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崩盘,坑惨了供应商

每人Auto

1周前

据不完全统计,极越拖欠供应商款项合计将近20亿元。这或许是极越最想抹掉的一笔欠款,也是这场残局中数额最大又最隐秘的一项开支。

有供应商受极越崩盘牵连,贷款垫资的数百万元追讨无望,将面临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也有曾经踌躇满志,渴望借由极越项目进军汽车圈的供应商心灰意冷,决定不再接汽车项目。“不管这个行业多热闹,所有人都不赚钱,一定不是门好生意。”

合计欠款20亿,供应商面临破产

极越暴雷停摆后的第一个周末的夜晚,其位于上海嘉定的总部大楼灯火通明。这个办公室里曾挤满了群情激愤的讨薪员工,如今则被前来讨要欠款的供应商们“占据”。

“这几天很多供应商都睡不好觉,”王宁也是其中之一,他已连续四天来极越总部蹲守,通常在下午或晚上抵达,“因为白天还要上班”。

他记得第一天来极越时,楼内人群密度极高,椅子不带空隙地一个贴着一个摆放,屋内充满愤怒的情绪,而现在人群已变得稀疏,桌面上的电脑和个人物品逐渐被清空,员工们也不再来了——经过12月12日一整晚的谈判,在吉利和百度两大股东的支持下,极越承诺为员工缴纳拖欠的11月份社保。至于12月工资、离职赔偿等,大家似乎也不再奢望了,声讨的员工几乎尽数散去。

剩下的是那些焦虑不安的供应商们,比起极越员工,他们的损失要以数百倍甚至更多来计算。一位员工在讨薪现场与供应商交流,她惊讶地发现,有供应商“贷款400万元为我们垫资做活动,现在面临着倾家荡产”。这还不是数额最大的案例,“还有被拖欠三四千万元的”。“这种时候,大家都很怕夏一平(极越汽车CEO)跑掉。”于是,供应商们默契地在极越轮守。

王宁仔细看了好几遍那封公告,才终于明白供应商被含糊地归类于“其他事项”,极越方面只字未提,他们的欠款该怎么解决。

这或许是极越最想抹掉的一笔欠款,也是这场残局中数额最大又最隐秘的一项开支。汽车公司供应链漫长复杂,直接和车企对接的Tier 1零部件企业就有数百家,而一家成规模的Tier 1动辄还有几百上千家的Tier 2、Tier 3作为上游供应商。主机厂有序、如约的合同款项到账Tier 1,层层下发后,才能维持几千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正常运转。

有内部人士向每人Auto透露,截止12月15日,有220家供应商参与欠款登记接龙。根据当天的一份“极越汽车供应商联合声明”显示,经不完全统计,极越拖欠供应商款项合计将近20亿元。

这还不是最惊悚的数据,作为极越汽车的生产方,吉利可算作其最大的供应商。据21世纪经济报道,极越至少欠吉利近30亿元的费用。

王宁所在的公司规模不小,他属于公司高管,经手的合同“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金额”。极越欠了他们将近400万元,为了追讨这笔钱,他和下属在极越守了四天,甚至在这儿熬过一个通宵。毕竟,“几百万、上千万的欠款,无论对于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

不同的供应商,消化损失的能力各异,规模大的公司能维持住现金流,慢慢补回,比如找到更多的客户填补亏损。遇到数额较大的亏损,影响到公司运营,可能就需要裁员,最惨的是那些体量比较小的供应商,可能遭遇一次大额欠款,又追回无望,就破产了。

来极越追讨欠款的这几天,王宁认识了星塘文化(极越的一家供应商,为极越做直播代运营)的老板李红星,为了追债,这位老板将自己all in进去,连续几天都守在极越总部大楼。李红星一度将自己的抖音ID改名为极越供应商,把自己的讨债经历发到线上。在他的讲述里,星塘文化给极越垫付了4000万元,目前只收到300万债款,还有3700万元没有收回,“其中1000万属于自己房产的抵押贷款,另外2000万是从亲戚那借的”。李红星刚创业两年,事业才有些眉目,就遇上极越暴雷,这个困境足以将他前半生奋斗的积蓄归零。

