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与三星吃瘪!用户对AI不感冒,AI手机叫好不叫座?

雷科技

3周前

哪怕是号称付费用户超过百万的OpenAI,实际上大多数用户来自面向中大型企业的Enterprise服务、面向小型团队的Team订阅,以及特供给大学的ChatGPTEdu等B端场景。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失魂引

AI来了,但跟没来差不多。
日前美国回收公司SellCell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iPhone用户在购机时,会将设备是否支持AI功能视为重要因素,但73%的用户在购买了iPhone后,又发现Apple Intelligence带来的体验提升微乎其微。
SellCell还强调,三星手机用户中,仅有23.7%的人认为AI功能很重要,且对于AI功能不满意的用户比例高达87%。
在手机厂商纷纷将大模型融入系统底层,各类AI App层出不穷的今天,AI技术的普及似乎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AI手机似乎暂时也还无法成为用户换机的推动力。

手机端AI大模型,

叫好不叫座?

雷科技的小伙伴使用AI大模型的频率非常高,其中部分同事订阅了ChatGPT会员,小雷则开通了WPS AI会员,曾开通过文心一言会员,现阶段最常用的AI大模型是豆包,利用AI大模型作图、检查文章错别字,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AI大模型也在朝着办公方向发展,加入了数据分析、学术搜索、解题答疑、编写代码、视频脚本生成等智能体和功能。然而,这些功能的使用场景基本在PC端,屏幕小、没有鼠标和键盘的手机使用AI大模型办公,难免会有些不便。

(图源:豆包AI生成)
倒不是说没有用户需要使用手机处理工作,之前小雷撰写的一篇AI大模型横评文章,雷科技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就有“打工人”表示自己有用手机处理工作任务的需求,希望小雷做一期手机端AI大模型横评的文章。
不过此类用户毕竟是少数,SellCell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Apple Intelligence的众多AI功能中,只有写作工具和通知摘要两项功能的使用率较高,超过50%的受访者曾体验过这两项功能。优先消息、照片清理、智能回复等功能的使用率一般,照片自然语言搜索和转录摘要两大功能,体验过的受访者不到15%。
该调研收集的数据仅仅是“体验过”,而非经常用,不少受访者直言,这些AI功能根本不实用,还有少数用户担心隐私问题和准确性。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手机端AI功能的使用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手机端AI功能给人的感觉是以PC端的理念进行开发,各大厂商的产品加入了大量办公功能,可以总结PPT和文档、编写内容、通话摘要,却忽视了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这些功能。就拿国内呼声极高的通话摘要来说,有几个人日常打电话会使用该功能,只有经常谈生意的企业管理层,才需要该功能保留证据和提取重要内容。

到目前为止,AI大模型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场景,依然是PC端+办公。AI企业也认识到了该问题,文心大模型的会员开通选项中,甚至单独列出了网页端会员,而手机端会员不能单独开通,而且双端会员连续包月只比网页端会员贵5元。

(图源:文心一言截图)
今年8月ITBEAR在报告中指出,升级手机时消费者更关注电池寿命、存储空间和相机三项因素,对于AI功能则显得颇为冷淡。哪怕在对于AI功能接受度较高的Z世代(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也仅有20%的消费者期待AI功能。国内不少网友至今仍认为,AI大模型与元宇宙、区块链没什么区别,只是一次泡沫而已。
综合两份报告不难看出,仅有部分iPhone用户较为重视AI,安卓用户普遍认为AI功能不重要。市场给出了答案,难题已摆在手机厂商的面前,AI大模型到底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手机端AI仍在等待杀手锏应用出现

