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日举行的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发表“绿色金融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题演讲。
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 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绿色金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些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唯一一家以绿色为底色的大型银行,农行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把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自身承担的又一特殊使命,努力做到“四个着力”,当好“四个角色”。
一是着力完善治理建设,当好绿色发展的推动者。金融机构自身是否“绿色”是决定绿色金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农行将绿色理念系统融入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深入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在董事会和高管层分别设立专门委员会,强化对绿色金融的战略传导和部署推动。
二是着力加大资金支持,当好绿色产业的陪伴者。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资金支持是重要保障。近年来,农行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绿色信贷余额4.9万亿元,占全行贷款的比重达20%。
三是着力强化服务创新,当好绿色产品的提供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农行强化集团协同创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在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的同时,积极承销发行绿色、碳中和、乡村振兴、科创等多标债券,灵活采用“租赁+股权”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四是着力加强交流合作,当好绿色生态的共建者。绿色发展是人类的共同需求,绿色金融是全球的共同课题。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农行秉承大行担当,连续多年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投资者联盟、国际金融协会、金融街论坛相关会议,积极发出农行倡议,分享农行实践,提供农行方案。
我国作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近年来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空间不断扩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全球领先,成绩斐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农行的实践,我认为未来金融机构要从六个方面着力,持续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绿色动能。
一是覆盖产业要由“绿”到“棕”。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超过35万亿元,约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15%,较好地满足了绿色产业的金融需求,但大量有转型需求的棕色产业仍然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的转型类债券只有388亿元,可持续挂钩贷款也只有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与绿贷、绿债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棕色产业无论是在减碳脱碳还是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今年7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人民银行也明确将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并正在研制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我们期望相关政策标准早日发布,为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引入棕色领域提供明确指引。在这方面,我们农行积极响应中央和监管部门政策要求,前期在部分地区实地调研,对煤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零碳园区等六个行业和领域的转型路径进行研究,发布了《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的探索与实践》等成果,希望能助力转型金融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
二是目标客群要由“大”到“小”。长期以来,绿色金融主要面向大企业、大项目,投放占比超过九成,对小微企业覆盖率较低,“绿色金融不够普惠”的问题较为突出。对实现“双碳”目标而言,大企业、大项目固然重要,但小微企业量大、面广,也是不可忽视的减碳群体。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普惠金融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相关要求,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实现绿色转型。认定标准是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基础性工作。去年,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农行牵头成立了“绿色普惠融合发展工作组”,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在现行监管政策下,结合商业银行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先普惠再绿色、先主体再行为”的“三步走”认定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绿色普惠融合认定难的问题,为金融机构下沉普惠领域开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新思路。
三是产品体系要由“贷”到“融”。目前,绿色信贷在我国绿色金融的资金供给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规模占比在九成左右。这种“相对单一、一家独大”的产品结构,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也导致许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融资需求的市场主体难以获得绿色资金支持。要解决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就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并通过强化行司联动等方式,为市场提供各种类型的绿色金融服务。比如,我们农行与下属农银金租、农银投资两家子公司联动,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的方式,为某风电项目提供了18亿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
四是金融服务要由“资”到“智”。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和欧盟“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意识到了绿色转型的迫切性,但限于自身能力,普遍不知如何入手。中央7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也提出要“推广节能降碳‘诊断+改造’模式,强化节能监察”。目前,金融机构仍以财务层面的“融资”支持为主,如果能和“融智”搭配起来,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整合外部专业力量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包括能效诊断、转型方案设计、资金筹划在内的“一揽子”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必然能够显著提升服务质效。
五是依托资产要由“物”到“权”。银行业长期以来重视实物抵押,大部分贷款都依托土地、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取水权、用能权等新型环境权益不断涌现。2021年,人民银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和2022年证监会《碳金融工具》等标准的出台,为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浙江等地也纷纷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环境权益变现已成为现实。农行先后开展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CCER未来收益权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产品的创新,为打通绿色权益与绿色资金链条探索出了有效路径。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总体上仍属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不大,融资规模有限。金融机构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者,应该加快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努力成为盘活环境权益市场的“催化剂”。
六是服务方式要由“人”到“技”。从银行当前的业务实践来看,绿色信贷的识别标注、减碳量的统计核算等工作,主要依靠一线工作人员手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准确性差,更重要的是制约了绿色金融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农”、小微和高碳客户绿色金融的获得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由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工,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农行也在积极探索提升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能力,比如在浙江分行试点推出了绿色金融大数据应用平台,引入政府各类相关数据,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自动计量、核算和评价,更加便捷、精准地支持企业转型。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是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银行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各同业单位一起,通力合作、携手并进,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在12月2日举行的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张海峰发表“绿色金融要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题演讲。