▲ 星塘文化关于极越汽车欠款问题的公开声明。图 / 网络

一家车企突然停摆,即使有人预感到不好的信号,恐怕也无力抵挡,只得裹挟于其中。

软件供应商周琛,最近一次去极越总部是在12月11日上午,那时极越还没解散,但已经被种种负面传言笼罩。他赶来跟平时合作对接的工程师打听情况,当时已预感自己的款项可能很难讨回,但周琛判断,最坏的可能也不过是极越大裁员。

他低估了风险,对这家车企的“原地解散”始料未及。

无法赶赴现场的外地供应商,更焦虑。李遇人在外地,无法驻守在极越,她不敢错过维权群和社交平台关于极越的任何一条消息。

李遇是在12月12日刷社交媒体,才知道这家五千人规模的车企突然解散了,她瞬间乱了阵脚,极越还有一大笔费用没有支付给公司,而她是项目对接人。

第一时间,她尝试联系极越的采购人员,电话在嘈杂的背景中接通,但对方明显没有了工作的心情,只丢过来一句“公司现在有事,大家还在沟通协调”,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次日早上,李遇再打过去,采购和她一样无奈:“我们工资都发不出来,不知道要怎么处理”。

李遇拜托在杭州的同事赶紧搭最近的一班高铁去上海。同事到达上海时,已经是13日下午两点,有相关人员拦在极越公司大楼附近限流。李遇的同事“连极越的办公室大门都没进去,更别提见夏一平和百度、吉利的人了”。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在上海市嘉定区回城南路2218号接待点做了登记。这个接待点是相关部门为极越供应商专门设置的临时接待地点,用来登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和欠款金额。

▲ 极越公司门口聚集着的讨债/讨薪人员。图 / 内部人士提供

其实,即使成功挤进极越大门、围守在现场,供应商们依然与夏一平咫尺天涯。刘佳安告诉每人Auto,供应商代表只在12月13日凌晨和夏一平进行过一次谈判,但是当天的联合声明“没有一条提到供应商”。

他们成为这场风波中,被忽略的最大受害者。

崩盘早有端倪

王宁从业二十多年,“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属于很谨慎的管理者,即使如此,提起极越的项目,他仍感慨自己忽视了一些信号。

最明显的一个就发生在3个月前,极越邀请王宁公司进行一个项目投标,账期从60天拉长到180天。现在回想起来,“那绝对是资金告急了”。

王宁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市场营销方向,客户多是美妆、消费领域,因此,虽然公司地处汽车工业腹地上海,甚至就在汽车供应链云集的嘉定,在与极越合作之前,从未涉足过汽车领域。“在内部,新能源被划分为一个高风险板块。”其他高管也曾有过类似的提醒。

▲ 2024年12月15日,青岛万象城,极越汽车闭店。图 / 视觉中国

他见过不少暴雷案例,爱驰、天际、威马、高合倒闭了,将同行搅没了半条命,最新的案例还是背靠上市公司的媒介迪思,被哪吒拖欠了5355万元,迫不得已起诉讨债。“新能源就像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不知道到谁手里,热闹就消失了,变成一堆找不到人兑换的空头支票。

之所以接下极越的业务,内部也经过风险考量,最先考虑的是款项能不能收回来。2023年,极越还是家值得信赖的公司,“只有2个月的账期”。其次新能源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公司的一些员工对汽车项目抱有极高的创意热情,新能源项目虽然风险大,但关注度高,整体规模大,做得好,能为事业增彩。

由于合作良好,今年他们得到了极越的年度合同,12月本该是第一次季度付款,总计在400万元左右。王宁清晰地记得,极越的年度合同签约主体进行了变更,去年还是上海集度,今年变成了武汉集度,他查过,两者区别在于工商信息栏,武汉集度关联方没有了百度、吉利两家大股东。

