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羽绒服造假到讨薪潮:谁在为通缩买单?

服装经理人

1周前

从劣质卫生巾到“飞丝羽绒服”,从三亚降价的机票到讨薪潮,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全面进入一个“大收缩时代”。...从羽绒服到汽车,从消费品到制造业,价格战、内卷与通缩正在全方位挤压中国经济的活力。

有没有发现,今年的冬天冷得格外刺骨?不仅是气温骤降,还有市场乱象和经济寒意让人倍感窒息。从劣质卫生巾到“飞丝羽绒服”,从三亚降价的机票到讨薪潮,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全面进入一个“大收缩时代”。

最近央视调查曝光,直播间售卖的89元儿童羽绒服竟然含绒量为0%。所谓的“羽绒”被廉价飞丝取代,这种由鹅鸭毛边角料制成的填充物不仅不保暖,还可能携带病菌。为什么“飞丝羽绒服”能如此横行?原因在于成本:鹅毛一吨110万,而飞丝一吨仅2万。

这不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消费品行业整体质量下滑的缩影。从羽绒服到卫生巾,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信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根据2024年Q3《中国消费品信任指数》,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了12%,这是过去五年的最大跌幅。

羽绒服市场并非一片红海,而是充满了恶性竞争。某国产品牌2024年销售数据显示,单件羽绒服利润率不到5%。为了在直播间价格战中生存,商家被迫以次充好。反观海外,越南的服装出口在2024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12%,吸引了更多国际订单。中国制造正在因低质低价策略失去全球竞争力。

制造业的“寒冬”比想象中更冷。一方面是企业现金流紧张,另一方面则是工人工作机会缩水。这种寒意正在就业市场全面蔓延。

某轮胎厂因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下游价格战,被迫削减加班,而员工的收入大头来自加班费。数据显示,2024年制造业员工的平均月收入同比下降6.8%。此外,工厂为节省成本,更多招聘职校毕业生和灵活用工,但恶性毁约频发。

这并非孤例。以航空业为例,西部某航空公司长期拖欠员工工资,甚至三年未缴社保公积金。类似的案例正在全国蔓延。根据《2024年欠薪治理报告》,今年各地讨薪行动提前至11月,涉及劳动纠纷数量同比增长15%。

“灵活用工”曾被认为是就业市场的一剂良药。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实习生被用作廉价劳动力,工作结束即被毁约;部分企业更倾向雇佣中老年员工,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低保障、低薪酬的用工模式加剧了劳动者的经济困境。

往年的冬天,三亚是富人的“避寒天堂”。但今年,连这个高端市场也显露出消费降级的痕迹。数据显示,2024年冬季三亚酒店预订量同比下降15%,而哈尔滨至三亚的机票价格比去年低了30%。这种变化背后是整体消费能力的萎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10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仅0.6%,远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值2.8%。更有甚者,反映真实收入水平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同比下降0.5%。这意味着,不仅是穷人,连中产和富裕阶层也开始勒紧裤腰带过冬。

消费降级不仅是结果,还是原因。拼多多和低价直播间的火爆,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消费者为价格牺牲品质,而企业在压低利润后不得不转嫁成本,从而进一步压缩工人工资,形成了恶性循环。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堪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比亚迪成为低价竞争的赢家,销量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其压缩上游供应链利润的策略已开始波及整个行业。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有6家一级供应商宣布破产,而二级供应商的生存压力更是加剧。

以动力电池行业为例,2024年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5%,但终端售价却因竞争压力持续下滑。比亚迪通过“让利消费者”占据市场份额,但这种模式却让整个供应链陷入寒冬。

比亚迪的成功是短期的,但长期来看,压缩供应链成本的策略可能反噬自身。一旦供应链无法支撑,整个产业将陷入瘫痪。类似的模式同样出现在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企业在价格战中获胜,却失去了未来的增长动力。

从羽绒服到汽车,从消费品到制造业,价格战、内卷与通缩正在全方位挤压中国经济的活力。过去30年的产业升级努力,似乎正被市场乱象与短视行为一步步吞噬。

1. 价格战的深远影响

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乱象正在摧毁消费者信心。2024年Q3《消费品质量调查》显示,近70%的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质量表示担忧,这无疑是长期价格战的恶果。

2.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灵活用工与降薪拖欠正让就业市场雪上加霜。根据《2024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青年失业率高达21.3%,而中老年员工就业占比却增长了8%。

3. 内循环的失效

消费降级与需求收缩使内循环难以为继,拼多多式的“低价经济”虽短期繁荣,却难以持续。

大收缩时代:我们该如何破局?

