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视频丨四川首个商用人形机器人发布,产业风口四川能分几杯羹?

川观新闻

2周前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四川首个全自主产权的双足式商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1号”(SKYWALKERI)。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段玉清 文/图/视频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四川首个全自主产权的双足式商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1号”(SKYWALKER I)。“天行者1号”采用全自主研发的高紧凑一体化关节及高鲁棒性运动控制算法,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

据悉,该项目得到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技术基础,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动力学仿真、强化学习训练、制造装配、整机调试等环节全部在省内完成。

市场空间广阔

2026年,成都力争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

该机器人身高165cm,重约50kg,续航时长为一个半小时。未来,装配巡检等工业领域、文旅等公共服务领域,都是机器人具体投入使用的重要应用方向。

此次发布的机器人为原型机,下一步它还将接入电子皮肤等功能,让其智能度和稳定度进一步提升。“现在机器人能走,下一步是让它跑起来,争取让它的时速达到6—9公里,跻身国内一流水平。”

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1号”(SKYWALKER I)

人形机器人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今年4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报告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26年将超百亿元。

聚焦省内看,根据省科技厅和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四川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为成都和绵阳。

以成都为例,根据《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到2026年,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在绵阳,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夸父”还走上街头,用方言当起文明劝导员。该公司总经理黄珍祥介绍,“夸父”基本实现国产化,是“绵阳造”,其100多个机械加工零部件,由绵阳本土的企业配套。

还有哪些堵点?

突破数据、软件瓶颈,打造更好“人形机器人生态”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上,还有哪些堵点?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认为,当下最大的瓶颈在两个方面:一是场景数据的采集。

人工智能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调教,才能进一步升级。而这些数据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去产生。“此前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不久之后就会在他们自己的工厂中投入使用,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场景数据。这些数据将被用以进一步优化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这是我们所缺乏的。”

第二是机器人操作系统——目前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较少,且整体与机器人硬件适配度也有待提高,软件缺位会限制其发展。

魏凯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协同发力,打造优质高效的“人形机器人生态”,让产业更好地成长。

根据《方案》,这些问题将被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引导链内企业协作配套方面,四川将聚焦操作系统等上下游,建立稳定可靠的配套合作关系,增强产业链根植性。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方面,四川将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科研伦理治理等手段,打造一个更优质的“人形机器人生态”。

此次发布的“天行者1号”预计明年3月开始进行部分量产。“四川有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的配套,未来我们也将聚焦于分布式VSLAM与机器人全身感知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能力,争取在全国树立起‘四川造’的新坐标。”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四川首个全自主产权的双足式商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1号”(SKYWALKERI)。

川观新闻记者 唐泽文 段玉清 文/图/视频

12月16日,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四川首个全自主产权的双足式商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1号”(SKYWALKER I)。“天行者1号”采用全自主研发的高紧凑一体化关节及高鲁棒性运动控制算法,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地形和环境。

据悉,该项目得到了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人工智能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技术基础,人形机器人的机械设计、动力学仿真、强化学习训练、制造装配、整机调试等环节全部在省内完成。

市场空间广阔

2026年,成都力争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

该机器人身高165cm,重约50kg,续航时长为一个半小时。未来,装配巡检等工业领域、文旅等公共服务领域,都是机器人具体投入使用的重要应用方向。

此次发布的机器人为原型机,下一步它还将接入电子皮肤等功能,让其智能度和稳定度进一步提升。“现在机器人能走,下一步是让它跑起来,争取让它的时速达到6—9公里,跻身国内一流水平。”

人形机器人原型机——“天行者1号”(SKYWALKER I)

人形机器人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今年4月,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暨具身智能峰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报告预测,今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26年将超百亿元。

聚焦省内看,根据省科技厅和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四川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主要承载地为成都和绵阳。

以成都为例,根据《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到2026年,成都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打造100款机器人新品、聚集1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100个标杆示范场景,全产业链规模突破600亿元,建成全国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增长极和示范应用新高地。

在绵阳,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人形机器人“夸父”还走上街头,用方言当起文明劝导员。该公司总经理黄珍祥介绍,“夸父”基本实现国产化,是“绵阳造”,其100多个机械加工零部件,由绵阳本土的企业配套。

还有哪些堵点?

突破数据、软件瓶颈,打造更好“人形机器人生态”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上,还有哪些堵点?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认为,当下最大的瓶颈在两个方面:一是场景数据的采集。

人工智能需要海量数据进行训练调教,才能进一步升级。而这些数据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去产生。“此前特斯拉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不久之后就会在他们自己的工厂中投入使用,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场景数据。这些数据将被用以进一步优化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这是我们所缺乏的。”

第二是机器人操作系统——目前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较少,且整体与机器人硬件适配度也有待提高,软件缺位会限制其发展。

魏凯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市场协同发力,打造优质高效的“人形机器人生态”,让产业更好地成长。

根据《方案》,这些问题将被有针对性地解决。如引导链内企业协作配套方面,四川将聚焦操作系统等上下游,建立稳定可靠的配套合作关系,增强产业链根植性。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方面,四川将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科研伦理治理等手段,打造一个更优质的“人形机器人生态”。

此次发布的“天行者1号”预计明年3月开始进行部分量产。“四川有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的配套,未来我们也将聚焦于分布式VSLAM与机器人全身感知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与适应能力,争取在全国树立起‘四川造’的新坐标。”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