这意味着,如果真的走到清算那一步,百度和吉利能承担多少责任,谁也不好说,但想到毕竟是两家巨头,公司还是决定博一把。

像王宁一样,考虑到极越有百度、吉利背书,愿意为这样一家初创公司供货的供应商不在少数。

合作初期,李遇对极越的印象不错,“从招标、中标、签合同、派单、验收、支付预付款,极越的表现都非常正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也比较高,只是流程比较慢”。

然而,最初的好印象被越来越长的账期破坏了,李遇发现,后来极越经常不按合同行事,“付款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时间节点晚得多”。

今年之前,公司与极越合作了十几个项目,“只有一笔金额不到20万元的项目结了全款”,其余项目均有大比例费用没有结算。每次要钱,签订合同的集度分公司都借口“预算不够,要找总部申请费用”来推脱。

她从来没有派代表去极越总部交涉过。这种信任,一方面因为李遇做的多是老客户生意,形成了思维惯性,另一方面“毕竟有百度、吉利(在背后)”,她把拖欠款项,归结于极越那种规模的大公司,“流程繁琐,付款滞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 2024年12月15日,北京,极越汽车体验店。图 / 视觉中国

周琛所在的公司与极越的合作始于2023年年底,极越方面想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开发一个2.0整车平台,他们通过了极越的多方比价以及调研,以“亏本的报价“,成功拿下了极越的一个预研项目。金额并不大,周琛公司的想法是把该项目当作一块敲门砖,真正用意是极越更多的量产项目。

为了这个项目,周琛的公司成立了一个将近20人的项目组,加班加点赶进度。到今年二季度,周琛得知2.0平台暂停,公司的交付也就停止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今年6月公司就应该拿到全款,但由于极越项目停滞,项目的验收一直搁置。

周琛曾数次催促极越的研发和采购人员完成验收环节,对方每次都以2.0平台不做了作为托词。“你们交付的产品极越已经不需要了,再去跟老板申请验收有很大阻力。”这种状况一直拖到了今年四季度,极越才完成验收。

周琛没想到,催完验收,他还需要催债,直到极越解散前,他也没想过有收不回欠款的可能,“总想着(极越背后还)有百度和吉利”。

然而,这两家备受供应商信赖的巨头公司,在极越解散后,从未现身与供应商真诚对话过。

热闹之下,没有人能赚到钱?

12月15日早上,供应商刘佳安第二次来到极越大楼,现场的场景像火车站候车大厅。数十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令蹲守的供应商疲惫不堪,有人拿着手机来回踱步,躺椅上的人稍稍翻身,身上的薄毯便滑落下来,惺忪的眼底布满了血丝,刚醒来的人简单吃几口面包。大家都清楚,这是一场持久战,唯一的诉求是“解决欠款”。

刘佳安是被领导派过来的,他们属于做汽车零部件的上市公司,这样的场面“见过太多次”。除了极越,这几天他还忙着拜访了其他客户,确保春节前要收回一些款项。领导给大家打了预防针,行业越来越难做,很多项目都是亏本的,“这个年关要紧着过”。

星塘文化老板李红星曾仔细盘算过和极越的合作,他给极越做抖音直播代运营、投流,这个项目的利润不高,剔除成本,落到自己口袋里的“毛利在1个点到2个点之间”。垫款4000万,风险那么大,利润却很低,只因他觉得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就是左手倒右手”。

按照李红星的预设,一端是百度和吉利两双大手,一端是抖音,自己所需要做的只是垫款,就能稳稳托起自己的生意。现在,他在极越蹲守了两天两夜,忍不住开始和员工复盘,极越是怎么出问题的,百度为什么要放弃极越?大家想不明白,毕竟近几个月,“极越汽车月销量从两三百辆,攀升到两千多辆,一切都是向好的”。

