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青岛这样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 政务:青岛发布 2024-12-19 12:01 12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市政排水设施建设 助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

两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青岛这样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 政务

4周前

全市水务系统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焦市民关注的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建设行动有关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采取“厂-网-河”系统治理,提标改造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探索实践了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治水新路径,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营造了良好城市水生态环境。
 
两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青岛这样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
政务:青岛发布 2024-12-19 12:01
12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市政排水设施建设 助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关情况 。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毅,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排水事业部负责人乔玉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水务系统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焦市民关注的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建设行动有关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采取 “厂-网-河”系统治理,提标改造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探索实践了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治水新路径,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营造了良好城市水生态环境。
聚焦城市污水处理品质提升,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厂”
不断适应市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坚持市区统筹联动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市级工作联席会议,市水务管理局作为工作牵头单位,加强统筹调度,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区市直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实现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安排,至2024年底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先后7次邀请污水处理领域专家对污水处理工艺和建设方案把关,深入现场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1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团岛、娄山河、即墨西部等15座,剩余的2座正加紧建设,计划年底前完工。
建立一厂一策管理模式
本轮17个提标、新(改扩)建项目,其中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一期)、即墨即发、娄山河、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等15个项目属于扩建、提标,李村河北岸、平度东水质净化厂等2个属于新建项目。各个项目地质条件、建设规模和工艺流程各有不同,为做好施工指导,每个项目有针对性安排1-2名专业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帮扶,优化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指导建立了“一厂一策”,实现出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提升,节约投资建设成本,科学有效实现建设目标。
着眼区域环境品质提升
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注重区域统筹,结合属地实际,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其中,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工程中,将部分地上设施改建地下,已腾出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将建设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营造复合公共空间,开放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生共享。新建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已主体完工,为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所有生产设备全部位于地下箱体内,地上部分计划建设立体化公园景观,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还地于民,为广大市民提供优美休闲运动场地。今年我市的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作为全省上榜的仅有2家水厂,获评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布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并推广经验做法。
推进排水管网改造,畅通城市运行“大静脉”
实施雨污合流管网改造
牢牢抓住排水管网这个中枢,提速推进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市已完成城市建成区包括西海岸新区双珠路路段、胶州市青年路路段、平度市苏州路路段等,合计49.82公里既有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提前3年完成省要求的清零任务,成为省内首个实现整市域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的城市。
科技助力管网专项排查
引入先进的电视检测(CCTV检测)、管道潜望镜检测(QV检测)、传统方法检查等多种检测方式,可以准确直观判断管道状态,存在管道塌陷、管口错接、异物侵入等问题,通过详细的管道内部检测,全面掌握了污水干管、支管高程、埋深及管道材质、淤积情况等数据,实现了市政排水管网排查全覆盖,建立了市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检测成果为管网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保障,为实现“智慧水务”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污水管网进行了分期、分批次排查,共摸清了中心城区424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底数。
推进排水管网缺陷改造
根据排查管线缺陷情况,对重要隐患逐一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制定管理维护方案,提高水务地下管网的维护管理能力。今年组织排水公司对市内三区约61公里缺陷管网进行修复改造。市财政积极争取中央奖补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8000万元,重点实施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综合治理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完成流域内老化、容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陷的排水管网新建及改造22公里,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开挖翻建与非开挖修复同步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减轻施工期对绿地、植被、周边市政设施的破坏,以及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影响。目前全市排查出的10444处雨污管网缺陷问题已全部完成改造。
加强城市水体治理,营造水清岸绿“水名片”
持续抓好城市河道水体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果。
实行“规划引领”
把抓好排水设施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治水的根本举措,依据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编制完成《青岛市城市排水专业规划(2021-2035)》。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系统谋划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优化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调配体系,加强污泥处理处置。重点规划明确了主城区和其他城区排水管网标准,将创建4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4%,实现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达到100%。为实现规划目标,编制了2025年前、2035年前两个阶段任务,分步骤推进排水设施品质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安全效能,保证河道水体优良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强化“系统治理”
为防治城市黑臭水体并巩固做好前期治理成果,按照“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的思路,构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性治理体系,实行标本兼治。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要求,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施、自动留样监测点,从源头上实施截污纳污;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消除河道底泥和垃圾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在河道内栽种荷花、莲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鸟类、鱼类等活动湿地空间,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实施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多点布局、生态耦联、梯级利用方式,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资源回补上游河道。仅2024年河道补水达到近3亿立方米,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真正让河道“活”起来,还原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
