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创 多地布局文化产业“新引擎”

上海证券报

3周前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北京外,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新华财经上海12月10日电 日前,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显示,北京近八年来持续保持第一名。

科技赋能让文化产业跑出“加速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注意到,近期全国多地均在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北京文化产业增长领跑全国

据行业人士介绍,相对于传统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是指随着现代科技、数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业态,具有典型的广泛性、开放性、复杂性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此次北京市出台的若干措施涵盖促进文化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影视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超高清视听产业优化升级、拓展演艺新业态新空间、激发数字出版新动能、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创新文博数字活化利用、深化媒体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强化文化供给延链建设、支持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10个方面。

记者注意到,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显示,北京近八年来持续保持第一名。

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15987.9亿元,占全国比重16%,同比增长7.2%,高出全国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收11449.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达71.6%,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的比重27.5%,高出全国增速1.7个百分点。

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演艺、出版、影视等领域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例如,在演艺领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演出,提升观赏体验。在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和电子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局限,使得阅读更加便捷和高效。在影视领域,超高清视听技术的普及和影视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使得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兴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下,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科技正在逐步实现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应运而生,如沉浸式演艺、人工智能创作、云上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模式。大量科技企业也开始涌入文化产业,推动新兴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内容生产、传播体验等环节深入应用。

同样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北京已推进8批次94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备案总数近40%。这些大模型在文学、艺术、影视、游戏等领域探索出了众多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形态和内涵。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看来,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创作效率和质量,还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快手为例,快手副总编辑王佳明介绍,可灵AI服务自今年6月发布以来,用户已超过500万,累计生成了超过5100万个视频和1.5亿张图片,技术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这种新一代视频生成平台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还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视觉体验,成为视觉行业内容创作的新质生产力与工具。

多地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北京外,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例如上海市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技术赋能和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有专家表示,政府在政策制定、产业监管、秩序维护、要素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并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平台为文化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除了政策支持,为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人才和机构入驻,成都市注重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

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地也在积极探索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苏州市以科技创新先锋型新质驱动力为引领,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空间体系、创新体系和文化制度体系。杭州市作为数字经济之都,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庆市则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北京外,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新华财经上海12月10日电 日前,北京市出台了《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以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显示,北京近八年来持续保持第一名。

科技赋能让文化产业跑出“加速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注意到,近期全国多地均在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北京文化产业增长领跑全国

据行业人士介绍,相对于传统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是指随着现代科技、数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业态,具有典型的广泛性、开放性、复杂性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此次北京市出台的若干措施涵盖促进文化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影视新技术研发应用、推进超高清视听产业优化升级、拓展演艺新业态新空间、激发数字出版新动能、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创新文博数字活化利用、深化媒体融合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强化文化供给延链建设、支持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10个方面。

记者注意到,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23年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排名显示,北京近八年来持续保持第一名。

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15987.9亿元,占全国比重16%,同比增长7.2%,高出全国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收11449.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比重达71.6%,占全国文化新业态企业营收的比重27.5%,高出全国增速1.7个百分点。

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演艺、出版、影视等领域的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例如,在演艺领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演出,提升观赏体验。在出版领域,数字出版和电子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出版的局限,使得阅读更加便捷和高效。在影视领域,超高清视听技术的普及和影视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使得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观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新兴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下,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科技正在逐步实现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应运而生,如沉浸式演艺、人工智能创作、云上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模式。大量科技企业也开始涌入文化产业,推动新兴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内容生产、传播体验等环节深入应用。

同样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北京已推进8批次94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备案总数近40%。这些大模型在文学、艺术、影视、游戏等领域探索出了众多创新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形态和内涵。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看来,新兴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创作效率和质量,还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模式,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快手为例,快手副总编辑王佳明介绍,可灵AI服务自今年6月发布以来,用户已超过500万,累计生成了超过5100万个视频和1.5亿张图片,技术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这种新一代视频生成平台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还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视觉体验,成为视觉行业内容创作的新质生产力与工具。

多地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北京外,上海市、广州市、成都市、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多地都在积极探索和加快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科技文创融合。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君健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广泛应用,激活了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例如上海市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技术赋能和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有专家表示,政府在政策制定、产业监管、秩序维护、要素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广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并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平台为文化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除了政策支持,为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人才和机构入驻,成都市注重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项目。

苏州市、杭州市和重庆市等地也在积极探索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苏州市以科技创新先锋型新质驱动力为引领,打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空间体系、创新体系和文化制度体系。杭州市作为数字经济之都,致力于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重庆市则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编辑:王菁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