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包袱”,不只是极越

伯虎财经

4周前

近日,极越汽车出现“突发式暴雷”,12月11日,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发布内部信,表示遇到经营困难,需要进入创业2.0阶段,但很快就被员工爆料称公司已经进入停摆状态。

随后,吉利和百度作为股东方发布了联合声明,称会为极越“兜底”,解决员工离职、车辆售后以及推进其他事宜的合理合法解决。

不过,对于百度来说,最大的麻烦并不只是为极越兜底,而是随着极越的暴雷,百度的智驾“三条腿”瘸了“两条”,其手上能打的牌已经越来越少,接下来是否真的只能All In AI?

图片

百度智驾,从领先到平庸

极越没能走到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终点,百度的“造车梦”也彻底碎了。百度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上,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

2010年,百度开始布局AI,三年之后,其开始布局智能驾驶。据极越官方表示,百度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拥有超过十年时间、超过1500亿资金的持续投入。

互联网大厂布局智驾,大多以投资的方式入局,孵化不同的创业公司,总有一颗桃子能熟。最开始的百度也是如此,其在2017年投资了蔚来,还跟威马一起成立了“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2017年也是百度智驾的转折点,在陆奇担任百度COO的这一年,其提出了百度人工智能全面商业化的目标,毕竟每年过百亿的研发投入,百度也难免吃不消。

在这之后,百度在2021年提出了更成熟的智驾业务发展模式,分别是主机厂商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自己造车以及Robotaxi无人驾驶,这也是百度智驾的“三条腿”。

如果用“倒后镜”的方式来看待百度智驾,其“三条腿”模式其实跟华为智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顺利的话,百度也有成为另一个华为的可能。

但现实跟理想还是有差距的,随着极越的暴雷,百度造车已经宣告失败;以百度Apollo为供应商的威马已经倒闭,曾经跟百度有过合作的岚图和比亚迪,最终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华为。

也就是说,百度智驾的“三条腿”已经瘸了“两条”,现在只能寄希望于Robotaxi,但无人驾驶偏偏离商业化最远。

去年10月,李彦宏曾公开表示,萝卜快跑将越来越接近商业化盈利,近期萝卜快跑也以香港为起点向全球进发。

但即便萝卜快跑能够迎来盈利,无人驾驶在国内依然面临着安全、责任、城市规划等挑战,很难快速铺开规模;而在海外市场,诸如Cruise、Waymo等明星公司也先后关闭、裁员,萝卜快跑能“跑多快”,还是一个未知数。

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速智能化,许多智驾供应商都吃上了红利,比如福瑞泰克、佑驾创新都纷纷冲刺IPO,但百度智驾却一个“桃子”也摘不到,或许应该先自我检视。

首先,自动驾驶是不是最佳选择。回看百度智驾的发展方向,整体分为“只做L4——L2为主、L4为辅——只剩L4”几个阶段,早在2018年,百度便宣布与一汽红旗联合推出中国首款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

但从2019年开始,自动驾驶第一轮洗牌潮出现,彼时,大众对自动驾驶的认可度仍然不高,而百度提出的无激光雷达智驾方案,则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担忧,L4商业化的难度非常大。

其次,如何从自动驾驶俯身向下。2019年后,大部分智驾公司都开始意识到商业化落地更为重要,百度也在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整车厂,华为先后跟上汽、广汽谈崩,最终才遇到赛力斯愿意交出“灵魂”,而百度的运气则更差一点,迟迟未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因此,百度最终只能选择与吉利合作造车,实际上,百度才是“事实控股方”,吉利几乎只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但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最后,百度智驾团队为何散落天下。近日,有媒体统计了当前主流智驾公司的核心团队,以及整车智驾部门的负责人,原来大多都来自百度。

比如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彭军曾担任百度自动驾驶部门首席架构师;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陈世熹曾分别在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任首席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

百度在智驾业务方面摇摆不定,对技术团队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消耗,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架构无疑会一次次被重构。在一些媒体的侧面采访中,也有曾任智驾团队的员工表示,“大公司病”也是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图片