▲ 员工代表与极越CEO夏一平的谈判现场。图 / 内部人士提供

几天过去,供应商们意识到,蹲守在极越总部讨债或许换不回乐观的结果,拖到最后,极越汽车进入破产清算,也只能分点剩余资产。然而,极越没有工厂、造车资质,软件也是百度的,仅剩的核心资产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门店、交付中心的车辆,估计“最多也就值两三亿”。

有律师指出,在极越纷繁复杂的公司体系中,责任主要是由上海集度承担。目前,上海集度注册资本4亿美元,实缴资本3.09亿美元,百度、吉利和极越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只需要缴纳剩余的0.91亿美元即可,他们对极越的负债和供应商欠款没有进一步偿还的责任。

而根据《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这4亿美元的偿付顺序是员工工资及社保、税款、债券,然后才是供应商欠款。

欠款难讨,但供应商们认为,吉利、百度不该置身事外,至少要敢于站出来,与供应商对话。

▲ 供应商、极越员工围堵在极越总部。图 / 内部人士提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8月中旬,极越召开了一次90分钟的董事会,会上讨论了百度是否还需要给极越投资。百度高管没有就是否持续投资极越作出正面回应。这一态度,被解读为消极信号。

供应商们不明白,极越的现金流在当时就告急了,而大资方百度又没有表态继续投钱,如此危机情况下,为何极越仍旧在继续招标,开展经营活动?一位供应商很愤慨,“这是欺骗,在长达两个月时间里,是供应商代替百度在给极越垫款续命。”而他们又对此毫不知情。

王宁记得,最初公司拿下了极越的生意,他的下属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大家踌躇满志,渴望依托极越项目进军汽车领域,“花了很多心血”。如今的这种局面,对所有参与极越项目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很明确,“公司以后不会再参与汽车企业的项目了,不管这个行业多热闹,所有人都不赚钱,一定不是门好生意。”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据不完全统计,极越拖欠供应商款项合计将近20亿元。这或许是极越最想抹掉的一笔欠款,也是这场残局中数额最大又最隐秘的一项开支。

有供应商受极越崩盘牵连,贷款垫资的数百万元追讨无望,将面临倾家荡产的悲惨结局。也有曾经踌躇满志,渴望借由极越项目进军汽车圈的供应商心灰意冷,决定不再接汽车项目。“不管这个行业多热闹,所有人都不赚钱,一定不是门好生意。”

合计欠款20亿,供应商面临破产

极越暴雷停摆后的第一个周末的夜晚,其位于上海嘉定的总部大楼灯火通明。这个办公室里曾挤满了群情激愤的讨薪员工,如今则被前来讨要欠款的供应商们“占据”。

“这几天很多供应商都睡不好觉,”王宁也是其中之一,他已连续四天来极越总部蹲守,通常在下午或晚上抵达,“因为白天还要上班”。

他记得第一天来极越时,楼内人群密度极高,椅子不带空隙地一个贴着一个摆放,屋内充满愤怒的情绪,而现在人群已变得稀疏,桌面上的电脑和个人物品逐渐被清空,员工们也不再来了——经过12月12日一整晚的谈判,在吉利和百度两大股东的支持下,极越承诺为员工缴纳拖欠的11月份社保。至于12月工资、离职赔偿等,大家似乎也不再奢望了,声讨的员工几乎尽数散去。

剩下的是那些焦虑不安的供应商们,比起极越员工,他们的损失要以数百倍甚至更多来计算。一位员工在讨薪现场与供应商交流,她惊讶地发现,有供应商“贷款400万元为我们垫资做活动,现在面临着倾家荡产”。这还不是数额最大的案例,“还有被拖欠三四千万元的”。“这种时候,大家都很怕夏一平(极越汽车CEO)跑掉。”于是,供应商们默契地在极越轮守。