从产业链到消费端,从就业市场到资本流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收缩时代。降价、内卷与通缩正形成“螺旋式下行”,需要警惕以下几点:

1. 重视产业质量而非价格竞争:政府和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产业链,避免短期利益驱动的恶性竞争。

2. 提高消费者信任与购买力:通过质量监管与市场规范,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

3. 推动灵活用工保障:建立合理的劳动用工政策,为灵活用工提供保障,避免劳动力市场恶性循环。

这个冬天不止寒冷,更在提醒我们:市场中的每一次短视选择,都会让寒潮变得更加漫长。

从劣质卫生巾到“飞丝羽绒服”,从三亚降价的机票到讨薪潮,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全面进入一个“大收缩时代”。...从羽绒服到汽车,从消费品到制造业,价格战、内卷与通缩正在全方位挤压中国经济的活力。

有没有发现,今年的冬天冷得格外刺骨?不仅是气温骤降,还有市场乱象和经济寒意让人倍感窒息。从劣质卫生巾到“飞丝羽绒服”,从三亚降价的机票到讨薪潮,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正在全面进入一个“大收缩时代”。

最近央视调查曝光,直播间售卖的89元儿童羽绒服竟然含绒量为0%。所谓的“羽绒”被廉价飞丝取代,这种由鹅鸭毛边角料制成的填充物不仅不保暖,还可能携带病菌。为什么“飞丝羽绒服”能如此横行?原因在于成本:鹅毛一吨110万,而飞丝一吨仅2万。

这不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消费品行业整体质量下滑的缩影。从羽绒服到卫生巾,产品质量与消费者信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根据2024年Q3《中国消费品信任指数》,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信任度下降了12%,这是过去五年的最大跌幅。

羽绒服市场并非一片红海,而是充满了恶性竞争。某国产品牌2024年销售数据显示,单件羽绒服利润率不到5%。为了在直播间价格战中生存,商家被迫以次充好。反观海外,越南的服装出口在2024年前10个月同比增长12%,吸引了更多国际订单。中国制造正在因低质低价策略失去全球竞争力。

制造业的“寒冬”比想象中更冷。一方面是企业现金流紧张,另一方面则是工人工作机会缩水。这种寒意正在就业市场全面蔓延。

某轮胎厂因上游原材料涨价和下游价格战,被迫削减加班,而员工的收入大头来自加班费。数据显示,2024年制造业员工的平均月收入同比下降6.8%。此外,工厂为节省成本,更多招聘职校毕业生和灵活用工,但恶性毁约频发。

这并非孤例。以航空业为例,西部某航空公司长期拖欠员工工资,甚至三年未缴社保公积金。类似的案例正在全国蔓延。根据《2024年欠薪治理报告》,今年各地讨薪行动提前至11月,涉及劳动纠纷数量同比增长15%。

“灵活用工”曾被认为是就业市场的一剂良药。但现实却不容乐观:大量实习生被用作廉价劳动力,工作结束即被毁约;部分企业更倾向雇佣中老年员工,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低保障、低薪酬的用工模式加剧了劳动者的经济困境。

往年的冬天,三亚是富人的“避寒天堂”。但今年,连这个高端市场也显露出消费降级的痕迹。数据显示,2024年冬季三亚酒店预订量同比下降15%,而哈尔滨至三亚的机票价格比去年低了30%。这种变化背后是整体消费能力的萎缩。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10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仅0.6%,远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值2.8%。更有甚者,反映真实收入水平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同比下降0.5%。这意味着,不仅是穷人,连中产和富裕阶层也开始勒紧裤腰带过冬。

消费降级不仅是结果,还是原因。拼多多和低价直播间的火爆,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消费者为价格牺牲品质,而企业在压低利润后不得不转嫁成本,从而进一步压缩工人工资,形成了恶性循环。

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堪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比亚迪成为低价竞争的赢家,销量节节攀升;另一方面,其压缩上游供应链利润的策略已开始波及整个行业。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有6家一级供应商宣布破产,而二级供应商的生存压力更是加剧。

以动力电池行业为例,2024年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了15%,但终端售价却因竞争压力持续下滑。比亚迪通过“让利消费者”占据市场份额,但这种模式却让整个供应链陷入寒冬。

比亚迪的成功是短期的,但长期来看,压缩供应链成本的策略可能反噬自身。一旦供应链无法支撑,整个产业将陷入瘫痪。类似的模式同样出现在家电、消费电子等领域,企业在价格战中获胜,却失去了未来的增长动力。

从羽绒服到汽车,从消费品到制造业,价格战、内卷与通缩正在全方位挤压中国经济的活力。过去30年的产业升级努力,似乎正被市场乱象与短视行为一步步吞噬。

1. 价格战的深远影响

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乱象正在摧毁消费者信心。2024年Q3《消费品质量调查》显示,近70%的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质量表示担忧,这无疑是长期价格战的恶果。

2.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灵活用工与降薪拖欠正让就业市场雪上加霜。根据《2024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青年失业率高达21.3%,而中老年员工就业占比却增长了8%。

3. 内循环的失效

消费降级与需求收缩使内循环难以为继,拼多多式的“低价经济”虽短期繁荣,却难以持续。

大收缩时代:我们该如何破局?

从产业链到消费端,从就业市场到资本流动,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大收缩时代。降价、内卷与通缩正形成“螺旋式下行”,需要警惕以下几点:

1. 重视产业质量而非价格竞争:政府和企业需要重新审视产业链,避免短期利益驱动的恶性竞争。

2. 提高消费者信任与购买力:通过质量监管与市场规范,恢复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信心。

3. 推动灵活用工保障:建立合理的劳动用工政策,为灵活用工提供保障,避免劳动力市场恶性循环。

这个冬天不止寒冷,更在提醒我们:市场中的每一次短视选择,都会让寒潮变得更加漫长。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