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寒冬!但为何家电行业的“汽车梦”还没碎

智车科技

2周前

家电巨头美的CEO方洪波在近日露面时谈及了家电行业的“卷度”。...我们选择了汽车电动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增量部件,对于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来说是新产品,但我们在技术上比这些供应商更擅长这些部件。

锂电价格暴跌反而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动力。

年关将至,外界对于市场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

最近,造车新势力极越的“断崖式清盘”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所以当董明珠最近又一次“宣布”要造车以后,家电巨头们的“汽车梦”也再一次被抬到了台前。

不过家电巨头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所以“以旧换新”也成为了2024年家电市场的增长关键词。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零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其中,家电以旧换新带动8大类产品销售量超4900万台。

然而,拉动效果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6144亿元,同比下滑0.2%。从季度来看,一季度1767亿元,同比增长4.3%;二季度2398亿元,同比下滑8.5%;三季度1979亿元,同比增长7.5%。

家电巨头美的CEO方洪波在近日露面时谈及了家电行业的“卷度”。他说,“我们内部有个口号,积极参与内卷,勇敢跳出内卷。” 而关于“卷”,方洪波表示,“不要在地板上卷,要捅破天花板。”

对此网友们笑称,看来捅破天花板和积极参与内卷的最佳方式就是“造车”了。即使汽车行业不好“混”,但传统家电巨头看准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纷纷进场,它们要么从电池这种核心零部件切入,要么从空调压缩机入手,或者跟车企合作开发智能座舱。

也许就像雷军曾说的,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候都不晚。

八仙过海开辟“第二曲线”

此前由于在银隆新能源身上的巨亏,并未让董明珠在造车事业等来“丰收”,所以格力在造车这事上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着重发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

2022年,格力电器斥资30亿元入主盾安环境,后者是制冷元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分为制冷配件业务及制冷设备业务、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两大板块,此举被视为公司有意切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

去年12月,格力电器又加码新能源,增持格力钛。公告称公司已经于2023年12月19日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合计持有的格力钛2.71亿股股份,该部分股权占格力钛总股本24.54%,交易对价为10.15亿元。

但截至目前,格力钛仍未实现盈利。截至今年上半年,格力钛新能源总负债为247.86亿元。王健林等人的投资基本是打了水漂。

近日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悄然成立,其业务涵盖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包括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智能机器人研发、软件开发、科技中介服务,以及制冷、空调设备销售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等。

有人认为,董明珠想通了不一定必须进场造车才能赚钱。从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上看,并不包含汽车制造,而是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成为车企的供应链企业,为车企提供车载空调和冰箱等产品,赚车企的钱。”

不过在外界看来,董明珠之所以要造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家电行业的“内卷”下,董明珠急需开拓出增大营收空间的“第二曲线”。

根据格力电器在10月底发布了2024年三季报显示,格力营收471.3亿元,同比下滑15.87%;归母净利润78.25亿元,同比增长5.47%。前三季度格力营收1474亿元,同比下滑5.39%;归母净利润219.6亿元,同比增长9.30%。格力遭遇近十年该季度的第二次业绩大下滑,仅次于2021年三季度营收下滑16.40%。

在业界看来,一切与消费关联的产业,营收增速往往排在第一位,它决定了公司对市场的统治力及增长空间。而营收的下滑更说明,本就增长艰难的格力电器,长达30多年,依旧难以开拓出增大营收空间的“第二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业绩表现和市值在三大家电巨头中均是垫底,所以这也是董明珠必须让格力加入传统家电造车新势力大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家家电头部企业美的也很早涉足汽车行业。

早在2003年,美的便尝试收购多家商用车公司,并在昆明和长沙设立客车生产基地,但因经营不佳,最终于2009年退出整车制造,转投电机、汽车空调压缩机等零部件的生产研发。

2017年,美的收购了头部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库卡的大部分股权;次年,美的又成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主要生产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和助力转向电机等零部件。

2020年12月,美的将整体业务架构由原先的四大板块重新划分为五大板块,涉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机电事业群首次成为专设业务板块之一。

美的目前重点布局电驱动、热管理、底盘执行系统三个方向,目前已经成为蔚来、理想、小鹏造车新势力的供应商,江淮等传统车企也成为美的的合作方。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工业技术事业群总裁伏拥军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家电零部件到汽车零部件,产品和市场不一样,挑战确实很大。我们选择了汽车电动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增量部件,对于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来说是新产品,但我们在技术上比这些供应商更擅长这些部件。”

美的不造车却等于已经加入了造车供应链,而“冰箱、彩电、大沙发”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加上储能业务,美的不造车,却已经能从汽车领域赚到不错的收益。

家电巨头决定卷土重来

与格力、美的不同的是,海尔虽否认推出自有品牌汽车,但在汽车领域布局已久,更专注于汽车产业链,将视角聚焦在二手车市场,并在此进行快速扩张。

目前海尔通过卡旗下的汽车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品牌——卡泰驰深度布局二手车市场。目前已在郑州、上海、武汉、青岛等30多个城市布局汽车生态网络。