王宁仔细看了好几遍那封公告,才终于明白供应商被含糊地归类于“其他事项”,极越方面只字未提,他们的欠款该怎么解决。

这或许是极越最想抹掉的一笔欠款,也是这场残局中数额最大又最隐秘的一项开支。汽车公司供应链漫长复杂,直接和车企对接的Tier 1零部件企业就有数百家,而一家成规模的Tier 1动辄还有几百上千家的Tier 2、Tier 3作为上游供应商。主机厂有序、如约的合同款项到账Tier 1,层层下发后,才能维持几千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正常运转。

有内部人士向每人Auto透露,截止12月15日,有220家供应商参与欠款登记接龙。根据当天的一份“极越汽车供应商联合声明”显示,经不完全统计,极越拖欠供应商款项合计将近20亿元。

这还不是最惊悚的数据,作为极越汽车的生产方,吉利可算作其最大的供应商。据21世纪经济报道,极越至少欠吉利近30亿元的费用。

王宁所在的公司规模不小,他属于公司高管,经手的合同“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金额”。极越欠了他们将近400万元,为了追讨这笔钱,他和下属在极越守了四天,甚至在这儿熬过一个通宵。毕竟,“几百万、上千万的欠款,无论对于上市公司还是中小企业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需要很长时间去消化”。

不同的供应商,消化损失的能力各异,规模大的公司能维持住现金流,慢慢补回,比如找到更多的客户填补亏损。遇到数额较大的亏损,影响到公司运营,可能就需要裁员,最惨的是那些体量比较小的供应商,可能遭遇一次大额欠款,又追回无望,就破产了。

来极越追讨欠款的这几天,王宁认识了星塘文化(极越的一家供应商,为极越做直播代运营)的老板李红星,为了追债,这位老板将自己all in进去,连续几天都守在极越总部大楼。李红星一度将自己的抖音ID改名为极越供应商,把自己的讨债经历发到线上。在他的讲述里,星塘文化给极越垫付了4000万元,目前只收到300万债款,还有3700万元没有收回,“其中1000万属于自己房产的抵押贷款,另外2000万是从亲戚那借的”。李红星刚创业两年,事业才有些眉目,就遇上极越暴雷,这个困境足以将他前半生奋斗的积蓄归零。

▲ 星塘文化关于极越汽车欠款问题的公开声明。图 / 网络

一家车企突然停摆,即使有人预感到不好的信号,恐怕也无力抵挡,只得裹挟于其中。

软件供应商周琛,最近一次去极越总部是在12月11日上午,那时极越还没解散,但已经被种种负面传言笼罩。他赶来跟平时合作对接的工程师打听情况,当时已预感自己的款项可能很难讨回,但周琛判断,最坏的可能也不过是极越大裁员。

他低估了风险,对这家车企的“原地解散”始料未及。

无法赶赴现场的外地供应商,更焦虑。李遇人在外地,无法驻守在极越,她不敢错过维权群和社交平台关于极越的任何一条消息。

李遇是在12月12日刷社交媒体,才知道这家五千人规模的车企突然解散了,她瞬间乱了阵脚,极越还有一大笔费用没有支付给公司,而她是项目对接人。

第一时间,她尝试联系极越的采购人员,电话在嘈杂的背景中接通,但对方明显没有了工作的心情,只丢过来一句“公司现在有事,大家还在沟通协调”,便匆匆挂断了电话。

次日早上,李遇再打过去,采购和她一样无奈:“我们工资都发不出来,不知道要怎么处理”。

李遇拜托在杭州的同事赶紧搭最近的一班高铁去上海。同事到达上海时,已经是13日下午两点,有相关人员拦在极越公司大楼附近限流。李遇的同事“连极越的办公室大门都没进去,更别提见夏一平和百度、吉利的人了”。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在上海市嘉定区回城南路2218号接待点做了登记。这个接待点是相关部门为极越供应商专门设置的临时接待地点,用来登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和欠款金额。