注重“长制久清”
先后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质量监管、督察考核、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机制等14项长效管理机制。各区市按照河湖长制有关规定和《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巡查预警与动态治理工作机制》要求,强化河道日常管理养护,每月对城市建成区内所有水体全面巡查,重点水体加密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即知即改,保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通过资料调阅、实地检查、水质监测等方式,对城市建成区水体进行现场主动核查,发现问题均形成清单交办各相关区市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实现“多重效益”
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后 “清水入河”和城市河道水体的持续整治巩固,有效改善了周边水环境质量,“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全部达标。在李村河中下游,水生植物进一步丰富、水生动物更加活跃,多种珍稀鸟类再次返回河道栖居,水体周边成为市民亲子游玩、娱乐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李村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同时随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张村河、白沙河、墨水河等众多城市河道带动了周边产业结构升级,更多高品质住宅小区、商业项目依河而建,实现了城市发展和河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宏网记者:刚才提到我市有2座污水处理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厂。请问我市在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乔玉峰:近年来,我市坚持实践“全过程降碳”工作理念,实施源头治理、过程降碳和回收利用全过程管理,在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评选工作中,团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仅有的2座成功获选的污水处理厂。
在源头治理方面,注重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严格制定管网治理目标。在提前完成省级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成区雨污错接、混接等管网问题完成整治改造”的要求,全部完成10444处排水管网缺陷问题整改。发挥部分排水分区已实现“厂网河管护一体化”的现实优势,以智慧化系统建设赋能流域内“厂网河”高效协同联动,实时监控上游水质、水量变化,助力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逐年提升。
在过程降碳方面,率先探索形成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促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通过罐车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用于替代反硝化碳源,其他低浓度啤酒废水通过管网进入下游污水厂,改善进水可生化性,实现了青岛地区上下游企业减污降碳、资源共享。研发推广零碳源投加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降碳效率。构建基于剩余污泥回流的新型活性发酵初沉系统,实现了城镇污水主流工艺碳源原位开发。
在回收利用方面,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投加至污泥消化系统中,利用啤酒废液、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浓缩后进行中温厌氧消化。突破甲烷菌强化技术,推动沼气增产。成功实现甲烷菌强化技术攻关,提高了甲烷菌活性,提高沼气产量。
Q2
凤凰网记者:入河排污口是水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最后关口,请问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哪些做法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金柏峰: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推动实现水陆统筹、以水定岸,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水污染问题的表象在水里,但根源却在岸上。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水体,一头连着排水通道,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症结。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水污染治理才能取得实效。近几年,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法和路径,助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我市创新实施了“排查、监测、溯源、交办、整治、销号、核查、监管”八步走方式,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每3年左右开展一次市区两级联动的集中排查,同时每年分汛期和非汛期至少开展两次监督性监测评估,同步建立了重点排口雨后水质加密监测、问题排口交办整治等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现代化手段运用。结合青岛市实际,建立了青岛市入河排污口监控管理系统,以常态化巡查机制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将排查成果纳入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了200余处视频监控设施、100余处自动留样监测点,实现了排污口环境问题“线上+线下”“室内+户外”多维度、多方位实时动态排查和监管。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排口排查监测“零距离”。通过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类入河排污口水系分布等信息,打造“身份证式”排污口长效管理模式。
三是加强工作联动。排污口的整治不能一堵了之,很多排口雨污混排问题的根源还是排水通道上游存在错接、混接或管网不完善、设施不健全问题,消除排口雨污混排需要从源头上根治。针对整治难度大、对环境影响明显的“疑难杂症”排口,生态环境、水务管理、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会审、现场督导帮扶,确保排口溯源精准,整治方案科学合理,整治过程合法合规,整治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针对青岛市水资源紧缺、河流水生态相对比较脆弱这一实际,我们严把入河排污口审批设置关。对确需设置的排污口,绝大多数以不低于河流水功能区标准进行审批,变“排污口”为生态“补水口”,合理运用“再生水”等水资源,增加河流生态流量,改善重点河流水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是倒逼水污染源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市先后两轮对全市10600余个入河入海排污口开展集中排查整治,污水直排现象大幅减少,“市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有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达标率保持100%,其中优良水体比例由2020年的50%,提升至2024年的71.4%,提升了21.4个百分点。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李村河,李村河得益于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让曾经的一条臭水河变成了现在的美丽幸福河湖,如今市民也经常去李村河休闲娱乐,欢迎大家有空去体验。
Q3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应对强降雨带来的区域道路积水,是众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排水难题。今年几次强降雨期间,请问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乔玉峰:近两年,青岛汛期降雨偏多,今年我市天气出现了“旱涝急转”。特别是进入7月份,创下了同期降水水文新纪录。我市受丘陵地形汇水快、海水涨潮顶托排水口等因素影响,如果遇到强降雨,我市城区低洼地段,超过排水设计能力,容易产生短时积水。
今年市政府将“缓解道路低洼点汛期积水问题”列为居住环境领域攻坚事项,要求“加大市区排水设施维护力度,实施市区部分道路低洼点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度改造道路低洼点不少于25处。”市水务管理局作为牵头部门,在工程措施方面,着重从三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改造低洼路段排水设施。重点采取路面翻建、雨水主干管改造、增加雨水口收水设施等方式,对低洼路段进行改造,辽阳西路与辽源路路口、龙口路与龙山路路口等25处改造任务已经完成,明年汛前计划再改造63处。
二是疏通重点排水管道。督导排水公司利用各类疏通车设备,对青海路、燕儿岛路、山东路等重点路段,及低洼路段开展专项拿砂疏通,对雨水支管进行排查疏通,保障排水管道畅通。
三是更换一批老旧排水管网。重点对哈尔滨路、利津路、万年泉路等路段排水管线实施修复或更换,目前已经完成70公里的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排水管线的过水能力,减少积水冒溢问题的出现,为市民提供良好的雨天出行环境。
同时,我们还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积水点排水管理。
一是建立了39支城市防汛排水专业队伍, 1700多人,今年对市区169个重点路段和157处易堵、易冒楼院进行拿砂养护。
二是提前预置力量,强降雨期间在青海路与普集支路,胶州海尔大道、少海等处,提前配置大功率排水抢险设备,保障了行人车辆安全。
三是开展统筹调度,与多部门联动,利用智慧水务视频监控系统,强降雨时排水人员全部上阵,采取在低洼点拉警戒线、人员值勤等措施,今年成功应对了11次强降雨,保障行人车辆安全。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青岛这样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

12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市政排水设施建设 助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关情况 。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毅,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排水事业部负责人乔玉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水务系统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焦市民关注的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建设行动有关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采取 “厂-网-河”系统治理,提标改造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探索实践了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治水新路径,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营造了良好城市水生态环境。

聚焦城市污水处理品质提升,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厂”

