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沿海园区布局海水淡化享福利

中国化工报

3周前

海水中含有钾、溴、镁等80多种元素,青岛正落地实施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为提取锂资源开辟新的路径,助力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

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年产1000万吨炼油二系列装置正式投产以来,各相关设备稳定运行,产量稳步提升。作为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配套工程,裕龙石化海水淡化厂已提前产水,最大日产能16万吨,可满足裕龙岛全部工业用水需求。

海水淡化技术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山东沿海各地围绕海水淡化谋篇布局,为石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产业“红利”。 

化工大省缺水 海水淡化解忧

山东化工产业连续32年全国排名第一,在全国化工500强、山东工业百强中,山东化企长期占据1/5以上的席位。同时,山东化企也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在缺少大江大河径流的胶东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匹配矛盾尤为突出,而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为缺水城市开出的“处方”。

2020年8月,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青岛、烟台、潍坊、东营、滨州等沿海城市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对淡化水的用水需求,完善构建海水淡化产业链条,对淡化海水实施统一配置使用,打造海水淡化应用的新模式。

今年6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海水淡化规模为71.32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青岛海水淡化发展走在国内前列,目前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约占全国1/7,在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支持工业用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产能达20万吨/日,是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市政供水示范项目。

产业园区扩能 供水项目上马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滨州和东营,尽管背靠黄河,但客水径流较小,用水矛盾突出,为此较早布局海水淡化项目。其中,位于滨州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海水淡化项目,已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产淡化水3600万吨以上。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鲁北石化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去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目前正在重点推进万达鸿丰化学燃料油浆态床加氢、亚通化学绿色低碳高分子新材料、富海芳烃原料低碳重构与综合利用三大总投资过千亿元项目。

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副总经理孙诚介绍说,区内新上项目多、淡水需求量增长快,海水淡化是解决目前开发区用水问题比较合适的办法。近日,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建成5万吨/日除盐水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系统。

此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还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探索并应用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完善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产业链,从能源供应及消纳、淡水供应与开发、化工品制造等多个环节形成内生循环,促进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对海水的“吃干榨净”。

海水中含有钾、溴、镁等80多种元素,青岛正落地实施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为提取锂资源开辟新的路径,助力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 

技术趋于成熟 成本逐步下降

尽管海水淡化技术已经获得了大规模应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譬如:海水淡化成本较高,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投资和维护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自主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实施。

“目前规模化海水淡化工程采用的技术主要为热法和膜法。”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佳介绍说。作为全国首个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厂吨水电耗水平降至2.5千瓦时,吨水售价仅为4.25元,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二期)在其一期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采用“气浮+超滤+反渗透+矿化”工艺,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入围被誉“水务行业奥斯卡”的全球水奖。

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水淡化项目则利用大唐电厂海水冷却带余温的海水作为原水,降低了能耗及制水成本。项目采用碧水源自主研发的双膜法海水淡化工艺,脱盐率高达99.8%以上。该项目经过过滤产生的淡水用于园区企业生产,其含盐浓度高的副产品浓盐水则通过9.2千米管道输送至鲁北盐场,先提溴、再晒盐,提高溴素产量、提升制盐品质,将海水“吃干榨净”,实现零排放,初步构建了闭环式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蓝色样本”。

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四级预处理+反渗透+EDI电渗析工艺,以及国内自主研发的“双端产水+高效除盐”专利技术和国际最先进的ERI能量回收系统,使整个海水淡化效率提升了10%。东营港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炳乾表示,通过海水淡化项目,企业除盐水平均用水成本可从15元/吨降至12元/吨。项目两期全部投产后,每日可提取10万吨除盐水,相当于每天可为园区节约淡水资源14万吨、减少工业废水排放4万余吨。

海水中含有钾、溴、镁等80多种元素,青岛正落地实施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为提取锂资源开辟新的路径,助力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

