,是国人在预测2025年经济趋势时的重要参考项。
从特朗普已经宣布的一部分政策来看,他的重点还是在美国国内,有些人说既然是这样,那么中国就无需担心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的。正因为特朗普的重点在国内,他对其他国家反而才会出手更狠。我们目前能做的是,思想上做好最坏的打算,行动上尽最大的努力。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要太纠结于外部形势,例如在关税方面,近年来,不光是美国在加税,其他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税,这就意味着出口拉动经济的这条路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维护一个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就要有所动作。这方面,很多企业已经做出了良好的示范,那就是“出海”。
如今的中国,不仅可以出口商品,也可以输出技术,也就是说,中国到了平视美国和世界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回馈世界。过去那种仅靠出口来消化产能的时代过去了,未来中国必须要推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不光要到发展中国家去,而且要到发达国家去,到欧洲去,到美国去。
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很值得借鉴。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数千名员工专职帮助在海外的日本企业,让它们更好地在世界各地发展,从而带动日本国内经济发展。
再回到眼下大家最为关注的美国关税政策。有人计算称,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加征60%的关税,中国的GDP就会因此下降两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大一个数,所以我们要准备好对冲措施,无论如何从2025年一季度开始,都应该有实实在在的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了。
2024年9月以来,我们看到国家出手稳住了股市,如果中央政府能够再发行4万亿到5万亿的特别国债,解地方政府燃眉之急,让这笔钱直接流到民营企业家的手里,流到公务员的手里头,相当于给全社会发了钱,经济运转就活起来了,老百姓的信心就回来了,企业家的信心就回来了,那经济复苏就完成了一半。
2024年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非常明确,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
可以说,2025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完全取决于中央政府能否下决心采取真正有效的刺激措施。只要信心一回来,经济自然就会往上走。所有的长期效果,都是由无数的短期叠加起来的。
采访整理 | 记者 孙杨
编辑 | 张轶骁
凤凰WEEKLY财经(ID:fhzkfinance)原创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姚洋:2025年经济形势,关键在于打好「政策组合拳」
凤凰WEEKLY财经
2周前
打好政策“组合拳” 助推经济回升向好
财经头条
2周前
2025年持续用力、更加给力,打好政策“组合拳”
新财网 文
2周前
国家发改委:加快培育一批银发经济龙头企业
发改委
1天前
事关会计师事务所,财政部、证监会发布!
上海证券报
7小时前
深度丨万亿新赛道,风口还是噱头?
格隆汇
1天前
上海取代旧金山成为胡润瞪羚的世界之都丨《2024胡润全球瞪羚企业榜》重磅发布!
胡润百富
12小时前
“两新”,利好!两部门发布,央行等五部门发声!
证券时报
2天前
利好!沪深交易所发声,事关外资
中国证券报
2秒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