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开启大航海时代 投行打造核心竞争力赢取新机遇

东方财富网

1个月前

中资企业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券商投行如何布局谋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大量中资企业出海挖掘新的发展机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高浪急”是中资企业出海面临的常态。

中资企业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券商投行如何布局谋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4中国证券业投资银行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在主题为“企业‘出海’正当时,投行如何赋能国际化布局”的圆桌论坛上,来自上市公司、投行等大咖为此进行深入探讨。

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协创数据董事长耿康铭,民银国际首席执行官、民银资本董事长李宝臣,中德证券首席执行官万军,国元国际总经理于坤,担任本次圆桌论坛主持人的则是华英证券总裁王世平。企业代表在分享出海的亲身经历时表示,出海需克服文化差异、法律或监管差异,并强调本土化是破局的关键。

谈及如何积极扮演“桥梁”角色,多名投行人士认为,当前中资投行跨境综合化产品服务能力已明显提高,但距离国际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价值传达能力、交易方案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建设、全球销售网络布局等。另外,中资投行客户结构单一,以中资企业为主,实际上中资投行有义务也具备一定能力实现“引进来”,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投资搭建桥梁。

出海潮呈现新特点

在全球经贸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一轮中资企业出海潮已经掀起。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出海潮较之以往呈现出新变化。

李宝臣在总结时称,当前出海潮有五大特点:一是出海加速。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非金融企业对外投资67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7.7%。二是出海动机更为多元。成本驱动不是唯一因素,比如产品的全球布局、贸易保护等,也是企业做出对外投资决策的因素之一。三是出海热土以东南亚国家、中东国家为主。四是绿地投资的出海方式,受到中资企业青睐。五是出海的产业结构以高端制造、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传媒等为主。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行业,企业的出海动作明显增加,凸显我国高端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显著提升。

万军也有相似观点。他谈到,首先,越来越多高科技、互联网、文化娱乐等产业出海,这与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力提高有很大关系。其次,企业出海进程全面化,一方面体现在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体现在投资区域向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拓展。此外,出海方式多样化,比如跨境并购、绿地投资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等。

如何实现本土化

尽管大量中资企业出海挖掘新的发展机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高浪急”是中资企业出海面临的常态。在此背景下,中资企业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成为关键。

作为企业代表的耿康铭在分享经验时称,公司出海经历较早,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要满足客户需求;二是为积极应对国际供应链形势变化。从2019年开始至今,协创数据陆续在菲律宾、泰国等地设厂。

“出海给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当地法律、文化进行融合。”耿康铭表示,协创数据管理当地的工厂并进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

“我们的经验是,直接照搬在国内的管理方法,让中国员工到目的国出海(去设厂与管理),成功率会比较低,所以我们现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雇佣本地员工,由本地人进行管理。特别是在菲律宾、泰国,我们主要为当地员工提供一些本土化的管理方法。当然,真正完全落实到管理,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耿康铭说。

关于出海,耿康铭还重点提到了中国制造企业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的竞争力。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全面升级,智能制造所释放的巨大技术红利,正是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与后盾。目前,协创数据在海外设立了子公司OOBOTIC INC的无人化工厂。据悉,该工厂仅需少量运维人员,即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相较于传统工厂,无人化工厂生产效率可提高75%,人工节省65%。即便身处国内,管理层也能实时掌握工厂动态,实现决策与管理的无缝对接。

耿康铭还表示,中资券商出海也可借鉴本地化模式,希望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目标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服务。

于坤在分享多年的出海经验时表示,作为较早出海的中资券商之一,国元国际在克服挑战中不断前进。金融企业在出海时,首要挑战是面对不同的监管环境,香港证监会与内地证监会在证券市场方面的监管体系、监管理念、监管文化差异较大;第二大挑战是本地员工文化与内地的差异,比如加班文化等;第三大挑战是国有企业的监管文化与当地的法律法规如何结合,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构建核心竞争力

正是看到了中国企业掀起的新一轮出海浪潮,近年来多家中资券商也加大了国际化布局。这不仅考验各家券商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还考验着总部与子公司的资源调配能力及协同性。

于坤谈到,目前中资投行的出海能力仍需进行较大提升。他表示,所谓中资投行出海,其实主要在香港“落子”,提供较为传统的投行服务,比如在港上市、发债、并购等。少数券商的布局延伸至东南亚地区,极个别券商则布局到了欧美市场,但能真正初步搭建全球平台的中资券商并不多,这是中资券商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补上的短板。

相应地,国际化人才建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坤表示,目前中资投行的人才基本局限在香港,如果未来中资投行触角进一步延伸到全球,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国际化的力度。

在客户类型方面,于坤指出,过往中资投行客户构成以中资背景的企业为主,这既是中资券商的优势也是劣势——客户来源比较单一,国际化不足。“作为在香港的中资投行,我们本意是要成为桥梁,但实际上我们主要扮演的是‘中国投资者到海外’的桥梁角色,而在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投资方面,桥梁作用仍需大力提高。”于坤说。

