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2024企业家博鳌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4主题年会”成功举办。会上,内蒙古税电指数最新成果正式发布。
指数结果显示,自基期以来,内蒙古全社会用电成效有所提升,上半年全社会税电指数均值为11.01点。2024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全行业电力消费指数均值为130.83点,较去年同期增长10.43点,同比上升8.66%;发电综合指数均值为128.65点,较去年同期增长14.23点,同比上升12.43%。用电与发电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发电端看,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凭借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发力,且新能源发电量增长较快。1-9月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22%,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同比增长21.73%、34.47%。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作为全区现代能源体系有机整体,整体呈现互补态势,错峰出力,支撑电力保供工作,不断维护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在用电方面,内蒙古用电量平稳有序增长,有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其中新能源行业生产活力表现亮眼。1-9月,风能原动设备制造业、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是2022年同期的2.52倍、1.83倍、350.87倍,指向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杰在会上表示,内蒙古全力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一手抓开发利用,一手抓装备制造,专门制定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消纳的23条政策措施,以及加快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审批建设的13项等系列政策措施。
指数报告显示,目前,内蒙古各盟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全区新能源产业已呈现集聚化发展态势。其中包头市正努力建设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产业配套最齐全、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全国重要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1-9月风能原动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加66.36%。鄂尔多斯市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生产基地之一,1-9月鄂尔多斯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占全区同行业比重为96.58%,相关产品生产稳定,太阳能电池产量1671.8万千瓦、锂离子电池402.6万只、单晶硅5239.7万千克,脉动出光伏产业全链条生产到全场景应用的强大韧劲。
内蒙古税电指数从能源“投入”和经济“产出”视角,以2016年作为指数基期,观察内蒙古经济运行质效。由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和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编制。(常旭蝉 侯倩)
12月2日,2024企业家博鳌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新华指数赋能高质量发展2024主题年会”成功举办。会上,内蒙古税电指数最新成果正式发布。
指数结果显示,自基期以来,内蒙古全社会用电成效有所提升,上半年全社会税电指数均值为11.01点。2024年前三季度,内蒙古全行业电力消费指数均值为130.83点,较去年同期增长10.43点,同比上升8.66%;发电综合指数均值为128.65点,较去年同期增长14.23点,同比上升12.43%。用电与发电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从发电端看,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凭借其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发力,且新能源发电量增长较快。1-9月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6.22%,风电、太阳能发电分别同比增长21.73%、34.47%。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作为全区现代能源体系有机整体,整体呈现互补态势,错峰出力,支撑电力保供工作,不断维护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在用电方面,内蒙古用电量平稳有序增长,有力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其中新能源行业生产活力表现亮眼。1-9月,风能原动设备制造业、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业、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是2022年同期的2.52倍、1.83倍、350.87倍,指向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杰在会上表示,内蒙古全力推动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一手抓开发利用,一手抓装备制造,专门制定出台了促进新能源消纳的23条政策措施,以及加快新能源和电网工程审批建设的13项等系列政策措施。
指数报告显示,目前,内蒙古各盟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协同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全区新能源产业已呈现集聚化发展态势。其中包头市正努力建设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产业配套最齐全、辐射带动力最强的全国重要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1-9月风能原动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加66.36%。鄂尔多斯市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生产基地之一,1-9月鄂尔多斯市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占全区同行业比重为96.58%,相关产品生产稳定,太阳能电池产量1671.8万千瓦、锂离子电池402.6万只、单晶硅5239.7万千克,脉动出光伏产业全链条生产到全场景应用的强大韧劲。
内蒙古税电指数从能源“投入”和经济“产出”视角,以2016年作为指数基期,观察内蒙古经济运行质效。由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国家税务总局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和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编制。(常旭蝉 侯倩)