但为何海尔集团要选择入局二手车市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称:“二手车市场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通过多维度的布局,海尔集团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品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切入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海尔集团还希望通过布局二手车领域,进一步拓展其业务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二手车业务,或许只是海尔迈进沸腾汽车圈的缓兵之计,海尔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尔在品牌、服务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资源,恰好能弥补二手车市场丛生的乱象。

而海尔终极目标则在于汽车的智能生态。

相较于海尔、格力、美的,另一家电巨头创维更注重于对整车制造的布局。

早在2010年,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在南京成立开沃新能源汽车,收购并重组南京金龙客车,快速进入到商用车领域,从中巴扩展到物流车、专用车、卡车、电池、零部件等领域。

2017年,开沃获取乘用车生产资质,后于2019年发布天美汽车品牌;首款车型天美ET5于次年10月上市。

2021年4月,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天美ET5也先后更名为创维ET5和创维EV6上市。但创维汽车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创维汽车全年销量仅1.86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6%。

创维汽车的前景并不理想,在多数人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例如在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上,创维汽车泛善可陈,既无自研成果,也无宣传亮点,而创维汽车将“保健”作为卖点的做法,更是备受质疑。

总的来说,传统家电市场趋于饱和,内卷严重,如果不开拓新的业务边界和增长点,就无法维持稳定运营。随着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汽车与手机产生大量互动和融合,家电巨头们认为再次布局汽车行业的时机已来临。

特别是在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上市后,其通过同一集团的生态与米家智能家居联动,实现隔空操作家电等功能,更让传统家电制造商看到了智能汽车跨界家电产业的联动前景。

然而,家电与汽车虽然有共通之处,但终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

汽车制造是一个高度复杂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与传统家电巨头熟悉的电子消费品领域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售后服务,汽车产业链条长且环节众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

此外,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远远高于电子产品,传统家电巨头需要在这些方面建立起强大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体系。

20年前,家电行业曾掀起过一股“造车热”。美的、春兰、新飞、格林柯尔等公司都曾参与其中,但最后基本都铩羽而归。现在,新一批的家电巨头们决定卷土重来,但他们的决心甚至比上一轮更猛烈了。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裁员?寒冬!但为何家电行业的“汽车梦”还没碎

家电巨头美的CEO方洪波在近日露面时谈及了家电行业的“卷度”。...我们选择了汽车电动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增量部件,对于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来说是新产品,但我们在技术上比这些供应商更擅长这些部件。

锂电价格暴跌反而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动力。

年关将至,外界对于市场中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格外敏感。

最近,造车新势力极越的“断崖式清盘”就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所以当董明珠最近又一次“宣布”要造车以后,家电巨头们的“汽车梦”也再一次被抬到了台前。

不过家电巨头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所以“以旧换新”也成为了2024年家电市场的增长关键词。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13日零时,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整体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万亿元。其中,家电以旧换新带动8大类产品销售量超4900万台。

然而,拉动效果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

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6144亿元,同比下滑0.2%。从季度来看,一季度1767亿元,同比增长4.3%;二季度2398亿元,同比下滑8.5%;三季度1979亿元,同比增长7.5%。

家电巨头美的CEO方洪波在近日露面时谈及了家电行业的“卷度”。他说,“我们内部有个口号,积极参与内卷,勇敢跳出内卷。” 而关于“卷”,方洪波表示,“不要在地板上卷,要捅破天花板。”

对此网友们笑称,看来捅破天花板和积极参与内卷的最佳方式就是“造车”了。即使汽车行业不好“混”,但传统家电巨头看准了其中的巨大商机,纷纷进场,它们要么从电池这种核心零部件切入,要么从空调压缩机入手,或者跟车企合作开发智能座舱。

也许就像雷军曾说的,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候都不晚。

八仙过海开辟“第二曲线”

此前由于在银隆新能源身上的巨亏,并未让董明珠在造车事业等来“丰收”,所以格力在造车这事上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着重发力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

2022年,格力电器斥资30亿元入主盾安环境,后者是制冷元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分为制冷配件业务及制冷设备业务、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业务两大板块,此举被视为公司有意切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

去年12月,格力电器又加码新能源,增持格力钛。公告称公司已经于2023年12月19日与12名交易对方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拟受让其合计持有的格力钛2.71亿股股份,该部分股权占格力钛总股本24.54%,交易对价为10.15亿元。

但截至目前,格力钛仍未实现盈利。截至今年上半年,格力钛新能源总负债为247.86亿元。王健林等人的投资基本是打了水漂。

近日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悄然成立,其业务涵盖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包括工业互联网数据服务、智能机器人研发、软件开发、科技中介服务,以及制冷、空调设备销售制造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等。

有人认为,董明珠想通了不一定必须进场造车才能赚钱。从上海格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上看,并不包含汽车制造,而是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成为车企的供应链企业,为车企提供车载空调和冰箱等产品,赚车企的钱。”

