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
作者|郭虹妘
编辑|陶天宇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了2024全球金融风险报告,未来两年全球十大风险中,你所担心的、惊讶的,只有两项与经济相关,其他都是政治、社会、技术、环境相关;未来十年全球十大风险中,没有一项与经济相关。
12月6日,2024T-EDGE创新大会暨钛媒体财经年会在北京市大兴区启幕,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发表了《跳出象限:中国科技 重新定义》主题演讲。
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过程里,我们都认为自己活在一个经济的世界,但今天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今天活在一个巨大的政治社会变动和技术变革的世界里,充满不确定性。
但是在新的变化下,新约束条件下,如何重新捕获增长,让其重回正轨?作为投资人,陈维广认为,要回到基本面看关键驱动因素,例如,中国在科技特别是AI领域拥有丰富人才储备,这构成了中国科技及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经济的增长有望抵消房地产衰退的负面影响,供应链的构成正在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全球本土化和贸易伙伴多样化推动海外需求增加,G2竞争带来新一轮科技变革……等关键驱动因素。
不仅要看见变化,并且要认识以及接受变化。陈维广指出:“接下来的增长推力会从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转向到大国竞争,我们要接受这一点,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如果还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认知和理解,无法跟上现在的变化。”
未来蓝驰创投将重点关注具身智能、AI基础设施、AI应用等赛道。
站在早期科技投资者的角度,陈维广表示,要有信心面对挑战,也要跳出象限,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要了解现在和未来与过去十年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思路去创新和创造新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增长。对于VC而言,既要为LP挣到回报,同时支持国家的创新以及经济增长。
非常荣幸来到活动现场,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早期科技投资人的角度分享我所看到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增速下降,不只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这是全世界的挑战。从宏观数据来看,世界经济增速从3.8%下降到3.1%,全球边际生产力相比20年前下降至1/3,为几十年来最低增速,这里有很多原因,最主要还是经济体之间的零和博弈。
第一,不可逆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除了非洲之外,世界各地都在面临同样挑战,老龄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明确。
第二,市场需求和资金供给减少。从2019年到2024年H1美元基金的数量、融资额明显下滑,部分原因是地缘政治限制了不少美国LP投资中国市场。同时,人民币基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活跃基金从7000多支下降至1800支,这是资金供给端面临的挑战。
第三,全球政府债务高企。不管美国、日本还是中国,M2和债务逐年上涨,这是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的挑战。债务高企带动利息、利率以及需要承担的成本压力逐年上涨。
第四,地缘政治与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了2024全球金融风险报告,未来两年全球十大风险中,你所担心的、惊讶的,只有两项与经济相关,其他都是政治、社会、技术、环境相关;未来十年全球十大风险中,没有一项与经济相关。
在全球化的过程里,我们都认为自己活在一个经济的世界,但今天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今天活在一个巨大的政治社会变动、技术变动的世界里,充满不确定性。
在考虑全盘约束条件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约束,还有很多我们以前不熟悉的因素,现在都会成为新的约束条件。
在新约束条件下,如何重新捕获增长,让增长重回正轨,是一个关键问题,毕竟股权投资或者VC投资,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要为LP挣到回报,同时也要支持国家的创新以及经济增长。
判断未来是否有增长潜力,我们还是要回到基本面,审视关键驱动因素。
中国在科技、特别是AI领域拥有丰富人才储备。全球排名前 2% 的AI人才中有 26% 来自中国,排名前 20% 的AI人才中一半来自中国,另外一半在美国。华裔人才占全世界AI顶端人才数量的一半,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
不仅如此,在材料科学、化学、AI For Science以及全球高影响力论文方面,中国在人才积累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有人会问,AI真的能够提升生产力吗,真的能提升GDP吗?
最近MIT以及各投行机构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预测未来十年AI对美国GDP增速的影响力,大家给出了不同的数据结果,但是在不同的结果之上画了一个平均值,这基本是大家的共识。
如果假设成立,未来十年美国持续在AI方面投资,将会带来12%的GDP提升,换算到每年的增速,大约是1%~1.5%。随着更多的资金投资到AI领域,随着算力成本急速下降,AI对GDP增长的推动将会变得非常显著。
回到国内,大家经常问智能汽车、电池以及光伏“新三样”真的能取代房地产吗?
