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财经早餐

深圳工业总会

2天前

12月20日,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致辞。

辛国斌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各相关部门和地方一道,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激发市场动力活力,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全国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定制、柔性生产、虚拟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孕育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3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800亿元,智能制造相关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发布469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50项国际标准,6500余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范围涵盖全部制造业领域。

辛国斌强调,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推动实施智能制造领域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成组连线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深化行业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持续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深耕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是加强标准引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步推进技术攻关与标准研制,引导企业标准群加速落地,不断深化标准国际合作。

四是夯实发展底座,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5G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工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此外,大会开幕式上,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共同发布“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这些科技进展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具有前沿性、新颖性或实质性、示范性的技术突破,在解决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难点或行业热点问题,以及对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影响。

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1.西碳迹 - SiGREEN 平台底座及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可实现全链条碳足迹透明化及价值链高效协作,兼顾高效生产与绿色发展。依托边缘计算实现基于实时生产制造过程的产品碳排放数据精准量化;依托数字孪生实现碳孪生全息视图;通过区块链实现供应链碳排放数据的安全可靠、共享与协同生态;通过 AI 技术大幅提升碳排放因子匹配质量及碳排放数据处理效率。

2.“五官一脑”智能盾构系列化搭载装备——山东大学

“五官一脑”盾构智能装备,包括“火眼金睛”—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听波聪耳”— 地层界面识别系统实现开挖面复合地层特征感知;“超级巧鼻”— 气体环境监测系统;“钢牙神经”— 滚刀磨损监测系统实现重点部位滚刀磨损实时监测;“号脉灵手”— 同步注浆检测系统;“人工智脑”— 辅助决策支撑系统。

3.蒸压加气混凝土行业数字化制造——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 、家气人(杭州)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对工艺配比最优算法、数字化生产管理、绿色能源管理、供应链数字化协同等场景输出大数据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工艺建模分析、IoT 大数据,提升 AAC 行业的生产效率、成本管控、绿色节能,为行业发展储备数字化人才、积累数字化管理经验、提升企业 ESG 管理水平,为AAC 行业绿色发展开拓思路。

4.工业蜂窝网赋能的 EcoStruxure 开放自动化平台——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平台具备高易用性、高可靠、广泛通信连接、系统与规模扩展、原生集成 AI 功能等优势。可复用特点可大幅降低设备改造时长和成本,改造后的系统具备优异的移动性和灵活性,可实现多条柔性生产线快速部署,覆盖范围更广且支持大规模的设备连接。

5.事件视觉传感器 GENX320——璞飞思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以微瓦级功耗、微秒级时间分辨率和一定的高动态范围,满足边缘视觉设备对功率、速度和鲁棒性需求,在低光或极端光照条件下依然能完成任务,已在众多机器视觉系统中应用。

6.面向复杂场景的智能电力巡检四足机器人——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可满足在狭窄通道、多层陡峭楼梯等复杂巡检环境下大负载、高机动的性能需求,解决面向电力、冶金、消防等巡检工作环境恶劣、危险系数高、工作强度强、人工巡检质量参差不齐、劳动力缺乏等行业难题。

7.IM-8000 系列图像尺寸测量仪——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

设备通过一键操作,数秒内就能完成测量,支持多达三百个部位、一百个目标物的判别,并通过二维码快速检索设定文件,极大提升测量效率。其大景深设计和亚像素处理功能确保测量的高准确性,不受操作者技能影响。

8.机器人高性能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器——埃莫运动控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符合 IEC 61800 功能安全标准,集成 17 种智能功能安全特性。产品设计体积紧凑、适应性强,可应对包括深海探测在内的多种空间受限环境;支持人形机器人的精准控制需求和协作机器人的安全互动要求。通过 EAS II 软件,工程师可高效地进行设备整定和配置,减少调试工作量。

9.高精度气缸加工与装配数字化应用——SMC( 中国 ) 有限公司

构建高精度气缸加工与装配车间交货期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响应速度和交货期满足率。设计开发设备三色灯数据采集盒,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设备稼动状态的实时采集,利用 IoT 平台进行数据的高并发和实时存储,实现多端的稼动率可视化监控,提升关键设备的稼动率。质量控制环节中引入机器视觉技术,提高检验的准确度和效率。

今年的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只有9项。据主办方介绍,为了确保入围项目的质量,今年最终只遴选出9项成果。

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1.飞机部件智能装配测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苏州星祥益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主动投影视觉特征构建方法”解决大工作空间中准确位姿控制;“模型驱动变频条纹测量方法”突破复杂工况下全域形位测量的瓶颈;“专家经验驱动装配决策方法”克服多接触约束下的高效力控决策难题。实现位姿控制、形位测量和力控精度技术大幅提升,研制飞机部件智能装配全工序装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生产线。