百度副业,屡战屡败

但百度做不好的,并不只有智驾业务。从2011年至2023年,BAT阵营中的阿里,营收从200亿元到8686.87亿元,腾讯也从285亿增至6090.15亿元,同期的百度,从145亿仅增到345.98亿元,差距越拉越大。

作为曾经的“搜索霸主”,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扑腾不出水花?百度并非没有尝试,反而投资、收购、孵化的新项目一点也不少。

比如本地生活业务糯米网、百度外卖等;长视频平台爱奇艺;影音软件千千静听、PPS影音;娱乐游戏方面的百度游戏、91手机助手;智能硬件小度等。

但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多年百度关停或出售了几十个业务。即便是尚算成功的爱奇艺,多年来也一直困于盈利难题,再加上近年流量进一步被短视频抢夺,对于全面转型AI百度来说,如今的爱奇艺也多少有点“鸡肋”。

当然,其他互联网大厂也有不少投资失败的案例,比如阿里亏损近百亿出售银泰百货;字节投资PICO烧光几百亿,只是百度的失败案例似乎更为经典。

首先,流量是把“双刃剑”。早期,百度在搜索引擎上有着垄断优势,但搜索引擎本质上只是流量的分发中心,百度并不负责生产内容。

但与搜索业务相反,游戏、影音、社交等业务对平台的产品能力、运营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百度之前推出的不少产品都是复制竞品套路,比如对标QQ空间的百度空间、对标支付宝的百付宝等,产品缺乏差异化优势,业务线太多而投入不足等,最终导致项目走向失败。

另外,从“容易赚钱模式”切换到“高难度赚钱模式”,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也会成为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过去赚钱太容易,可能会让公司误判投资回本周期,一旦项目出不来业绩,公司就“关水龙头”,项目只能无奈被裁撤。

其次,则是过于执着技术。即便接连多个投资项目失利,有人质疑百度的“投资眼光”,却少有人会怀疑百度的技术能力。李彦宏曾回应“百度落后”的争议,他也表示百度更擅长无人驾驶、智能助力等技术含量高的业务。

但百度的“技术信仰”是不是对的,恐怕是硬币的两面。比如百度在智驾方面直接挑战难度最高的L4,在没有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李彦宏曾在访问中表示“很希望能够退下来”,但实际上百度这些年面临的处境是老将不断离去,新将总是“昙花一现”,比如此次极越暴雷一事,外界对李彦宏“选将能力”也有质疑。

所以,到底是李彦宏不能退,还是不愿退,外界无从得知,但诚如李彦宏在采访中坦诚,百度内部存在管理问题,“改革”才是当下最迫切的动作。

图片

All in AI,最后的王牌

李彦宏的办法就是“聚焦”,他认为未来的百度不能打太多的仗,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把资源放到真正跟核心业务相关的地方去,避免资源过于分散,而“All in AI”就是百度的当下。

今年4月,百度推出了文心智能体平台,用李彦宏的话来说,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而对当下的百度来说,AI也是“最后的王牌”。

一方面,当前百度在搜索领域已经不断败退,尽管其在中国搜索市场仍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已经从2021年的超85%掉到今年的55.85%。

还有来自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威胁,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红书的站内日均搜索量已经达到6亿次,超过了百度搜索的一半,抖音的日均搜索次数更达到27亿+。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分享称,小红书的经验分享更为真实。

另一方面,百度也急需找到第二曲线,补充持续萎缩的现金流。今年第三季度,百度的核心广告业务收入为188亿元,占总营收的50%以上,整体同比下滑4.5%,其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滑,且连续2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图片

百度三季度的经营利润为59亿元,同比下降19%;自由现金流更只有24亿元,同比下滑59%,进一步限制了百度的资本开支。

最后,百度需要AI撑起新的内容生态。随着百度智驾业务逐渐“瘸腿”,其已经很难充当引领百度实现“商业循环”的重任,反而人工智能更有望帮助百度找到内容生态的最优解。

百度依托搜索生态,为企业和开发者创建的智能体提供分发与变现支持,而随着智能体生态的成熟,优质内容还可以反哺给百度的内容生态,让百度摆脱过去“流量中介”的角色,打造内容生态的闭环。

