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集智聚力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新华财经

3周前

刘珺认为,要推动金融经营管理模式的再塑造,深入调整资产负债表形态,创新数字经济下的服务模式;推进金融大数据应用的再突破,打破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形成更高维度、更高质量、更多来源、更多场景的数据积累和交叉检核;实现工程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再构建,强化精准捕捉和有效定价风险的能力体系建设;同时,推动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再提升,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变革,构建基于数据的全球协作链接,助力金融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翟卓 尹亮)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主题的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科研院所等的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聚焦货币政策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力推动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明年,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同时,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并加强对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潘功胜强调。

人民银行官网也于当日稍晚间便正式宣布,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即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原包含于M2中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而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来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易纲指出,经过四十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收益率曲线也趋于成熟。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愈发畅通,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持续增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导、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辅之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量化指导,为人民银行履行好稳定货币币值、促进经济增长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易纲说。

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在走出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为更好支持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徐志斌明确,下阶段,外汇局将统筹开放和安全,完善支持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治理体系,为企业参与国际经贸合作营造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生态环境。

例如,徐志斌提到,外汇局将结合自身职责,按照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要求,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为经营主体全球配置外汇资源和管理汇率风险营造良好环境。“当前将重点以银行展业改革为抓手,推动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事前尽职调查、事中差异化审核、事后监测报告的全流程展业框架。”

而从银行机构视角出发,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也提到,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从五个方面着手推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即坚持高质量的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的资产基石、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健全高质量的管理机制以及建强高质量的干部人才队伍。

以管理机制为例,在谷澍看来,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转型在加快金融经营变革的同时,也对管理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作业模式、政策制度、组织架构等作出适应性调整。金融机构要深化内部改革,按照精细、精准、精简等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管理机制。

同样来自国有大行,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工商银行副董事长刘珺也提到,数字经济以及与之对应的数字金融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变量。置身数字经济浪潮,金融业要积极适应变革、拥抱变革,激发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具体来看,刘珺认为,要推动金融经营管理模式的再塑造,深入调整资产负债表形态,创新数字经济下的服务模式;推进金融大数据应用的再突破,打破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形成更高维度、更高质量、更多来源、更多场景的数据积累和交叉检核;实现工程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再构建,强化精准捕捉和有效定价风险的能力体系建设;同时,推动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再提升,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变革,构建基于数据的全球协作链接,助力金融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而除数字金融外,做好绿色金融也是“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截至9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35.75万亿元,金融机构对89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提供授信超2000亿元,截至11月15日全国强制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316亿元,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赵英民看来,今后十年,是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多个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拓展绿色金融支持模式、加大有关部门协同力度,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刘珺认为,要推动金融经营管理模式的再塑造,深入调整资产负债表形态,创新数字经济下的服务模式;推进金融大数据应用的再突破,打破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形成更高维度、更高质量、更多来源、更多场景的数据积累和交叉检核;实现工程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再构建,强化精准捕捉和有效定价风险的能力体系建设;同时,推动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再提升,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变革,构建基于数据的全球协作链接,助力金融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新华财经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翟卓 尹亮)以“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主题的2024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近日在北京召开,来自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科研院所等的5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扎实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聚焦货币政策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人民银行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数次实施货币政策调整,特别是9月下旬以来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全力推动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明年,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积极推动货币政策框架改革。同时,优化货币供应量统计,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两项流动性强的金融工具纳入M1统计,并加强对M2等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流动性的监测。”潘功胜强调。

人民银行官网也于当日稍晚间便正式宣布,决定自统计2025年1月数据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即在现行M1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原包含于M2中的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而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来看,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易纲指出,经过四十多年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收益率曲线也趋于成熟。

“目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愈发畅通,利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持续增强。以价格型调控为主导、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辅之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量化指导,为人民银行履行好稳定货币币值、促进经济增长的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应对了来自内外部的多重冲击。”易纲说。

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企业在走出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为更好支持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徐志斌明确,下阶段,外汇局将统筹开放和安全,完善支持国际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治理体系,为企业参与国际经贸合作营造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生态环境。

例如,徐志斌提到,外汇局将结合自身职责,按照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要求,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开放,为经营主体全球配置外汇资源和管理汇率风险营造良好环境。“当前将重点以银行展业改革为抓手,推动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事前尽职调查、事中差异化审核、事后监测报告的全流程展业框架。”

而从银行机构视角出发,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也提到,打造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从五个方面着手推进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即坚持高质量的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的资产基石、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健全高质量的管理机制以及建强高质量的干部人才队伍。

以管理机制为例,在谷澍看来,随着全球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转型在加快金融经营变革的同时,也对管理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作业模式、政策制度、组织架构等作出适应性调整。金融机构要深化内部改革,按照精细、精准、精简等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管理机制。

同样来自国有大行,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工商银行副董事长刘珺也提到,数字经济以及与之对应的数字金融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变量。置身数字经济浪潮,金融业要积极适应变革、拥抱变革,激发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安全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

具体来看,刘珺认为,要推动金融经营管理模式的再塑造,深入调整资产负债表形态,创新数字经济下的服务模式;推进金融大数据应用的再突破,打破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形成更高维度、更高质量、更多来源、更多场景的数据积累和交叉检核;实现工程化风险管理体系的再构建,强化精准捕捉和有效定价风险的能力体系建设;同时,推动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再提升,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变革,构建基于数据的全球协作链接,助力金融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而除数字金融外,做好绿色金融也是“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截至9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35.75万亿元,金融机构对89个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提供授信超2000亿元,截至11月15日全国强制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316亿元,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在赵英民看来,今后十年,是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等多个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环境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绿色金融相关制度、拓展绿色金融支持模式、加大有关部门协同力度,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