2.AFM 微纳操作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

该系统在国内外多家高校研究所、企业应用,应用范围涉及半导体检测与修复、微纳器件检测、细胞 / 亚细胞操控、柔性脑机接口植入等前沿领域,应用领域辐射到生物医学、脑科学、半导体等行业,为我国微纳制造、精准医疗等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持。

3.数字式可编程多功能电液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浙江大学、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从感知、驱控、决策三个方面,突破数字式可编程多功能电液控制阀关键技术。提出融合多源信息和模型的自感知技术,实现阀口流量、负载等状态信息的软测量;攻克数字独立先导驱动技术,研制阀上集成控制器,提高液压阀响应速度,并实现温漂和制造偏差在线补偿。提出多功能切换的双阀并联构型,研制多通讯接口的系统控制器及调控软件,减少整机燃油消耗与压力振荡、提高定位精度。

4.高通量水果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与智能分选系统——浙江大学

创制了系列水果品质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实现水果内外部品质检测分选的防损伤、测得全、测得准、高速度、智能化和少人化,可用于水果内外部多品质指标的同步无损检测与分选,为农产品增值减损和农业增效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

5.弱刚性大型航天构件数字孪生精密装配技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突破几何误差与装配力耦合作用下装配精度预测、大型构件高精度装配干涉检测、螺栓组残余预紧力预测等技术,形成米级工件、微米级精度、百毫秒级实时性的数字孪生装配技术体系。研发行业首套机器人化数字孪生装配系统,在航天装备企业应用,变革人工“两试一装”工艺,实现机器人一次装配成功,大幅提升关键工艺环节效率,破解企业安全减人与效率提升的矛盾,节约企业新增投资数千万元。

6.大型复杂结构数模驱动智能焊接自主化装备——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打通从设计端到装备端的数据赋能技术,建成大型复杂结构智能焊接装备,实现自动识别、自动避障、自主决策、智能焊接,推动国产自主软件三维模型“一模到底”,实现工艺数据流的动、焊接控制控的准、智能装备用的优。该装备已推广应用到船舶、桥梁、海工平台等领域

7.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及其协同智能系统——东华大学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灵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性地突破了机器人接头柔顺作业的自学习智能控制技术、自导航细纱接头机器人自主移动控制技术,构建了云边融合的细纱接头机器人协同智能系统,集灵巧操作智能、自主移动智能与群体协同智能于一体。在多家企业应用示范形成多应用场景,展现出高作业柔性、高投入产出比的效果。该项目补全了纺纱全流程自动化技术断点,实现机器人化纺纱智能制造新模式。

8.超高精度透平叶片柔性高效智能制造无人车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实现叶片设计工艺协同、多品种小批量叶片混线柔性加工控制、加工过程自动监视与补偿、产线状态自感知、物流和产线加工集成、5G+ 智慧物流精准管控、离散制造自适应排程、以虚预实的离散制造管控、叶片生产运营管理孪生等 9 项技术创新,1 套离散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投用至今已完成近千个批次、数十万件叶片加工,新增叶片产值和直接经济效益提升。

9.新能源汽车总装工厂的柔性化智能化——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开发不同车身合装小车和吊具的智能切换,实现非承载皮卡车和常规承载车两类车型的柔性共线生产。拧紧防错技术实现车型、工位定点 / 定区的智能拧紧防错,显著提高拧紧合格率。多种视觉方式及车辆远程诊断融合实现电子控制到负载执行端的全链路无人化检测。总装车间的柔性化智能化已推广至比亚迪汽车海内外工厂,已在纯电、混动、CTB、承载车和非承载车等全车系应用,实现生产高节拍高柔性和质量提升。

10.基于数字底座的虚拟制造平台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无锡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

采用离散事件仿真和 Agent 混合建模,融合实时数据、机理模型与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瓶颈快速高精度识别与预测。生产仿真与优化算法多核并行实现生产过程优化,快速获得最优决策。搭建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供需平衡状态监测与优化云平台,保障系统高质量运行。利用实时数据驱动预演生产因素动态变化,实现主动式生产风险预测、跨领域高效协同,大幅提升物料齐套率及更优排产方案。已在吉利汽车集团多个基地应用,经济价值显著的同时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

来源:深圳工业总会


12月20日,2024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出席大会并致辞。

辛国斌表示,中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与各相关部门和地方一道,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激发市场动力活力,推动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企业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全国建成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个性定制、柔性生产、虚拟制造、智慧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孕育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达到3.3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超过2800亿元,智能制造相关新兴产业持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生态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发布469项智能制造国家标准、50项国际标准,6500余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范围涵盖全部制造业领域。