尽管手机厂商开发的AI功能,不少围绕工作场景,但仍有许多企业推出了可以改善我们用机体验的功能,例如拍照AI消除、语音指令跨层级调用App等。
手机端各类App极多,不一定非要用手机原生App。就AI大模型综合应用而言,手机厂商推出的AI大模型功能丰富度,其实不如豆包、文小言、讯飞星火等专业AI App。
手机厂商所具有的优势,在于能够将AI大模型融入底层,更方便调用手机的功能或跨层级控制第三方App和打造端侧大模型。如荣耀Magic 7系列所加入的一句话关闭微信自动续费功能,就直击用户痛点。至于点外卖,其实AI未必好用,很多时候我们点外卖时并没有想好该吃什么,可能需要挑选“逛逛”;到达新环境后,又可能需要重新设置地址;有时候还会想着看看店铺优惠情况,羊毛不薅白不薅。

小雷认为,手机端AI大模型不一定要有多么丰富的功能,但一定要尽量贴合用户的需求,打造类似于照片消除这样的杀手锏功能。另外,不少网友不敢用AI大模型,是因为担心泄露隐私,手机厂商都在部署端侧AI大模型,可利用用户本地数据训练AI助手,避免隐私信息被上传。

(图源:豆包AI生成)
除了手机本体的应用,手机端AI大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在于对智能生态的控制。近期一位小米用户就展示了自己的日常,米家门锁出门上锁后,小米SU7就自动开启了加热,人走到停车场,车内也加热到了体感舒适温度,手机“随身”的优势让它可以成为智能个人助理以及个人数字ID。
与PC相比,体积小、屏幕小、性能弱的手机,能够处理的任务本就少一些,不必一股脑围绕工作场景去下功夫,毕竟目前PC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打工人干活都在PC上。AI手机可以围绕生活娱乐场景,打造更多杀手锏应用,比如根据用户的习惯,智能推荐家用电器设置、饮食、户外运动地点和路线等,做到真正懂用户。

PC负责“生产力”,

手机为生活娱乐服务

在消费者眼中,手机与PC本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设备,手机用于个人通讯、生活、娱乐场景,电脑则适合办公场景。
少数用户需要在手机端处理工作,手机厂商推出的大折叠和三折叠手机,就比较适合移动办公,但不能因部分用户的需求就本末倒置。
因此,PC端AI要做好生产力工具和工作等专业场景,手机端AI则要做好娱乐生活场景,打造好端侧大模型,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服务。
问题在于,若无专业化场景,用户未必愿意为AI功能付费。在SellCell的调查中,只有11.6%的iPhone用户和4%的三星用户愿意为AI功能付费。无论是手机端还是PC端,AI大模型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除专业化场景外,愿意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图源:苹果)
哪怕是号称付费用户超过百万的OpenAI,实际上大多数用户来自面向中大型企业的Enterprise服务、面向小型团队的Team订阅,以及特供给大学的ChatGPT Edu等B端场景。
各大AI公司在PC端已针对专业办公场景倾力打造相关功能,并开发出了专用于音频生成、视频生成、绘图、视频剪辑的AI大模型。比如豆包、Kimi、文小言等AI大模型就在力推PC版,只因PC端专业场景下用户使用AI需求更强烈、付费意愿更高。
手机端不适合高强度办公。以用户生活娱乐习惯为基础,以跨层级调用App为核心功能,将手机打造成随身个人AI设备,再融合更多智能家居乃至智能汽车生态,或许才是手机端AI大模型的康庄大道。

25年1月7日,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即将盛大开幕,雷科技报道团蓄势待发,即将飞赴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场全程报道,敬请关注。

End

2024行业大盘点:

24年最伟大10款科技产品榜单出炉:款款王炸,AI为王!

科技行业的2024:

2024年8大年度PC榜单出炉:靠设计创新,用AI破局

2024年十大爆款手机:款款都凶残,国产厉害了

2024年,线下手机彻底杀疯了!

智能汽车的2024:

2024智驾风云榜:华为小鹏争霸,“蔚小理”加速,老车企转身

25年车圈淘汰赛加速!哪吒、远航危险了,微小型车被逼上绝路?