不断适应市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坚持市区统筹联动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市级工作联席会议,市水务管理局作为工作牵头单位,加强统筹调度,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区市直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实现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安排,至2024年底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先后7次邀请污水处理领域专家对污水处理工艺和建设方案把关,深入现场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1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团岛、娄山河、即墨西部等15座,剩余的2座正加紧建设,计划年底前完工。

建立一厂一策管理模式

本轮17个提标、新(改扩)建项目,其中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一期)、即墨即发、娄山河、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等15个项目属于扩建、提标,李村河北岸、平度东水质净化厂等2个属于新建项目。各个项目地质条件、建设规模和工艺流程各有不同,为做好施工指导,每个项目有针对性安排1-2名专业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帮扶,优化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指导建立了“一厂一策”,实现出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提升,节约投资建设成本,科学有效实现建设目标。

着眼区域环境品质提升

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注重区域统筹,结合属地实际,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其中,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工程中,将部分地上设施改建地下,已腾出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将建设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营造复合公共空间,开放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生共享。新建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已主体完工,为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所有生产设备全部位于地下箱体内,地上部分计划建设立体化公园景观,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还地于民,为广大市民提供优美休闲运动场地。今年我市的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作为全省上榜的仅有2家水厂,获评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布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并推广经验做法。

推进排水管网改造,畅通城市运行“大静脉”

实施雨污合流管网改造

牢牢抓住排水管网这个中枢,提速推进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市已完成城市建成区包括西海岸新区双珠路路段、胶州市青年路路段、平度市苏州路路段等,合计49.82公里既有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提前3年完成省要求的清零任务,成为省内首个实现整市域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的城市。

科技助力管网专项排查

引入先进的电视检测(CCTV检测)、管道潜望镜检测(QV检测)、传统方法检查等多种检测方式,可以准确直观判断管道状态,存在管道塌陷、管口错接、异物侵入等问题,通过详细的管道内部检测,全面掌握了污水干管、支管高程、埋深及管道材质、淤积情况等数据,实现了市政排水管网排查全覆盖,建立了市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检测成果为管网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保障,为实现“智慧水务”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污水管网进行了分期、分批次排查,共摸清了中心城区424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底数。

推进排水管网缺陷改造

根据排查管线缺陷情况,对重要隐患逐一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制定管理维护方案,提高水务地下管网的维护管理能力。今年组织排水公司对市内三区约61公里缺陷管网进行修复改造。市财政积极争取中央奖补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8000万元,重点实施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综合治理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完成流域内老化、容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陷的排水管网新建及改造22公里,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开挖翻建与非开挖修复同步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减轻施工期对绿地、植被、周边市政设施的破坏,以及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影响。目前全市排查出的10444处雨污管网缺陷问题已全部完成改造。

加强城市水体治理,营造水清岸绿“水名片”

持续抓好城市河道水体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果。

实行“规划引领”

把抓好排水设施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治水的根本举措,依据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编制完成《青岛市城市排水专业规划(2021-2035)》。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系统谋划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优化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调配体系,加强污泥处理处置。重点规划明确了主城区和其他城区排水管网标准,将创建4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4%,实现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达到100%。为实现规划目标,编制了2025年前、2035年前两个阶段任务,分步骤推进排水设施品质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安全效能,保证河道水体优良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强化“系统治理”

为防治城市黑臭水体并巩固做好前期治理成果,按照“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的思路,构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性治理体系,实行标本兼治。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要求,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施、自动留样监测点,从源头上实施截污纳污;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消除河道底泥和垃圾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在河道内栽种荷花、莲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鸟类、鱼类等活动湿地空间,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实施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多点布局、生态耦联、梯级利用方式,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资源回补上游河道。仅2024年河道补水达到近3亿立方米,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真正让河道“活”起来,还原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

注重“长制久清”

先后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质量监管、督察考核、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机制等14项长效管理机制。各区市按照河湖长制有关规定和《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巡查预警与动态治理工作机制》要求,强化河道日常管理养护,每月对城市建成区内所有水体全面巡查,重点水体加密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即知即改,保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通过资料调阅、实地检查、水质监测等方式,对城市建成区水体进行现场主动核查,发现问题均形成清单交办各相关区市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实现“多重效益”

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后 “清水入河”和城市河道水体的持续整治巩固,有效改善了周边水环境质量,“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全部达标。在李村河中下游,水生植物进一步丰富、水生动物更加活跃,多种珍稀鸟类再次返回河道栖居,水体周边成为市民亲子游玩、娱乐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李村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同时随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张村河、白沙河、墨水河等众多城市河道带动了周边产业结构升级,更多高品质住宅小区、商业项目依河而建,实现了城市发展和河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宏网记者:刚才提到我市有2座污水处理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厂。请问我市在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乔玉峰:近年来,我市坚持实践“全过程降碳”工作理念,实施源头治理、过程降碳和回收利用全过程管理,在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评选工作中,团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仅有的2座成功获选的污水处理厂。

在源头治理方面,注重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严格制定管网治理目标。在提前完成省级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成区雨污错接、混接等管网问题完成整治改造”的要求,全部完成10444处排水管网缺陷问题整改。发挥部分排水分区已实现“厂网河管护一体化”的现实优势,以智慧化系统建设赋能流域内“厂网河”高效协同联动,实时监控上游水质、水量变化,助力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逐年提升。

在过程降碳方面,率先探索形成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促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通过罐车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用于替代反硝化碳源,其他低浓度啤酒废水通过管网进入下游污水厂,改善进水可生化性,实现了青岛地区上下游企业减污降碳、资源共享。研发推广零碳源投加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降碳效率。构建基于剩余污泥回流的新型活性发酵初沉系统,实现了城镇污水主流工艺碳源原位开发。