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 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借此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对“绿色金融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些思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和唯一一家以绿色为底色的大型银行,农行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把助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自身承担的又一特殊使命,努力做到“四个着力”,当好“四个角色”。
一是着力完善治理建设,当好绿色发展的推动者。金融机构自身是否“绿色”是决定绿色金融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农行将绿色理念系统融入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深入实施绿色金融战略,在董事会和高管层分别设立专门委员会,强化对绿色金融的战略传导和部署推动。
二是着力加大资金支持,当好绿色产业的陪伴者。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双碳目标,资金支持是重要保障。近年来,农行绿色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绿色信贷余额4.9万亿元,占全行贷款的比重达20%。
三是着力强化服务创新,当好绿色产品的提供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农行强化集团协同创新,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金融业务体系,在加大绿色信贷投放的同时,积极承销发行绿色、碳中和、乡村振兴、科创等多标债券,灵活采用“租赁+股权”等方式,为客户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四是着力加强交流合作,当好绿色生态的共建者。绿色发展是人类的共同需求,绿色金融是全球的共同课题。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农行秉承大行担当,连续多年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投资者联盟、国际金融协会、金融街论坛相关会议,积极发出农行倡议,分享农行实践,提供农行方案。
我国作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近年来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空间不断扩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全球领先,成绩斐然。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农行的实践,我认为未来金融机构要从六个方面着力,持续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的绿色动能。
一是覆盖产业要由“绿”到“棕”。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超过35万亿元,约占全社会贷款余额的15%,较好地满足了绿色产业的金融需求,但大量有转型需求的棕色产业仍然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的转型类债券只有388亿元,可持续挂钩贷款也只有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与绿贷、绿债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棕色产业无论是在减碳脱碳还是拉动经济增长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今年7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人民银行也明确将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并正在研制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我们期望相关政策标准早日发布,为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引入棕色领域提供明确指引。在这方面,我们农行积极响应中央和监管部门政策要求,前期在部分地区实地调研,对煤电、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零碳园区等六个行业和领域的转型路径进行研究,发布了《迈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的探索与实践》等成果,希望能助力转型金融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
二是目标客群要由“大”到“小”。长期以来,绿色金融主要面向大企业、大项目,投放占比超过九成,对小微企业覆盖率较低,“绿色金融不够普惠”的问题较为突出。对实现“双碳”目标而言,大企业、大项目固然重要,但小微企业量大、面广,也是不可忽视的减碳群体。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在普惠金融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发挥普惠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金融机构要积极落实相关要求,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实现绿色转型。认定标准是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的基础性工作。去年,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农行牵头成立了“绿色普惠融合发展工作组”,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在现行监管政策下,结合商业银行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先普惠再绿色、先主体再行为”的“三步走”认定方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绿色普惠融合认定难的问题,为金融机构下沉普惠领域开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新思路。
三是产品体系要由“贷”到“融”。目前,绿色信贷在我国绿色金融的资金供给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规模占比在九成左右。这种“相对单一、一家独大”的产品结构,虽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也导致许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融资需求的市场主体难以获得绿色资金支持。要解决这一问题,金融机构就要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并通过强化行司联动等方式,为市场提供各种类型的绿色金融服务。比如,我们农行与下属农银金租、农银投资两家子公司联动,以“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的方式,为某风电项目提供了18亿元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营效益。
四是金融服务要由“资”到“智”。随着“双碳”目标的临近和欧盟“碳关税”等新型贸易壁垒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意识到了绿色转型的迫切性,但限于自身能力,普遍不知如何入手。中央7月份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也提出要“推广节能降碳‘诊断+改造’模式,强化节能监察”。目前,金融机构仍以财务层面的“融资”支持为主,如果能和“融智”搭配起来,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整合外部专业力量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包括能效诊断、转型方案设计、资金筹划在内的“一揽子”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必然能够显著提升服务质效。
五是依托资产要由“物”到“权”。银行业长期以来重视实物抵押,大部分贷款都依托土地、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取水权、用能权等新型环境权益不断涌现。2021年,人民银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和2022年证监会《碳金融工具》等标准的出台,为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浙江等地也纷纷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平台,环境权益变现已成为现实。农行先后开展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CCER未来收益权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产品的创新,为打通绿色权益与绿色资金链条探索出了有效路径。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总体上仍属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不大,融资规模有限。金融机构作为“双碳”目标的重要推动者,应该加快产品创新,积极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努力成为盘活环境权益市场的“催化剂”。
六是服务方式要由“人”到“技”。从银行当前的业务实践来看,绿色信贷的识别标注、减碳量的统计核算等工作,主要依靠一线工作人员手工完成,不仅费时费力、准确性差,更重要的是制约了绿色金融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农”、小微和高碳客户绿色金融的获得性。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由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人工,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农行也在积极探索提升绿色金融的数字化能力,比如在浙江分行试点推出了绿色金融大数据应用平台,引入政府各类相关数据,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行自动计量、核算和评价,更加便捷、精准地支持企业转型。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是金融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农业银行愿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各同业单位一起,通力合作、携手并进,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金融力量。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