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博士大扩招!什么信号?|| 关注

无冕财经

3周前

虽然还没看到全文,但其中一些最新提法极有“含金量”,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相当重要。...从高层文件措辞的紧迫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wumiancaijing.com

////

对博士生培养,国家层面罕见发文,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

重要提醒!!!为防失联,请“星标”我们!进入无冕财经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再“设为星标”,以便您及时接收每篇推送~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Trend”

ID:zgtrend

作者: 布语、剑书

时代变了,学历在缩水,博士却在拼命扩招。

你知道吗?从2017-2023年的短短6年间,中国博士生的招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从8.39万上升到15.33万,涨幅高达82.7%。

随着博士生大幅扩招,社交媒体上关于博士“就业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同样的学校和paper,去年还能拿到30万“安家费”,今年只有10万;

一线城市高校的教职人满为患,东部发达省份连地方院校都开始“非升即走”;

杭州市委党校招聘3名博士生,却吸引了150名博士前来报名;

……

为什么一边是不少博士们抱怨毕业难、就业难,另一边却是博士招生人数屡创新高?

中国的博士,真的已经过剩了吗?

近期,一份重磅文件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传递出国家关于博士培养的最新战略考量,一锤定音。

智谷趋势观察到,由中办、国办联手就博士生培养专门发文,极为罕见,很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其规格,比2020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还要高,显示出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

虽然还没看到全文,但其中一些最新提法极有“含金量”,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相当重要。

从高层文件措辞的紧迫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01

近几年,博士生扩招明显提速,引起广泛关注。

从曲线看,2016年以前的博士招生数量涨幅并不明显,但自2017年起,博士招生人数就以每年万人左右的数量增长。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官宣,再次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较去年增加近8成。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很多博士生感觉到,出路似乎越来越窄了

目前,中国的博士生就业方向,高度集中在高校教师的方向上。北大核心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份研究对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博士生在高等院校就业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高达45.55%,位居其次的为医疗卫生单位(占比16.96%)和科研设计单位(占比10.25%)。相比之下,博士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仅占5%。

大部分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是:成为高校教师,未来几十年里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径晋升。

然而,高校教职名额的增长已经跟不上博士扩招的速度。

据统计,2023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为134.55万,仅仅比2021年增加了7.25万个,累计涨幅5.7%。而应届毕业博士生数量,每年涨幅都超过10%。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高校开始推行“非升即走”:如果新聘的教师没有在年限内晋升更高级职称,就不再续聘。这种淘汰制度,正在从双一流蔓延到普通高校,据《瞭望》周刊报道:

南方一高校曾以“特聘研究员”“师资博士后”等名义,6年引进8000余人,但只有一小部分能留下;一所“双一流”高校的二级学院每年新进博士二三十名,但晋升副高的名额仅两三个……

特别是前几年因为上岸容易,扎堆涌入的马哲等文科博士,成了“就业难”的重灾区。院校编制人满为患,企业的需求也不对口,只能和本科、硕士生一起去卷考公的赛道

不少博士出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既舍不得学术圈相对稳定的环境,又觉得目前高校晋升途径太困难;既想去企业中闯荡一番,又担心自身所学难有用武之地。

这种纠结的现实,让不少博士进退为难,也形成了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博士过剩”“学历贬值”的声音。

02

然而,从博士培养的数据对比来说,中国博士总体数量并不算多。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生仅仅占约0.8%;而美国高等教育中,博士生占比约为6%。每百万人口中,我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仅有600多人(2021年),而美国早已经超过1万人

那么,美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约5万多人,为什么很少听到有人吐槽“博士过剩”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都进了科技创新企业。

事实上,学术圈早已不是美国博士生的就业首选。

2002年,美国有52%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3%。

与此同时,美国博士生在工商企业就职的比例则翻了一番,从2002年的24%上升到2022年的48%。

美国很多顶尖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UC伯克利,在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上已经非常成熟。据福布斯报道,至少有35位美国亿万富翁在投身商界之前获得了博士学位。

比如,“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本身就是斯坦福的辍学博士,而他旗下特斯拉和星链的高管里更是博士如云。正是依靠海量的高端人才,美国顶级企业才有如此旺盛的创新活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博士到企业就业比例,还是不够高。据教育部的信息,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其中,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连续三年上升,超过1/5。

很多企业,也不太愿意招博士生。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就业报告,2024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只有44.4%收获offer,相比之下大专生的offer获得率,竟然高达56.6%。

原因有很多方面:博士期望待遇过高、年龄也不具备优势,等等。但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国的博士往往是按照学术发展的需求去培养的,鼓励做基础研究,走出象牙塔后和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大国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这些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03

此次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博士生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宗明义指出: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2020年中国第一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曾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一份“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就没有出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表述,也没有专门就博士研究生培养做出安排。

