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降准降息 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 货币政策如何“适度宽松”?

东方财富网

2周前

在谈及下一阶段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王信透露,在流动性层面,目前我国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6.6%,需进一步降准才有空间;央行开展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的探索也更趋成熟,未来要搭配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如何“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14日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进行了解答。

王信说,过去十几年,我国一直使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在疫情期间以及今年以来,我国的政策利率水平、流动性充裕程度、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等,都是在稳健的总体取向之下,充分体现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甚至已经是逐渐偏宽松。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支持,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近期主要经济指标边际改善,但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和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了积极有力的政策信号。

总的来看,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今年支持性立场的基础上适时发力,适度加大总量性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适时降准降息,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重点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会更加宽松,更加有效满足发展需要,助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在谈及下一阶段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王信透露,在流动性层面,目前我国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6.6%,需进一步降准才有空间;央行开展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的探索也更趋成熟,未来要搭配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在金融总量层面,要引导银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房地产、“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为抓手,加强项目储备,加大信贷投放,努力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利率方面,下一阶段,我国要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政策将结合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项目,结合民事中介费、担保费等非利息融资成本,多措并举,推动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引导利率下降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保持银行自身稳健性、健康性,关键是要强化利率政策执行,畅通政策传导。

一方面,应客观看待化债化险的影响。未来5年,地方隐性债务释放规模达10万亿元,同时各地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在深入推进。这些工作推进时,客观上会下拉金融总量的增速水平,但归根结底有利于疏解债务链条,让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维护金融稳定畅通和经济平稳。因此,化债化险带来的金融总量增长的放缓,不代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少。

另一方面,不应低估盘活存量的积极效果。有研究估算,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将近20万亿元,而每年的存量贷款中有七八成不需要回收。在体量巨大的放贷回收过程中,信贷结构会稳步调整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报北京12月14日专电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在谈及下一阶段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王信透露,在流动性层面,目前我国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6.6%,需进一步降准才有空间;央行开展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的探索也更趋成熟,未来要搭配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年我国的货币政策会如何“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14日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进行了解答。

王信说,过去十几年,我国一直使用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并非一成不变。比如在疫情期间以及今年以来,我国的政策利率水平、流动性充裕程度、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等,都是在稳健的总体取向之下,充分体现了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甚至已经是逐渐偏宽松。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需要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支持,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协同发力,近期主要经济指标边际改善,但仍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和挑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包括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了积极有力的政策信号。

总的来看,明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在今年支持性立场的基础上适时发力,适度加大总量性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支持力度,适时降准降息,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对重点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实体经济的融资条件会更加宽松,更加有效满足发展需要,助力实现增长稳、就业稳和物价合理回升的优化组合。

在谈及下一阶段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时,王信透露,在流动性层面,目前我国平均存款准备金率是6.6%,需进一步降准才有空间;央行开展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的探索也更趋成熟,未来要搭配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的中长期流动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在金融总量层面,要引导银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房地产、“两重”“两新”等重点领域为抓手,加强项目储备,加大信贷投放,努力实现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在利率方面,下一阶段,我国要引导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政策将结合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加大逆周期的调节力度,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项目,结合民事中介费、担保费等非利息融资成本,多措并举,推动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在引导利率下降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保持银行自身稳健性、健康性,关键是要强化利率政策执行,畅通政策传导。

一方面,应客观看待化债化险的影响。未来5年,地方隐性债务释放规模达10万亿元,同时各地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在深入推进。这些工作推进时,客观上会下拉金融总量的增速水平,但归根结底有利于疏解债务链条,让地方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也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维护金融稳定畅通和经济平稳。因此,化债化险带来的金融总量增长的放缓,不代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减少。

另一方面,不应低估盘活存量的积极效果。有研究估算,今年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机构贷款发放量超过110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8万亿元,比2022年同期增加将近20万亿元,而每年的存量贷款中有七八成不需要回收。在体量巨大的放贷回收过程中,信贷结构会稳步调整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报北京12月14日专电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