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变相降价

时尚头条网

2周前

隐形的调整已经在发生,其主要目的是夺回奢侈品牌在过去四年中失去的中产消费者。...奢侈品行业在中国过去十年的大举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相伴而行。

奢侈品变相降价

隐形的调整已经在发生,其主要目的是夺回奢侈品牌在过去四年中失去的中产消费者

作者 | Drizzie

涨价拉动行不通,奢侈品牌只能通过提升消费数量和频次推动增长。

据路透社消息,面对奢侈品市场需求的疲软,奢侈品牌正在扩充产品线和降价措施,推出更多价格在500美元及以下的围巾、皮带、钱包及家居用品。

根据奢侈品研究机构Luxurynsight的数据,2023年小型皮具在总手袋产品中的比例同比增长了8%。Dior的小皮具的平均价格同比下降21%,LV则增加了500欧元以下的小皮具比例。

Gucci推出了包括440美元宠物牵引绳和200美元品牌便签等低价商品。LV推出360美元的卡包和395美元的手链。Burberry计划通过重新调整店面布局,设置围巾中岛,强化对450美元到1050美元入门价格区间羊绒围巾的出售,同时对手袋产品进行降价。

Balenciaga、Miu Miu等奢侈品牌接连推出千元手袋挂饰。Miu Miu 5000元人民币的发卡则成为品牌天猫旗舰店最热销的单品之一。Prada CEO Andrea Guerra此前在财报发布后会议上表示,品牌正在扩展价格范围,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不过,LVMH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强调,过度降低价格可能会损害品牌的独特性,指出公司不会推出“非常低价”的产品。

隐形的调整显然已经在发生,其主要目的是夺回奢侈品牌在过去四年中失去的中产消费者。

根据贝恩咨询的研究报告,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奢侈品价格持续攀升,全球奢侈品消费者正在减少奢侈品购买,消费者数量在过去两年中缩减了约5000万人至3.5亿人,也即失去了10%的消费者。

一方面,中产消费者的钱包已经支撑不住奢侈品消费。欧美通胀压力和中国消费疲软令中产对奢侈品消费更加谨慎。随着美国总统选举后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奢侈品牌的需求更加脆弱,尤其是对于中产群体。

另一方面,奢侈品牌的激进涨价激怒了已经疲惫不堪的消费者。根据Bernstein的报告,Chanel、Prada和Dior在2023年将手袋价格提高超过50%。

据时尚商业快讯最新监测,Chanel中号CF手袋在今年3月涨价后并未在9月进行国内例行涨价,然而其热销的珠宝产品Coco Crush价格仍在攀升,新款白金镶嵌钻石的标准款戒指标价89500元,较老款贵出一倍,距离10万元大关近在咫尺,正成为CF手袋之外的下一个Chanel价格风向标。

奢侈品牌在涨价的同时,质量却显著下滑,设计新意不足,不时传出供应链丑闻,令奢侈品祛魅的叙事在市场上广泛流传。报告分析,Dior中号手袋的价格自2020年起上涨了51%,而同期制造成本仅上涨18%,消费者为该产品支付的价格是其制造成本的15倍,高于2020年的12倍。

在中国市场,宏观市场对消费信心的挑战固然突出,但是影响消费的无形因素同样不可小觑。

奢侈品行业在中国过去十年的大举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相伴而行。在奢侈品繁荣增长期,一个爆款的打造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可以十分迅速,但在市场转冷时,奢侈品羞耻或祛魅的观点也在博主意见领袖的助推中被指数级传播。

金字塔尖之外的奢侈品牌通过涨价策略,未能推动其定位短时间内提升为顶级奢侈品牌,却疏远了贡献了重要销售比重的中产消费者,打击了进取型消费者的“进取心”。

尽管推出低价产品可能会影响品牌的高利润率,但行业当前3.5亿的消费者基数根本无法承受以两年内流失5000万消费者的速度继续陷落。

当然,重新争取中产消费者并非没有新机遇,在已经令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的小皮具和美妆品之外,他们正对墨镜、香水、生活方式物件等更多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乃至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验存有兴趣,而不一定是有形商品。

值得关注的是,爱马仕仍在实施例行涨价,将于本月底前在中国完成新一轮涨价,涨价幅度在6%到12%之间。相较于同行,爱马仕的涨价幅度相对保守和规律,并通过调整配货比率进行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

爱马仕CFO Eric Du Halgouet在财报后的分析师会议上直言,如果说过去几个季度有什么令公司感到惊喜,那就是爱马仕的韧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与业内其他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不过令其感到警惕的是,消费者的观念正在快速迭代,转向更加个性低调的新品牌。Rebag发布的报告显示,法国奢侈品牌Goyard首次超越爱马仕,以104%的保值率在价值保持方面位居第一。

从当前市场铂金包的获取难度来看,这个奢侈品巨头也在市场转冷时无意外地感受到了销售压力。

巴克莱预计,爱马仕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将达到37亿欧元,按当前汇率同比增长10%。分析师预计,除亚太地区外,所有其他地区将实现双位数增长,而但亚太地区可能继续承压,增长幅度仅为个位数。