辛国斌强调,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要求,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推动实施智能制造领域重大科技专项,促进先进工艺、智能装备、工业软件成组连线集成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深化行业应用,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持续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深耕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是加强标准引领,实施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同步推进技术攻关与标准研制,引导企业标准群加速落地,不断深化标准国际合作。

四是夯实发展底座,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5G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规模应用,推动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工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

此外,大会开幕式上,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共同发布“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这些科技进展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具有前沿性、新颖性或实质性、示范性的技术突破,在解决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难点或行业热点问题,以及对行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影响。

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1.西碳迹 - SiGREEN 平台底座及碳足迹生态解决方案——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

可实现全链条碳足迹透明化及价值链高效协作,兼顾高效生产与绿色发展。依托边缘计算实现基于实时生产制造过程的产品碳排放数据精准量化;依托数字孪生实现碳孪生全息视图;通过区块链实现供应链碳排放数据的安全可靠、共享与协同生态;通过 AI 技术大幅提升碳排放因子匹配质量及碳排放数据处理效率。

2.“五官一脑”智能盾构系列化搭载装备——山东大学

“五官一脑”盾构智能装备,包括“火眼金睛”—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听波聪耳”— 地层界面识别系统实现开挖面复合地层特征感知;“超级巧鼻”— 气体环境监测系统;“钢牙神经”— 滚刀磨损监测系统实现重点部位滚刀磨损实时监测;“号脉灵手”— 同步注浆检测系统;“人工智脑”— 辅助决策支撑系统。

3.蒸压加气混凝土行业数字化制造——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 、家气人(杭州)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对工艺配比最优算法、数字化生产管理、绿色能源管理、供应链数字化协同等场景输出大数据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工艺建模分析、IoT 大数据,提升 AAC 行业的生产效率、成本管控、绿色节能,为行业发展储备数字化人才、积累数字化管理经验、提升企业 ESG 管理水平,为AAC 行业绿色发展开拓思路。

4.工业蜂窝网赋能的 EcoStruxure 开放自动化平台——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平台具备高易用性、高可靠、广泛通信连接、系统与规模扩展、原生集成 AI 功能等优势。可复用特点可大幅降低设备改造时长和成本,改造后的系统具备优异的移动性和灵活性,可实现多条柔性生产线快速部署,覆盖范围更广且支持大规模的设备连接。

5.事件视觉传感器 GENX320——璞飞思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以微瓦级功耗、微秒级时间分辨率和一定的高动态范围,满足边缘视觉设备对功率、速度和鲁棒性需求,在低光或极端光照条件下依然能完成任务,已在众多机器视觉系统中应用。

6.面向复杂场景的智能电力巡检四足机器人——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可满足在狭窄通道、多层陡峭楼梯等复杂巡检环境下大负载、高机动的性能需求,解决面向电力、冶金、消防等巡检工作环境恶劣、危险系数高、工作强度强、人工巡检质量参差不齐、劳动力缺乏等行业难题。

7.IM-8000 系列图像尺寸测量仪——基恩士(中国)有限公司

设备通过一键操作,数秒内就能完成测量,支持多达三百个部位、一百个目标物的判别,并通过二维码快速检索设定文件,极大提升测量效率。其大景深设计和亚像素处理功能确保测量的高准确性,不受操作者技能影响。

8.机器人高性能运动控制伺服驱动器——埃莫运动控制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产品符合 IEC 61800 功能安全标准,集成 17 种智能功能安全特性。产品设计体积紧凑、适应性强,可应对包括深海探测在内的多种空间受限环境;支持人形机器人的精准控制需求和协作机器人的安全互动要求。通过 EAS II 软件,工程师可高效地进行设备整定和配置,减少调试工作量。

9.高精度气缸加工与装配数字化应用——SMC( 中国 ) 有限公司

构建高精度气缸加工与装配车间交货期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响应速度和交货期满足率。设计开发设备三色灯数据采集盒,通过无线网络实现设备稼动状态的实时采集,利用 IoT 平台进行数据的高并发和实时存储,实现多端的稼动率可视化监控,提升关键设备的稼动率。质量控制环节中引入机器视觉技术,提高检验的准确度和效率。

今年的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只有9项。据主办方介绍,为了确保入围项目的质量,今年最终只遴选出9项成果。

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1.飞机部件智能装配测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 、苏州星祥益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主动投影视觉特征构建方法”解决大工作空间中准确位姿控制;“模型驱动变频条纹测量方法”突破复杂工况下全域形位测量的瓶颈;“专家经验驱动装配决策方法”克服多接触约束下的高效力控决策难题。实现位姿控制、形位测量和力控精度技术大幅提升,研制飞机部件智能装配全工序装备,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生产线。

