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遇上人工智能

光明日报

4周前

艺术家作为一个人格主体、作为‘这一个我’的情怀和人性,以及相应的表达和确证,是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输入“青瓷、莲花、香炉”几个关键词,选择风格,AI(人工智能)程序就能给出几张符合要求的图像。通过不断调试指令,几分钟,最终的设计图便跃然眼前:胎体细腻,釉色莹润,一缕青烟从莲花状的香炉中袅袅升起。

AI引发的艺术创作方式变革给传统手工艺带来哪些影响?

AI:快捷便利,设计创意多样

AI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影响,首先是其作为工具的层面。

一方面,AI可以帮助艺术家拓展认知和创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殷波说,机器学习海量数据后可获得创作能力——运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完成初稿,再由人机交互向受众反馈,为手工艺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AI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继承中发挥作用。形、胎、釉、彩、纹饰、款识、装烧工艺……AI通过一片薄薄的古瓷片,就能分析出上百条信息。三维扫描后,借助AI技术,专业人员对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从晚唐到民国,建立起成系统、成序列的官民窑基因标本。这对破译古代瓷业密码和中华文明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这些残片、截面甚至粉末背后,是景德镇两千多年的冶陶史,我们必须把它保存下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谈起古陶瓷基因库的建立满是激动,“AI加持下的数据库可以提供无限创新可能。”古陶瓷基因库帮助设计团队迅速且深入地掌握文物背景知识和素材,并有效助力手工艺IP和衍生文创产品的打造。“在大语言模型下,我们可以用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去‘喂养’人工智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普通人也可以轻松设计出一款专属的陶瓷文创产品。”他满怀期待地展望。

传统手工艺:慢工细活,美感独一无二

当时间的维度从几个月缩短为几分钟,当门槛极高的专业设计变得触手可及,快速演进的AI技术让人不禁怀疑:“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还有竞争力吗?

学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正是因为“慢”,传统手工艺才能在AI技术发展的“快”时代酝酿出个性化特征。殷波说,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因生产力水平约束,手工艺的“慢”被工业生产大范围取代,然而从手工艺之“艺”的意义上考量,得以延续和保留的恰恰在于“慢”的不可替代性。

中央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吕品田说:“手工艺最独特也最重要的价值是创造性。”传统手工艺由人创造,天然地被赋予了人关于美和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作为一个人格主体、作为‘这一个我’的情怀和人性,以及相应的表达和确证,是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吕品田还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早先大家都崇尚工业文明所焕发的现代感和迥异于乡土生活的都市情境。然而一旦深入其中,却又日益感受到它难以排遣的单调和紧张,感受到它光鲜之下的冷峻。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才转身注意到手工艺。”因材施艺,如琢如磨,传统手工艺匠人们完成的每件作品,都带有独一无二的温度。

AI+手工艺:让生活更有情怀

也有声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桎梏——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日红表示:“当前,民间手工艺器物实用有之而审美不足,院校的手工艺作品实用不足而审美超前。”

审美与实用如何兼顾?

回望历史,从仰韶时代的彩陶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从红山文化女神像到云冈石窟大佛,从精美绝伦的五星出东方护膊到巧夺天工的缂丝凤穿牡丹图,从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到浓墨重彩的元青花,从妇好的跽坐圆雕玉人到乾隆的田黄三联御玺,从小河墓地的女性毡帽到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每一种手工艺都是源于生活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演进而成。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南所说:“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可持续的生存发展,必须有两相适合的环境,才能得以生根发芽并开枝散叶。”传统手工艺唯有进入生活,人们对其具有持续的消费意愿和消费需求,才能形成规模化的经济。

AI与手工艺的和合共生,或许能为这一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

殷波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在AI时代,消费反而呈现出个性化、向内探寻、重视生活质感的趋势。”生产时间长、产量低、可能存在瑕疵的手工艺品,因“制作费时”“独具匠心”反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究其原因,是传统手工艺已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而是与审美需求、人文情怀及休闲生活形成了关联。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邱春林说:“手工艺本身承载着最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所以自然,它在今天成了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民族记忆、社会习俗、感性体验由过去绵延至今,并将在AI的加持下融入更多的场景,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艺术家作为一个人格主体、作为‘这一个我’的情怀和人性,以及相应的表达和确证,是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输入“青瓷、莲花、香炉”几个关键词,选择风格,AI(人工智能)程序就能给出几张符合要求的图像。通过不断调试指令,几分钟,最终的设计图便跃然眼前:胎体细腻,釉色莹润,一缕青烟从莲花状的香炉中袅袅升起。

AI引发的艺术创作方式变革给传统手工艺带来哪些影响?

