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 | 2024年10月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报告

东方金诚

3周前

10月境内共有28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493.24亿元,包括5只绿色公司债、2只绿色金融债、10只绿色中期票据、11只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摘要

10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数量同比有所下降:10月境内共有28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493.24亿元。发行数量同比降低4.35%,发行规模同比降低26.47%。自2016年至2024年10月,我国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累计规模超过4.05万亿元。

央企及地方国企为发债主力,银行业绿债发行规模居首位:从发行主体的企业性质方面来看,2024年10月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仍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从行业分类来看,公用事业领域在发行数量方面居首位,银行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最高。

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

本文目录

一、绿色债券一级市场

1. 10月绿色债券发行28只、规模493.24亿元,规模和数量同比有所下降

2. 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最多,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最高

3. 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仍以三年期为主,发行主体集中于高信用等级

4. 央企及地方国企为发债主力,银行业绿债发行规模领先

5. 从发行地域分布看,北京市绿债规模和数量最高

二、政策概览

1.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2.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

报告正文如下

绿色债券一级市场

1. 10月绿色债券发行28只、规模493.24亿元,规模和数量同比有所下降

10月境内共有28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493.24亿元,包括5只绿色公司债、2只绿色金融债、10只绿色中期票据、11只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量同比降低4.35%,发行规模同比降低26.47%。2024年1至10月,境内共有371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5058.56亿元,发行数量同比降低9.07%,发行规模同比降低29.05%。自2016年至2024年10月,我国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累计2566只,规模超过4.05万亿元。

自首批碳中和债发行以来,截至2024年10月末,共有552只碳中和债发行,发行规模7596.94亿元,其中2024年10月发行数量7只,发行规模为49.17亿元。

2. 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最多,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最高

2024年10月所发行绿色债券产品中,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最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最高。从发行数量来看,2024年10月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占市场总发行数比例为39.29%;从发行规模来看,2024年10月绿色金融债券占市场发行总规模为50.69%。

3. 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仍以三年期为主,发行主体集中于高信用等级

从发行期限看,不包含资产支持证券在内,10月绿色债券共发行17只,其中13只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为3年期,发行规模为317.90亿元,其发行数量及规模占比分别为76.47%和87.36%,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均远超第二位。

从债项主体信用级别来看,2024年10月债项发行主体的信用级别仍以高信用等级为主。在对应的债券发行主体中,最新信用评级为AAA级别的主体发行债券16只,占比57.14%。最新信用评级为AAA级别的主体发行债券规模为361.04亿元,占比73.20%。

4. 央企及地方国企为发债主力,银行业绿债发行规模领先

从发行主体的企业性质方面来看,2024年10月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仍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发行数量上,央国企占比82.14%,发行规模占比达85.62%。

同花顺一级行业分类标准分类,公用事业领域在发行数量方面居首位,发行数量占比32.14%,银行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最高,发行规模占比50.69%。

5. 从发行地域分布看,北京市绿债规模和数量最高

2024年10月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布在11个地区,从发行地域分布看,北京市绿债发行规模和数量最高,发行规模达356.19亿元,发行数量10只。

政策概览

1.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能定位,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流程管理、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等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2.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

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旨在结合近期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拟完善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工作机制,优化信息披露、增加配套措施、健全全环链管理机制,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绿色转型领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本文作者 | 绿色金融部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10月境内共有28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493.24亿元,包括5只绿色公司债、2只绿色金融债、10只绿色中期票据、11只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摘要

10月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数量同比有所下降:10月境内共有28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493.24亿元。发行数量同比降低4.35%,发行规模同比降低26.47%。自2016年至2024年10月,我国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累计规模超过4.05万亿元。

央企及地方国企为发债主力,银行业绿债发行规模居首位:从发行主体的企业性质方面来看,2024年10月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仍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从行业分类来看,公用事业领域在发行数量方面居首位,银行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最高。

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

本文目录

一、绿色债券一级市场

1. 10月绿色债券发行28只、规模493.24亿元,规模和数量同比有所下降

2. 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最多,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最高