隐形的调整已经在发生,其主要目的是夺回奢侈品牌在过去四年中失去的中产消费者。...奢侈品行业在中国过去十年的大举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相伴而行。

奢侈品变相降价

隐形的调整已经在发生,其主要目的是夺回奢侈品牌在过去四年中失去的中产消费者

作者 | Drizzie

涨价拉动行不通,奢侈品牌只能通过提升消费数量和频次推动增长。

据路透社消息,面对奢侈品市场需求的疲软,奢侈品牌正在扩充产品线和降价措施,推出更多价格在500美元及以下的围巾、皮带、钱包及家居用品。

根据奢侈品研究机构Luxurynsight的数据,2023年小型皮具在总手袋产品中的比例同比增长了8%。Dior的小皮具的平均价格同比下降21%,LV则增加了500欧元以下的小皮具比例。

Gucci推出了包括440美元宠物牵引绳和200美元品牌便签等低价商品。LV推出360美元的卡包和395美元的手链。Burberry计划通过重新调整店面布局,设置围巾中岛,强化对450美元到1050美元入门价格区间羊绒围巾的出售,同时对手袋产品进行降价。

Balenciaga、Miu Miu等奢侈品牌接连推出千元手袋挂饰。Miu Miu 5000元人民币的发卡则成为品牌天猫旗舰店最热销的单品之一。Prada CEO Andrea Guerra此前在财报发布后会议上表示,品牌正在扩展价格范围,以吸引更多消费者。

不过,LVMH首席财务官Jean-Jacques Guiony强调,过度降低价格可能会损害品牌的独特性,指出公司不会推出“非常低价”的产品。

隐形的调整显然已经在发生,其主要目的是夺回奢侈品牌在过去四年中失去的中产消费者。

根据贝恩咨询的研究报告,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奢侈品价格持续攀升,全球奢侈品消费者正在减少奢侈品购买,消费者数量在过去两年中缩减了约5000万人至3.5亿人,也即失去了10%的消费者。

一方面,中产消费者的钱包已经支撑不住奢侈品消费。欧美通胀压力和中国消费疲软令中产对奢侈品消费更加谨慎。随着美国总统选举后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奢侈品牌的需求更加脆弱,尤其是对于中产群体。

另一方面,奢侈品牌的激进涨价激怒了已经疲惫不堪的消费者。根据Bernstein的报告,Chanel、Prada和Dior在2023年将手袋价格提高超过50%。

据时尚商业快讯最新监测,Chanel中号CF手袋在今年3月涨价后并未在9月进行国内例行涨价,然而其热销的珠宝产品Coco Crush价格仍在攀升,新款白金镶嵌钻石的标准款戒指标价89500元,较老款贵出一倍,距离10万元大关近在咫尺,正成为CF手袋之外的下一个Chanel价格风向标。

奢侈品牌在涨价的同时,质量却显著下滑,设计新意不足,不时传出供应链丑闻,令奢侈品祛魅的叙事在市场上广泛流传。报告分析,Dior中号手袋的价格自2020年起上涨了51%,而同期制造成本仅上涨18%,消费者为该产品支付的价格是其制造成本的15倍,高于2020年的12倍。

在中国市场,宏观市场对消费信心的挑战固然突出,但是影响消费的无形因素同样不可小觑。

奢侈品行业在中国过去十年的大举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相伴而行。在奢侈品繁荣增长期,一个爆款的打造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可以十分迅速,但在市场转冷时,奢侈品羞耻或祛魅的观点也在博主意见领袖的助推中被指数级传播。

金字塔尖之外的奢侈品牌通过涨价策略,未能推动其定位短时间内提升为顶级奢侈品牌,却疏远了贡献了重要销售比重的中产消费者,打击了进取型消费者的“进取心”。

尽管推出低价产品可能会影响品牌的高利润率,但行业当前3.5亿的消费者基数根本无法承受以两年内流失5000万消费者的速度继续陷落。

当然,重新争取中产消费者并非没有新机遇,在已经令消费者感到审美疲劳的小皮具和美妆品之外,他们正对墨镜、香水、生活方式物件等更多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乃至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验存有兴趣,而不一定是有形商品。

值得关注的是,爱马仕仍在实施例行涨价,将于本月底前在中国完成新一轮涨价,涨价幅度在6%到12%之间。相较于同行,爱马仕的涨价幅度相对保守和规律,并通过调整配货比率进行市场需求的动态调整。

爱马仕CFO Eric Du Halgouet在财报后的分析师会议上直言,如果说过去几个季度有什么令公司感到惊喜,那就是爱马仕的韧性,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与业内其他品牌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不过令其感到警惕的是,消费者的观念正在快速迭代,转向更加个性低调的新品牌。Rebag发布的报告显示,法国奢侈品牌Goyard首次超越爱马仕,以104%的保值率在价值保持方面位居第一。

从当前市场铂金包的获取难度来看,这个奢侈品巨头也在市场转冷时无意外地感受到了销售压力。

巴克莱预计,爱马仕第四季度的营业收入将达到37亿欧元,按当前汇率同比增长10%。分析师预计,除亚太地区外,所有其他地区将实现双位数增长,而但亚太地区可能继续承压,增长幅度仅为个位数。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