百度内容生态繁荣之后,还能全面赋能千行百业,百度此前已经发布了基于大模型的100大产业应用案例,覆盖制造、金融、汽车、教育、互联网等多个行业,按照大模型行业的共识,B端应用会较C端应用更快跑通盈利模式。

朝着这个目标,百度这两年在AI领域不断深耕,去年百度的股价更一度创出新高,但如今已经再次回落,看来资本市场对百度的AI故事似乎并不看好。

最大的转折在于,苹果与百度合作的消息经过持续发酵后终于确定下来,但合作却似乎并不顺利。根据外媒报道,有一位直接参与此次合作的人士透露,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在理解提示词和对iPhone用户提出的常见场景做出准确回应方面,遇到了困难。

而根据财联社的报道,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正与腾讯和字节跳动商谈将二者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合到在中国销售的iPhone中。不过,苹果与腾讯和字节就使用二者人工智能模型的讨论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百度和苹果的合作是一块“试金石”,假如双方合作能顺利推进,百度就能进一步奠定国产大模型“领先者”的形象,否则其AI故事将很难往下说。

但即便百度大模型能力能顺利通过考验,AI对百度核心搜索业务的赋能依然不多,甚至可以说一旦AI彻底颠覆了搜索习惯,过去百度赖以生存的“竞价排名”盈利模式也会受到影响,百度必须及时构建新的内容生态。

目前来看,百度文心大模型的调用次数虽然持续增长,但商业化的增速却没这么快,三季度百度智能云业务贡献了7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2%,但环比小有下滑。

“All in AI”,既代表了百度对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全力投入,也是百度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孤注一掷。


近日,极越汽车出现“突发式暴雷”,12月11日,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发布内部信,表示遇到经营困难,需要进入创业2.0阶段,但很快就被员工爆料称公司已经进入停摆状态。

随后,吉利和百度作为股东方发布了联合声明,称会为极越“兜底”,解决员工离职、车辆售后以及推进其他事宜的合理合法解决。

不过,对于百度来说,最大的麻烦并不只是为极越兜底,而是随着极越的暴雷,百度的智驾“三条腿”瘸了“两条”,其手上能打的牌已经越来越少,接下来是否真的只能All In AI?

图片

百度智驾,从领先到平庸

极越没能走到新能源汽车淘汰赛的终点,百度的“造车梦”也彻底碎了。百度在汽车产业的布局上,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

2010年,百度开始布局AI,三年之后,其开始布局智能驾驶。据极越官方表示,百度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拥有超过十年时间、超过1500亿资金的持续投入。

互联网大厂布局智驾,大多以投资的方式入局,孵化不同的创业公司,总有一颗桃子能熟。最开始的百度也是如此,其在2017年投资了蔚来,还跟威马一起成立了“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

2017年也是百度智驾的转折点,在陆奇担任百度COO的这一年,其提出了百度人工智能全面商业化的目标,毕竟每年过百亿的研发投入,百度也难免吃不消。

在这之后,百度在2021年提出了更成熟的智驾业务发展模式,分别是主机厂商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自己造车以及Robotaxi无人驾驶,这也是百度智驾的“三条腿”。

如果用“倒后镜”的方式来看待百度智驾,其“三条腿”模式其实跟华为智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顺利的话,百度也有成为另一个华为的可能。

但现实跟理想还是有差距的,随着极越的暴雷,百度造车已经宣告失败;以百度Apollo为供应商的威马已经倒闭,曾经跟百度有过合作的岚图和比亚迪,最终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华为。