2.AFM 微纳操作机器人关键技术与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

该系统在国内外多家高校研究所、企业应用,应用范围涉及半导体检测与修复、微纳器件检测、细胞 / 亚细胞操控、柔性脑机接口植入等前沿领域,应用领域辐射到生物医学、脑科学、半导体等行业,为我国微纳制造、精准医疗等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持。

3.数字式可编程多功能电液控制阀关键技术及应用——浙江大学、江苏恒立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从感知、驱控、决策三个方面,突破数字式可编程多功能电液控制阀关键技术。提出融合多源信息和模型的自感知技术,实现阀口流量、负载等状态信息的软测量;攻克数字独立先导驱动技术,研制阀上集成控制器,提高液压阀响应速度,并实现温漂和制造偏差在线补偿。提出多功能切换的双阀并联构型,研制多通讯接口的系统控制器及调控软件,减少整机燃油消耗与压力振荡、提高定位精度。

4.高通量水果快速无损检测技术与智能分选系统——浙江大学

创制了系列水果品质智能检测分选装备,实现水果内外部品质检测分选的防损伤、测得全、测得准、高速度、智能化和少人化,可用于水果内外部多品质指标的同步无损检测与分选,为农产品增值减损和农业增效提供技术与装备支撑。

5.弱刚性大型航天构件数字孪生精密装配技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突破几何误差与装配力耦合作用下装配精度预测、大型构件高精度装配干涉检测、螺栓组残余预紧力预测等技术,形成米级工件、微米级精度、百毫秒级实时性的数字孪生装配技术体系。研发行业首套机器人化数字孪生装配系统,在航天装备企业应用,变革人工“两试一装”工艺,实现机器人一次装配成功,大幅提升关键工艺环节效率,破解企业安全减人与效率提升的矛盾,节约企业新增投资数千万元。

6.大型复杂结构数模驱动智能焊接自主化装备——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

打通从设计端到装备端的数据赋能技术,建成大型复杂结构智能焊接装备,实现自动识别、自动避障、自主决策、智能焊接,推动国产自主软件三维模型“一模到底”,实现工艺数据流的动、焊接控制控的准、智能装备用的优。该装备已推广应用到船舶、桥梁、海工平台等领域

7.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及其协同智能系统——东华大学 、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灵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性地突破了机器人接头柔顺作业的自学习智能控制技术、自导航细纱接头机器人自主移动控制技术,构建了云边融合的细纱接头机器人协同智能系统,集灵巧操作智能、自主移动智能与群体协同智能于一体。在多家企业应用示范形成多应用场景,展现出高作业柔性、高投入产出比的效果。该项目补全了纺纱全流程自动化技术断点,实现机器人化纺纱智能制造新模式。

8.超高精度透平叶片柔性高效智能制造无人车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

实现叶片设计工艺协同、多品种小批量叶片混线柔性加工控制、加工过程自动监视与补偿、产线状态自感知、物流和产线加工集成、5G+ 智慧物流精准管控、离散制造自适应排程、以虚预实的离散制造管控、叶片生产运营管理孪生等 9 项技术创新,1 套离散装备制造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投用至今已完成近千个批次、数十万件叶片加工,新增叶片产值和直接经济效益提升。

9.新能源汽车总装工厂的柔性化智能化——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开发不同车身合装小车和吊具的智能切换,实现非承载皮卡车和常规承载车两类车型的柔性共线生产。拧紧防错技术实现车型、工位定点 / 定区的智能拧紧防错,显著提高拧紧合格率。多种视觉方式及车辆远程诊断融合实现电子控制到负载执行端的全链路无人化检测。总装车间的柔性化智能化已推广至比亚迪汽车海内外工厂,已在纯电、混动、CTB、承载车和非承载车等全车系应用,实现生产高节拍高柔性和质量提升。

10.基于数字底座的虚拟制造平台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无锡雪浪数制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

采用离散事件仿真和 Agent 混合建模,融合实时数据、机理模型与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瓶颈快速高精度识别与预测。生产仿真与优化算法多核并行实现生产过程优化,快速获得最优决策。搭建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供需平衡状态监测与优化云平台,保障系统高质量运行。利用实时数据驱动预演生产因素动态变化,实现主动式生产风险预测、跨领域高效协同,大幅提升物料齐套率及更优排产方案。已在吉利汽车集团多个基地应用,经济价值显著的同时延伸到上下游产业链。

来源:深圳工业总会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