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底的脉冲式暴涨之后,A股市场骤然变得小心翼翼。尽管后续又有一系列重磅财政政策相继公布,但A股的回应却是震荡。
这令不少投资者陷入迷茫,马上接近2025年关,明年要坚守下一轮牛市,还是及时抽离?在对国内外机构对2025年的宏观和策略展望进行横向对比后,也许可以解开投资者的心结。
2025年中国经济:政策刺激大年
在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预测方面,国内外主流卖方机构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具体来看,主要的共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2025年政策宽松的力度预期均较为积极,另一个则是认为宏观价格相比2024年会有所好转。
首先,在政策刺激方面,自2024年9月起实施的一系列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悲观预期,然而,随着年底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为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此外,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物价等因素,使得2025年的经济增长依旧承受着一定的压力。鉴于这些因素,多数机构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政策刺激的大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预计均将在2024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
货币政策方面,各家机构认为,2025年的政策刺激主要仍以数量工具+利率工具+结构性工具的配合为主要方向,利率方面大概率会在2025年进一步降息20-40bp。其中,高盛和大摩预测的最为宽松,均认为2025年的降息幅度将达到40bp左右。
财政政策方面,各家机构则认为,2025年的财政政策刺激仍以扩大狭义财政赤字率+扩大特别国债规模+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来实现。狭义财政赤字目标将从2024年的3.0%提高至3.5%-4%,其中,国内机构普遍认为赤字率在4%左右,海外机构则相对保守,区间在3.5%-3.7%;特别国债发行额度将从2024年的1万亿提升至2万亿-3万亿,大部分机构认为规模在2万亿左右;地方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将从2024年的3.9万亿人民币提高至4万亿-5万亿人民币。
其次,通胀方面,机构普遍预期,2025年通胀下行的压力将有所缓解,尤其是部分机构认为PPI同比增速可能会在三季度后回到0%附近,但中信证券、大摩和瑞银则认为PPI同比全年大概率还会维持在负数区间;相对PPI而言,CPI的预测则较为温和。综合看,整体通胀水平虽然较2024年有所好转,但仍然处在较低位置,未来将是一场持久战。
除了共识之外,对于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分歧,不同机构间最核心的差距在于政策刺激能不能有效提振内需水平,从而积极对冲地缘政治给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中,国内机构普遍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外围的不确定性虽然增加,但整体影响可控。
海外机构方面,高盛相对乐观,其认为政策刺激会更多作用于需求端,从而带动内需回暖,同时叠加非北美地区出口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进一步走强,共同抵消外围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大摩的预测则稍显悲观,其认为政策刺激方向大概率会集中在供给端,从而一定程度影响宽松效果。至于政策聚焦供给端的原因,主要是(1)财政支持消费和社保需要依赖政府经常性收入而非举债;(2)消费类政策一旦启动难以收回,可能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3)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未涉及国债,显示中央对道德风险的担忧。
最后,在对2025年经济增速的预测方面,国内机构普遍也比海外机构更积极,三家国内券商的2025年GDP增速预测均值为5.2%,而三家海外投行2025年GDP预测增速均值仅为4.2%。
2025年A股市场:驱动主力从估值向盈利倾斜
聚焦到权益市场,海内外机构对2025年A股市场的表现整体呈乐观态度,但外资机构对中国股票资产的整体态度分歧较大。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离岸资产对外围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感度更高,同时,“国家队”的积极支持对A股市场也更为有效。
分析维度看,首先,在最核心的企业盈利方面,各家机构均认为明年企业盈利将会有所回升,且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
内资机构中,中金预计2025年全A(剔除金融)利润增速为3.5%;中信建投预计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有望实现5%左右的盈利增长;中信证券则预测中证800利润同比增速为0.7%,均较2024年小幅回升。