▲ 极越公司门口聚集着的讨债/讨薪人员。图 / 内部人士提供

其实,即使成功挤进极越大门、围守在现场,供应商们依然与夏一平咫尺天涯。刘佳安告诉每人Auto,供应商代表只在12月13日凌晨和夏一平进行过一次谈判,但是当天的联合声明“没有一条提到供应商”。

他们成为这场风波中,被忽略的最大受害者。

崩盘早有端倪

王宁从业二十多年,“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属于很谨慎的管理者,即使如此,提起极越的项目,他仍感慨自己忽视了一些信号。

最明显的一个就发生在3个月前,极越邀请王宁公司进行一个项目投标,账期从60天拉长到180天。现在回想起来,“那绝对是资金告急了”。

王宁的公司主营业务是市场营销方向,客户多是美妆、消费领域,因此,虽然公司地处汽车工业腹地上海,甚至就在汽车供应链云集的嘉定,在与极越合作之前,从未涉足过汽车领域。“在内部,新能源被划分为一个高风险板块。”其他高管也曾有过类似的提醒。

▲ 2024年12月15日,青岛万象城,极越汽车闭店。图 / 视觉中国

他见过不少暴雷案例,爱驰、天际、威马、高合倒闭了,将同行搅没了半条命,最新的案例还是背靠上市公司的媒介迪思,被哪吒拖欠了5355万元,迫不得已起诉讨债。“新能源就像个击鼓传花的游戏,”不知道到谁手里,热闹就消失了,变成一堆找不到人兑换的空头支票。

之所以接下极越的业务,内部也经过风险考量,最先考虑的是款项能不能收回来。2023年,极越还是家值得信赖的公司,“只有2个月的账期”。其次新能源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公司的一些员工对汽车项目抱有极高的创意热情,新能源项目虽然风险大,但关注度高,整体规模大,做得好,能为事业增彩。

由于合作良好,今年他们得到了极越的年度合同,12月本该是第一次季度付款,总计在400万元左右。王宁清晰地记得,极越的年度合同签约主体进行了变更,去年还是上海集度,今年变成了武汉集度,他查过,两者区别在于工商信息栏,武汉集度关联方没有了百度、吉利两家大股东。

这意味着,如果真的走到清算那一步,百度和吉利能承担多少责任,谁也不好说,但想到毕竟是两家巨头,公司还是决定博一把。

像王宁一样,考虑到极越有百度、吉利背书,愿意为这样一家初创公司供货的供应商不在少数。

合作初期,李遇对极越的印象不错,“从招标、中标、签合同、派单、验收、支付预付款,极越的表现都非常正规,工作人员职业素养也比较高,只是流程比较慢”。

然而,最初的好印象被越来越长的账期破坏了,李遇发现,后来极越经常不按合同行事,“付款时间比合同规定的时间节点晚得多”。

今年之前,公司与极越合作了十几个项目,“只有一笔金额不到20万元的项目结了全款”,其余项目均有大比例费用没有结算。每次要钱,签订合同的集度分公司都借口“预算不够,要找总部申请费用”来推脱。

她从来没有派代表去极越总部交涉过。这种信任,一方面因为李遇做的多是老客户生意,形成了思维惯性,另一方面“毕竟有百度、吉利(在背后)”,她把拖欠款项,归结于极越那种规模的大公司,“流程繁琐,付款滞后也是可以理解的”。

▲ 2024年12月15日,北京,极越汽车体验店。图 / 视觉中国

周琛所在的公司与极越的合作始于2023年年底,极越方面想基于吉利SEA浩瀚架构开发一个2.0整车平台,他们通过了极越的多方比价以及调研,以“亏本的报价“,成功拿下了极越的一个预研项目。金额并不大,周琛公司的想法是把该项目当作一块敲门砖,真正用意是极越更多的量产项目。

为了这个项目,周琛的公司成立了一个将近20人的项目组,加班加点赶进度。到今年二季度,周琛得知2.0平台暂停,公司的交付也就停止了。

按照正常的流程,今年6月公司就应该拿到全款,但由于极越项目停滞,项目的验收一直搁置。

周琛曾数次催促极越的研发和采购人员完成验收环节,对方每次都以2.0平台不做了作为托词。“你们交付的产品极越已经不需要了,再去跟老板申请验收有很大阻力。”这种状况一直拖到了今年四季度,极越才完成验收。

周琛没想到,催完验收,他还需要催债,直到极越解散前,他也没想过有收不回欠款的可能,“总想着(极越背后还)有百度和吉利”。

然而,这两家备受供应商信赖的巨头公司,在极越解散后,从未现身与供应商真诚对话过。

热闹之下,没有人能赚到钱?