在能力建设方面,万军认为中资券商需要打造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是“价值的三力”,即价值发现能力、价值传达能力、价值实现能力。“这对我们的跨境业务十分重要,比如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企业故事。另外,如何在复杂的文化融合中进行交易设计,让交易方案最终能落地,这是核心能力。”第二是创新力。跨境业务涉及多方面,比如监管体系不同、法律规则有差异,同时又面临商业的时效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中资券商具备创新能力。第三是综合服务能力。“我们以企业为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国内或国际两条融资渠道的解决方案。企业如果想‘走出去’,我们跟着企业‘走出去’,企业对我们会有天然的信任感。”万军称。

据悉,中德证券作为合资券商,其外资股东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在全球有1400多家分支机构,是一个全球布局的重要商业银行。在服务企业出海方面,中德证券如何发挥好股东优势,备受关注。

万军表示,中德证券希望能够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在跨境融资方面,除了提供常规的海外上市、发债等服务,中德证券可依托于德银的全球网络和专业能力,为中资企业提供境外股债融资、跨境并购贷款、跨境银团贷款、引入战投等融资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方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作为银行系券商的代表,李宝臣谈到,近年来在香港的中资投行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跨境综合化的产品服务能力正在提升,体现在股票的保荐承销,境外发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结构化融资、并购业务等。不过,定价能力、价值发现能力与外资投行还有差距。二是中资投行在全球销售网络的布局取得了显著进步。“最近我观察到有些中资投行不去国外设机构,但在香港养团队,把他们属地化并派到目的国去做一些衍生的销售网络布局,这有利于中资投行培养全球业务能力。”三是中资投行在全球化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外资投行相比,中资投行在薪酬吸引力方面还有差距,尤其是当前监管环境也已发生了变化。

李宝臣表示,民生银行对民银国际的定位十分清晰,强调功能属性。“首先,民银国际作为民生银行唯一海外投行的产品和服务平台,要与母行一起,共同服务好民生银行所有战略客户需求。其次,要做双向协同,过往中资投行主要靠母公司导流客户来做一些简单的业务,‘向外走’是一方面;而作为香港桥头堡,中资投行有义务也具备一定能力‘引进来’,为母公司输送一些海外客户的需求。”李宝臣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中资企业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券商投行如何布局谋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大量中资企业出海挖掘新的发展机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高浪急”是中资企业出海面临的常态。

中资企业大航海时代已经来临,券商投行如何布局谋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2024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4中国证券业投资银行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在主题为“企业‘出海’正当时,投行如何赋能国际化布局”的圆桌论坛上,来自上市公司、投行等大咖为此进行深入探讨。

参与讨论的嘉宾有协创数据董事长耿康铭,民银国际首席执行官、民银资本董事长李宝臣,中德证券首席执行官万军,国元国际总经理于坤,担任本次圆桌论坛主持人的则是华英证券总裁王世平。企业代表在分享出海的亲身经历时表示,出海需克服文化差异、法律或监管差异,并强调本土化是破局的关键。

谈及如何积极扮演“桥梁”角色,多名投行人士认为,当前中资投行跨境综合化产品服务能力已明显提高,但距离国际化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价值传达能力、交易方案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建设、全球销售网络布局等。另外,中资投行客户结构单一,以中资企业为主,实际上中资投行有义务也具备一定能力实现“引进来”,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投资搭建桥梁。

出海潮呈现新特点

在全球经贸格局重塑的背景下,新一轮中资企业出海潮已经掀起。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出海潮较之以往呈现出新变化。

李宝臣在总结时称,当前出海潮有五大特点:一是出海加速。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非金融企业对外投资67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7%,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7.7%。二是出海动机更为多元。成本驱动不是唯一因素,比如产品的全球布局、贸易保护等,也是企业做出对外投资决策的因素之一。三是出海热土以东南亚国家、中东国家为主。四是绿地投资的出海方式,受到中资企业青睐。五是出海的产业结构以高端制造、有色金属、生物医药、传媒等为主。比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行业,企业的出海动作明显增加,凸显我国高端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显著提升。

万军也有相似观点。他谈到,首先,越来越多高科技、互联网、文化娱乐等产业出海,这与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力提高有很大关系。其次,企业出海进程全面化,一方面体现在速度加快,另一方面体现在投资区域向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拓展。此外,出海方式多样化,比如跨境并购、绿地投资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等。

如何实现本土化

尽管大量中资企业出海挖掘新的发展机会,但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高浪急”是中资企业出海面临的常态。在此背景下,中资企业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成为关键。

作为企业代表的耿康铭在分享经验时称,公司出海经历较早,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要满足客户需求;二是为积极应对国际供应链形势变化。从2019年开始至今,协创数据陆续在菲律宾、泰国等地设厂。