相比之下,中办、国办的重磅文件,还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瞄准了三大目标: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就点评说,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必须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和超前储备高层次人才,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中国新增博士培养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强化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二是大幅提高专硕和专博的比例,更关注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

2020年,教育部就曾透露,理工科博士占比高达79%。

在今年新增的硕博授权点中,专业学位博士点增加了351个,增幅达到86.2%。新增博士学位点较多的高校中,大多申报的也是专业学位博士点。获批的专业学位博士点中,材料与化工数量居首,通过率63%为最高;其次为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新增学位点数量前十的博士专业学位中,排名前八的都归属于工学门类。

可见,在中国疯狂押注理工科的路上,博士人才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的未来除了高校、科研院所,还有大量人才的出路,应该在科技创新企业。

对于这一点,教育界的专家大拿们,其实早就形成了共识。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介绍,目前我国3万多亿元的研发经费中,近80%在企业,企业研发工作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能力的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琼麟也说,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支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和“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不足、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规模化培养还不够有力。

事实上,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科创企业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涌现,留给博士们发挥的空间也会更加广阔。

中央定调了,这步棋很明确:

让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投身到产业的最前沿中去

时代变了,作为中国“最有知识含量”的群体,在读的61.2万博士们不会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早行动的人,才能在大变局中把握红利。

象牙塔不是避风港,去风口浪尖搏击,大展身手,才不负读了20多年圣贤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Trend》: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联系入群 | 加微信:Damian0601

商务合作 | 加微信:xiaomian0504

● “地产二代”张量,幸好家里有矿
● 打造境外险新标杆,引领境外险服务新模式
王健林和张近东,没一个省心的… 
● 套现边卖壳,这家公司的老板已折腾11年
● 黄圣依“闹离婚”,杨子的家底不够厚?
● 从健康理念到大健康社群,安利携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共筑健康中国
这届“双十一”,京东忙着灭火,为什么?
“暴富”赛力斯,拼命花钱

版权声明


文转载自公众号“智谷趋势MAX”(ID:zgtrend),原标题为《太突然,博士大扩招!什么信号?》原文发布于2024年10月23日。无冕财经已获得转载授权,并稍作编辑。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虽然还没看到全文,但其中一些最新提法极有“含金量”,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相当重要。...从高层文件措辞的紧迫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wumiancaijing.com

////

对博士生培养,国家层面罕见发文,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

重要提醒!!!为防失联,请“星标”我们!进入无冕财经公众号,点击右上角“...”,再“设为星标”,以便您及时接收每篇推送~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Trend”

ID:zgtrend

作者: 布语、剑书

时代变了,学历在缩水,博士却在拼命扩招。

你知道吗?从2017-2023年的短短6年间,中国博士生的招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从8.39万上升到15.33万,涨幅高达82.7%。

随着博士生大幅扩招,社交媒体上关于博士“就业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同样的学校和paper,去年还能拿到30万“安家费”,今年只有10万;

一线城市高校的教职人满为患,东部发达省份连地方院校都开始“非升即走”;

杭州市委党校招聘3名博士生,却吸引了150名博士前来报名;

……

为什么一边是不少博士们抱怨毕业难、就业难,另一边却是博士招生人数屡创新高?

中国的博士,真的已经过剩了吗?

近期,一份重磅文件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传递出国家关于博士培养的最新战略考量,一锤定音。

智谷趋势观察到,由中办、国办联手就博士生培养专门发文,极为罕见,很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其规格,比2020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还要高,显示出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

虽然还没看到全文,但其中一些最新提法极有“含金量”,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相当重要。

从高层文件措辞的紧迫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01

近几年,博士生扩招明显提速,引起广泛关注。

从曲线看,2016年以前的博士招生数量涨幅并不明显,但自2017年起,博士招生人数就以每年万人左右的数量增长。

今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官宣,再次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较去年增加近8成。

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很多博士生感觉到,出路似乎越来越窄了

目前,中国的博士生就业方向,高度集中在高校教师的方向上。北大核心期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一份研究对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博士生在高等院校就业的比例占据绝对优势,高达45.55%,位居其次的为医疗卫生单位(占比16.96%)和科研设计单位(占比10.25%)。相比之下,博士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仅占5%。

大部分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是:成为高校教师,未来几十年里按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路径晋升。

然而,高校教职名额的增长已经跟不上博士扩招的速度。

据统计,2023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人数为134.55万,仅仅比2021年增加了7.25万个,累计涨幅5.7%。而应届毕业博士生数量,每年涨幅都超过10%。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高校开始推行“非升即走”:如果新聘的教师没有在年限内晋升更高级职称,就不再续聘。这种淘汰制度,正在从双一流蔓延到普通高校,据《瞭望》周刊报道:

南方一高校曾以“特聘研究员”“师资博士后”等名义,6年引进8000余人,但只有一小部分能留下;一所“双一流”高校的二级学院每年新进博士二三十名,但晋升副高的名额仅两三个……

特别是前几年因为上岸容易,扎堆涌入的马哲等文科博士,成了“就业难”的重灾区。院校编制人满为患,企业的需求也不对口,只能和本科、硕士生一起去卷考公的赛道

不少博士出现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既舍不得学术圈相对稳定的环境,又觉得目前高校晋升途径太困难;既想去企业中闯荡一番,又担心自身所学难有用武之地。

这种纠结的现实,让不少博士进退为难,也形成了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博士过剩”“学历贬值”的声音。

02

然而,从博士培养的数据对比来说,中国博士总体数量并不算多。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生仅仅占约0.8%;而美国高等教育中,博士生占比约为6%。每百万人口中,我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仅有600多人(2021年),而美国早已经超过1万人

那么,美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约5万多人,为什么很少听到有人吐槽“博士过剩”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都进了科技创新企业。

事实上,学术圈早已不是美国博士生的就业首选。

2002年,美国有52%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3%。

与此同时,美国博士生在工商企业就职的比例则翻了一番,从2002年的24%上升到2022年的48%。

美国很多顶尖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UC伯克利,在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上已经非常成熟。据福布斯报道,至少有35位美国亿万富翁在投身商界之前获得了博士学位。

比如,“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本身就是斯坦福的辍学博士,而他旗下特斯拉和星链的高管里更是博士如云。正是依靠海量的高端人才,美国顶级企业才有如此旺盛的创新活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博士到企业就业比例,还是不够高。据教育部的信息,2023年我国应届博士毕业生达到7.52万人,其中,到企业就业的比例连续三年上升,超过1/5。

很多企业,也不太愿意招博士生。据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就业报告,2024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中,只有44.4%收获offer,相比之下大专生的offer获得率,竟然高达56.6%。

原因有很多方面:博士期望待遇过高、年龄也不具备优势,等等。但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国的博士往往是按照学术发展的需求去培养的,鼓励做基础研究,走出象牙塔后和企业的需求不匹配。

大国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这些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03

此次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把博士生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宗明义指出: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2020年中国第一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曾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一份“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就没有出现“国家创新体系”的表述,也没有专门就博士研究生培养做出安排。

相比之下,中办、国办的重磅文件,还明确提出,要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瞄准了三大目标: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就点评说,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必须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和超前储备高层次人才,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近年来,中国新增博士培养的特点非常鲜明,一是强化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二是大幅提高专硕和专博的比例,更关注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

2020年,教育部就曾透露,理工科博士占比高达79%。

在今年新增的硕博授权点中,专业学位博士点增加了351个,增幅达到86.2%。新增博士学位点较多的高校中,大多申报的也是专业学位博士点。获批的专业学位博士点中,材料与化工数量居首,通过率63%为最高;其次为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生物与医药。新增学位点数量前十的博士专业学位中,排名前八的都归属于工学门类。

可见,在中国疯狂押注理工科的路上,博士人才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的未来除了高校、科研院所,还有大量人才的出路,应该在科技创新企业。

对于这一点,教育界的专家大拿们,其实早就形成了共识。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介绍,目前我国3万多亿元的研发经费中,近80%在企业,企业研发工作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研究人员,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有助于培养更多具备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能力的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梁琼麟也说,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支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和“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不足、国家急需紧缺人才的规模化培养还不够有力。

事实上,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科创企业对于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涌现,留给博士们发挥的空间也会更加广阔。

中央定调了,这步棋很明确:

让这个国家最顶尖的人才,投身到产业的最前沿中去

时代变了,作为中国“最有知识含量”的群体,在读的61.2万博士们不会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早行动的人,才能在大变局中把握红利。

象牙塔不是避风港,去风口浪尖搏击,大展身手,才不负读了20多年圣贤书。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智谷趋势Trend》:它为一个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高层会议、宏观经济、城市脉络、政策变动…………..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


联系入群 | 加微信:Damian0601

商务合作 | 加微信:xiaomian0504

● “地产二代”张量,幸好家里有矿
● 打造境外险新标杆,引领境外险服务新模式
王健林和张近东,没一个省心的… 
● 套现边卖壳,这家公司的老板已折腾11年
● 黄圣依“闹离婚”,杨子的家底不够厚?
● 从健康理念到大健康社群,安利携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共筑健康中国
这届“双十一”,京东忙着灭火,为什么?
“暴富”赛力斯,拼命花钱

版权声明


文转载自公众号“智谷趋势MAX”(ID:zgtrend),原标题为《太突然,博士大扩招!什么信号?》原文发布于2024年10月23日。无冕财经已获得转载授权,并稍作编辑。

发现“分享”“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