答案是没有那么快。从对GDP增长贡献的角度来说,新经济的增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房地产的衰退,但仍然需要时间才能完全取代房地产在GDP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已经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大家也注意到,中国的出口品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电机类或电器类产品的占比逐年增长,基本超过50%。皮草、数码相机、烟草逐渐下降,这于中国供应链结构的演进有密切关系。
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和规模连续 14 年双双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类别、最长产业链的国家。同时我们能看到,中国供应链结构已优化聚焦至高科技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此外,全球本土化和贸易伙伴多样化在推动着海外需求增加。此前不少创业公司的创新型产品主要针对美国市场,现在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大家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东、欧洲,甚至东南亚市场,近5年来,这些地区的贸易伙伴复合增长率均高于北美。
回看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所谓的第一、第二大国。第一和第二的竞争的确是会对经济形成一定的压力和干扰,但同时也会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本来应该在10~20年发生的科技进步有望压缩到5~8年,这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
在科技变革的基础上,过去20年的增长推力来自于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而当下这一推力愈发转向大国竞争这是最大的变化。
我时常问自己,AI从普及到创造生产力需要多长时间?从历史来看,蒸汽机用了60年,个人计算机用了15年,按这个趋势,人工智能可能需要15年的一半,就是7年。
Open AI创始人Sam Altman预言2030年前将出现AGI,大家会普遍使用AI,利用AI提升生产力。OpenAI的出现是2022年,到2030年大概是7年时间,某种程度上也与这个预测相吻合。到了2030年,我们有希望看到非常显著的变化。
总结来讲,我们要认识以及接受变化,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如果还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认知和理解,无法跟上现在的变化。
全球化也是接下来的重要主题。我们相信中国人才有能力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技产品,从而满足自身与全球需求,从而进一步刺激内外部需求。
这张图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接下来的投资策略将沿此展开。
具身智能是蓝驰创投关注的重点赛道。传统机器人多为功能型机器人,每次有新的任务就要新功能的机器人,它没有眼睛,没有头脑,只是完成单一任务。具身智能就是把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使机器人完成多个任务,且不需要人为遥控。换句话说它的边际成本相比单一功能机器人下降了90%,这是具身智能真正的威力。
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赛道非常重要?
一是它结合了AI和机器人,刚才也讲到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不管在电机、电子以及整个供应链和生产上,都是世界级的,如果我们能结合AI,将大有可为;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具身智能能够解决或者缓解一部分问题。
我们也非常关注AI基础设施赛道。中国的创业者很聪明,既然中美关系导致GPU供给有限,是不是可以利用算法来提升GPU的计算效率?现在GPU计算效率非常低,即使买10个GPU,同时运作只有20%~30%,如何把这20%~30%的计算效力提升到80%~90%,从而解决算力的供给短缺或受限问题?有很多创业者都在想这些事情,也有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和推进。
中国企业相较于美国企业而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比较落后,就算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模型,也未必能直接应用,很多企业的数据需要清洗、再组织,才可以在大模型上发挥效益,这是发展的必然过程。其中也蕴含着很多机会。
AI应用领域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方向。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相对比较成熟,无论大小基本已经完成了转型,一旦有了AI,就可以为创业公司的研发提供赋能工具,Copilot就是其中的案例。
中国的创业者更擅长ToC,包括我们的被投公司月之暗面,相信大家都用过KimiChat提升个人生产力,阅读百篇论文、做总结、写财报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
站在早期科技投资者的角度,我们认为要有信心面对挑战,也要跳出象限,跳出过去的认知和框架,了解现在和未来与过去十年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思路去创新,去创造新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增长。对我们而言,要为投资人挣取回报,也要支持到国家的创新以及经济增长。谢谢!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2024T-EDGE全球创新大会闭幕,视频回放指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活动官网,更多重磅嘉宾和精彩演讲不容错过!