12月15日早上,供应商刘佳安第二次来到极越大楼,现场的场景像火车站候车大厅。数十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令蹲守的供应商疲惫不堪,有人拿着手机来回踱步,躺椅上的人稍稍翻身,身上的薄毯便滑落下来,惺忪的眼底布满了血丝,刚醒来的人简单吃几口面包。大家都清楚,这是一场持久战,唯一的诉求是“解决欠款”。

刘佳安是被领导派过来的,他们属于做汽车零部件的上市公司,这样的场面“见过太多次”。除了极越,这几天他还忙着拜访了其他客户,确保春节前要收回一些款项。领导给大家打了预防针,行业越来越难做,很多项目都是亏本的,“这个年关要紧着过”。

星塘文化老板李红星曾仔细盘算过和极越的合作,他给极越做抖音直播代运营、投流,这个项目的利润不高,剔除成本,落到自己口袋里的“毛利在1个点到2个点之间”。垫款4000万,风险那么大,利润却很低,只因他觉得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就是左手倒右手”。

按照李红星的预设,一端是百度和吉利两双大手,一端是抖音,自己所需要做的只是垫款,就能稳稳托起自己的生意。现在,他在极越蹲守了两天两夜,忍不住开始和员工复盘,极越是怎么出问题的,百度为什么要放弃极越?大家想不明白,毕竟近几个月,“极越汽车月销量从两三百辆,攀升到两千多辆,一切都是向好的”。

▲ 员工代表与极越CEO夏一平的谈判现场。图 / 内部人士提供

几天过去,供应商们意识到,蹲守在极越总部讨债或许换不回乐观的结果,拖到最后,极越汽车进入破产清算,也只能分点剩余资产。然而,极越没有工厂、造车资质,软件也是百度的,仅剩的核心资产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门店、交付中心的车辆,估计“最多也就值两三亿”。

有律师指出,在极越纷繁复杂的公司体系中,责任主要是由上海集度承担。目前,上海集度注册资本4亿美元,实缴资本3.09亿美元,百度、吉利和极越在破产清算过程中只需要缴纳剩余的0.91亿美元即可,他们对极越的负债和供应商欠款没有进一步偿还的责任。

而根据《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这4亿美元的偿付顺序是员工工资及社保、税款、债券,然后才是供应商欠款。

欠款难讨,但供应商们认为,吉利、百度不该置身事外,至少要敢于站出来,与供应商对话。

▲ 供应商、极越员工围堵在极越总部。图 / 内部人士提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8月中旬,极越召开了一次90分钟的董事会,会上讨论了百度是否还需要给极越投资。百度高管没有就是否持续投资极越作出正面回应。这一态度,被解读为消极信号。

供应商们不明白,极越的现金流在当时就告急了,而大资方百度又没有表态继续投钱,如此危机情况下,为何极越仍旧在继续招标,开展经营活动?一位供应商很愤慨,“这是欺骗,在长达两个月时间里,是供应商代替百度在给极越垫款续命。”而他们又对此毫不知情。

王宁记得,最初公司拿下了极越的生意,他的下属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大家踌躇满志,渴望依托极越项目进军汽车领域,“花了很多心血”。如今的这种局面,对所有参与极越项目的人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他很明确,“公司以后不会再参与汽车企业的项目了,不管这个行业多热闹,所有人都不赚钱,一定不是门好生意。”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