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价格暴跌反而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调查报告,2024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再创新低,降至115 美元/千瓦时,这一价格较年初下降了超20%,曾经“贵极一时”的锂电池,如今已经沦为白菜价。
根据工信部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锂电总产量为890GWh,同比增长16%,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产量供应到了新能源汽车。
受益于电池降价的大背景,今年的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也有了新的支撑点,平均降价幅度都在3万元以上。同时,新车的电池容量也越来越大,例如在10万元级的电动车就已经配上了接近50千瓦时的大电池,已经做到了“电比油低”。
可以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底气,完全是靠着锂电价格不断下探所给到的,根据预测,锂电价格还将继续走低。
从头降价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但对于动力电池厂商来说,电池的价格并可控。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多种原材料共同构成了动力电池的成本,任何一种材料的价格浮动都会影响动力电池的价格。
以消费者所熟知的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两种动力电池为例,背后都离不开碳酸锂这种原材料,磷酸铁锂电池中碳酸锂占成本比例超过30%,对于三元锂电池来说,这一比例更高。
此外,碳酸锂的价格还影像着包括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价格走势,例如在2022年时碳酸锂的价格一路升高到60万元/吨的高点,与之相关的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
在2024年碳酸锂价格下探后,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平均售价也在出现了较大的降幅,目前市场上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探到8.8万元/吨,较年初降幅超过了15%,而负极材料的价格则在一年内从5.3万元/吨下降到3万元/吨,降幅高达40%。
可以说在整个市场都对动力电池喊杀喊打的背景下,电池原材料的价格都在不断挤干水分,除了碳酸锂和负极材料外,像电解液和隔膜今年的平均售价都已经降到低位,难以进一步下探。
这一点也可以从这些公司的半年财报就能反映出来,根据统计在上市的17家负极材料供应商中,有半数营收同比下降,例如最大的负极材料生产商中国宝安上半年营收虽然超过100亿元,但净利润仅为1.9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60%。
而营收降低的背后除了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之外,更多的还是曾经疯狂扩张之后带来的反噬。
在动力电池价格处于高位的2023年,整个行业都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全年新投资的产能规模就超过900GWh,而这已经是2023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的两倍还多。
虽然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在不断提升,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特别是以纯电车型为主电动汽车增速已经远低于混动车型的增速,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明显放缓。
在这样的市场变动下,据推测国内的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已经降低到40%以下,可以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到更严酷的竞争环境之中,价格战不放过任何与动力电池有关的行业。
突围出海
面对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动力电池厂商走上了和新能源汽车相同的发展道路,出海求生。
其实早在新能源汽车出海初期,动力电池厂商就作为先锋部队向海外进发,作为行业的老大,宁德时代的出海是最早进行的,目前宁德时代已经在建设了三家海外工厂,都是位于欧洲。
其中最早建设的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工厂,作为宁德时代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在2023年开始生产,已经顺利地成为大众汽车在欧洲的主要电池供应基地,根据宁德时代称这座工厂将在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还在匈牙利投资建设另一电池工厂,工厂目前处于建设之中,规划产能超过100GWh。
然而就在12月10日,宁德时代又与Stellantis集团合资在西班牙建设第三座电池工厂,产能规划为50GWh,而且作为首座海外合资工厂,宁德时代不止拥有50%的股权,同时还拥有对工厂的控股权和相当大的管理权限。
宁德时代靠着较早的出海投资,目前海外市场占比已经超过30%,成为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并且在今年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装车量超过LG新能源,稳居第一。
除了宁德时代外,中创新航成为了年度出海的黑马,根据统计中创新航今年前10个月海外市场的装机增长速度为372.1%,海外市场排名跳至第八位。
同时靠着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创新航也坐稳了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排行榜的第四名,仅次于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和LG新能源三家,已经和国内其他电池厂商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排在之后的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也希望通过扩张海外市场来扩张新的市场,毕竟在国内已经很难从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手中抢到客户。
国轩高科更是在12月12日发布了两份公告,分别要在斯洛伐克和摩洛哥建设电池工厂,投资金额接近200亿元。
电池厂商海外建厂一方面是处于生产运输成本等因素,在海外建厂能够更直接的对应当地客户,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还是冲着当地政策的补贴,例如斯洛伐克是欧洲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每年汽车产量维持在100万辆。
引进新能源产业将有助于当地汽车产业转型,维持汽车产业平稳发展,斯洛伐克通过2亿欧元的补贴将国轩高科引进当地,能够保持其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下依然是欧洲汽车主要生产基地,减少匈牙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影响。
可以看到,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面出海,价格战也将会在海外上演,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竞争,在欧盟开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后,并不能真的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别是靠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欧洲新能源的未来依然需要中国企业。
从宁德时代的合资工厂就能看出,同样的股比下,宁德时代却拥有着公司的控股权,证明了技术的重要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需要靠合资引进技术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可以向海外输出技术。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迅速,例如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在不断提前,新的拐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同时,随着更多的产能建设完成,产能利用率可能进一步降低,如果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新一轮价格战可能又要从电池厂商开始。
毕竟从目前的价格来看,动力电池的价格距离成本线还有不少的空间,随着2024年的结束,国补的力度或将缩减,为了维持市场,或许下一轮价格战很快就要开始。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动力电池再创新低,电动车到底还有多大降价空间?