也就是说,百度智驾的“三条腿”已经瘸了“两条”,现在只能寄希望于Robotaxi,但无人驾驶偏偏离商业化最远。

去年10月,李彦宏曾公开表示,萝卜快跑将越来越接近商业化盈利,近期萝卜快跑也以香港为起点向全球进发。

但即便萝卜快跑能够迎来盈利,无人驾驶在国内依然面临着安全、责任、城市规划等挑战,很难快速铺开规模;而在海外市场,诸如Cruise、Waymo等明星公司也先后关闭、裁员,萝卜快跑能“跑多快”,还是一个未知数。

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加速智能化,许多智驾供应商都吃上了红利,比如福瑞泰克、佑驾创新都纷纷冲刺IPO,但百度智驾却一个“桃子”也摘不到,或许应该先自我检视。

首先,自动驾驶是不是最佳选择。回看百度智驾的发展方向,整体分为“只做L4——L2为主、L4为辅——只剩L4”几个阶段,早在2018年,百度便宣布与一汽红旗联合推出中国首款L4级自动驾驶乘用车。

但从2019年开始,自动驾驶第一轮洗牌潮出现,彼时,大众对自动驾驶的认可度仍然不高,而百度提出的无激光雷达智驾方案,则可能引发消费者对安全问题的担忧,L4商业化的难度非常大。

其次,如何从自动驾驶俯身向下。2019年后,大部分智驾公司都开始意识到商业化落地更为重要,百度也在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整车厂,华为先后跟上汽、广汽谈崩,最终才遇到赛力斯愿意交出“灵魂”,而百度的运气则更差一点,迟迟未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因此,百度最终只能选择与吉利合作造车,实际上,百度才是“事实控股方”,吉利几乎只担当“技术顾问”的角色,但最终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最后,百度智驾团队为何散落天下。近日,有媒体统计了当前主流智驾公司的核心团队,以及整车智驾部门的负责人,原来大多都来自百度。

比如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彭军曾担任百度自动驾驶部门首席架构师;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陈世熹曾分别在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任首席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

百度在智驾业务方面摇摆不定,对技术团队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消耗,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架构无疑会一次次被重构。在一些媒体的侧面采访中,也有曾任智驾团队的员工表示,“大公司病”也是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图片

百度副业,屡战屡败

但百度做不好的,并不只有智驾业务。从2011年至2023年,BAT阵营中的阿里,营收从200亿元到8686.87亿元,腾讯也从285亿增至6090.15亿元,同期的百度,从145亿仅增到345.98亿元,差距越拉越大。

作为曾经的“搜索霸主”,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扑腾不出水花?百度并非没有尝试,反而投资、收购、孵化的新项目一点也不少。

比如本地生活业务糯米网、百度外卖等;长视频平台爱奇艺;影音软件千千静听、PPS影音;娱乐游戏方面的百度游戏、91手机助手;智能硬件小度等。

但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多年百度关停或出售了几十个业务。即便是尚算成功的爱奇艺,多年来也一直困于盈利难题,再加上近年流量进一步被短视频抢夺,对于全面转型AI百度来说,如今的爱奇艺也多少有点“鸡肋”。

当然,其他互联网大厂也有不少投资失败的案例,比如阿里亏损近百亿出售银泰百货;字节投资PICO烧光几百亿,只是百度的失败案例似乎更为经典。

首先,流量是把“双刃剑”。早期,百度在搜索引擎上有着垄断优势,但搜索引擎本质上只是流量的分发中心,百度并不负责生产内容。

但与搜索业务相反,游戏、影音、社交等业务对平台的产品能力、运营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但百度之前推出的不少产品都是复制竞品套路,比如对标QQ空间的百度空间、对标支付宝的百付宝等,产品缺乏差异化优势,业务线太多而投入不足等,最终导致项目走向失败。

另外,从“容易赚钱模式”切换到“高难度赚钱模式”,公司自身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也会成为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过去赚钱太容易,可能会让公司误判投资回本周期,一旦项目出不来业绩,公司就“关水龙头”,项目只能无奈被裁撤。