AI:快捷便利,设计创意多样

AI对于传统手工艺的影响,首先是其作为工具的层面。

一方面,AI可以帮助艺术家拓展认知和创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殷波说,机器学习海量数据后可获得创作能力——运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完成初稿,再由人机交互向受众反馈,为手工艺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另一方面,AI在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继承中发挥作用。形、胎、釉、彩、纹饰、款识、装烧工艺……AI通过一片薄薄的古瓷片,就能分析出上百条信息。三维扫描后,借助AI技术,专业人员对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从晚唐到民国,建立起成系统、成序列的官民窑基因标本。这对破译古代瓷业密码和中华文明传承都有重要意义。

“这些残片、截面甚至粉末背后,是景德镇两千多年的冶陶史,我们必须把它保存下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谈起古陶瓷基因库的建立满是激动,“AI加持下的数据库可以提供无限创新可能。”古陶瓷基因库帮助设计团队迅速且深入地掌握文物背景知识和素材,并有效助力手工艺IP和衍生文创产品的打造。“在大语言模型下,我们可以用古陶瓷基因库的数据去‘喂养’人工智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普通人也可以轻松设计出一款专属的陶瓷文创产品。”他满怀期待地展望。

传统手工艺:慢工细活,美感独一无二

当时间的维度从几个月缩短为几分钟,当门槛极高的专业设计变得触手可及,快速演进的AI技术让人不禁怀疑:“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还有竞争力吗?

学界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正是因为“慢”,传统手工艺才能在AI技术发展的“快”时代酝酿出个性化特征。殷波说,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因生产力水平约束,手工艺的“慢”被工业生产大范围取代,然而从手工艺之“艺”的意义上考量,得以延续和保留的恰恰在于“慢”的不可替代性。

中央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吕品田说:“手工艺最独特也最重要的价值是创造性。”传统手工艺由人创造,天然地被赋予了人关于美和情感的表达。“艺术家作为一个人格主体、作为‘这一个我’的情怀和人性,以及相应的表达和确证,是永远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吕品田还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早先大家都崇尚工业文明所焕发的现代感和迥异于乡土生活的都市情境。然而一旦深入其中,却又日益感受到它难以排遣的单调和紧张,感受到它光鲜之下的冷峻。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人们才转身注意到手工艺。”因材施艺,如琢如磨,传统手工艺匠人们完成的每件作品,都带有独一无二的温度。

AI+手工艺:让生活更有情怀

也有声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桎梏——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日红表示:“当前,民间手工艺器物实用有之而审美不足,院校的手工艺作品实用不足而审美超前。”

审美与实用如何兼顾?

回望历史,从仰韶时代的彩陶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从红山文化女神像到云冈石窟大佛,从精美绝伦的五星出东方护膊到巧夺天工的缂丝凤穿牡丹图,从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到浓墨重彩的元青花,从妇好的跽坐圆雕玉人到乾隆的田黄三联御玺,从小河墓地的女性毡帽到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每一种手工艺都是源于生活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演进而成。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南所说:“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可持续的生存发展,必须有两相适合的环境,才能得以生根发芽并开枝散叶。”传统手工艺唯有进入生活,人们对其具有持续的消费意愿和消费需求,才能形成规模化的经济。

AI与手工艺的和合共生,或许能为这一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

殷波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在AI时代,消费反而呈现出个性化、向内探寻、重视生活质感的趋势。”生产时间长、产量低、可能存在瑕疵的手工艺品,因“制作费时”“独具匠心”反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究其原因,是传统手工艺已不仅仅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而是与审美需求、人文情怀及休闲生活形成了关联。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邱春林说:“手工艺本身承载着最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所以自然,它在今天成了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民族记忆、社会习俗、感性体验由过去绵延至今,并将在AI的加持下融入更多的场景,走向更宽广的道路。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