自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年产1000万吨炼油二系列装置正式投产以来,各相关设备稳定运行,产量稳步提升。作为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配套工程,裕龙石化海水淡化厂已提前产水,最大日产能16万吨,可满足裕龙岛全部工业用水需求。

海水淡化技术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山东沿海各地围绕海水淡化谋篇布局,为石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产业“红利”。 

化工大省缺水 海水淡化解忧

山东化工产业连续32年全国排名第一,在全国化工500强、山东工业百强中,山东化企长期占据1/5以上的席位。同时,山东化企也是用水大户,特别是在缺少大江大河径流的胶东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匹配矛盾尤为突出,而海水淡化作为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是为缺水城市开出的“处方”。

2020年8月,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青岛、烟台、潍坊、东营、滨州等沿海城市综合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重点工业产业园区建设对淡化水的用水需求,完善构建海水淡化产业链条,对淡化海水实施统一配置使用,打造海水淡化应用的新模式。

今年6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山东省海水淡化规模为71.32万吨/日,位居全国第二。其中,青岛海水淡化发展走在国内前列,目前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34.1万吨/日,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约占全国1/7,在保障城市用水安全、支持工业用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产能达20万吨/日,是国内最大的海水淡化市政供水示范项目。

产业园区扩能 供水项目上马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滨州和东营,尽管背靠黄河,但客水径流较小,用水矛盾突出,为此较早布局海水淡化项目。其中,位于滨州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海水淡化项目,已实现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年产淡化水3600万吨以上。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鲁北石化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去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目前正在重点推进万达鸿丰化学燃料油浆态床加氢、亚通化学绿色低碳高分子新材料、富海芳烃原料低碳重构与综合利用三大总投资过千亿元项目。

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副总经理孙诚介绍说,区内新上项目多、淡水需求量增长快,海水淡化是解决目前开发区用水问题比较合适的办法。近日,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建成5万吨/日除盐水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系统。

此外,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还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探索并应用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完善海水淡化及其综合利用产业链,从能源供应及消纳、淡水供应与开发、化工品制造等多个环节形成内生循环,促进海水淡化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对海水的“吃干榨净”。

海水中含有钾、溴、镁等80多种元素,青岛正落地实施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项目,为提取锂资源开辟新的路径,助力我国锂资源自主可控。 

技术趋于成熟 成本逐步下降

尽管海水淡化技术已经获得了大规模应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譬如:海水淡化成本较高,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投资和维护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自主技术创新和降低成本的措施实施。

“目前规模化海水淡化工程采用的技术主要为热法和膜法。”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佳介绍说。作为全国首个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运营的10万吨/日海水淡化厂,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厂吨水电耗水平降至2.5千瓦时,吨水售价仅为4.25元,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青岛百发海水淡化厂扩建工程(二期)在其一期和董家口海水淡化厂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采用“气浮+超滤+反渗透+矿化”工艺,自动化水平大大提升,入围被誉“水务行业奥斯卡”的全球水奖。

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海水淡化项目则利用大唐电厂海水冷却带余温的海水作为原水,降低了能耗及制水成本。项目采用碧水源自主研发的双膜法海水淡化工艺,脱盐率高达99.8%以上。该项目经过过滤产生的淡水用于园区企业生产,其含盐浓度高的副产品浓盐水则通过9.2千米管道输送至鲁北盐场,先提溴、再晒盐,提高溴素产量、提升制盐品质,将海水“吃干榨净”,实现零排放,初步构建了闭环式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蓝色样本”。

东营港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四级预处理+反渗透+EDI电渗析工艺,以及国内自主研发的“双端产水+高效除盐”专利技术和国际最先进的ERI能量回收系统,使整个海水淡化效率提升了10%。东营港新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炳乾表示,通过海水淡化项目,企业除盐水平均用水成本可从15元/吨降至12元/吨。项目两期全部投产后,每日可提取10万吨除盐水,相当于每天可为园区节约淡水资源14万吨、减少工业废水排放4万余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