不过在外界看来,董明珠之所以要造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家电行业的“内卷”下,董明珠急需开拓出增大营收空间的“第二曲线”。

根据格力电器在10月底发布了2024年三季报显示,格力营收471.3亿元,同比下滑15.87%;归母净利润78.25亿元,同比增长5.47%。前三季度格力营收1474亿元,同比下滑5.39%;归母净利润219.6亿元,同比增长9.30%。格力遭遇近十年该季度的第二次业绩大下滑,仅次于2021年三季度营收下滑16.40%。

在业界看来,一切与消费关联的产业,营收增速往往排在第一位,它决定了公司对市场的统治力及增长空间。而营收的下滑更说明,本就增长艰难的格力电器,长达30多年,依旧难以开拓出增大营收空间的“第二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业绩表现和市值在三大家电巨头中均是垫底,所以这也是董明珠必须让格力加入传统家电造车新势力大军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家家电头部企业美的也很早涉足汽车行业。

早在2003年,美的便尝试收购多家商用车公司,并在昆明和长沙设立客车生产基地,但因经营不佳,最终于2009年退出整车制造,转投电机、汽车空调压缩机等零部件的生产研发。

2017年,美的收购了头部工业机器人供应商库卡的大部分股权;次年,美的又成立威灵汽车部件公司,主要生产驱动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和助力转向电机等零部件。

2020年12月,美的将整体业务架构由原先的四大板块重新划分为五大板块,涉及汽车零部件产品的机电事业群首次成为专设业务板块之一。

美的目前重点布局电驱动、热管理、底盘执行系统三个方向,目前已经成为蔚来、理想、小鹏造车新势力的供应商,江淮等传统车企也成为美的的合作方。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工业技术事业群总裁伏拥军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家电零部件到汽车零部件,产品和市场不一样,挑战确实很大。我们选择了汽车电动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增量部件,对于汽车行业的供应商来说是新产品,但我们在技术上比这些供应商更擅长这些部件。”

美的不造车却等于已经加入了造车供应链,而“冰箱、彩电、大沙发”是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加上储能业务,美的不造车,却已经能从汽车领域赚到不错的收益。

家电巨头决定卷土重来

与格力、美的不同的是,海尔虽否认推出自有品牌汽车,但在汽车领域布局已久,更专注于汽车产业链,将视角聚焦在二手车市场,并在此进行快速扩张。

目前海尔通过卡旗下的汽车工业互联网生态平台品牌——卡泰驰深度布局二手车市场。目前已在郑州、上海、武汉、青岛等30多个城市布局汽车生态网络。

但为何海尔集团要选择入局二手车市场?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称:“二手车市场作为一个庞大的市场,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通过多维度的布局,海尔集团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品牌、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快速切入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海尔集团还希望通过布局二手车领域,进一步拓展其业务范围,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多元化发展。”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二手车业务,或许只是海尔迈进沸腾汽车圈的缓兵之计,海尔也有一定的优势。例如,海尔在品牌、服务以及标准化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资源,恰好能弥补二手车市场丛生的乱象。

而海尔终极目标则在于汽车的智能生态。

相较于海尔、格力、美的,另一家电巨头创维更注重于对整车制造的布局。

早在2010年,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在南京成立开沃新能源汽车,收购并重组南京金龙客车,快速进入到商用车领域,从中巴扩展到物流车、专用车、卡车、电池、零部件等领域。

2017年,开沃获取乘用车生产资质,后于2019年发布天美汽车品牌;首款车型天美ET5于次年10月上市。

2021年4月,天美汽车更名为创维汽车,天美ET5也先后更名为创维ET5和创维EV6上市。但创维汽车的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3年,创维汽车全年销量仅1.86万辆,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6%。

创维汽车的前景并不理想,在多数人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其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例如在三电系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上,创维汽车泛善可陈,既无自研成果,也无宣传亮点,而创维汽车将“保健”作为卖点的做法,更是备受质疑。

总的来说,传统家电市场趋于饱和,内卷严重,如果不开拓新的业务边界和增长点,就无法维持稳定运营。随着智能新能源汽车时代来临,汽车与手机产生大量互动和融合,家电巨头们认为再次布局汽车行业的时机已来临。

特别是在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上市后,其通过同一集团的生态与米家智能家居联动,实现隔空操作家电等功能,更让传统家电制造商看到了智能汽车跨界家电产业的联动前景。

然而,家电与汽车虽然有共通之处,但终归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

汽车制造是一个高度复杂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与传统家电巨头熟悉的电子消费品领域存在巨大的差异。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售后服务,汽车产业链条长且环节众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

此外,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远远高于电子产品,传统家电巨头需要在这些方面建立起强大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体系。

20年前,家电行业曾掀起过一股“造车热”。美的、春兰、新飞、格林柯尔等公司都曾参与其中,但最后基本都铩羽而归。现在,新一批的家电巨头们决定卷土重来,但他们的决心甚至比上一轮更猛烈了。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裁员?寒冬!但为何家电行业的“汽车梦”还没碎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