外资机构中,高盛、瑞银、大摩认为MSCI中国的EPS在2025年将分别增长7%、8%、5%,沪深300的EPS将分别增长10%、6%、6%。高盛指出,除基本面复苏外,企业回购也是推动EPS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对估值的判断上,部分机构认为中国权益市场估值依然有温和上涨的空间。如中金和高盛均指出,从全球对比来看,A股市场依然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定量看,高盛预计2025年底MSCI中国和沪深300的12个月远期市盈率分别为10.1倍和13.5倍。但也有机构认为,中国权益市场估值已经到了合理水平。如大摩指出,当前市场估值已经反映出政策转向,未来整体风险大于机遇。
另外,在资金变动方面,2025年的潜在增量资金也是支撑中国权益市场估值的一大因素。各家机构普遍认为,个人投资者将会是明年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背后支撑因素是市场回暖后居民超额储蓄的转化。中信证券指出,ETF将会是资金流入的重要形式。
尽管机构对后市普遍偏乐观,但进一步聚焦到投资策略和配置方向上,各家机构共识与分歧并存。除了大摩之外,各家机构均呈现出对政策受益方向的偏好,但在行业和风格选择上,观点却各不相同。
在行业观点上,高盛对消费态度明显积极,其建议在投资组合中广泛倾向于消费板块,并关注政府消费方向的投资机会。中金和中信建投认为消费存在结构性机会,在配置方向上指出可关注以旧换新政策。中信证券则指出消费方面,可以从必选消费逐步拓展至可选消费。但是,大摩和瑞银则并未提及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风格上,内资机构对成长股较为看好。如中金建议布局景气成长方向,中信建投建议关注新质生产力弹性资产,中信证券则提出关注绩优成长股。外资机构中,高盛、瑞银虽并未明确提及成长字眼,但指出了如新技术/新基建、自主可控加速等偏进攻性的投资主题。相对而言,大摩的风格则偏向保守,其在配置方向上仍优先考虑电信和公用事业等防御类资产。
综合来看,海内外机构普遍认为A股市场在2025会继续回暖,但具体操作上,除政策受益这一方向外,机构还并未在行业、风格方面达成完全共识。
其他机构:仍看好2025年A股投资机会
除了上述主流海内外卖方机构以外,我们也梳理了南方基金、平安基金、华安基金、景顺投资等海内外买方机构对2025年A股市场的观点以及投资方向。整体来看,买方机构普遍对2025年的A股市场有较为乐观的预期,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对未来宽松政策持续性的预期较高,从而认为有望提振基本面表现,带动A股继续上行。
具体来看,景顺发布的全球市场展望中,其指出从估值角度而言,中国股票看起来具有吸引力,较历史平均水平及其他发达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中国企业或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新的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这一趋势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大型家用电器及工业领域的公司中将尤其明显。这些领域的公司可以利用持续的本地需求,同时在全球市场中攫取更大的份额,从而最终惠及股东。
平安基金认为:自2021年-2024年9月的下跌周期可能已经结束,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和政策的积极呵护为股票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风险偏好回升;而流动性宽松和社会“资产荒”现象可能使得权益市场上涨形成正循环,吸引外部资金继续入市。同时,预计经济数据的改善将带动盈利周期上行,股票市场的驱动因素将从估值转向盈利,2025年权益市场将呈现更多结构性机会。
基于此,平安基金建议2025年A股投资主要关注两大方向:(1)受益于财政发力的板块,如自主可控、军工、低空经济、地方债化债;(2)受益于科技成长的行业,如人工智能、AI应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
华安基金则认为:2025年的A股市场可能会迎来盈利的反弹,同时,受益风险偏好回暖,估值可能进一步修复。综合看,整个资本市场在2025年有望迎来估值和盈利的双击,具有较为确定的投资机会,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上涨程度未必非常激烈。
因此在投资策略上,华安基金建议2025年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行业配置主线可能会是风险偏好的系统性提升。背后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整个市场的估值会进一步修复;另一个则是风险变化是系统性的,也就是说很多板块会有一些轮动表现。
具体到投资方向,华安基金则认为可以关注两类资产和两大主题机会。两类资产为:(1)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资产。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2)具备困境反转的资产。就是当前盈利比较差,但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出现盈利向上拐点。包括军工、医药、光伏等。两个主题的投资机会则是聚焦重组并购和回购增持再贷款。
对于2025年的A股市场投资,南方基金认为,9月底的政策转向给A股带来了一轮短期急速上涨,这在历史上也仅有15年5月、19年3月和20年7月出现过,除了15年当时是牛市末期估值较高不具备可比性外,从另外两次历史复盘看,短期急涨之后,一年之内基指数多数创了新高,这说明市场在重大的中期拐点上的判断比较有效,这给未来交易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指引作用。但同时需要注意,在急涨之后,短期内市场想要创新高比较困难,通常要经过几个月的震荡等待基本面的兑现。背后主要是因为估值的修复往往比基本面兑现的速度要快。