在回收利用方面,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投加至污泥消化系统中,利用啤酒废液、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浓缩后进行中温厌氧消化。突破甲烷菌强化技术,推动沼气增产。成功实现甲烷菌强化技术攻关,提高了甲烷菌活性,提高沼气产量。

Q2

凤凰网记者:入河排污口是水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最后关口,请问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哪些做法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金柏峰: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推动实现水陆统筹、以水定岸,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水污染问题的表象在水里,但根源却在岸上。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水体,一头连着排水通道,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症结。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水污染治理才能取得实效。近几年,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法和路径,助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我市创新实施了“排查、监测、溯源、交办、整治、销号、核查、监管”八步走方式,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每3年左右开展一次市区两级联动的集中排查,同时每年分汛期和非汛期至少开展两次监督性监测评估,同步建立了重点排口雨后水质加密监测、问题排口交办整治等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现代化手段运用。结合青岛市实际,建立了青岛市入河排污口监控管理系统,以常态化巡查机制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将排查成果纳入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了200余处视频监控设施、100余处自动留样监测点,实现了排污口环境问题“线上+线下”“室内+户外”多维度、多方位实时动态排查和监管。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排口排查监测“零距离”。通过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类入河排污口水系分布等信息,打造“身份证式”排污口长效管理模式。

三是加强工作联动。排污口的整治不能一堵了之,很多排口雨污混排问题的根源还是排水通道上游存在错接、混接或管网不完善、设施不健全问题,消除排口雨污混排需要从源头上根治。针对整治难度大、对环境影响明显的“疑难杂症”排口,生态环境、水务管理、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会审、现场督导帮扶,确保排口溯源精准,整治方案科学合理,整治过程合法合规,整治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针对青岛市水资源紧缺、河流水生态相对比较脆弱这一实际,我们严把入河排污口审批设置关。对确需设置的排污口,绝大多数以不低于河流水功能区标准进行审批,变“排污口”为生态“补水口”,合理运用“再生水”等水资源,增加河流生态流量,改善重点河流水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是倒逼水污染源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市先后两轮对全市10600余个入河入海排污口开展集中排查整治,污水直排现象大幅减少,“市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有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达标率保持100%,其中优良水体比例由2020年的50%,提升至2024年的71.4%,提升了21.4个百分点。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李村河,李村河得益于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让曾经的一条臭水河变成了现在的美丽幸福河湖,如今市民也经常去李村河休闲娱乐,欢迎大家有空去体验。

Q3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应对强降雨带来的区域道路积水,是众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排水难题。今年几次强降雨期间,请问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乔玉峰:近两年,青岛汛期降雨偏多,今年我市天气出现了“旱涝急转”。特别是进入7月份,创下了同期降水水文新纪录。我市受丘陵地形汇水快、海水涨潮顶托排水口等因素影响,如果遇到强降雨,我市城区低洼地段,超过排水设计能力,容易产生短时积水。

今年市政府将“缓解道路低洼点汛期积水问题”列为居住环境领域攻坚事项,要求“加大市区排水设施维护力度,实施市区部分道路低洼点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度改造道路低洼点不少于25处。”市水务管理局作为牵头部门,在工程措施方面,着重从三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改造低洼路段排水设施。重点采取路面翻建、雨水主干管改造、增加雨水口收水设施等方式,对低洼路段进行改造,辽阳西路与辽源路路口、龙口路与龙山路路口等25处改造任务已经完成,明年汛前计划再改造63处。

二是疏通重点排水管道。督导排水公司利用各类疏通车设备,对青海路、燕儿岛路、山东路等重点路段,及低洼路段开展专项拿砂疏通,对雨水支管进行排查疏通,保障排水管道畅通。

三是更换一批老旧排水管网。重点对哈尔滨路、利津路、万年泉路等路段排水管线实施修复或更换,目前已经完成70公里的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排水管线的过水能力,减少积水冒溢问题的出现,为市民提供良好的雨天出行环境。

同时,我们还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积水点排水管理。

一是建立了39支城市防汛排水专业队伍, 1700多人,今年对市区169个重点路段和157处易堵、易冒楼院进行拿砂养护。

二是提前预置力量,强降雨期间在青海路与普集支路,胶州海尔大道、少海等处,提前配置大功率排水抢险设备,保障了行人车辆安全。

三是开展统筹调度,与多部门联动,利用智慧水务视频监控系统,强降雨时排水人员全部上阵,采取在低洼点拉警戒线、人员值勤等措施,今年成功应对了11次强降雨,保障行人车辆安全。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市水务系统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焦市民关注的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建设行动有关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采取“厂-网-河”系统治理,提标改造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探索实践了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治水新路径,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营造了良好城市水生态环境。
 
