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赴港IPO:前方的黄金和荆棘

深蓝观

4周前

换句话来说,目前恒瑞的管线体量和营收模式之间,依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恒瑞公司正在全球开展近20项海外临床试验,目前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的“双艾”组合已被重新提交至美国FDA,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

李昀 吴妮| 撰文

又一 | 编辑

风传了一个多月的关于恒瑞赴港上述传闻终于尘埃落定。12月9日,公司发布了第九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决议公告,宣布通过了发行H股股票的议案。

公司表示,所得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研发创新、产品商业化及公司运营等。

作为一家二十多年没有再融资的企业,恒瑞此番动作引起了业内很多讨论:恒瑞并不缺钱,在一个资本市场并不好的年景,去一个流动性相对更低的市场,到底有没有必要?

“在国内集采背景下,如果恒瑞不去做全球化的市场,它的模式是难以维持的。”一名行业投资人分析道。

现在的恒瑞主要靠的是先发优势,它家药品种类比较丰富,靠数量就能维持。但现在国内创新药这么卷,同类产品竞争这么激烈,未来利润肯定会被压缩得很厉害。”

根据恒瑞发布的Q3财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65.89亿元,环比下降13%,归母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增长1.91%。同时,由于有1.26亿元研发开支资本化,因此实际利润增速几乎为零。

这一点在中报中体现也很明显:恒瑞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4.32亿元,其中包括了来自默沙东1.6亿欧元的首付款。在扣除这部分后,二季度利润同比下滑。

可以说,这几年恒瑞的海外BD战略给公司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今年公司的报表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维持业绩的稳中有升,显然对处于高速发展期中的恒瑞远远不够。

恒瑞应对的方式之一是管线提速,接下来两年会有15 款新药进入NDA 申请。但管线效率增加的另一面,是需要去应对“过剩”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产品数量的激增,在产品兑现阶段,BD、销售、管理也都需要更多的投入。今年,恒瑞的管线数量已经超过了默沙东,排到了全球第八,但利润仅为对方的约1/20。

换句话来说,目前恒瑞的管线体量和营收模式之间,依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根据业内经验,做出一款全球爆款的药,其投入回报率远远大过做出十款“国内前三”的药,也远远大过卖出10条Ⅰ期管线。而2023年,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仅为2.70%,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因此,对恒瑞来说,“出海”还远远不够,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势在必行。在联通国内外资本与市场这一方面,港股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其价值不可单就流通性而论。

而随着恒瑞在今年打开了NewCo的口子,标志着这家向来和资本游戏保持距离的公司也开始接受“杠杆”的力量了——在这种情势下,港股上市作为配套动作而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01-

时机已到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恒瑞的货币现金还有221.32亿,如果还在仿制药时代,恒瑞不需要太多研发投入,可以说不缺钱。但恒瑞的管线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放在创新药时代和出海的议题下,资金多多益善。

恒瑞从2023年开始加快BD节奏,SHR2554、SHR-1905、吡咯替尼、PARP1抑制剂HRS-1167和Claudin-18.2抗体偶联物(ADC)SHR-A1904相继授权出海。

今年恒瑞以NewCO模式将GLP-1产品组合推向海外。授权方Hercules由恒瑞医药与贝恩资本、RTW、Atlas、Lyra共同成立,恒瑞医药占19.9%的股权。

将早期管线卖给MNC和海外资本并不是国内药企的最优选,这种模式下药企利益分配通常较少,尤其是与后期管线授权或自主销售相比。

曾有业内人士透露,一期临床项目的授权首付款大概2000万美元,二期最多5000-6000万美元,进入三期才能上亿。因此,在“借船出海”模式下,国内药企虽然将产品的海外或全球权益转让给海外企业,但仍有必要自主进行海外临床试验。

恒瑞公司正在全球开展近20项海外临床试验,目前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的“双艾”组合已被重新提交至美国FDA,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

港股为医药企业提供的并非是单纯的融资功能,还能为企业提升知名度、促进并购。港股公司将更容易得到国际投资机构的研究覆盖,更便利地进行跨境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恒瑞通过NewCo和BD提高了海外知名度,打通和海外基金的关系。这些海外基金不仅会追踪恒瑞的动向,有可能反过来恒瑞提供BD思路,进行“命题作文”。

这也是为什么有业内人士看好恒瑞在港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向。在港股市场,最大的炒作热点是BD。百利天恒凭借与BMS的合作成功在港股IPO,股价接连走高。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药企会因为临床数据好股价翻几倍,但在港股,通过BD验证价值的临床数据才更有意义。既然恒瑞和海外买方达成稳定关系,有持续出海BD的能力,恒瑞在港股的股价就有望走高。

再加上恒瑞是盈利企业,兼具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港股现在急需这样的龙头炒热医药赛道。

-02-

A与H的牵扯

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恒瑞去港股上市是一件好事。但之所以市场质疑声音大,主要是因为担心公司境外上市会稀释股本,同时拉低A股估值。

