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公司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证券日报

1周前

但从年内消费金融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来看,大多机构选择挂牌转让,且出清不良资产的力度正在加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出清步伐明显加快且资产规模较大;二是转让价格远低于账面价值。

日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发布的《关于2024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及《关于2024年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资产分别为298275笔、32210笔。

事实上,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并非个例。连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多期数、大规模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引发市场关注。综合看,消费金融公司正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且整体呈现量大、价低等特点。

密集挂牌

具体来看,上述捷信消费金融第6期及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16.79亿元及2.16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分别为2702天、2651天。其中,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资产包以390万元的起拍价出让,远低于原价值。记者注意到,此前该公司也进行过多次不良资产项目转让。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捷信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消费金融”)、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等超10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仅12月份就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甩卖”不良资产。比如,12月16日,幸福消费金融发布《关于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招商公告》;12月9日,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5.26亿元,涉及资产39125笔;中银消费金融则在12月5日连发了第68期至第8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中邮消费金融12月3日发布第3期至第6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未偿本息总额超70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速不良资产出清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提升资产质量,避免不良贷款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长期负面影响。通过出清不良资产,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将资金重新分配到更能盈利的项目中,提高使用效率。”

处置提速

通常来说,消费金融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除了挂牌转让,还可以采取债务重组、自主催收追偿或委托专业催收机构催收、资产证券化、仲裁、调解、司法诉讼等方式。

但从年内消费金融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来看,大多机构选择挂牌转让,且出清不良资产的力度正在加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出清步伐明显加快且资产规模较大;二是转让价格远低于账面价值。

“当前,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逐渐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处置的常规手段。”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该公司经过几次尝试,已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转让价格由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市场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决定,属于正常的公开竞价结果,也与同业情况相当。

“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处置不良,不仅有助于降低不良率,提升整体资产质量,减少对资本金的占用,而且有助于其将更多资源投入业务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

“由于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和监管的逐步明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的动作将趋于常态化。”叶银丹表示,加速不良资产出清的原因在于:一是不良贷款规模增长。随着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规模也持续增长,导致需要处置更多的不良资产以满足监管要求。二是市场竞争和风险压力加剧。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处置不良资产,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发展新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防止过多的资源消耗在坏账清理上。三是改善资产质量与财务报表。通过加速不良资产的出清,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坏账损失,从而改善财务报表的表现,维护资本市场的信任。四是催收成本增加。《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活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增加了催收成本,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选择批量转让不良资产以提高处置效率。五是受监管新规影响。

娄飞鹏认为,不良资产转让符合监管要求,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一种方式,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类似处理方式仍会持续,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定价管理,并在业务发展中做好客户准入、强化风险管理,主动控制好资产质量。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但从年内消费金融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来看,大多机构选择挂牌转让,且出清不良资产的力度正在加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出清步伐明显加快且资产规模较大;二是转让价格远低于账面价值。

日前,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消费金融”)发布的《关于2024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及《关于2024年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涉及资产分别为298275笔、32210笔。

事实上,捷信消费金融不良贷款转让并非个例。连日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多期数、大规模的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引发市场关注。综合看,消费金融公司正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且整体呈现量大、价低等特点。

密集挂牌

具体来看,上述捷信消费金融第6期及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未偿本息总额分别为16.79亿元及2.16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分别为2702天、2651天。其中,第7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资产包以390万元的起拍价出让,远低于原价值。记者注意到,此前该公司也进行过多次不良资产项目转让。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捷信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幸福消费金融”)、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消费金融”)等超10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

仅12月份就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甩卖”不良资产。比如,12月16日,幸福消费金融发布《关于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招商公告》;12月9日,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公告显示,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未偿本息总额为5.26亿元,涉及资产39125笔;中银消费金融则在12月5日连发了第68期至第83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公告;中邮消费金融12月3日发布第3期至第6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未偿本息总额超70亿元。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加速不良资产出清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控制风险,提升资产质量,避免不良贷款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长期负面影响。通过出清不良资产,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将资金重新分配到更能盈利的项目中,提高使用效率。”

处置提速

通常来说,消费金融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除了挂牌转让,还可以采取债务重组、自主催收追偿或委托专业催收机构催收、资产证券化、仲裁、调解、司法诉讼等方式。

但从年内消费金融公司对不良资产处置情况来看,大多机构选择挂牌转让,且出清不良资产的力度正在加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出清步伐明显加快且资产规模较大;二是转让价格远低于账面价值。

“当前,不良贷款批量转让逐渐成为消费金融公司处置的常规手段。”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该公司经过几次尝试,已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转让价格由不良资产的真实情况、市场供需关系等多重因素决定,属于正常的公开竞价结果,也与同业情况相当。

“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处置不良,不仅有助于降低不良率,提升整体资产质量,减少对资本金的占用,而且有助于其将更多资源投入业务发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

“由于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和监管的逐步明确,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转让的动作将趋于常态化。”叶银丹表示,加速不良资产出清的原因在于:一是不良贷款规模增长。随着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规模也持续增长,导致需要处置更多的不良资产以满足监管要求。二是市场竞争和风险压力加剧。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处置不良资产,腾出更多的资源来发展新业务,提升核心竞争力,防止过多的资源消耗在坏账清理上。三是改善资产质量与财务报表。通过加速不良资产的出清,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坏账损失,从而改善财务报表的表现,维护资本市场的信任。四是催收成本增加。《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的发布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催收活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增加了催收成本,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选择批量转让不良资产以提高处置效率。五是受监管新规影响。

娄飞鹏认为,不良资产转让符合监管要求,也是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一种方式,未来消费金融公司类似处理方式仍会持续,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做好定价管理,并在业务发展中做好客户准入、强化风险管理,主动控制好资产质量。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