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
作者|郭虹妘
编辑|陶天宇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了2024全球金融风险报告,未来两年全球十大风险中,你所担心的、惊讶的,只有两项与经济相关,其他都是政治、社会、技术、环境相关;未来十年全球十大风险中,没有一项与经济相关。
12月6日,2024T-EDGE创新大会暨钛媒体财经年会在北京市大兴区启幕,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陈维广发表了《跳出象限:中国科技 重新定义》主题演讲。
他表示,在全球化的过程里,我们都认为自己活在一个经济的世界,但今天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今天活在一个巨大的政治社会变动和技术变革的世界里,充满不确定性。
但是在新的变化下,新约束条件下,如何重新捕获增长,让其重回正轨?作为投资人,陈维广认为,要回到基本面看关键驱动因素,例如,中国在科技特别是AI领域拥有丰富人才储备,这构成了中国科技及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新经济的增长有望抵消房地产衰退的负面影响,供应链的构成正在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全球本土化和贸易伙伴多样化推动海外需求增加,G2竞争带来新一轮科技变革……等关键驱动因素。
不仅要看见变化,并且要认识以及接受变化。陈维广指出:“接下来的增长推力会从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转向到大国竞争,我们要接受这一点,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如果还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认知和理解,无法跟上现在的变化。”
未来蓝驰创投将重点关注具身智能、AI基础设施、AI应用等赛道。
站在早期科技投资者的角度,陈维广表示,要有信心面对挑战,也要跳出象限,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要了解现在和未来与过去十年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思路去创新和创造新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增长。对于VC而言,既要为LP挣到回报,同时支持国家的创新以及经济增长。
非常荣幸来到活动现场,接下来的时间,我将从早期科技投资人的角度分享我所看到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增速下降,不只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这是全世界的挑战。从宏观数据来看,世界经济增速从3.8%下降到3.1%,全球边际生产力相比20年前下降至1/3,为几十年来最低增速,这里有很多原因,最主要还是经济体之间的零和博弈。
第一,不可逆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除了非洲之外,世界各地都在面临同样挑战,老龄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明确。
第二,市场需求和资金供给减少。从2019年到2024年H1美元基金的数量、融资额明显下滑,部分原因是地缘政治限制了不少美国LP投资中国市场。同时,人民币基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活跃基金从7000多支下降至1800支,这是资金供给端面临的挑战。
第三,全球政府债务高企。不管美国、日本还是中国,M2和债务逐年上涨,这是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的挑战。债务高企带动利息、利率以及需要承担的成本压力逐年上涨。
第四,地缘政治与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发布了2024全球金融风险报告,未来两年全球十大风险中,你所担心的、惊讶的,只有两项与经济相关,其他都是政治、社会、技术、环境相关;未来十年全球十大风险中,没有一项与经济相关。
在全球化的过程里,我们都认为自己活在一个经济的世界,但今天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今天活在一个巨大的政治社会变动、技术变动的世界里,充满不确定性。
在考虑全盘约束条件的时候,不能只考虑经济约束,还有很多我们以前不熟悉的因素,现在都会成为新的约束条件。
在新约束条件下,如何重新捕获增长,让增长重回正轨,是一个关键问题,毕竟股权投资或者VC投资,我们的核心目标是要为LP挣到回报,同时也要支持国家的创新以及经济增长。
判断未来是否有增长潜力,我们还是要回到基本面,审视关键驱动因素。
中国在科技、特别是AI领域拥有丰富人才储备。全球排名前 2% 的AI人才中有 26% 来自中国,排名前 20% 的AI人才中一半来自中国,另外一半在美国。华裔人才占全世界AI顶端人才数量的一半,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
不仅如此,在材料科学、化学、AI For Science以及全球高影响力论文方面,中国在人才积累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
有人会问,AI真的能够提升生产力吗,真的能提升GDP吗?
最近MIT以及各投行机构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预测未来十年AI对美国GDP增速的影响力,大家给出了不同的数据结果,但是在不同的结果之上画了一个平均值,这基本是大家的共识。
如果假设成立,未来十年美国持续在AI方面投资,将会带来12%的GDP提升,换算到每年的增速,大约是1%~1.5%。随着更多的资金投资到AI领域,随着算力成本急速下降,AI对GDP增长的推动将会变得非常显著。
回到国内,大家经常问智能汽车、电池以及光伏“新三样”真的能取代房地产吗?