恒瑞表示,此次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这也说明相对A股而言,港股始终是副战场。

在港上市对A股股价会产生压制作用,但是从股本比例来看十分有限,会压制多久也取决于港股融资是否能真正对公司发展产生提拉效果。如果公司的海外商业化之路由此打开,那对于A股股东而言这就是一件长期利好的事。

事实上,不少和恒瑞同级别的药企都正在或已经完成了A+H的构架。10月30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以每股33.74元的价格,收购了科创板上市企业浩欧博生物最多55%的股份。同样在港股上市的石药这些年不断通过资产腾挪,将巨石、百克等注入A股上市平台新诺威。

可以说,A+H几乎是当年一批传统药企转型创新药企的选择。

如果说,从H到A是其中部分药企处于转型尴尬期,为了打破“僵尸股”的局面,不得不寻求打开融资闸门;那像恒瑞一样从A到H的企业,就是在对自己的创新成果有信心的前提下,寻求转型下一个半场的出路:找到最好的成果变现模式。

百济神州的成功,为所有对自己的创新成果有信心的中国药企做出了示范。根据Q3报告,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达 191.36 亿元,同比增长 48.6% 。泽布替尼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已超过 18 亿美元,仅这一款产品就抵得上恒瑞同期总营收的70%。

如此高速的放量,主要依赖于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大卖。按地区来看,泽布替尼在中国的销售额达 4.85 亿元,同比增长 41.1%;在美销售额最高,为 35.84 亿元,同比增长 85%;欧洲销售额总计 6.93 亿元,但增长最快,同比增长 212.7%。作为一款BIC,泽布替尼在定价权自由的市场完全兑现了自己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百济神州的BIC路线是靠其“A+H+N”的融资渠道硬生生撑起来的。作为一家常年研发费用霸榜、至今还未盈利的企业,百济选择了一条极为险峻的道路。

而恒瑞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企业:恒瑞之所以能保持55以上的pe值,与其稳健全面的管线分布脱不开关系——说白了,恒瑞就是靠着量大管饱的fast follow在市场上立足的。

但Fast follow其实和BIC并不矛盾。特别是在注重早期管线的BD交易里,fast follow同样可以体现出me better甚至BIC的潜力。

在恒瑞单打独斗的日子里,无法诞生BIC的主要原因是有上百条管线需要照顾;而在未来,恒瑞可以借助更多全球伙伴力量的情况下,公司完全可以尝试BIC类产品的早期开发工作,之后再视情况进行交易或自行推进。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李昀:liyun940820

吴妮:nora4409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换句话来说,目前恒瑞的管线体量和营收模式之间,依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恒瑞公司正在全球开展近20项海外临床试验,目前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的“双艾”组合已被重新提交至美国FDA,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

李昀 吴妮| 撰文

又一 | 编辑

风传了一个多月的关于恒瑞赴港上述传闻终于尘埃落定。12月9日,公司发布了第九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决议公告,宣布通过了发行H股股票的议案。

公司表示,所得募集资金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研发创新、产品商业化及公司运营等。

作为一家二十多年没有再融资的企业,恒瑞此番动作引起了业内很多讨论:恒瑞并不缺钱,在一个资本市场并不好的年景,去一个流动性相对更低的市场,到底有没有必要?

“在国内集采背景下,如果恒瑞不去做全球化的市场,它的模式是难以维持的。”一名行业投资人分析道。

现在的恒瑞主要靠的是先发优势,它家药品种类比较丰富,靠数量就能维持。但现在国内创新药这么卷,同类产品竞争这么激烈,未来利润肯定会被压缩得很厉害。”

根据恒瑞发布的Q3财报,公司第三季度营收65.89亿元,环比下降13%,归母净利润11.88亿元,同比增长1.91%。同时,由于有1.26亿元研发开支资本化,因此实际利润增速几乎为零。

这一点在中报中体现也很明显:恒瑞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4.32亿元,其中包括了来自默沙东1.6亿欧元的首付款。在扣除这部分后,二季度利润同比下滑。

可以说,这几年恒瑞的海外BD战略给公司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为今年公司的报表做了很大的贡献。但维持业绩的稳中有升,显然对处于高速发展期中的恒瑞远远不够。

恒瑞应对的方式之一是管线提速,接下来两年会有15 款新药进入NDA 申请。但管线效率增加的另一面,是需要去应对“过剩”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产品数量的激增,在产品兑现阶段,BD、销售、管理也都需要更多的投入。今年,恒瑞的管线数量已经超过了默沙东,排到了全球第八,但利润仅为对方的约1/20。

换句话来说,目前恒瑞的管线体量和营收模式之间,依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根据业内经验,做出一款全球爆款的药,其投入回报率远远大过做出十款“国内前三”的药,也远远大过卖出10条Ⅰ期管线。而2023年,公司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仅为2.70%,这是一个明显的短板。

因此,对恒瑞来说,“出海”还远远不够,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势在必行。在联通国内外资本与市场这一方面,港股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其价值不可单就流通性而论。

而随着恒瑞在今年打开了NewCo的口子,标志着这家向来和资本游戏保持距离的公司也开始接受“杠杆”的力量了——在这种情势下,港股上市作为配套动作而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01-