3. 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仍以三年期为主,发行主体集中于高信用等级

4. 央企及地方国企为发债主力,银行业绿债发行规模领先

5. 从发行地域分布看,北京市绿债规模和数量最高

二、政策概览

1.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2.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

报告正文如下

绿色债券一级市场

1. 10月绿色债券发行28只、规模493.24亿元,规模和数量同比有所下降

10月境内共有28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493.24亿元,包括5只绿色公司债、2只绿色金融债、10只绿色中期票据、11只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数量同比降低4.35%,发行规模同比降低26.47%。2024年1至10月,境内共有371只绿色债券发行,发行规模共5058.56亿元,发行数量同比降低9.07%,发行规模同比降低29.05%。自2016年至2024年10月,我国境内新发行绿色债券累计2566只,规模超过4.05万亿元。

自首批碳中和债发行以来,截至2024年10月末,共有552只碳中和债发行,发行规模7596.94亿元,其中2024年10月发行数量7只,发行规模为49.17亿元。

2. 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最多,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最高

2024年10月所发行绿色债券产品中,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最多,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最高。从发行数量来看,2024年10月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数量占市场总发行数比例为39.29%;从发行规模来看,2024年10月绿色金融债券占市场发行总规模为50.69%。

3. 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仍以三年期为主,发行主体集中于高信用等级

从发行期限看,不包含资产支持证券在内,10月绿色债券共发行17只,其中13只绿色债券发行期限为3年期,发行规模为317.90亿元,其发行数量及规模占比分别为76.47%和87.36%,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发行规模均远超第二位。

从债项主体信用级别来看,2024年10月债项发行主体的信用级别仍以高信用等级为主。在对应的债券发行主体中,最新信用评级为AAA级别的主体发行债券16只,占比57.14%。最新信用评级为AAA级别的主体发行债券规模为361.04亿元,占比73.20%。

4. 央企及地方国企为发债主力,银行业绿债发行规模领先

从发行主体的企业性质方面来看,2024年10月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仍以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发行数量上,央国企占比82.14%,发行规模占比达85.62%。

同花顺一级行业分类标准分类,公用事业领域在发行数量方面居首位,发行数量占比32.14%,银行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最高,发行规模占比50.69%。

5. 从发行地域分布看,北京市绿债规模和数量最高

2024年10月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分布在11个地区,从发行地域分布看,北京市绿债发行规模和数量最高,发行规模达356.19亿元,发行数量10只。

政策概览

1. 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能定位,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流程管理、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等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2.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

为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绿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机制的通知》,旨在结合近期市场需求和发展情况,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拟完善绿色及转型债券相关工作机制,优化信息披露、增加配套措施、健全全环链管理机制,精准引导资金流向绿色转型领域,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本文作者 | 绿色金融部

权利及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及相关的信用分析数据、模型、软件、评级结果等所有内容的著作权和其他相关知识产权均归东方金诚所有,东方金诚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任何机构及个人未经东方金诚书面授权不得修改、复制、逆向工程、销售、分发、储存、引用或以任何方式传播。

本研究报告中引用的标明出处的公开资料,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均由资料提供方/ 发布方负责,东方金诚对该等资料进行了合理审慎的核查,但不应视为东方金诚对其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提供了任何形式的保证。

由于评级预测具有主观性和局限性,东方金诚对于评级预测以及基于评级预测的结论并不保证与实际情况一致,并保留随时予以修正或更新的权利。

本研究报告仅用于为投资人、发行人等授权使用方提供第三方参考意见,并非是对某种决策的结论或建议;投资者应审慎使用本研究报告,自行对投资行为和投资结果负责,东方金诚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

本研究报告仅授权东方金诚指定的使用者使用,且该等使用者必须按照授权确定的方式使用,相关引用必须注明来自东方金诚且不得篡改、歪曲或有任何类似性质的修改行为。

未获授权的机构及人士不应获取或以任何方式使用本研究报告,东方金诚对本研究报告的未授权使用、超授权使用和非法使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