“出海给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当地法律、文化进行融合。”耿康铭表示,协创数据管理当地的工厂并进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

“我们的经验是,直接照搬在国内的管理方法,让中国员工到目的国出海(去设厂与管理),成功率会比较低,所以我们现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雇佣本地员工,由本地人进行管理。特别是在菲律宾、泰国,我们主要为当地员工提供一些本土化的管理方法。当然,真正完全落实到管理,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耿康铭说。

关于出海,耿康铭还重点提到了中国制造企业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的竞争力。随着中国制造能力的全面升级,智能制造所释放的巨大技术红利,正是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信心与后盾。目前,协创数据在海外设立了子公司OOBOTIC INC的无人化工厂。据悉,该工厂仅需少量运维人员,即可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相较于传统工厂,无人化工厂生产效率可提高75%,人工节省65%。即便身处国内,管理层也能实时掌握工厂动态,实现决策与管理的无缝对接。

耿康铭还表示,中资券商出海也可借鉴本地化模式,希望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和目标市场的需求,提供更加本地化的服务。

于坤在分享多年的出海经验时表示,作为较早出海的中资券商之一,国元国际在克服挑战中不断前进。金融企业在出海时,首要挑战是面对不同的监管环境,香港证监会与内地证监会在证券市场方面的监管体系、监管理念、监管文化差异较大;第二大挑战是本地员工文化与内地的差异,比如加班文化等;第三大挑战是国有企业的监管文化与当地的法律法规如何结合,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构建核心竞争力

正是看到了中国企业掀起的新一轮出海浪潮,近年来多家中资券商也加大了国际化布局。这不仅考验各家券商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还考验着总部与子公司的资源调配能力及协同性。

于坤谈到,目前中资投行的出海能力仍需进行较大提升。他表示,所谓中资投行出海,其实主要在香港“落子”,提供较为传统的投行服务,比如在港上市、发债、并购等。少数券商的布局延伸至东南亚地区,极个别券商则布局到了欧美市场,但能真正初步搭建全球平台的中资券商并不多,这是中资券商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补上的短板。

相应地,国际化人才建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于坤表示,目前中资投行的人才基本局限在香港,如果未来中资投行触角进一步延伸到全球,那么就需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国际化的力度。

在客户类型方面,于坤指出,过往中资投行客户构成以中资背景的企业为主,这既是中资券商的优势也是劣势——客户来源比较单一,国际化不足。“作为在香港的中资投行,我们本意是要成为桥梁,但实际上我们主要扮演的是‘中国投资者到海外’的桥梁角色,而在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投资方面,桥梁作用仍需大力提高。”于坤说。

在能力建设方面,万军认为中资券商需要打造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是“价值的三力”,即价值发现能力、价值传达能力、价值实现能力。“这对我们的跨境业务十分重要,比如怎么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讲好企业故事。另外,如何在复杂的文化融合中进行交易设计,让交易方案最终能落地,这是核心能力。”第二是创新力。跨境业务涉及多方面,比如监管体系不同、法律规则有差异,同时又面临商业的时效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中资券商具备创新能力。第三是综合服务能力。“我们以企业为中心,可以为他们提供国内或国际两条融资渠道的解决方案。企业如果想‘走出去’,我们跟着企业‘走出去’,企业对我们会有天然的信任感。”万军称。

据悉,中德证券作为合资券商,其外资股东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在全球有1400多家分支机构,是一个全球布局的重要商业银行。在服务企业出海方面,中德证券如何发挥好股东优势,备受关注。

万军表示,中德证券希望能够为中资企业出海提供一站式服务。比如在跨境融资方面,除了提供常规的海外上市、发债等服务,中德证券可依托于德银的全球网络和专业能力,为中资企业提供境外股债融资、跨境并购贷款、跨境银团贷款、引入战投等融资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方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作为银行系券商的代表,李宝臣谈到,近年来在香港的中资投行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跨境综合化的产品服务能力正在提升,体现在股票的保荐承销,境外发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直接投资、结构化融资、并购业务等。不过,定价能力、价值发现能力与外资投行还有差距。二是中资投行在全球销售网络的布局取得了显著进步。“最近我观察到有些中资投行不去国外设机构,但在香港养团队,把他们属地化并派到目的国去做一些衍生的销售网络布局,这有利于中资投行培养全球业务能力。”三是中资投行在全球化人才的吸引和培养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外资投行相比,中资投行在薪酬吸引力方面还有差距,尤其是当前监管环境也已发生了变化。

李宝臣表示,民生银行对民银国际的定位十分清晰,强调功能属性。“首先,民银国际作为民生银行唯一海外投行的产品和服务平台,要与母行一起,共同服务好民生银行所有战略客户需求。其次,要做双向协同,过往中资投行主要靠母公司导流客户来做一些简单的业务,‘向外走’是一方面;而作为香港桥头堡,中资投行有义务也具备一定能力‘引进来’,为母公司输送一些海外客户的需求。”李宝臣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