其次,则是过于执着技术。即便接连多个投资项目失利,有人质疑百度的“投资眼光”,却少有人会怀疑百度的技术能力。李彦宏曾回应“百度落后”的争议,他也表示百度更擅长无人驾驶、智能助力等技术含量高的业务。

但百度的“技术信仰”是不是对的,恐怕是硬币的两面。比如百度在智驾方面直接挑战难度最高的L4,在没有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李彦宏曾在访问中表示“很希望能够退下来”,但实际上百度这些年面临的处境是老将不断离去,新将总是“昙花一现”,比如此次极越暴雷一事,外界对李彦宏“选将能力”也有质疑。

所以,到底是李彦宏不能退,还是不愿退,外界无从得知,但诚如李彦宏在采访中坦诚,百度内部存在管理问题,“改革”才是当下最迫切的动作。

图片

All in AI,最后的王牌

李彦宏的办法就是“聚焦”,他认为未来的百度不能打太多的仗,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把资源放到真正跟核心业务相关的地方去,避免资源过于分散,而“All in AI”就是百度的当下。

今年4月,百度推出了文心智能体平台,用李彦宏的话来说,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而对当下的百度来说,AI也是“最后的王牌”。

一方面,当前百度在搜索领域已经不断败退,尽管其在中国搜索市场仍排名第一,但市场份额已经从2021年的超85%掉到今年的55.85%。

还有来自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的威胁,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红书的站内日均搜索量已经达到6亿次,超过了百度搜索的一半,抖音的日均搜索次数更达到27亿+。社交媒体上,不少用户分享称,小红书的经验分享更为真实。

另一方面,百度也急需找到第二曲线,补充持续萎缩的现金流。今年第三季度,百度的核心广告业务收入为188亿元,占总营收的50%以上,整体同比下滑4.5%,其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下滑,且连续2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图片

百度三季度的经营利润为59亿元,同比下降19%;自由现金流更只有24亿元,同比下滑59%,进一步限制了百度的资本开支。

最后,百度需要AI撑起新的内容生态。随着百度智驾业务逐渐“瘸腿”,其已经很难充当引领百度实现“商业循环”的重任,反而人工智能更有望帮助百度找到内容生态的最优解。

百度依托搜索生态,为企业和开发者创建的智能体提供分发与变现支持,而随着智能体生态的成熟,优质内容还可以反哺给百度的内容生态,让百度摆脱过去“流量中介”的角色,打造内容生态的闭环。

百度内容生态繁荣之后,还能全面赋能千行百业,百度此前已经发布了基于大模型的100大产业应用案例,覆盖制造、金融、汽车、教育、互联网等多个行业,按照大模型行业的共识,B端应用会较C端应用更快跑通盈利模式。

朝着这个目标,百度这两年在AI领域不断深耕,去年百度的股价更一度创出新高,但如今已经再次回落,看来资本市场对百度的AI故事似乎并不看好。

最大的转折在于,苹果与百度合作的消息经过持续发酵后终于确定下来,但合作却似乎并不顺利。根据外媒报道,有一位直接参与此次合作的人士透露,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在理解提示词和对iPhone用户提出的常见场景做出准确回应方面,遇到了困难。

而根据财联社的报道,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正与腾讯和字节跳动商谈将二者的人工智能模型整合到在中国销售的iPhone中。不过,苹果与腾讯和字节就使用二者人工智能模型的讨论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百度和苹果的合作是一块“试金石”,假如双方合作能顺利推进,百度就能进一步奠定国产大模型“领先者”的形象,否则其AI故事将很难往下说。

但即便百度大模型能力能顺利通过考验,AI对百度核心搜索业务的赋能依然不多,甚至可以说一旦AI彻底颠覆了搜索习惯,过去百度赖以生存的“竞价排名”盈利模式也会受到影响,百度必须及时构建新的内容生态。

目前来看,百度文心大模型的调用次数虽然持续增长,但商业化的增速却没这么快,三季度百度智能云业务贡献了7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了12%,但环比小有下滑。

“All in AI”,既代表了百度对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全力投入,也是百度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孤注一掷。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