2024年汽车十大技术趋势盘点:智能化成了潮水的大方向

哪怕是号称付费用户超过百万的OpenAI,实际上大多数用户来自面向中大型企业的Enterprise服务、面向小型团队的Team订阅,以及特供给大学的ChatGPTEdu等B端场景。

来源:雷科技AI硬件组 | 编辑:失魂引

AI来了,但跟没来差不多。
日前美国回收公司SellCell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半数iPhone用户在购机时,会将设备是否支持AI功能视为重要因素,但73%的用户在购买了iPhone后,又发现Apple Intelligence带来的体验提升微乎其微。
SellCell还强调,三星手机用户中,仅有23.7%的人认为AI功能很重要,且对于AI功能不满意的用户比例高达87%。
在手机厂商纷纷将大模型融入系统底层,各类AI App层出不穷的今天,AI技术的普及似乎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太多改变,AI手机似乎暂时也还无法成为用户换机的推动力。

手机端AI大模型,

叫好不叫座?

雷科技的小伙伴使用AI大模型的频率非常高,其中部分同事订阅了ChatGPT会员,小雷则开通了WPS AI会员,曾开通过文心一言会员,现阶段最常用的AI大模型是豆包,利用AI大模型作图、检查文章错别字,可以大幅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
AI大模型也在朝着办公方向发展,加入了数据分析、学术搜索、解题答疑、编写代码、视频脚本生成等智能体和功能。然而,这些功能的使用场景基本在PC端,屏幕小、没有鼠标和键盘的手机使用AI大模型办公,难免会有些不便。

(图源:豆包AI生成)
倒不是说没有用户需要使用手机处理工作,之前小雷撰写的一篇AI大模型横评文章,雷科技微信公众号评论区就有“打工人”表示自己有用手机处理工作任务的需求,希望小雷做一期手机端AI大模型横评的文章。
不过此类用户毕竟是少数,SellCell在调查报告中指出,在Apple Intelligence的众多AI功能中,只有写作工具和通知摘要两项功能的使用率较高,超过50%的受访者曾体验过这两项功能。优先消息、照片清理、智能回复等功能的使用率一般,照片自然语言搜索和转录摘要两大功能,体验过的受访者不到15%。
该调研收集的数据仅仅是“体验过”,而非经常用,不少受访者直言,这些AI功能根本不实用,还有少数用户担心隐私问题和准确性。好奇心得到满足后,手机端AI功能的使用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手机端AI功能给人的感觉是以PC端的理念进行开发,各大厂商的产品加入了大量办公功能,可以总结PPT和文档、编写内容、通话摘要,却忽视了大多数用户并不需要这些功能。就拿国内呼声极高的通话摘要来说,有几个人日常打电话会使用该功能,只有经常谈生意的企业管理层,才需要该功能保留证据和提取重要内容。

到目前为止,AI大模型能够发挥出最大作用的场景,依然是PC端+办公。AI企业也认识到了该问题,文心大模型的会员开通选项中,甚至单独列出了网页端会员,而手机端会员不能单独开通,而且双端会员连续包月只比网页端会员贵5元。

(图源:文心一言截图)
今年8月ITBEAR在报告中指出,升级手机时消费者更关注电池寿命、存储空间和相机三项因素,对于AI功能则显得颇为冷淡。哪怕在对于AI功能接受度较高的Z世代(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也仅有20%的消费者期待AI功能。国内不少网友至今仍认为,AI大模型与元宇宙、区块链没什么区别,只是一次泡沫而已。
综合两份报告不难看出,仅有部分iPhone用户较为重视AI,安卓用户普遍认为AI功能不重要。市场给出了答案,难题已摆在手机厂商的面前,AI大模型到底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手机端AI仍在等待杀手锏应用出现