两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青岛这样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
政务:青岛发布 2024-12-19 12:01
12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市政排水设施建设 助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关情况 。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毅,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排水事业部负责人乔玉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水务系统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焦市民关注的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建设行动有关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采取 “厂-网-河”系统治理,提标改造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探索实践了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治水新路径,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营造了良好城市水生态环境。
聚焦城市污水处理品质提升,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厂”
不断适应市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坚持市区统筹联动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市级工作联席会议,市水务管理局作为工作牵头单位,加强统筹调度,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区市直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实现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安排,至2024年底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先后7次邀请污水处理领域专家对污水处理工艺和建设方案把关,深入现场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1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团岛、娄山河、即墨西部等15座,剩余的2座正加紧建设,计划年底前完工。
建立一厂一策管理模式
本轮17个提标、新(改扩)建项目,其中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一期)、即墨即发、娄山河、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等15个项目属于扩建、提标,李村河北岸、平度东水质净化厂等2个属于新建项目。各个项目地质条件、建设规模和工艺流程各有不同,为做好施工指导,每个项目有针对性安排1-2名专业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帮扶,优化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指导建立了“一厂一策”,实现出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提升,节约投资建设成本,科学有效实现建设目标。
着眼区域环境品质提升
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注重区域统筹,结合属地实际,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其中,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工程中,将部分地上设施改建地下,已腾出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将建设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营造复合公共空间,开放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生共享。新建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已主体完工,为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所有生产设备全部位于地下箱体内,地上部分计划建设立体化公园景观,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还地于民,为广大市民提供优美休闲运动场地。今年我市的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作为全省上榜的仅有2家水厂,获评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布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并推广经验做法。
推进排水管网改造,畅通城市运行“大静脉”
实施雨污合流管网改造
牢牢抓住排水管网这个中枢,提速推进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市已完成城市建成区包括西海岸新区双珠路路段、胶州市青年路路段、平度市苏州路路段等,合计49.82公里既有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提前3年完成省要求的清零任务,成为省内首个实现整市域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的城市。
科技助力管网专项排查
引入先进的电视检测(CCTV检测)、管道潜望镜检测(QV检测)、传统方法检查等多种检测方式,可以准确直观判断管道状态,存在管道塌陷、管口错接、异物侵入等问题,通过详细的管道内部检测,全面掌握了污水干管、支管高程、埋深及管道材质、淤积情况等数据,实现了市政排水管网排查全覆盖,建立了市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检测成果为管网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保障,为实现“智慧水务”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污水管网进行了分期、分批次排查,共摸清了中心城区424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底数。
推进排水管网缺陷改造
根据排查管线缺陷情况,对重要隐患逐一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制定管理维护方案,提高水务地下管网的维护管理能力。今年组织排水公司对市内三区约61公里缺陷管网进行修复改造。市财政积极争取中央奖补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8000万元,重点实施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综合治理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完成流域内老化、容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陷的排水管网新建及改造22公里,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开挖翻建与非开挖修复同步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减轻施工期对绿地、植被、周边市政设施的破坏,以及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影响。目前全市排查出的10444处雨污管网缺陷问题已全部完成改造。
加强城市水体治理,营造水清岸绿“水名片”
持续抓好城市河道水体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果。
实行“规划引领”
把抓好排水设施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治水的根本举措,依据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编制完成《青岛市城市排水专业规划(2021-2035)》。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系统谋划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优化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调配体系,加强污泥处理处置。重点规划明确了主城区和其他城区排水管网标准,将创建4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4%,实现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达到100%。为实现规划目标,编制了2025年前、2035年前两个阶段任务,分步骤推进排水设施品质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安全效能,保证河道水体优良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强化“系统治理”
为防治城市黑臭水体并巩固做好前期治理成果,按照“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的思路,构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性治理体系,实行标本兼治。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要求,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施、自动留样监测点,从源头上实施截污纳污;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消除河道底泥和垃圾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在河道内栽种荷花、莲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鸟类、鱼类等活动湿地空间,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实施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多点布局、生态耦联、梯级利用方式,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资源回补上游河道。仅2024年河道补水达到近3亿立方米,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真正让河道“活”起来,还原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
注重“长制久清”
先后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质量监管、督察考核、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机制等14项长效管理机制。各区市按照河湖长制有关规定和《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巡查预警与动态治理工作机制》要求,强化河道日常管理养护,每月对城市建成区内所有水体全面巡查,重点水体加密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即知即改,保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通过资料调阅、实地检查、水质监测等方式,对城市建成区水体进行现场主动核查,发现问题均形成清单交办各相关区市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实现“多重效益”
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后 “清水入河”和城市河道水体的持续整治巩固,有效改善了周边水环境质量,“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全部达标。在李村河中下游,水生植物进一步丰富、水生动物更加活跃,多种珍稀鸟类再次返回河道栖居,水体周边成为市民亲子游玩、娱乐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李村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同时随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张村河、白沙河、墨水河等众多城市河道带动了周边产业结构升级,更多高品质住宅小区、商业项目依河而建,实现了城市发展和河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宏网记者:刚才提到我市有2座污水处理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厂。请问我市在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乔玉峰:近年来,我市坚持实践“全过程降碳”工作理念,实施源头治理、过程降碳和回收利用全过程管理,在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评选工作中,团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仅有的2座成功获选的污水处理厂。
在源头治理方面,注重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严格制定管网治理目标。在提前完成省级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成区雨污错接、混接等管网问题完成整治改造”的要求,全部完成10444处排水管网缺陷问题整改。发挥部分排水分区已实现“厂网河管护一体化”的现实优势,以智慧化系统建设赋能流域内“厂网河”高效协同联动,实时监控上游水质、水量变化,助力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逐年提升。
在过程降碳方面,率先探索形成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促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通过罐车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用于替代反硝化碳源,其他低浓度啤酒废水通过管网进入下游污水厂,改善进水可生化性,实现了青岛地区上下游企业减污降碳、资源共享。研发推广零碳源投加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降碳效率。构建基于剩余污泥回流的新型活性发酵初沉系统,实现了城镇污水主流工艺碳源原位开发。
在回收利用方面,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投加至污泥消化系统中,利用啤酒废液、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浓缩后进行中温厌氧消化。突破甲烷菌强化技术,推动沼气增产。成功实现甲烷菌强化技术攻关,提高了甲烷菌活性,提高沼气产量。
Q2
凤凰网记者:入河排污口是水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最后关口,请问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哪些做法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金柏峰: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推动实现水陆统筹、以水定岸,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水污染问题的表象在水里,但根源却在岸上。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水体,一头连着排水通道,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症结。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水污染治理才能取得实效。近几年,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法和路径,助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我市创新实施了“排查、监测、溯源、交办、整治、销号、核查、监管”八步走方式,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每3年左右开展一次市区两级联动的集中排查,同时每年分汛期和非汛期至少开展两次监督性监测评估,同步建立了重点排口雨后水质加密监测、问题排口交办整治等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现代化手段运用。结合青岛市实际,建立了青岛市入河排污口监控管理系统,以常态化巡查机制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将排查成果纳入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了200余处视频监控设施、100余处自动留样监测点,实现了排污口环境问题“线上+线下”“室内+户外”多维度、多方位实时动态排查和监管。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排口排查监测“零距离”。通过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类入河排污口水系分布等信息,打造“身份证式”排污口长效管理模式。
三是加强工作联动。排污口的整治不能一堵了之,很多排口雨污混排问题的根源还是排水通道上游存在错接、混接或管网不完善、设施不健全问题,消除排口雨污混排需要从源头上根治。针对整治难度大、对环境影响明显的“疑难杂症”排口,生态环境、水务管理、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会审、现场督导帮扶,确保排口溯源精准,整治方案科学合理,整治过程合法合规,整治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针对青岛市水资源紧缺、河流水生态相对比较脆弱这一实际,我们严把入河排污口审批设置关。对确需设置的排污口,绝大多数以不低于河流水功能区标准进行审批,变“排污口”为生态“补水口”,合理运用“再生水”等水资源,增加河流生态流量,改善重点河流水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是倒逼水污染源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市先后两轮对全市10600余个入河入海排污口开展集中排查整治,污水直排现象大幅减少,“市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有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达标率保持100%,其中优良水体比例由2020年的50%,提升至2024年的71.4%,提升了21.4个百分点。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李村河,李村河得益于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让曾经的一条臭水河变成了现在的美丽幸福河湖,如今市民也经常去李村河休闲娱乐,欢迎大家有空去体验。
Q3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应对强降雨带来的区域道路积水,是众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排水难题。今年几次强降雨期间,请问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乔玉峰:近两年,青岛汛期降雨偏多,今年我市天气出现了“旱涝急转”。特别是进入7月份,创下了同期降水水文新纪录。我市受丘陵地形汇水快、海水涨潮顶托排水口等因素影响,如果遇到强降雨,我市城区低洼地段,超过排水设计能力,容易产生短时积水。
今年市政府将“缓解道路低洼点汛期积水问题”列为居住环境领域攻坚事项,要求“加大市区排水设施维护力度,实施市区部分道路低洼点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度改造道路低洼点不少于25处。”市水务管理局作为牵头部门,在工程措施方面,着重从三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改造低洼路段排水设施。重点采取路面翻建、雨水主干管改造、增加雨水口收水设施等方式,对低洼路段进行改造,辽阳西路与辽源路路口、龙口路与龙山路路口等25处改造任务已经完成,明年汛前计划再改造63处。
二是疏通重点排水管道。督导排水公司利用各类疏通车设备,对青海路、燕儿岛路、山东路等重点路段,及低洼路段开展专项拿砂疏通,对雨水支管进行排查疏通,保障排水管道畅通。
三是更换一批老旧排水管网。重点对哈尔滨路、利津路、万年泉路等路段排水管线实施修复或更换,目前已经完成70公里的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排水管线的过水能力,减少积水冒溢问题的出现,为市民提供良好的雨天出行环境。
同时,我们还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积水点排水管理。
一是建立了39支城市防汛排水专业队伍, 1700多人,今年对市区169个重点路段和157处易堵、易冒楼院进行拿砂养护。
二是提前预置力量,强降雨期间在青海路与普集支路,胶州海尔大道、少海等处,提前配置大功率排水抢险设备,保障了行人车辆安全。
三是开展统筹调度,与多部门联动,利用智慧水务视频监控系统,强降雨时排水人员全部上阵,采取在低洼点拉警戒线、人员值勤等措施,今年成功应对了11次强降雨,保障行人车辆安全。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两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青岛这样提升城市水生态环境→