因此,预计短期A股市场要先完成基本面的兑现,逐步跟上市场的估值,然后再进一步引领估值的扩张。长期来看,对A股保持积极态度,背后在于本轮股票主要由政策驱动,目前看政策基调比较明确,拐头风险不大,所以对于国内市场行情的持续性比较乐观。
在9月底的脉冲式暴涨之后,A股市场骤然变得小心翼翼。尽管后续又有一系列重磅财政政策相继公布,但A股的回应却是震荡。
这令不少投资者陷入迷茫,马上接近2025年关,明年要坚守下一轮牛市,还是及时抽离?在对国内外机构对2025年的宏观和策略展望进行横向对比后,也许可以解开投资者的心结。
2025年中国经济:政策刺激大年
在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预测方面,国内外主流卖方机构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具体来看,主要的共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2025年政策宽松的力度预期均较为积极,另一个则是认为宏观价格相比2024年会有所好转。
首先,在政策刺激方面,自2024年9月起实施的一系列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悲观预期,然而,随着年底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地缘政治风险的增加为2025年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此外,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以及物价等因素,使得2025年的经济增长依旧承受着一定的压力。鉴于这些因素,多数机构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政策刺激的大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预计均将在2024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
货币政策方面,各家机构认为,2025年的政策刺激主要仍以数量工具+利率工具+结构性工具的配合为主要方向,利率方面大概率会在2025年进一步降息20-40bp。其中,高盛和大摩预测的最为宽松,均认为2025年的降息幅度将达到40bp左右。
财政政策方面,各家机构则认为,2025年的财政政策刺激仍以扩大狭义财政赤字率+扩大特别国债规模+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来实现。狭义财政赤字目标将从2024年的3.0%提高至3.5%-4%,其中,国内机构普遍认为赤字率在4%左右,海外机构则相对保守,区间在3.5%-3.7%;特别国债发行额度将从2024年的1万亿提升至2万亿-3万亿,大部分机构认为规模在2万亿左右;地方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将从2024年的3.9万亿人民币提高至4万亿-5万亿人民币。
其次,通胀方面,机构普遍预期,2025年通胀下行的压力将有所缓解,尤其是部分机构认为PPI同比增速可能会在三季度后回到0%附近,但中信证券、大摩和瑞银则认为PPI同比全年大概率还会维持在负数区间;相对PPI而言,CPI的预测则较为温和。综合看,整体通胀水平虽然较2024年有所好转,但仍然处在较低位置,未来将是一场持久战。
除了共识之外,对于2025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分歧,不同机构间最核心的差距在于政策刺激能不能有效提振内需水平,从而积极对冲地缘政治给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其中,国内机构普遍预期更为乐观,认为外围的不确定性虽然增加,但整体影响可控。
海外机构方面,高盛相对乐观,其认为政策刺激会更多作用于需求端,从而带动内需回暖,同时叠加非北美地区出口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进一步走强,共同抵消外围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大摩的预测则稍显悲观,其认为政策刺激方向大概率会集中在供给端,从而一定程度影响宽松效果。至于政策聚焦供给端的原因,主要是(1)财政支持消费和社保需要依赖政府经常性收入而非举债;(2)消费类政策一旦启动难以收回,可能导致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3)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未涉及国债,显示中央对道德风险的担忧。
最后,在对2025年经济增速的预测方面,国内机构普遍也比海外机构更积极,三家国内券商的2025年GDP增速预测均值为5.2%,而三家海外投行2025年GDP预测增速均值仅为4.2%。
2025年A股市场:驱动主力从估值向盈利倾斜
聚焦到权益市场,海内外机构对2025年A股市场的表现整体呈乐观态度,但外资机构对中国股票资产的整体态度分歧较大。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离岸资产对外围不确定性环境的敏感度更高,同时,“国家队”的积极支持对A股市场也更为有效。
分析维度看,首先,在最核心的企业盈利方面,各家机构均认为明年企业盈利将会有所回升,且是推动股市上涨的主要动力。
内资机构中,中金预计2025年全A(剔除金融)利润增速为3.5%;中信建投预计全A(非金融石油石化)有望实现5%左右的盈利增长;中信证券则预测中证800利润同比增速为0.7%,均较2024年小幅回升。