答案是没有那么快。从对GDP增长贡献的角度来说,新经济的增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房地产的衰退,但仍然需要时间才能完全取代房地产在GDP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这已经是一个积极的迹象。
大家也注意到,中国的出口品类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电机类或电器类产品的占比逐年增长,基本超过50%。皮草、数码相机、烟草逐渐下降,这于中国供应链结构的演进有密切关系。
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和规模连续 14 年双双位居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类别、最长产业链的国家。同时我们能看到,中国供应链结构已优化聚焦至高科技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此外,全球本土化和贸易伙伴多样化在推动着海外需求增加。此前不少创业公司的创新型产品主要针对美国市场,现在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大家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东、欧洲,甚至东南亚市场,近5年来,这些地区的贸易伙伴复合增长率均高于北美。
回看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发生在所谓的第一、第二大国。第一和第二的竞争的确是会对经济形成一定的压力和干扰,但同时也会加速科技创新的发展,本来应该在10~20年发生的科技进步有望压缩到5~8年,这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
在科技变革的基础上,过去20年的增长推力来自于国际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而当下这一推力愈发转向大国竞争这是最大的变化。
我时常问自己,AI从普及到创造生产力需要多长时间?从历史来看,蒸汽机用了60年,个人计算机用了15年,按这个趋势,人工智能可能需要15年的一半,就是7年。
Open AI创始人Sam Altman预言2030年前将出现AGI,大家会普遍使用AI,利用AI提升生产力。OpenAI的出现是2022年,到2030年大概是7年时间,某种程度上也与这个预测相吻合。到了2030年,我们有希望看到非常显著的变化。
总结来讲,我们要认识以及接受变化,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如果还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认知和理解,无法跟上现在的变化。
全球化也是接下来的重要主题。我们相信中国人才有能力创造出世界一流的科技产品,从而满足自身与全球需求,从而进一步刺激内外部需求。
这张图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接下来的投资策略将沿此展开。
具身智能是蓝驰创投关注的重点赛道。传统机器人多为功能型机器人,每次有新的任务就要新功能的机器人,它没有眼睛,没有头脑,只是完成单一任务。具身智能就是把大模型和机器人结合在一起,使机器人完成多个任务,且不需要人为遥控。换句话说它的边际成本相比单一功能机器人下降了90%,这是具身智能真正的威力。
为什么我们觉得这个赛道非常重要?
一是它结合了AI和机器人,刚才也讲到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不管在电机、电子以及整个供应链和生产上,都是世界级的,如果我们能结合AI,将大有可为;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具身智能能够解决或者缓解一部分问题。
我们也非常关注AI基础设施赛道。中国的创业者很聪明,既然中美关系导致GPU供给有限,是不是可以利用算法来提升GPU的计算效率?现在GPU计算效率非常低,即使买10个GPU,同时运作只有20%~30%,如何把这20%~30%的计算效力提升到80%~90%,从而解决算力的供给短缺或受限问题?有很多创业者都在想这些事情,也有企业已经开始了探索和推进。
中国企业相较于美国企业而言,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比较落后,就算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模型,也未必能直接应用,很多企业的数据需要清洗、再组织,才可以在大模型上发挥效益,这是发展的必然过程。其中也蕴含着很多机会。
AI应用领域也是我们的重点关注方向。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相对比较成熟,无论大小基本已经完成了转型,一旦有了AI,就可以为创业公司的研发提供赋能工具,Copilot就是其中的案例。
中国的创业者更擅长ToC,包括我们的被投公司月之暗面,相信大家都用过KimiChat提升个人生产力,阅读百篇论文、做总结、写财报等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
站在早期科技投资者的角度,我们认为要有信心面对挑战,也要跳出象限,跳出过去的认知和框架,了解现在和未来与过去十年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思路去创新,去创造新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增长。对我们而言,要为投资人挣取回报,也要支持到国家的创新以及经济增长。谢谢!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2024T-EDGE全球创新大会闭幕,视频回放指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活动官网,更多重磅嘉宾和精彩演讲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