12月19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大市政排水设施建设 助力市民生活品质提升”有关情况 。市水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毅,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金柏峰,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排水事业部负责人乔玉峰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全市水务系统锚定“打头阵、当先锋”,聚焦市民关注的水生态、水环境,大力推进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 三年攻坚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城市建设行动有关排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采取 “厂-网-河”系统治理,提标改造任务走在了全省前列,探索实践了北方干旱地区城市治水新路径,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营造了良好城市水生态环境。

聚焦城市污水处理品质提升,打造绿色低碳“标杆厂”

不断适应市民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要求,大力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坚持市区统筹联动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市级工作联席会议,市水务管理局作为工作牵头单位,加强统筹调度,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区市直抓”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作实现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根据三年行动计划安排,至2024年底环胶州湾、环渤海湾和沿河的所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将全部完成提标改造任务。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局等有关部门加强工作指导,先后7次邀请污水处理领域专家对污水处理工艺和建设方案把关,深入现场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市17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团岛、娄山河、即墨西部等15座,剩余的2座正加紧建设,计划年底前完工。

建立一厂一策管理模式

本轮17个提标、新(改扩)建项目,其中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一期)、即墨即发、娄山河、平度崇杰污水处理厂等15个项目属于扩建、提标,李村河北岸、平度东水质净化厂等2个属于新建项目。各个项目地质条件、建设规模和工艺流程各有不同,为做好施工指导,每个项目有针对性安排1-2名专业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帮扶,优化建设方案和实施路径,指导建立了“一厂一策”,实现出水水质从一级A到地表水准Ⅳ类的提升,节约投资建设成本,科学有效实现建设目标。