外资机构中,高盛、瑞银、大摩认为MSCI中国的EPS在2025年将分别增长7%、8%、5%,沪深300的EPS将分别增长10%、6%、6%。高盛指出,除基本面复苏外,企业回购也是推动EPS增长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对估值的判断上,部分机构认为中国权益市场估值依然有温和上涨的空间。如中金和高盛均指出,从全球对比来看,A股市场依然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定量看,高盛预计2025年底MSCI中国和沪深300的12个月远期市盈率分别为10.1倍和13.5倍。但也有机构认为,中国权益市场估值已经到了合理水平。如大摩指出,当前市场估值已经反映出政策转向,未来整体风险大于机遇。
另外,在资金变动方面,2025年的潜在增量资金也是支撑中国权益市场估值的一大因素。各家机构普遍认为,个人投资者将会是明年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背后支撑因素是市场回暖后居民超额储蓄的转化。中信证券指出,ETF将会是资金流入的重要形式。
尽管机构对后市普遍偏乐观,但进一步聚焦到投资策略和配置方向上,各家机构共识与分歧并存。除了大摩之外,各家机构均呈现出对政策受益方向的偏好,但在行业和风格选择上,观点却各不相同。
在行业观点上,高盛对消费态度明显积极,其建议在投资组合中广泛倾向于消费板块,并关注政府消费方向的投资机会。中金和中信建投认为消费存在结构性机会,在配置方向上指出可关注以旧换新政策。中信证券则指出消费方面,可以从必选消费逐步拓展至可选消费。但是,大摩和瑞银则并未提及消费板块的投资机会。
风格上,内资机构对成长股较为看好。如中金建议布局景气成长方向,中信建投建议关注新质生产力弹性资产,中信证券则提出关注绩优成长股。外资机构中,高盛、瑞银虽并未明确提及成长字眼,但指出了如新技术/新基建、自主可控加速等偏进攻性的投资主题。相对而言,大摩的风格则偏向保守,其在配置方向上仍优先考虑电信和公用事业等防御类资产。
综合来看,海内外机构普遍认为A股市场在2025会继续回暖,但具体操作上,除政策受益这一方向外,机构还并未在行业、风格方面达成完全共识。
其他机构:仍看好2025年A股投资机会
除了上述主流海内外卖方机构以外,我们也梳理了南方基金、平安基金、华安基金、景顺投资等海内外买方机构对2025年A股市场的观点以及投资方向。整体来看,买方机构普遍对2025年的A股市场有较为乐观的预期,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对未来宽松政策持续性的预期较高,从而认为有望提振基本面表现,带动A股继续上行。
具体来看,景顺发布的全球市场展望中,其指出从估值角度而言,中国股票看起来具有吸引力,较历史平均水平及其他发达市场处于相对低水平。中国企业或将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新的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这一趋势在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大型家用电器及工业领域的公司中将尤其明显。这些领域的公司可以利用持续的本地需求,同时在全球市场中攫取更大的份额,从而最终惠及股东。
平安基金认为:自2021年-2024年9月的下跌周期可能已经结束,宏观经济的企稳回升和政策的积极呵护为股票市场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风险偏好回升;而流动性宽松和社会“资产荒”现象可能使得权益市场上涨形成正循环,吸引外部资金继续入市。同时,预计经济数据的改善将带动盈利周期上行,股票市场的驱动因素将从估值转向盈利,2025年权益市场将呈现更多结构性机会。
基于此,平安基金建议2025年A股投资主要关注两大方向:(1)受益于财政发力的板块,如自主可控、军工、低空经济、地方债化债;(2)受益于科技成长的行业,如人工智能、AI应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
华安基金则认为:2025年的A股市场可能会迎来盈利的反弹,同时,受益风险偏好回暖,估值可能进一步修复。综合看,整个资本市场在2025年有望迎来估值和盈利的双击,具有较为确定的投资机会,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上涨程度未必非常激烈。
因此在投资策略上,华安基金建议2025年积极寻找结构性机会,行业配置主线可能会是风险偏好的系统性提升。背后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整个市场的估值会进一步修复;另一个则是风险变化是系统性的,也就是说很多板块会有一些轮动表现。
具体到投资方向,华安基金则认为可以关注两类资产和两大主题机会。两类资产为:(1)代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资产。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商业航空、低空经济等;(2)具备困境反转的资产。就是当前盈利比较差,但未来一段时间有可能出现盈利向上拐点。包括军工、医药、光伏等。两个主题的投资机会则是聚焦重组并购和回购增持再贷款。
对于2025年的A股市场投资,南方基金认为,9月底的政策转向给A股带来了一轮短期急速上涨,这在历史上也仅有15年5月、19年3月和20年7月出现过,除了15年当时是牛市末期估值较高不具备可比性外,从另外两次历史复盘看,短期急涨之后,一年之内基指数多数创了新高,这说明市场在重大的中期拐点上的判断比较有效,这给未来交易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指引作用。但同时需要注意,在急涨之后,短期内市场想要创新高比较困难,通常要经过几个月的震荡等待基本面的兑现。背后主要是因为估值的修复往往比基本面兑现的速度要快。
因此,预计短期A股市场要先完成基本面的兑现,逐步跟上市场的估值,然后再进一步引领估值的扩张。长期来看,对A股保持积极态度,背后在于本轮股票主要由政策驱动,目前看政策基调比较明确,拐头风险不大,所以对于国内市场行情的持续性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