锂电价格暴跌反而成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动力。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调查报告,2024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再创新低,降至115 美元/千瓦时,这一价格较年初下降了超20%,曾经“贵极一时”的锂电池,如今已经沦为白菜价。
根据工信部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锂电总产量为890GWh,同比增长16%,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产量供应到了新能源汽车。
受益于电池降价的大背景,今年的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也有了新的支撑点,平均降价幅度都在3万元以上。同时,新车的电池容量也越来越大,例如在10万元级的电动车就已经配上了接近50千瓦时的大电池,已经做到了“电比油低”。
可以说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底气,完全是靠着锂电价格不断下探所给到的,根据预测,锂电价格还将继续走低。
从头降价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但对于动力电池厂商来说,电池的价格并可控。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多种原材料共同构成了动力电池的成本,任何一种材料的价格浮动都会影响动力电池的价格。
以消费者所熟知的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两种动力电池为例,背后都离不开碳酸锂这种原材料,磷酸铁锂电池中碳酸锂占成本比例超过30%,对于三元锂电池来说,这一比例更高。
此外,碳酸锂的价格还影像着包括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价格走势,例如在2022年时碳酸锂的价格一路升高到60万元/吨的高点,与之相关的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
在2024年碳酸锂价格下探后,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的平均售价也在出现了较大的降幅,目前市场上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探到8.8万元/吨,较年初降幅超过了15%,而负极材料的价格则在一年内从5.3万元/吨下降到3万元/吨,降幅高达40%。
可以说在整个市场都对动力电池喊杀喊打的背景下,电池原材料的价格都在不断挤干水分,除了碳酸锂和负极材料外,像电解液和隔膜今年的平均售价都已经降到低位,难以进一步下探。
这一点也可以从这些公司的半年财报就能反映出来,根据统计在上市的17家负极材料供应商中,有半数营收同比下降,例如最大的负极材料生产商中国宝安上半年营收虽然超过100亿元,但净利润仅为1.9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超过60%。
而营收降低的背后除了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之外,更多的还是曾经疯狂扩张之后带来的反噬。
在动力电池价格处于高位的2023年,整个行业都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全年新投资的产能规模就超过900GWh,而这已经是2023年动力电池装车量的两倍还多。
虽然2024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在不断提升,但增速已经明显放缓,特别是以纯电车型为主电动汽车增速已经远低于混动车型的增速,市场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明显放缓。
在这样的市场变动下,据推测国内的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已经降低到40%以下,可以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进入到更严酷的竞争环境之中,价格战不放过任何与动力电池有关的行业。
突围出海
面对国内激烈的竞争环境,动力电池厂商走上了和新能源汽车相同的发展道路,出海求生。
其实早在新能源汽车出海初期,动力电池厂商就作为先锋部队向海外进发,作为行业的老大,宁德时代的出海是最早进行的,目前宁德时代已经在建设了三家海外工厂,都是位于欧洲。
其中最早建设的德国图林根州阿恩施塔特工厂,作为宁德时代的首个海外生产基地,在2023年开始生产,已经顺利地成为大众汽车在欧洲的主要电池供应基地,根据宁德时代称这座工厂将在年内实现盈亏平衡。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还在匈牙利投资建设另一电池工厂,工厂目前处于建设之中,规划产能超过100GWh。
然而就在12月10日,宁德时代又与Stellantis集团合资在西班牙建设第三座电池工厂,产能规划为50GWh,而且作为首座海外合资工厂,宁德时代不止拥有50%的股权,同时还拥有对工厂的控股权和相当大的管理权限。
宁德时代靠着较早的出海投资,目前海外市场占比已经超过30%,成为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并且在今年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装车量超过LG新能源,稳居第一。
除了宁德时代外,中创新航成为了年度出海的黑马,根据统计中创新航今年前10个月海外市场的装机增长速度为372.1%,海外市场排名跳至第八位。
同时靠着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创新航也坐稳了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排行榜的第四名,仅次于宁德时代、弗迪电池和LG新能源三家,已经和国内其他电池厂商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排在之后的国轩高科和亿纬锂能,也希望通过扩张海外市场来扩张新的市场,毕竟在国内已经很难从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手中抢到客户。
国轩高科更是在12月12日发布了两份公告,分别要在斯洛伐克和摩洛哥建设电池工厂,投资金额接近200亿元。
电池厂商海外建厂一方面是处于生产运输成本等因素,在海外建厂能够更直接的对应当地客户,另一方面,海外投资还是冲着当地政策的补贴,例如斯洛伐克是欧洲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每年汽车产量维持在100万辆。
引进新能源产业将有助于当地汽车产业转型,维持汽车产业平稳发展,斯洛伐克通过2亿欧元的补贴将国轩高科引进当地,能够保持其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下依然是欧洲汽车主要生产基地,减少匈牙利、西班牙等国家的影响。
可以看到,随着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面出海,价格战也将会在海外上演,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竞争,在欧盟开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后,并不能真的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特别是靠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欧洲新能源的未来依然需要中国企业。
从宁德时代的合资工厂就能看出,同样的股比下,宁德时代却拥有着公司的控股权,证明了技术的重要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需要靠合资引进技术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可以向海外输出技术。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迅速,例如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在不断提前,新的拐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同时,随着更多的产能建设完成,产能利用率可能进一步降低,如果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新一轮价格战可能又要从电池厂商开始。
毕竟从目前的价格来看,动力电池的价格距离成本线还有不少的空间,随着2024年的结束,国补的力度或将缩减,为了维持市场,或许下一轮价格战很快就要开始。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原文标题 : 动力电池再创新低,电动车到底还有多大降价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