尽管手机厂商开发的AI功能,不少围绕工作场景,但仍有许多企业推出了可以改善我们用机体验的功能,例如拍照AI消除、语音指令跨层级调用App等。
手机端各类App极多,不一定非要用手机原生App。就AI大模型综合应用而言,手机厂商推出的AI大模型功能丰富度,其实不如豆包、文小言、讯飞星火等专业AI App。
手机厂商所具有的优势,在于能够将AI大模型融入底层,更方便调用手机的功能或跨层级控制第三方App和打造端侧大模型。如荣耀Magic 7系列所加入的一句话关闭微信自动续费功能,就直击用户痛点。至于点外卖,其实AI未必好用,很多时候我们点外卖时并没有想好该吃什么,可能需要挑选“逛逛”;到达新环境后,又可能需要重新设置地址;有时候还会想着看看店铺优惠情况,羊毛不薅白不薅。

小雷认为,手机端AI大模型不一定要有多么丰富的功能,但一定要尽量贴合用户的需求,打造类似于照片消除这样的杀手锏功能。另外,不少网友不敢用AI大模型,是因为担心泄露隐私,手机厂商都在部署端侧AI大模型,可利用用户本地数据训练AI助手,避免隐私信息被上传。

(图源:豆包AI生成)
除了手机本体的应用,手机端AI大模型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在于对智能生态的控制。近期一位小米用户就展示了自己的日常,米家门锁出门上锁后,小米SU7就自动开启了加热,人走到停车场,车内也加热到了体感舒适温度,手机“随身”的优势让它可以成为智能个人助理以及个人数字ID。
与PC相比,体积小、屏幕小、性能弱的手机,能够处理的任务本就少一些,不必一股脑围绕工作场景去下功夫,毕竟目前PC才是真正的“生产力工具”,打工人干活都在PC上。AI手机可以围绕生活娱乐场景,打造更多杀手锏应用,比如根据用户的习惯,智能推荐家用电器设置、饮食、户外运动地点和路线等,做到真正懂用户。

PC负责“生产力”,

手机为生活娱乐服务

在消费者眼中,手机与PC本就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设备,手机用于个人通讯、生活、娱乐场景,电脑则适合办公场景。
少数用户需要在手机端处理工作,手机厂商推出的大折叠和三折叠手机,就比较适合移动办公,但不能因部分用户的需求就本末倒置。
因此,PC端AI要做好生产力工具和工作等专业场景,手机端AI则要做好娱乐生活场景,打造好端侧大模型,结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更加智能和便捷的服务。
问题在于,若无专业化场景,用户未必愿意为AI功能付费。在SellCell的调查中,只有11.6%的iPhone用户和4%的三星用户愿意为AI功能付费。无论是手机端还是PC端,AI大模型都存在相同的问题,除专业化场景外,愿意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图源:苹果)
哪怕是号称付费用户超过百万的OpenAI,实际上大多数用户来自面向中大型企业的Enterprise服务、面向小型团队的Team订阅,以及特供给大学的ChatGPT Edu等B端场景。
各大AI公司在PC端已针对专业办公场景倾力打造相关功能,并开发出了专用于音频生成、视频生成、绘图、视频剪辑的AI大模型。比如豆包、Kimi、文小言等AI大模型就在力推PC版,只因PC端专业场景下用户使用AI需求更强烈、付费意愿更高。
手机端不适合高强度办公。以用户生活娱乐习惯为基础,以跨层级调用App为核心功能,将手机打造成随身个人AI设备,再融合更多智能家居乃至智能汽车生态,或许才是手机端AI大模型的康庄大道。

25年1月7日,CES(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5 即将盛大开幕,雷科技报道团蓄势待发,即将飞赴美国·拉斯维加斯现场全程报道,敬请关注。

End

2024行业大盘点:

24年最伟大10款科技产品榜单出炉:款款王炸,AI为王!

科技行业的2024:

2024年8大年度PC榜单出炉:靠设计创新,用AI破局

2024年十大爆款手机:款款都凶残,国产厉害了

2024年,线下手机彻底杀疯了!

智能汽车的2024:

2024智驾风云榜:华为小鹏争霸,“蔚小理”加速,老车企转身

25年车圈淘汰赛加速!哪吒、远航危险了,微小型车被逼上绝路?

2024年汽车十大技术趋势盘点:智能化成了潮水的大方向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