着眼区域环境品质提升

深入贯彻环保理念,注重区域统筹,结合属地实际,尽量利用地下空间,将部分污水处理厂建成全地下或半地下,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充分留出地上公共空间,用于生态绿化和运动公园建设,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其中,麦岛污水处理厂品质提升工程中,将部分地上设施改建地下,已腾出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将建设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营造复合公共空间,开放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生共享。新建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项目已主体完工,为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所有生产设备全部位于地下箱体内,地上部分计划建设立体化公园景观,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还地于民,为广大市民提供优美休闲运动场地。今年我市的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团岛污水处理厂作为全省上榜的仅有2家水厂,获评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公布的绿色低碳标杆厂,并推广经验做法。

推进排水管网改造,畅通城市运行“大静脉”

实施雨污合流管网改造

牢牢抓住排水管网这个中枢,提速推进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全市已完成城市建成区包括西海岸新区双珠路路段、胶州市青年路路段、平度市苏州路路段等,合计49.82公里既有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提前3年完成省要求的清零任务,成为省内首个实现整市域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的城市。

科技助力管网专项排查

引入先进的电视检测(CCTV检测)、管道潜望镜检测(QV检测)、传统方法检查等多种检测方式,可以准确直观判断管道状态,存在管道塌陷、管口错接、异物侵入等问题,通过详细的管道内部检测,全面掌握了污水干管、支管高程、埋深及管道材质、淤积情况等数据,实现了市政排水管网排查全覆盖,建立了市区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平台,检测成果为管网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保障,为实现“智慧水务”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对污水管网进行了分期、分批次排查,共摸清了中心城区4247公里市政污水管网底数。

推进排水管网缺陷改造

根据排查管线缺陷情况,对重要隐患逐一分类,制定整改措施,制定管理维护方案,提高水务地下管网的维护管理能力。今年组织排水公司对市内三区约61公里缺陷管网进行修复改造。市财政积极争取中央奖补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8000万元,重点实施李村河(张村河)流域综合治理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完成流域内老化、容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陷的排水管网新建及改造22公里,在改造过程中采用了开挖翻建与非开挖修复同步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控制了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固体废物,减轻施工期对绿地、植被、周边市政设施的破坏,以及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影响。目前全市排查出的10444处雨污管网缺陷问题已全部完成改造。

加强城市水体治理,营造水清岸绿“水名片”

持续抓好城市河道水体排查和黑臭水体治理,巩固城市水环境治理成果。

实行“规划引领”

把抓好排水设施规划建设作为城市治水的根本举措,依据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编制完成《青岛市城市排水专业规划(2021-2035)》。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系统谋划雨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优化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调配体系,加强污泥处理处置。重点规划明确了主城区和其他城区排水管网标准,将创建4座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4%,实现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达到100%。为实现规划目标,编制了2025年前、2035年前两个阶段任务,分步骤推进排水设施品质提升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安全效能,保证河道水体优良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韧性。

强化“系统治理”

为防治城市黑臭水体并巩固做好前期治理成果,按照“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的思路,构建“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综合性治理体系,实行标本兼治。把“源头治理”作为第一要求,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施、自动留样监测点,从源头上实施截污纳污;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消除河道底泥和垃圾污染;实施生态修复,在河道内栽种荷花、莲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鸟类、鱼类等活动湿地空间,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实施河道生态补水,通过多点布局、生态耦联、梯级利用方式,加大污水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资源回补上游河道。仅2024年河道补水达到近3亿立方米,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真正让河道“活”起来,还原河道的生态调蓄功能。

注重“长制久清”

先后制定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质量监管、督察考核、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机制等14项长效管理机制。各区市按照河湖长制有关规定和《城市河道黑臭水体巡查预警与动态治理工作机制》要求,强化河道日常管理养护,每月对城市建成区内所有水体全面巡查,重点水体加密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即知即改,保持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今年以来,市水务管理局联合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通过资料调阅、实地检查、水质监测等方式,对城市建成区水体进行现场主动核查,发现问题均形成清单交办各相关区市进行整改,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实现“多重效益”

随着污水处理厂提标后 “清水入河”和城市河道水体的持续整治巩固,有效改善了周边水环境质量,“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全部达标。在李村河中下游,水生植物进一步丰富、水生动物更加活跃,多种珍稀鸟类再次返回河道栖居,水体周边成为市民亲子游玩、娱乐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李村河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同时随着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张村河、白沙河、墨水河等众多城市河道带动了周边产业结构升级,更多高品质住宅小区、商业项目依河而建,实现了城市发展和河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同频共振,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还有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

一起来看

↓↓↓

Q1

中宏网记者:刚才提到我市有2座污水处理厂获评全国绿色低碳标杆厂。请问我市在推进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亮点和经验?