时机已到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恒瑞的货币现金还有221.32亿,如果还在仿制药时代,恒瑞不需要太多研发投入,可以说不缺钱。但恒瑞的管线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放在创新药时代和出海的议题下,资金多多益善。

恒瑞从2023年开始加快BD节奏,SHR2554、SHR-1905、吡咯替尼、PARP1抑制剂HRS-1167和Claudin-18.2抗体偶联物(ADC)SHR-A1904相继授权出海。

今年恒瑞以NewCO模式将GLP-1产品组合推向海外。授权方Hercules由恒瑞医药与贝恩资本、RTW、Atlas、Lyra共同成立,恒瑞医药占19.9%的股权。

将早期管线卖给MNC和海外资本并不是国内药企的最优选,这种模式下药企利益分配通常较少,尤其是与后期管线授权或自主销售相比。

曾有业内人士透露,一期临床项目的授权首付款大概2000万美元,二期最多5000-6000万美元,进入三期才能上亿。因此,在“借船出海”模式下,国内药企虽然将产品的海外或全球权益转让给海外企业,但仍有必要自主进行海外临床试验。

恒瑞公司正在全球开展近20项海外临床试验,目前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艾坦)的“双艾”组合已被重新提交至美国FDA,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

港股为医药企业提供的并非是单纯的融资功能,还能为企业提升知名度、促进并购。港股公司将更容易得到国际投资机构的研究覆盖,更便利地进行跨境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恒瑞通过NewCo和BD提高了海外知名度,打通和海外基金的关系。这些海外基金不仅会追踪恒瑞的动向,有可能反过来恒瑞提供BD思路,进行“命题作文”。

这也是为什么有业内人士看好恒瑞在港股上市后的股价走向。在港股市场,最大的炒作热点是BD。百利天恒凭借与BMS的合作成功在港股IPO,股价接连走高。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药企会因为临床数据好股价翻几倍,但在港股,通过BD验证价值的临床数据才更有意义。既然恒瑞和海外买方达成稳定关系,有持续出海BD的能力,恒瑞在港股的股价就有望走高。

再加上恒瑞是盈利企业,兼具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港股现在急需这样的龙头炒热医药赛道。

-02-

A与H的牵扯

从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恒瑞去港股上市是一件好事。但之所以市场质疑声音大,主要是因为担心公司境外上市会稀释股本,同时拉低A股估值。

恒瑞表示,此次发行的H股股数不超过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0%:这也说明相对A股而言,港股始终是副战场。

在港上市对A股股价会产生压制作用,但是从股本比例来看十分有限,会压制多久也取决于港股融资是否能真正对公司发展产生提拉效果。如果公司的海外商业化之路由此打开,那对于A股股东而言这就是一件长期利好的事。

事实上,不少和恒瑞同级别的药企都正在或已经完成了A+H的构架。10月30日,中国生物制药宣布以每股33.74元的价格,收购了科创板上市企业浩欧博生物最多55%的股份。同样在港股上市的石药这些年不断通过资产腾挪,将巨石、百克等注入A股上市平台新诺威。

可以说,A+H几乎是当年一批传统药企转型创新药企的选择。

如果说,从H到A是其中部分药企处于转型尴尬期,为了打破“僵尸股”的局面,不得不寻求打开融资闸门;那像恒瑞一样从A到H的企业,就是在对自己的创新成果有信心的前提下,寻求转型下一个半场的出路:找到最好的成果变现模式。

百济神州的成功,为所有对自己的创新成果有信心的中国药企做出了示范。根据Q3报告,公司前三季度总收入达 191.36 亿元,同比增长 48.6% 。泽布替尼前三季度的销售额已超过 18 亿美元,仅这一款产品就抵得上恒瑞同期总营收的70%。

如此高速的放量,主要依赖于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大卖。按地区来看,泽布替尼在中国的销售额达 4.85 亿元,同比增长 41.1%;在美销售额最高,为 35.84 亿元,同比增长 85%;欧洲销售额总计 6.93 亿元,但增长最快,同比增长 212.7%。作为一款BIC,泽布替尼在定价权自由的市场完全兑现了自己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百济神州的BIC路线是靠其“A+H+N”的融资渠道硬生生撑起来的。作为一家常年研发费用霸榜、至今还未盈利的企业,百济选择了一条极为险峻的道路。

而恒瑞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企业:恒瑞之所以能保持55以上的pe值,与其稳健全面的管线分布脱不开关系——说白了,恒瑞就是靠着量大管饱的fast follow在市场上立足的。

但Fast follow其实和BIC并不矛盾。特别是在注重早期管线的BD交易里,fast follow同样可以体现出me better甚至BIC的潜力。

在恒瑞单打独斗的日子里,无法诞生BIC的主要原因是有上百条管线需要照顾;而在未来,恒瑞可以借助更多全球伙伴力量的情况下,公司完全可以尝试BIC类产品的早期开发工作,之后再视情况进行交易或自行推进。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李昀:liyun940820

吴妮:nora4409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