乔玉峰:近年来,我市坚持实践“全过程降碳”工作理念,实施源头治理、过程降碳和回收利用全过程管理,在推动污水处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首批绿色低碳标杆厂评选工作中,团岛污水处理厂、李村河污水处理厂成为全省仅有的2座成功获选的污水处理厂。

在源头治理方面,注重发挥政策引领作用,严格制定管网治理目标。在提前完成省级方案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成区雨污错接、混接等管网问题完成整治改造”的要求,全部完成10444处排水管网缺陷问题整改。发挥部分排水分区已实现“厂网河管护一体化”的现实优势,以智慧化系统建设赋能流域内“厂网河”高效协同联动,实时监控上游水质、水量变化,助力实现我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逐年提升。

在过程降碳方面,率先探索形成啤酒废水与市政污水协同处理模式,促成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通过罐车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用于替代反硝化碳源,其他低浓度啤酒废水通过管网进入下游污水厂,改善进水可生化性,实现了青岛地区上下游企业减污降碳、资源共享。研发推广零碳源投加技术,有效提升污水处理降碳效率。构建基于剩余污泥回流的新型活性发酵初沉系统,实现了城镇污水主流工艺碳源原位开发。

在回收利用方面,将啤酒废水中的高浓度热凝固物投加至污泥消化系统中,利用啤酒废液、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浓缩后进行中温厌氧消化。突破甲烷菌强化技术,推动沼气增产。成功实现甲烷菌强化技术攻关,提高了甲烷菌活性,提高沼气产量。

Q2

凤凰网记者:入河排污口是水污染物排入环境的最后关口,请问近年来我市采取了哪些做法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

金柏峰: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对推动实现水陆统筹、以水定岸,保护与建设美丽河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水污染问题的表象在水里,但根源却在岸上。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水体,一头连着排水通道,污水直排、雨污混排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症结。只有抓牢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水污染治理才能取得实效。近几年,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探索符合青岛实际的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方法和路径,助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是建立动态排查机制。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中,我市创新实施了“排查、监测、溯源、交办、整治、销号、核查、监管”八步走方式,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原则,每3年左右开展一次市区两级联动的集中排查,同时每年分汛期和非汛期至少开展两次监督性监测评估,同步建立了重点排口雨后水质加密监测、问题排口交办整治等工作机制。

二是加强现代化手段运用。结合青岛市实际,建立了青岛市入河排污口监控管理系统,以常态化巡查机制结合信息化手段,及时将排查成果纳入入河排污口管理系统。在重点入河排口处加装了200余处视频监控设施、100余处自动留样监测点,实现了排污口环境问题“线上+线下”“室内+户外”多维度、多方位实时动态排查和监管。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不断推进排口排查监测“零距离”。通过全面整合区域内各类入河排污口水系分布等信息,打造“身份证式”排污口长效管理模式。

三是加强工作联动。排污口的整治不能一堵了之,很多排口雨污混排问题的根源还是排水通道上游存在错接、混接或管网不完善、设施不健全问题,消除排口雨污混排需要从源头上根治。针对整治难度大、对环境影响明显的“疑难杂症”排口,生态环境、水务管理、城市管理、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开展联合会审、现场督导帮扶,确保排口溯源精准,整治方案科学合理,整治过程合法合规,整治成效经得起实践检验。针对青岛市水资源紧缺、河流水生态相对比较脆弱这一实际,我们严把入河排污口审批设置关。对确需设置的排污口,绝大多数以不低于河流水功能区标准进行审批,变“排污口”为生态“补水口”,合理运用“再生水”等水资源,增加河流生态流量,改善重点河流水生态环境。

全面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是倒逼水污染源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市先后两轮对全市10600余个入河入海排污口开展集中排查整治,污水直排现象大幅减少,“市民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有一组数据,“十四五”以来,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年度达标率保持100%,其中优良水体比例由2020年的50%,提升至2024年的71.4%,提升了21.4个百分点。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李村河,李村河得益于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让曾经的一条臭水河变成了现在的美丽幸福河湖,如今市民也经常去李村河休闲娱乐,欢迎大家有空去体验。

Q3

青岛财经日报记者:应对强降雨带来的区域道路积水,是众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排水难题。今年几次强降雨期间,请问我市采取了哪些举措?

乔玉峰:近两年,青岛汛期降雨偏多,今年我市天气出现了“旱涝急转”。特别是进入7月份,创下了同期降水水文新纪录。我市受丘陵地形汇水快、海水涨潮顶托排水口等因素影响,如果遇到强降雨,我市城区低洼地段,超过排水设计能力,容易产生短时积水。

今年市政府将“缓解道路低洼点汛期积水问题”列为居住环境领域攻坚事项,要求“加大市区排水设施维护力度,实施市区部分道路低洼点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年度改造道路低洼点不少于25处。”市水务管理局作为牵头部门,在工程措施方面,着重从三方面推进实施。

一是改造低洼路段排水设施。重点采取路面翻建、雨水主干管改造、增加雨水口收水设施等方式,对低洼路段进行改造,辽阳西路与辽源路路口、龙口路与龙山路路口等25处改造任务已经完成,明年汛前计划再改造63处。

二是疏通重点排水管道。督导排水公司利用各类疏通车设备,对青海路、燕儿岛路、山东路等重点路段,及低洼路段开展专项拿砂疏通,对雨水支管进行排查疏通,保障排水管道畅通。

三是更换一批老旧排水管网。重点对哈尔滨路、利津路、万年泉路等路段排水管线实施修复或更换,目前已经完成70公里的改造任务,进一步提升排水管线的过水能力,减少积水冒溢问题的出现,为市民提供良好的雨天出行环境。

同时,我们还积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做好积水点排水管理。

一是建立了39支城市防汛排水专业队伍, 1700多人,今年对市区169个重点路段和157处易堵、易冒楼院进行拿砂养护。

二是提前预置力量,强降雨期间在青海路与普集支路,胶州海尔大道、少海等处,提前配置大功率排水抢险设备,保障了行人车辆安全。

三是开展统筹调度,与多部门联动,利用智慧水务视频监控系统,强降雨时排水人员全部上阵,采取在低洼点拉警戒线、人员值勤等措施,今年成功应对了11次强降雨,保障行人车辆安全。

特别声明|本文由青岛发布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